高三语文审美_话题作文导写.doc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6
审美教育作文模板高中生审美教育作文模板,高中生。
审美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说,良好的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如何进行审美教育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审美情趣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审美教育对于高中生来说至关重要。
在当今社会,审美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素养。
一个有良好审美能力的人,不仅能够欣赏到美的事物,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创造美。
而高中生正处于审美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进行良好的审美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如何进行审美教育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艺术、音乐、文学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更多的艺术作品,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艺术活动,如美术展览、音乐会等,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艺术家或专家来给学生讲解艺术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除了学校的教育外,家庭和社会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艺术资源,如书籍、音乐、绘画工具等,让他们在家中也能够享受到艺术的乐趣。
社会可以通过举办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活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艺术,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最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审美情趣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高中生应该多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多多参与各种艺术活动,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此外,高中生还可以通过学习一些艺术知识,如音乐理论、绘画技巧等,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总之,审美教育对于高中生来说至关重要。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加强对高中生的审美教育,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高中生自己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良好审美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1届高三月考作文“学会审美”写作指导及优秀范文3篇学会审美,创造美好生活XXX先生曾说过:“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这句话提醒我们,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但是,现实中有些同学认为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缺少美感。
还有一些同学认为追求美是小资情调,需要花费不少金钱,不如把精力放在满足基本需求上。
然而,我认为审美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追求,它可以让我们创造美好的生活。
首先,审美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身边的美,从小事做起,如欣赏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欣赏同学们的才艺,欣赏老师的讲课风格等等。
这些美好的事物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
而且,审美不仅是对美的欣赏,更是对美的创造。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更多美好的事物,如美丽的手工作品、优美的诗歌等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审美能力去发掘和创造。
其次,审美是一种人生追求。
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更在于精神上的追求。
审美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阅读经典文学、旅游探索等方式,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而且,审美还可以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积极向上。
当我们欣赏到美好的事物时,会感到心情愉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积极向上。
最后,审美可以让我们创造美好的生活。
生活中的美好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满足。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审美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美好,如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等等。
这些美好的事物不仅可以给我们自己带来幸福,还可以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感受到美好的力量。
因此,我认为学会审美,不仅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欣赏身边的美,创造更多的美好。
让我们一起学会审美,创造美好生活!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审美与人生”。
审美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仅是指外表的美丽,还包括内心的丰富和精神的提升。
以审美为话题的作文第一篇:审美的多样性审美是一个主观而又复杂的概念,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审美包括艺术、音乐、电影、建筑等领域,而每个领域中的审美标准也各不相同。
在艺术领域中,每个人对于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的喜好都不同。
有些人喜欢充满活力和色彩的抽象画,而另一些人喜欢具有浪漫主义氛围的写实画。
同样,对于建筑,有人更偏爱现代的高楼大厦,而另一些人则钟情于古典的建筑风格。
这些差异反映了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个人喜好的不同。
音乐也是如此。
有人喜欢抒情悠扬的古典音乐,而另一些人则热衷于摇滚乐的节奏和激情。
每个人的耳朵和心灵都有各种不同的听觉体验和感受,这就是审美的多样性所在。
虽然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不同,但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在欣赏艺术作品、音乐或是电影时,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不同看法。
