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类节目近十年来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7.90 MB
- 文档页数:54
简论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史摘要:新闻评论的历史,经历了由形成发展、成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新时期的新变革四个历史时期。
评论自身主要经历了三个方面的变化:由政治宣传到以舆论监督为职能,这属于评论职能的变化;形式变化从以往的说教模式转变为配以时评和对论等多样化的评论形式;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以政治性论说为主的评论发展为丰富多彩的面向大众的评论格局。
关键词:封建统治;耳目喉舌;舆论监督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164-02中国封建时期,信息的传播主要以封建官场为传播范围,这就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内容以朝廷信息为主,皇帝的言行及谕令等。
为维护封建统治,即对“大一统”的诉求,信息传播受高压政策的限制,这种传播环境是对是对评论的天然拒绝。
鸦片战争前,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其根本要务是阐发基督教教义。
该报虽以“言论”、“论说”形式出现,但并不具有时效性和强烈的新闻性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评论,只是评论的启蒙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代社会,西方国家的思想渗透和影响,再加上使统治者的高压的相对宽松化,使得办报兴起。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传媒活动异常活跃,近代报人以前所未有的独立姿态和自由精神冲破封建的限制,对政局发表言论,开始了中国的报刊政论时期。
中国评论形成发展于旧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是在资产阶级改良革命时期。
一、政论的形成发展1.维新运动前。
在维新运动之前,国人办报的情况按政治派系来分的话,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澳门新闻纸》是林则徐翻译的译稿,它虽具有新闻传播的性质,但却不是评论性质的,更多的是新闻传播的载体;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洪仁玕《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互联网的兴起,中国新媒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新媒体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的转型,从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到多元化、交互性强的平台的转变。
这种演变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的方式,也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
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电视台和报纸是主流媒体,它们在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技术的限制和信息的受控,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渠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2008年以来3G网络的大规模普及,中国新媒体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随时随地获取新闻和信息,同时也能够进行个性化的订阅和交流,这使得新媒体成为了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中国新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社交媒体的兴起和迅猛发展。
微博、微信和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交流观点和分享生活的主要渠道。
这些平台具有强大的社交属性和用户粘性,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和点赞等方式参与到信息传播和议程设置的过程中。
然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也给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
虚假信息、谣言和恶意营销成为了新媒体的一大困扰,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建立起信息准确、公正和可信的传播机制。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影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了11.2亿,占总人口的近80%。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即时,也加快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和网络购物等新兴产业也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迅速崛起,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此外,中国新媒体的发展也受到了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推动。
中国政府将新媒体视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新媒体的发展。
《今日中国》创刊于1952年,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本多文种综合性的对外报道月刊。
现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主管,今日中国杂志社主办,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为主要范围,以中国改革发展、人民生活和对外关系为主要内容,及时全面介绍当代中国、解读中国基本国情和重大政策、传播中国立场和观点、提供中国发展变化和重大国际事务的深度报道和分析评论。
今日视点栏目属于《今日中国》最核心的固定栏目之一,在其新闻内容呈现及对外宣传功能中具有重要价值。
今日视点栏目的文章标题一般都会作为当期期刊的核心内容呈现在封面上,在期刊中占据显要位置,也决定了每期《今日中国》的基调,主要包含以国策解读、时事评论、人物专访为主的各类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一份兼具报道评论和对外宣传功能的期刊,《今日中国》在同类期刊中,具有独特的外宣担当,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
