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 PPT
- 格式:ppt
- 大小:784.50 KB
- 文档页数:21
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ppt 课件目录•暖通空调系统概述•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基础•负荷计算与设备选型•空气处理过程与系统设计•水系统设计与水力平衡调节•控制系统设计与智能化技术应用•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故障排除01暖通空调系统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暖通空调系统是一种集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旨在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
分类根据使用目的和场所不同,可分为舒适性空调、工艺性空调以及特殊用途空调等。
发展历程及现状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自然通风、集中供暖到现代的中央空调、智能控制,暖通空调系统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现状目前,暖通空调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住宅、办公楼、商场、医院等各个领域,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未来趋势与挑战未来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未来的暖通空调系统将更加智能化、高效节能和环保。
例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控制和优化运行,采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等。
挑战在实现智能化和高效节能的过程中,面临着技术、成本和政策等多方面的挑战。
例如,如何提高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如何降低改造成本并保障投资回报,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标准等。
02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基础热力学原理热力学基本概念温度、热量、功、热力学系统、状态方程等。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在热力学中的应用。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现象的方向性,熵增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密度、粘度、压缩性、导热性等。
流体的物理性质流体静压力分布、流体静力学方程等。
流体静力学流动类型、流动阻力、流量计算等。
流体动力学流体力学原理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性能指标等。
自动控制原理控制方式控制策略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复合控制等。
PID 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030201控制理论应用03负荷计算与设备选型03实例分析结合具体建筑类型和气候条件,进行负荷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空调自动控制原理图
以下是空调自动控制的原理图,没有标题的文字。
1. 室内温度传感器:将室内温度转化为电信号。
2. 室外温度传感器:测量室外温度情况。
3. 室内湿度传感器:将室内湿度转化为电信号。
4. 室外湿度传感器:测量室外湿度情况。
5. 温度控制器:接收室内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并与设定温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控制空调开关或调整温度。
6. 湿度控制器:接收室内湿度传感器的信号并与设定湿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控制空调开关或调整湿度。
7. 控制面板:提供操作界面,用户可以通过控制面板设置温度和湿度等参数。
8. 冷凝器:通过制冷剂的循环和传热,将室内热量排出去,降低室内温度。
9. 蒸发器:通过制冷剂的循环和传热,从室内吸收热量,提高室内温度。
10. 电风扇:控制室内空气的流动,使冷热空气均匀分布。
11. 压缩机:提供制冷剂的压缩和循环,实现室内空气的冷却。
12. 膨胀阀:控制制冷剂的流量,调节制冷效果。
以上是空调自动控制的原理图。
暖通自动化控制暖通自动化控制是指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设备,对建筑物的暖通系统进行智能化控制和管理。
通过自动化控制,可以实现对供暖、通风、空调、给排水等系统的精确调控和监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室内舒适度,降低运行成本。
一、控制策略1. 温度控制:根据室内温度设定值和实际温度,自动调节供暖或制冷系统的运行状态,保持室内温度在舒适范围内。
2. 湿度控制:根据室内湿度设定值和实际湿度,自动调节加湿或除湿设备的运行状态,保持室内湿度在适宜范围内。
3. 空气质量控制:通过监测室内空气质量指标,如二氧化碳浓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等,自动调节通风系统的运行状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4. 能源管理:根据室内外温度、用能需求等因素,合理调节供暖、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和功率,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5. 故障诊断和报警:通过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性能参数,及时发现故障并发送报警信息,以便及时修复,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自动化控制设备1. 温度传感器:用于感知室内外温度,并将信号传输给控制系统。
2. 湿度传感器:用于感知室内湿度,并将信号传输给控制系统。
3. CO2传感器:用于感知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并将信号传输给控制系统。
4. 风速传感器:用于感知室内外风速,并将信号传输给控制系统。
5. 阀门执行器:用于控制供暖、制冷系统中的阀门开关,调节流量。
6. 风机执行器:用于控制通风系统中的风机运行,调节风量。
7. 控制器:用于接收传感器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和逻辑控制,控制各个执行器的运行。
8. 人机界面:提供操作界面,用于设置参数、查询状态、显示报警信息等。
三、自动化控制系统1. 监测与调控系统:通过连接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实时监测室内环境参数,根据设定的控制策略,自动调节设备的运行状态。
2.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负责采集和处理传感器的数据,并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给监测与调控系统。
3. 通信系统:用于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实现设备之间的协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