正因为人们对美有不同的观点和偏好,我们才能有机会去了解和接触到更多种类的艺术形式和文化。
美是主观而多变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界定美的价值。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审美观点,并欣赏不同形式的美。
这样,我们才能充分体验并享受多样化的审美世界。
第二篇:审美与时尚审美与时尚有着紧密的关系。
时尚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现象,它代表着一段特定时间内的审美趋势和流行风尚。
时尚可以表现在服装、发型、化妆等方面,而每个时期的流行趋势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某个时期,紧身裤可能会流行,而在另一个时期,宽松的牛仔裤可能会成为时尚的代表。
同时,时尚还可以反映出不同文化和地区的审美观念和风格。
但是,时尚并不是唯一的审美标准。
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都是独特的,有些人可能更喜欢经典的款式和简约的设计,而另一些人则更喜欢大胆、创意以及前卫的风格。
时尚只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仅代表了其中一部分人的审美偏好。
审美与时尚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互相塑造的。
时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而审美观念又会影响人们对时尚的接受和选择。
这种相互关系使得时尚不断变化,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审美选择和享受。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懂得审美”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结合材料内容,请你以学生的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导写】1.材料解读先看材料中有哪些观点。
(1)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认为“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在材料中这是正面观点。
(2)现实生活中有几种错误的审美观。
A.有同学认为生活中没有美感;B.有同学认为美就是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C.有同学也承认现实中有美,但认为那是小资情调,且追求美与金钱有关,当下可以先吃饭再谈美。
“有同学”有这样那样的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审美,因为不懂得审美,所以在现实中必然存在着一些缺陷。
2.任务指引(1)本文要求写一篇演讲稿,所以要注意格式上的要求;(2)“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考生扣紧材料表达自己的看法,紧扣材料也就是谈“美”“审美”,用合格的“审美的”眼光来看“美”。
3.思路可以驳和立结合。
概括材料,提出观点——美的作用——美是什么——生活中有美——总结:我们应该有正确的审美观(根据写作要求,2、3、4部分写作顺序可作调整)【优秀范文】1不审美,无生活亲爱的各位同学:大家好!关于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也想和大家谈谈我的审美观。
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审美,无生活”。
在当今,诗和远方都很贵,星辰大海也收费,所以有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须知,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023届高考作文指导:“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导写及范文一、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希腊对门窗的作用,一般重其通风、采光或围闭效果,而中国古代建筑还重视屋内屋外空间的交流和景物的借换,往往是实用与审美兼而有之,比如园林建筑中的漏花窗,便是为了充分显示环境之美而设计的。
中国饮食烹饪也讲究滋味之外的艺术,注重食名优美、食器精美、环境雅致,将物质享用与精神追求统一起来。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作文指导【审题立意】材料整个一段,先讲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再将古代中国建筑与其进行比较。
引出了“实用”和“审美”两个关键词。
紧接着又补充了中国饮食烹饪的特点,与建筑特点类似,最后给出“物质享用”和“精神追求”两个关键词。
这两组关键词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实用”对应“物质享用”,“审美”对应“精神追求”。
所以本文立意应从这两组关键词入手。
材料中“兼而有之”“统一起来”暗示在对这两组关键词进行思辨时,不可偏废,需要论述出二者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问题分析】很多同学的立意没有抓住关键词,作文内容与材料若即若离。
如“刚好”与“完美”、“创新”、“雅”与“俗”、“发散思维”等话题,都不完全与材料契合。
部分同学的分论点没有聚焦于对于“实用”和“审美”的思辨。
脱离了关键词提论据并进行论述,如:很多同学都写到了“关注整体,纵观全局”,但缺少往“实用和审美不可偏废”的进一步论述。
在论据方面,很多同学积累不足,其实我们高中各科教材中有很多可以作为论据的内容。
例如本文可以用到人教版政治教材中的很多内容。
【作文素材】1、美是什么?古今中外,多少人去寻觅美的脚步,多少人用生命去全释美的心跳,多少人用笔尖书写美的寥落,美的萧条,美的灵魂,美的足迹。
殊不知,美正萦绕于人们心中对它的感悟。
跟审美有关的作文在这个世界上,审美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它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视。
就拿我那爱臭美的老妈来说吧。
她每天早上站在衣柜前挑衣服的样子,简直就像是在进行一场重大的决策。
她会拿着一件花裙子,左看看右看看,嘴里还嘟囔着:“这颜色会不会太艳了?这款式会不会显胖呢?”在她的眼里,穿衣服可不仅仅是为了遮羞和保暖,那是一种对美的追求。
她总是试图通过衣服的搭配来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哪怕只是去菜市场买菜,也要打扮得像要去参加时尚秀一样。
我有时候就笑话她:“妈,你又不是大明星,穿那么好看干啥?”她就会白我一眼,说:“你懂什么,生活就得有点审美,看着自己美美的,心情也好。
”我想老妈说得也对。
审美这东西,其实就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就像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那些精心布置的橱窗。
有的橱窗里摆着一个个穿着时尚衣服的模特,旁边还搭配着一些精致的小饰品,灯光一打,那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艺术世界。
我每次路过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心里想着:“哇,要是我也能这么会搭配就好了。
”这些橱窗的设计师们就像是生活中的魔法师,他们把衣服、饰品这些普通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美。
审美可不仅仅局限于穿着打扮和橱窗这些表面的东西。
我有一个朋友,特别喜欢收集各种老物件。
什么旧唱片、复古的相机,还有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小摆件。
在我看来,那些东西又旧又占地方,可在他眼里,那都是宝贝。
他说,每一个老物件都有自己的故事,当你静下心来欣赏它们的时候,就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气息。