对《今日中国》核心栏目今日视点近十年形式和内容的组织进行研究,有利于探究新的时代背景下主流时政类期刊如何更好承担社会功能,讲好中国故事。
一、今日视点栏目的内容特征通过对2012年至2022年今日视点栏目发布的132期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该栏目在其内容特征上,呈现出形式上的多样性和醒目化、主题上的明确性和多维化、内容上的深度性和辩证性、思想上的引领性和持续性。
(一)多样呈现,激活议程设置从形式上看,今日视点栏目充分实现主题呈现、栏目编排、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多样化和醒目化,以突出栏目的核心新闻要点。
一是鲜明的主题呈现。
麦库姆斯认为,大众传播拥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能力,媒介信息活动对各种议题不同的显著性进行规定,指引着人们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进行评判。
首先,今日视点栏目在当期封面上通过醒目的栏目文章标题呈现和新闻图片配合,表述简单、概括性强,让读者能一眼了解该栏目。
上封面的标题一般为该栏目的首篇文章,通过醒目的“议题”吸引读者注意。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浅析央视新闻节目的变革趋势梁琦(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广东,深圳 518000)摘 要:1976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各地电视台的协作之下,开始试办新闻联播节目《电视新闻》。
1978年元旦,中央电视台正式开办了《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简称《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全国性电视新闻网的初步形成。
同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央视新闻节目的改革步伐也从未停止。
它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也引领着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
如今,我国电视新闻事业正处于继往开来、不断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
本文将浅析这些年来央视新闻变革的趋势,探究变革背后的经验和挑战。
相信不断探索创新的央视新闻节目会更加光彩夺目,为我国传统电视新闻事业指明方向。
关键词:新闻节目;变革;融媒体一、央视新闻节目的变革根本——新闻立台1、坚守与深化新闻立台的理念新闻立台,不仅要提高相关频道的新闻播出时间比例,更要把新闻事业同央视的国家电视台地位与责任紧密联系起来,要放到走向国际大台战略步骤中考量,持续坚守与深化新闻立台的理念。
为此,央视新闻节目改进了报道手法和方式,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主旨,创新典型宣传、成就宣传和主题宣传等。
在舆论监督中,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完善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增强权威性和公信力。
2、保持权威和理性的新闻定位权威、理性的新闻定位是中央电视台强化的重点。
在面对地方台、新媒体日益迅猛的冲击时,中央电视台尤其要保持这种新闻定位。
央视新闻节目完全可以从权威发布、深度评论、理性解读等角度向纵深挖掘。
所谓“不要第一时间,而要第一落点”,以权威、理性的新闻定位在竞争中保持不败。
二、央视新闻节目的变革关键——“直播”每次发生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人们总是希望打开电视时,就能看到电视台正在“现场直播”。
网络新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网络媒体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
几十年前,人们习惯通过听广播、看报纸来获知新闻;如今,许多人都喜欢进入网络世界,通过网络新闻媒体获知大量的网络新闻信息。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网络新闻媒体是指借助因特网发布新闻和进行新闻信息服务的站点。
作为新闻传播的崭新渠道,利用网络发布新闻和时事评论具有独特的优势,反应快,针对性强,方式也较为灵活。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网络在传播信息方面便捷、高效、交互性强的特点,网络因此被誉为“第四媒体”。
[1]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传播手段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新闻传播方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网络媒体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场新闻传播领域的大变革正在引向深入。
一、网络新闻的兴起1987年,世界上第一家网络报纸——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San Jose Mercury News)创办,从而开创了网络媒体的新纪元。
我国的新闻网站与外国媒体基本上同时起步的。
1994年4月,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成为中国第一家上网媒体。
(一)网络新闻源于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早期,网络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附属品出现,它的新闻资源就必然受到传统媒体的限制。
早期的网络新闻就像传统媒体一样,一条新闻只是进行一次性的简单发布。
这一阶段也可看作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历史时期。
网络新闻的发布,遵循的原则是“定时”。
据统计,当时70%的新闻宣传网站的信息更新速度基本上与原媒体发布周期同步,少数网站甚至落后于原媒体,只有9%的网站信息更新速度快于原媒体的更新周期。
多数媒体网站发布的新闻内容只是传统新闻(报刊、广播、电视)的翻版,只有10%的网站对信息进行了重组和充实。
《神州学人》上网时推出的是电子周刊,《中国日报》等也是每天一次的更新周期。
在1999年中国媒体上网的高峰期,大多数媒体网站也依然是按天在进行新闻的更新。
第三节美国电视节目史一、早期电视节目(1945-1952)从1945年至1952年,是美国广播事业转型的时期,从40年代后期起,各大广播网都将关注重心和扶植重点从广播转向电视。
1.戏剧娱乐节目战后最初的电视节目大多是从广播移植来的,是加上了一些视觉因素的广播材料。
大多数节目是直播的形式,一天只播几个小时,通常是在工作日的晚间。