他的房间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博物馆,每次进去都有一种走进历史的感觉。
我从他身上明白了,审美还可以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欣赏和传承。
再说说我们身边的大自然吧。
那可真是一个超级大的审美宝藏。
春天的时候,路边的野花野草都像是被大自然精心打扮过的小姑娘。
那些五颜六色的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着,不需要任何的修饰,就已经美到让人陶醉。
以审美为话题的作文以审美为话题的作文(通用27篇)审美无所不在,审美是一种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以审美为话题的作文,欢迎阅读!以审美为话题的作文篇1人的审美各不相同,因此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自有其美之处。
但人们对“丑”的界定近乎一致,丑陋、有瑕疵的事物似乎总会受到大众的鄙弃。
因此,人们善于从美中发现不足,却不善于从不足中发现美。
而我恰恰认为,精确的审美趣味在于能够在许多不足之中发现出一点美。
林黛玉在一次行令时曾说,李义山诗晦涩难懂且好用典故,因此不免入了迂腐书生之流,但自己唯独爱一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诗语言婉转、多化用典故,这是其特点,甚至也可说是其不足。
但黛玉偏偏从这不足之中相中了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可见其审美情趣之高。
黛玉曾多次葬花、哭花,在世人看来落花实在不是美丽之物,而她却生出对落花的怜惜之情,其审美趣味由此也可见一斑。
再讲至李义山这句诗。
世人眼中的荷虽是纯净的,但枯荷蓄积淤泥、招来飞虫,确实不是什么惹人怜爱之物。
但李义山却能从这“不美”之中寻出一些“美”来。
仔细想来,留半塘枯荷听秋雨打落的声音,似乎颇为享受,诗人的情趣在这寥寥七字中已跃然纸上。
黛玉从这句诗中发现李义山诗歌不足中的一点美,李义山则从雨打枯荷中发现枯荷不足之中的一点美。
黛玉的审美趣味可谓高,而李义山较之于她,又将高出数倍。
当下人们都缺一点从不足中发现美的情趣,而古人较之我们要好得多。
不难发现,伟大的艺术作品几乎都来自于古人,断臂的维纳斯、无头的胜利女神像、烧毁的《富春山居图》……即使他们残缺不全,却依旧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反观今天,越来越多的完美主义者极力追求完美,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但往往只会陷入迷失的泥潭,连自己也不知道所追求的完美究竟是什么。
追求残缺美的人往往会走上另一种极端。
马未都曾在文章中指出,现在不乏人为毁坏成对的艺术品,使之成为孤品而炒高价格的现象。
审美趣味一旦沾染了金钱的味道就显得低劣了。
高中审美作文篇一《美在平凡处在高中生活里,审美似乎是个挺高大上的词,但其实美就在那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儿里。
咱就说学校食堂那窗口阿姨吧。
每天那窗口前面的队伍长得像条长龙一样,阿姨就站在那儿,一勺子下去那菜就在餐盘里稳稳当当。
有一回我前面那同学特别挑食,左挑右选地跟阿姨说少来点这个少来点那个。
阿姨呢,一点也没不耐烦,还笑着说“小伙子得好好吃饭才有劲儿学习啊”。
我就瞅着阿姨那双手,因为长期拿勺子打菜,手握的地方明显有个凹进去的印子,手指头还有些裂口,可能是冬天干燥又老碰水闹的。
可就这双粗糙的手,在给我们打菜的时候可精准了。
那动作熟练得就跟变魔术似的,一上一下,盘子里的饭菜就搭配得好好的。
这时候我就觉得美就在这儿了。
不是什么高级的艺术品,不是风景如画的美景,就是这普普通通的食堂阿姨,在自己的小岗位上耐心地为我们打菜。
她脸上的笑容,她粗糙却麻利的动作,还有那几句关心的话,这都是美。
在这个充满了书香气但也有点紧张压抑的高中校园里,她就像是一缕带着温暖的微风。
她那平凡的身影,那在窗口前忙碌的样子,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美的景象。
每次去食堂看到阿姨们,就觉得这高中生活不只是有做不完的试卷和背不完的课文,还有这小小的,容易被忽视但是又实实在在的美好。
篇二《穿出自己的美》高中啊,是个特别爱讲究与众不同的时候,穿衣打扮也成了一门“美学”。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
有一次我从衣柜里翻出了一件我小学时候特喜欢的衣服,就是那种宽宽松松有点像风衣外套的感觉,但是上面印着特别幼稚的卡通图案。
我当时想,这衣服现在穿肯定超级酷。
第二天我就穿着它大摇大摆地去学校了。
结果一进教室,同学们那眼神啊,有惊讶的,有想笑又憋着的。
我同桌直接跟我说“你这是要梦回童年啊”。
我心里想“哼,你们不懂这叫时尚”。
可是到了课间操的时候,问题就大了。
因为那衣服太宽松,做广播体操的时候那袖子老是跟着手乱晃,不是打到旁边人,就是老是在关键动作的时候自顾自地“翩翩起舞”。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审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提高学生写作审美性文章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美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审美的内涵及表现手法。
2. 学会分析审美性文章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审美的内涵。
2. 学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审美性文章,如散文、诗歌、小说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审美及审美性文章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审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审美体验。
(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审美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拟人等。
2. 分析经典审美性文章,如散文《荷塘月色》、诗歌《静夜思》等,让学生了解写作技巧。
3.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审美性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实践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选题材,创作一篇审美性文章。
2. 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品,注意突出审美性。
(四)课堂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指出优点与不足,给予修改建议。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审美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拓展审美知识面。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七、课后作业1. 阅读一本审美性较强的书籍,如散文集、诗歌集等。
2. 每天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作业。
2. 学生能够独立创作审美性文章,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高三作文审美教案范文模板一、标题,审美教育在高三学生中的重要性。
二、引言。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
在当今社会,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高三学生中,审美教育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审美教育在高三学生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教案。
三、审美教育在高三学生中的重要性。
1.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在高三学生中,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 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事物,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高三学生中,审美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从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
在高三学生中,全面发展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四、审美教育在高三学生中的实施方法。
1. 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审美教育活动,如文学赏析、艺术展览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欣赏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2. 注重审美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
学校可以将审美教育与各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如在语文课上进行文学作品的赏析,美术课上进行艺术作品的欣赏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和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和创新能力,如开展审美作文比赛、美术作品展示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
五、结语。
审美教育在高三学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重视审美教育,制定相应的教育教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审美教育环境。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人对高三学生审美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审美型作文模板素材高中审美是一种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因此,审美型作文模板素材对于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适合高中生写作的审美型作文模板素材。
首先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模板素材。
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的美丽和壮观常常能够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启发。
比如,写一篇描写春天的作文,可以用“春风拂面,百花盛开,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开头,然后逐渐展开描述春天的美丽景色和生动画面,最后以“春天真美,它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的结尾,来展现自然景观的美丽。
其次是描写人物形象的模板素材。
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的灵魂,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可以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比如,写一篇描写母亲的作文,可以用“母爱如海,慈祥的目光,温暖的怀抱”来描绘母亲的形象,然后逐渐展开描述母亲的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事的态度,最后以“母亲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风景,她的爱让我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的结尾,来展现人物形象的美丽。
最后是描写艺术作品的模板素材。
艺术作品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描写,可以展现出作品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比如,写一篇描写名画《蒙娜丽莎》的作文,可以用“神秘的微笑,深邃的眼神,华丽的服饰”来描绘《蒙娜丽莎》的美丽,然后逐渐展开描述画中人物的神秘和魅力,最后以“《蒙娜丽莎》是世界艺术史上的杰作,它的美丽让人心驰神往,永远难以忘怀”的结尾,来展现艺术作品的美丽。
总之,审美型作文模板素材对于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的意义。
希望以上介绍的审美型作文模板素材能够对高中生写作有所帮助。
审美作文题目模板高中范文审美是一种情感,一种对美的感知和欣赏。
在当今社会,审美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文学、艺术、音乐、时尚等各个领域,审美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高中生活中,审美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那么,什么是审美?审美对高中生有何意义?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审美是一种情感,是对美的感知和欣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眼睛、耳朵、嗅觉等感官来感知美,然后通过心灵的欣赏和感受来体验美。
审美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感悟。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韵律和意境来感知美;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通过色彩、构图和线条来感知美;在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通过旋律和节奏来感知美。
审美是一种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审美对高中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他们的审美观念正在逐渐形成和完善。
良好的审美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还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学习上,审美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艺术、音乐等课程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在生活中,审美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身边的美,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因此,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呢?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文学、艺术、音乐等课程的教学,提供更多的艺术活动和课外文化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感知美。
其次,家庭和社会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鼓励他们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和文化交流,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综合素质。