1946—1952年,电视节目扩展到了白天和周末,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但仍然以移植广播节目为主。
依靠广播所总结的经验和广播所造就的人材,还有广播广告所提供的资金,电视节目在种类的多样化方面很快便赶上了广播。
从广播移植来的节目有音乐、综艺、戏剧和滑稽表演,有猜谜和一些观众可以参与的节目,还有新闻报道和转播重大事件及活动现场的特别节目。
和电影界的合作也不成型,由于各大电影制片厂和独立制片人感到了电视的潜在威胁,拒绝出售1948年以后的影片,电视节目的影片来源并不充足。
为了吸引观众,从而吸引广告,电视台大力发展戏剧娱乐节目电视广播网大力鼓励娱乐节目,1949年设立了每年一度的“艾米’(Emmy) 奖,这——名称取自图像正析电视摄像机的形象Immy。
在头三年的时间里,“艾米奖”只颁发给洛杉矶地区的电视娱乐节目,1952年扩大到全国范围,但仍然以奖励娱牙节目为主。
综艺节目蔚为大观,几乎垄断了电视网上的黄金时间。
全国广播公司(NBC)于1948年6月8日开播的《得克萨科明星剧场》大受欢迎,主持人米尔顿·伯利(Milton Berle)被称为“电视先生”、“米尔梯大叔”。
1948年6月20日,艾德·沙利文(EdSullivan)主持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本市名人》。
情境喜剧发展迅速,很快成为电视的支柱。
1948一1949年,一批情境喜剧直接从广播搬上荧屏。
《我爱露西》出现于1951年,它为后来几十年的电视喜剧奠定了标准。
这本来也就是一部普通的情境喜剧,但由表现得傻乎乎的滑稽演员露西尔·鲍尔(Lucille Ball)和她的宙巴裔丈夫及一些出色的配角演来,别有滋味。
关于党的新闻播音事业的光辉历程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九十周岁的生日。
作为舆论宣传的“喉舌”,我党的新闻播音事业历经了七十一个春秋。
沧海桑田,伴随着烽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岁月,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党的新闻播音事业走过了光辉的历程,新闻播音的风格也在不断变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无到有、艰苦创业;爱憎分明、慷慨激昂1940年12月30日,通过无线电波,从革命圣地延安传出了一个明朗响亮、振奋人心的声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这是我国人民广播第一位播音员徐瑞彰(播音名:麦风)发出的第一声呼号。
这声音,同当时弥漫在中国天空的反动、虚伪、庸俗、没落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声音,代表着中国劳苦大众的心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坚定豪迈、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这声音,宣告了中国人民广播的诞生,标志着人民广播播音的开始。
1940年春,党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同志担任主任,负责领导和筹建工作。
同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按照当时国际规定,中国无线电台的呼号第一个字为英文字母X。
NCR代表New China Radio,意为新中华广播电台)。
当时担任播音工作的是徐瑞彰、姚雯、肖岩、孙茜四位女同志。
当时的工作条件很艰苦,播音室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窑洞,洞内四周钉着延安生产的粗毛毯,作为隔音用。
播音桌上只有一个话筒和一本字典,播音设备还有一台破旧的手摇唱机和二十几张唱片。
我党最早的新闻播音员都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但是他们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勇敢的开拓者的姿态,独立开创了人民广播的一代新风。
由于当时没有录音设备,全部节目都是直播,因此如果出错就无法挽回。
他们面对这样的艰苦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发扬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们的任务。
1943年春,因为广播发射机发生重大故障,被迫取消播音,直到1945年8月30日才得以恢复。
山西卫视发展阶段分析及对其互联网时代媒介发展战略建议关键词:内容、改革、历史、资源、创新、战略摘要:有着十年辉煌历史的山西卫视,正在经历着已经历二十年且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迷茫期。
它过往为什么会辉煌,又为何失意?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的现在,它在做什么,它又能够做什么?历史给人成功的经验也给人失败的教训,从现在起的战略构建正在等待山西卫视去探索。
一、十年内容改革路(此时仍为山西电视台)1、《电视桥》——于综艺晚会潮中辟蹊径1983年中央电视台在除夕夜推出了春节联欢晚会,在那个节目资源还很匮乏的年代,来自央视的这一举动直接影响了当时中国电视媒体的的内容选择与表达形式。
一直到1986年、198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攀上收视高峰,特别是春晚自带的明星包装功能(如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特别是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更是燃烧了整个冬天),更是直接带动了整个八九十年代的电视传播形式。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全国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掀起了一股版综艺晚会的热潮。
山西卫视的《电视桥》就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悄然成长起来的。
1988年7月4日,山西卫视推出全国首家电视专题谈话栏目《电视桥》,并一举成为集新闻性、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为一身的王牌栏目。
而这几大性质主要来源于其节目的板块化设置,分为“晚间快语”(主持人以新闻方式传递政策、风气、评论当下不良行为等),“公民与法”(以身边实际案例向群众传递法律观念及知识)。
此外还有“老人世界”、“人际关系漫谈”等板块,内容相当丰富、选题也极大程度上贴近民众。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个板块“电视红娘”开创了中国征婚广告的先河,虽然当时的形式还仅仅局限于征婚者一个一个上台自报家门就草草结束。
但“电视红娘”之于1988年与“非诚勿扰”之于2010年,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由此也可见这档栏目的创新意识与服务意识,而它在当时也确实是各大卫视众多节目中的明星。
2、直播——是技术的回归也是内容的态度直播在文革前是唯一的电视媒体演播手段,在经过多年的政治风云后,这一演播手段早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