最后,学生们也应该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多读书、多看画、多听音乐,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
总之,审美是一种情感,是对美的感知和欣赏。
在高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艺术教育和文化环境,让他们在审美的海洋中自由驰骋,感受美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审美的概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美的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生能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1. 理解审美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审美相关的范文、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审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审美的理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导入1. 介绍审美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审美的重要性。
2. 分析审美在生活中的体现,如艺术、自然、人物等。
三、案例分析1. 展示审美相关的范文、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欣赏并思考。
2. 分析案例中如何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审美感受。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审美对象,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审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审美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审美融入写作中。
二、新课导入1. 介绍如何将审美融入写作,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2. 分析审美的写作方法,如描写、抒情、议论等。
三、案例分析1. 展示审美的范文,让学生分析范文中的写作技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审美对象,运用审美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审美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审美,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审美的理解程度。
审美的作文模板高中生素材审美是一种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在高中生的成长过程中,审美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高中生素材中的审美教育,以及如何通过审美的作文模板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审美教育在高中生素材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个物质丰富而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迷失在各种琳琅满目的事物中,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筛选和辨别美丑,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品味。
通过学习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的美,从而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其次,审美的作文模板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这就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审美的作文模板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审视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比如,在写景作文中,学生可以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城市景观等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在写人物作文中,学生可以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来展现对美的理解。
除此之外,学校和家庭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音乐厅、剧院等艺术机构,让他们亲身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美;举办各种艺术比赛和展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品味。
总的来说,审美教育在高中生素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审美的作文模板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和家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更高的审美情趣。
希望未来,我们的学生可以在审美的海洋中尽情航行,感受到美的力量,展现出更加灿烂的人生。
审美型作文模板高中生素材一、引言。
审美型作文是高中生写作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重对美的感知和表达。
审美型作文的素材往往涉及到自然景观、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理解和表达,展现出学生对美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本文将以审美型作文模板为基础,结合高中生常见的审美素材,探讨如何写好一篇审美型作文。
二、自然景观。
1.山水风景。
山水之间,有一种无法言喻的美。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高山巍峨,江河蜿蜒,树木葱茏,花草繁盛,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2.日出日落。
日出时分,晨曦微露,太阳缓缓升起,晨光洒满大地,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日落时分,夕阳西下,余晖映照,天地间弥漫着一种温暖而慰藉人心的美。
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对日出日落的描绘,表达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三、人物形象。
1.母亲。
母亲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她们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家,用自己的爱心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
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对母亲的形象的描绘,表达出对母爱的感激和对母亲的赞美。
2.老师。
老师是我们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教导我们,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对老师的形象的描绘,表达出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四、文学作品。
1.《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以其绚丽多彩的文学形式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华与沉沦。
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对《红楼梦》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塑造的分析,展现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和赞美之情。
2.《哈利·波特》系列。
《哈利·波特》系列是一部风靡全球的奇幻小说,它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对《哈利·波特》系列中的魔法世界和魔法生物的描绘,展现出对奇幻文学的热爱和向往。
五、结语。
和谐之主题六——审美导写导写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就是不适当、不匀称、不均衡,就是问题、差异、冲突。
可以这样理解: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都是对立而的统一。
所谓“和谐”,就是事物内部或者事物Z间所存在的才盾双方处于相对统--的状态。
那么“和谐”与“美”“美感”“审美” Z 间有关系吗?这里先简要地说说:“美”指的是客观事物所具备的一种特性,它涉及事物内部与外部若干因索的和谐统一;“美感”是我们感受到“美”的事物时的那种精神愉悦的感受,它涉及感觉、想象、联想、直觉、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的和谐统一。
美和美感,前•者是客观存在,后者是主观思想感情。
事物是否美?我们感受时是否觉得美?这就盂要“审美”。
事物的确是美的,审美过程屮我们也感到的确美,这个审美过程就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
所以说,“美”“美感”“审美”与“和谐”都有关系。
下面顺次解说。
一、和谐与“美"在美学上,“美”这个词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具体的美的事物,即所谓审美对象。
比如桂林山水、维纳斯像、《蒙娜丽莎》、《月光曲》、丰收的原野、壮阔的劳动场景等等。
笫二层含义是指所冇审美对彖所具冇的共同的美的特质。
人类在认识某个具体事物时,总是希望市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上升到更加具有普遍性的认识。
面对笫一层含义所指的那些具体的美的事物,人类希望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比如从古代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到当代的实验美学家柏克霍夫等人,他们认为事物Z所以美,就是因为它们介乎形式美的规律。
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之一是调和与对比。
调和是各种非对立因素之间相联系的统一,对比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
多样统一(也称“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都是形式美的规律,都体现了和谐之美。
那么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肯定是美的吗?不一定。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既有特定的内容, 又冇特定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事物的美也是如此。
离开具体的内容,冇时往往难以确定哪种形式是羌的,因此形式美只是-•种重要的审美素质,而不是美的木质。
审美型作文模板高中生
审美是一种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而审美型作文则是在写作过程中注重对美
的追求和表达。
作为高中生,我们应该如何写好一篇审美型作文呢?以下是一些模板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审美型作文要注重语言的精细和优美。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恰
当的词语和句式,使文章更加优美动人。
比如,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来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注意语言的规范和准确,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加严谨和美观。
其次,审美型作文要注重结构的合理和严谨。
一个好的作文应该有清晰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内容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经典的结构模式,如总分总结、因果分析、比较对照等,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和美观。
再次,审美型作文要注重内容的丰富和生动。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有
深度和广度的话题,避免平淡和空洞的内容。
可以通过丰富的事例、生动的描写、深刻的分析等手法,来使文章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和感染力。
最后,审美型作文要注重情感的真挚和饱满。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发挥自
己的情感和想象力,使文章更加真实和感人。
可以通过真情实感的描写、深情款款的抒发等手法,来使文章更加具有情感共鸣和美学价值。
总之,作为高中生,我们应该注重语言的精细和优美、结构的合理和严谨、内
容的丰富和生动、情感的真挚和饱满,来写好一篇审美型作文。
希望大家在写作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2021高三联考作文“审美教育”原题解析及范文3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几千年前,XXX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
材料二:七十多年前,XXX的国文课选讲了10则《梦溪笔谈》的内容。
XXX科技史暨XXX的XXX老师说:“《梦溪笔谈》的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它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兼具理性和审美。
而《西南联大国文课》所选的十篇内容更是体现了这一点。
”材料三:近日,XXX凭借课间操《舞美敦煌》走红网络。
身穿校服的学生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动作整齐,时而还摆出反弹琵琶、飞天等动作。
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不脱离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①“审美教育”,亟待加强。
②审美教育对于培养人格大有益处。
③审美教育比如把科技和人文结合起来。
④审美教育必须把传统和人文结合起来。
参考命题者提供审题指导问题例如以美育人,善莫大焉审美教育,成就未来担当传统之美学,发扬审美之精神借美育之东风,助修养之提高扬美育之帆,圆强国之梦持美育之烛,照时代之镜科场佳作3篇落一腔诗情画意,捎一缕美育新风在这个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人们接触美的途径更便捷,接受审美教育的门槛更低。
然而各类低俗的信息也泥沙俱下,污染着我们的审美。
因此,拥有健全的审美体系、准确把握审美标准便犹为重要。
除却智力教育,审美教育也同样关键。
审美教育涵育人格。
几千年前,XXX便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一概念,审美教育对个大家格培养的作用显而易见。
若你读诗,你便可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是一种美;可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沉情怀是一种美;可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壮壮阔也是一种美。
若你识礼知书,则处世无过,朋友满天下。
若你欣赏丝竹之美,则可XXX情操,寄托雅趣。
审美教育塑造你的人格,成绩你的自我。
和谐之主题六——审美导写导写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就是不适当、不匀称、不均衡,就是问题、差异、冲突。
可以这样理解: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
所谓“和谐”,就是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双方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
那么“和谐”与“美”“美感”“审美”之间有关系吗?这里先简要地说说:“美”指的是客观事物所具备的一种特性,它涉及事物内部与外部若干因素的和谐统一;“美感”是我们感受到“美”的事物时的那种精神愉悦的感受,它涉及感觉、想象、联想、直觉、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的和谐统一。
美和美感,前者是客观存在,后者是主观思想感情。
事物是否美?我们感受时是否觉得美?这就需要“审美”。
事物的确是美的,审美过程中我们也感到的确美,这个审美过程就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
所以说,“美”“美感”“审美”与“和谐”都有关系。
下面顺次解说。
一、和谐与“美”在美学上,“美”这个词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具体的美的事物,即所谓审美对象。
比如桂林山水、维纳斯像、《蒙娜丽莎》、《月光曲》、丰收的原野、壮阔的劳动场景等等。
第二层含义是指所有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共同的美的特质。
人类在认识某个具体事物时,总是希望由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上升到更加具有普遍性的认识。
面对第一层含义所指的那些具体的美的事物,人类希望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比如从古代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到当代的实验美学家柏克霍夫等人,他们认为事物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们合乎形式美的规律。
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之一是调和与对比。
调和是各种非对立因素之间相联系的统一,对比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
多样统一(也称“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都是形式美的规律,都体现了和谐之美。
那么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肯定是美的吗?不一定。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既有特定的内容,又有特定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事物的美也是如此。
离开具体的内容,有时往往难以确定哪种形式是美的,因此形式美只是一种重要的审美素质,而不是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和根源问题,是美的哲学的第三层含义,也是美个哲学的根本问题。
就人类而言,首先要从事认识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即追求“真”。
“真”,就是“合乎规律性”,就是人类的认识与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的和谐统一,或曰“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
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人们又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其加以评价、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的,则被认为是“善”的。
“善”,是人们对于事物“合乎自身目的(需要)”的评价。
当一个事物具有“合乎规律性”或者“合乎目的性”,具有“真”或者“善”的性质时,或者既合乎规律性,又合乎目的性的时候,我们就可能用“美”“美好”之类的词语来形容它、称赞它。
但是这个“美”还是广义的“美”,它表达的是对“真”与“善”的赞美之情。
狭义的美,美学意义上的“美”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备可以感知(或者通过想象可以“感知”)的形象;二是这个形象必须符合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黑格尔说过:“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理念”与“感性形象”的和谐统一)。
”我们可以进一步解释说,“美”就是真与善和谐统一的内容与合乎形式美规律的形式的和谐统一。
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其实是关于“艺术美”的定义。
与艺术美并列的,还有“自然美”“社会美”。
“自然美”比较偏重于形式,我们欣赏自然美,并不一定非得联想到它是否具有“真”“善”的内容。
但是欣赏自然美有时也会经由联想,赋予自然山水以人的情感、品行,这就是所谓的“一片风景便是一片心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和谐统一。
“社会美”比较偏重于内容。
人的容貌、身材合乎形式美的规律,自然让人一看便觉得美,但是如果了解到这个人的品行非常恶劣,我们对他的美感就会大打折扣;一个人的容貌、身材不那么合乎形式美的规律,如果为人品行很好,同样非常可爱。
当然,到一定程度后,一个人的品行、学养、内涵往往会在举手投足中自然显露出来,那就是所谓的风度、风韵,这种美,就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以上说的是“美是什么”。
简言之,美,就是和谐。
但是,不和谐的事物也未必就不美。
喜剧、幽默往往就是由不和谐、不协调的因素造成的。
艺术是不断发展创新的,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在古典艺术和现代派艺术中,美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在古典艺术中,基本的美学原则是“再现”,强调忠实地模仿客观物象,大多严守形式美的法则,遵从形式创造的规律来进行创作,其艺术作品形态完整、典雅、和谐。
无论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均体现出在这种强调再现生活、追求真实的美学原则指导下的和谐统一的选择和表现。
例如建筑艺术中的金字塔、泰姬陵、紫禁城等,绘画艺术中西方的油画、中国的水墨画、日本的浮世绘等,雕塑艺术中的维纳斯、拉奥孔、思想者、敦煌莫高窟的佛像等……到了20世纪,现代艺术发生了重要转型,以“现代派”艺术为主流的现代艺术,背离古典艺术强调“再现”客观现实的美学原则,转而强调“表现”主观世界,多用抽象手法,大胆突破传统的形式美规则,对色彩、形体、声音等形式美要素按主观感受加以夸张变形,用象征意味浓厚的新奇组合来表现个人对客观生活的认识。
如马蒂斯的“野兽派”绘画,文学中的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象征主义诗歌等。
成功的现代派艺术形态达到了形式美的新的和谐与平衡。
例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就是非常成功的形式美的探索成果。
二、和谐与“美感”美感,即审美感觉,它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能力、审美感受等等,这是广义的美感,又可称作审美意识。
这种“美感”是各种审美心理机能的和谐统一。
一是专指审美感受,即人们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这是狭义的美感。
这个审美感受是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
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着的美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
也可以说,美感,是美的事物与具有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的人的和谐统一。
美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同样,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也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原始人类的劳动活动及其产品由于具有合规律而又合目的的形式,因而成为美的事物,对这种劳动活动及产品的感受就是最初的美感。
在原始艺术活动中,原始人类自觉地创造出美的事物,他们的美感也就相应地得到发展。
这就是人类美感的起源和本质。
至于个人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与这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阶级地位,所具有的思想感情、文化素质,所经历的审美实践都有关系。
由于美是客观存在的,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的心理结构也形成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对于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人们的美感是可能有共同之处的,人们的美感是有客观标准的;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阶级地位,所具有的思想感情、文化素质,所经历的审美实践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对于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人们的美感又是不尽相同的。
所以,美感是客观和主观的和谐统一,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
审美感受作为个体欣赏美、创造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具有直觉性、超功利性和愉悦性。
所谓直觉性,一是说审美活动始终要在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感受中进行,不能通过别人的介绍、通过抽象的概念去感受美;二是说在审美活动中,人们无须借助抽象的思考便可判断对象美或不美。
比如面对丰收的原野、壮阔的劳动场面,我们不需要想到它们是“真和善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立刻就会感到它们是美的。
其实美感的直觉性,并非与理性认识无关。
没有正确的审美观念,面对丰收的原野、壮阔的劳动场景未必会感到美,而审美观念的形成是与个人所受的文化熏陶等分不开的。
这当中便渗透着理性的思考。
所以美感是以直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在直觉的形式下面又包含着理性内容的历史积淀。
美感,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和谐统一。
所谓超功利性,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没有实用功利的考虑。
正如蔡元培所说:“马牛,人之所利用者,而戴嵩所画之牛,韩干所画之马,决无对之而作服乘之想者。
”必须强调的是,在美感活动中,没有个人的直接功利性;但是就社会而言,个人的无功利性却潜藏着社会的功利性。
只是这种功利性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变,常常不为审美的个人所觉察罢了。
正如鲁迅所说:“美的愉快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
”另外,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陶冶了情操,这不也是一种社会的功利性吗?可见美感在个人的超功利性中,包含着社会的功利性。
美感,是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和谐统一。
所谓愉悦性,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之情,即审美快感。
有些美学家将审美快感等同于生理快感,其实审美快感包含着生理快感,但又不等同于生理快感。
首先,审美快感主要依赖于视觉和听觉感官。
这两种感官,按黑格尔的说法,是认知性感官,由这两种感官产生的快感,实际上包含一定的认识因素。
涉及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而一般的生理快感主要依赖于嗅觉等感官,只能调动感知这一种心理功能。
其次,一般生理快感必须占有或消耗客观对象,审美快感则无须如此。
比如肚子饿了,吃了食物,才会感到满足的快感;而欣赏一幅画,无须占有它,就会产生审美快感。
美感是人的各种心理功能和谐运动而产生的愉悦之感。
在审美感受中,各种心理功能,如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组合起来,它们的不同比例的配合便构成不同类型的美感。
有的偏于想象,有的偏于理解,有的偏于情感,这样就构成了美感的表现形态。
前面说过,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一般都可以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几种形态,美感作为美的反映,也可以根据美的形态进行分类,如优美感、崇高感、喜剧感等等。
其中,“优美感”可以说是美感的“主流”,它让人感觉到和谐、统一、舒适、愉悦。
其他各种审美感受,有的让人感到惊奇、震惊,有的让人感到可笑、荒诞、怪异。
可见,美感也未必就是让人感到和谐的。
三、审美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在大众文化时代,人类面临着许多问题,其巾主要的是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格的异化问题。
审美教育可以在克服技术统治和平民文化所带来的问题方面作出独特的贡献:恢复人性完整,唤醒人的感性,建构全面和谐的人格。
美的效应是激发、诱导、发展人的各种本质力量,使人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具体地说,审美教育可以产生如下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这里的教育特指道德教育)、娱乐功能等三个方面。
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以及个性、趣味等多种心理要素协同作用,形成审美判断和审美领悟,产生审美快感,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
感知如果没有理解和想象的参与,就会成为生物性的快感;想象如果没有情感和理解的参与,就会成为一种胡思乱想;情感如果没有理解和想象的参与,就失去了规范和载体,成为生物本能性欲望的发泄;理解如果没有想象和情感的参与,就失去了感情特征和潜力,成为在抽象概念中游离的逻辑思维。
可以说,感知是美感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想象是美感的枢纽和载体;情感是美感的中介和动力;理解是美感的指导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