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冠心病诊断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一、我国冠心病的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一)患病率: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15.9‰,农村地区为4.8‰,城乡合计为7.7‰,较2003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11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2011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05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11年已连续3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梗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12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数为504.74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29.52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院费用为16802.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5.78%。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09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 2009年3827例、2010年5372例、2011年7022例、2012年8668例、2013年10137例、2014年11814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由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的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是一致的,冠心病规范化防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二、冠心病的定义及分类:(一)冠心病定义: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按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表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1.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
2023冠心病诊断标准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导致心脏供血不足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冠心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以便更准确地识别和评估患者的病情。
2023年冠心病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史与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症状。
病史中应注意询问家族史、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2.临床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检查(如心肌损伤标志物、血脂、血糖等)。
心电图可以显示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表现;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功能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危险程度。
3.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磁共振成像(MRI)。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和程度;心脏MRI可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
4.心脏康复与预防:对于确诊冠心病患者,应进行心脏康复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等。
同时,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如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5.病情评估与分级:根据冠心病的病情,可分为稳定性冠心病、不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心病。
病情评估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后预测。
总之,2023年冠心病诊断标准强调了病史、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
确诊冠心病后,患者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和康
复,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常⽤临床诊断标准常⽤临床诊断标准冠⼼病的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性⼼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诊断标准①劳累性⼼绞痛劳动性⼼绞痛的特征是由于运动或其他增加⼼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下含服硝酸⽢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
劳累性⼼绞痛可分为3类:初发型劳累性⼼绞痛:劳累性⼼绞痛病程在1个⽉以内。
稳定型劳累性⼼绞痛:劳累性⼼绞痛病程稳定1个⽉以上。
恶化型劳累性⼼绞痛:同等程度劳累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突然加重。
②⾃发性⼼绞痛⾃发性⼼绞痛的特征是胸痛发作与⼼肌需氧量的增加⽆明显关系。
与劳累性⼼绞痛相⽐,这种疼痛⼀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油缓解。
未见酶变化,⼼电图常出现某些暂时性的S-T段压低或T波改变。
⾃发性⼼绞痛可单独发⽣或与劳累性⼼绞痛合并存在。
⾃发性⼼绞痛患者的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时患者可有持续较长的胸痛发作,类似⼼肌梗死,但没有⼼电图及酶的特征性变化。
某些⾃发性⼼绞痛患者在发作时出现暂时性的S-T段抬⾼,常称为变异型⼼绞痛。
但在⼼肌梗死早期记录到这⼀⼼电图图型时,不能应⽤这⼀名称。
初发型劳累性⼼绞痛、恶化型劳累性⼼绞痛及⾃发性⼼绞痛常统称为“不稳定性⼼绞痛”。
本报告则选⽤这些各⾃特异的名称。
(2)分度、分级诊断标准(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病、⼼绞痛、⼼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1979年9⽉,上海)①劳⼒型⼼绞痛Ⅰ级:较⽇常活动重的体⼒活动引起⼼绞痛,⽇常活动⽆症状,如平地⼩跑,快速或持重物上三楼、上陡坡等引起⼼绞痛。
Ⅱ级:⽇常体⼒活动引起⼼绞痛,⽇常活动稍受限制。
如在正常条件下常速步⾏3~4站(3~4华⾥),上三楼、上坡等引起⼼绞痛。
Ⅲ级:较⽇常活动轻的体⼒活动引起⼼绞痛,⽇常活动明显受限。
如在正常条件下常速步⾏1~2站(1-2华⾥)上⼆楼、⼩坡引起⼼绞痛。
Hcy、Lp(a)、APoA1、APoB联合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摘要:采用酶循环法或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含量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联合诊断作用及临床意义。
冠心病患者APoA1含量低于查体健康的患者,Hcy、APoB及Lp(a)含量均高于查体健康的患者,APoA1含量低于查体健康的患者,且四者联合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均高于单一诊断。
Hcy、APoB、APoA1、Lp(a)在冠心病中的异常表达,对于临床诊断冠心病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载脂蛋白;冠心病;联合检测一、背景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管腔器质性狭窄或阻塞,所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胸闷气短等症状,轻微的仅有心慌、胸闷等症状[1]。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冠心病患者死亡人数占中国总死亡人数的41%,尤其是35-54岁青壮年死亡人数将成为全球病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2-3]。
近年来心血血管疾病被重视起来,冠心病也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人们把血脂异作为引起冠心病的最主要原因,临床上通常将血脂检查作为冠心病最有效指标。
血脂异常的种类也是非常的多,其中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作用最大,会导致内皮细胞的功能受损,从而导致血管内皮的通透性增强,导致内皮细胞分泌纤维蛋白酶原活化抑制剂,从而诱发纤维斑块的形成,加剧动脉硬化。
Lp(a)参与了很多动脉硬化性血管疾病的发生,包括冠心病、脑梗死、周围血管病变等,在伤口愈合、血管生成、止血等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型半胱氨酸(Hcy)作为一种重要的活性氨基酸,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神经毒性氨基酸。
APoB的高水平表达是对心肌细胞的重塑性改变和心肌细胞缺血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蛋氨酸代谢的一个中间产物,与氧化应激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故高Hcy血症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冠心病诊断:解读WHO指南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脏血流不足,进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在诊断冠心病时,医生通常会依据病史、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一、病史1. 典型胸痛:冠心病患者常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压迫感、紧缩感或烧灼感,可向左肩、左臂、颈部、下颌及上腹部放射。
这种胸痛通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案例:张先生,58岁,近一个月来在劳累时出现胸痛,每次持续510分钟,休息后缓解。
就诊时,医生根据其病史诊断为冠心病。
2. 非典型胸痛:有些患者的胸痛症状不典型,可能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或恶心等,此时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二、体征1. 心电图: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医生会关注患者是否存在ST段改变、Q波或T波倒置等异常表现。
案例:李女士,60岁,因胸痛就诊。
心电图检查发现V1V4导联ST段压低,诊断为冠心病。
2. 血压、心率:医生会测量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了解其心血管状况。
三、辅助检查1. 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如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T (cTnT)等,这些指标在心肌损伤时会升高。
案例:王先生,55岁,因胸痛就诊。
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提示心肌损伤,诊断为冠心病。
2. 冠状动脉造影:这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直观地看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冠心病。
案例:赵先生,62岁,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狭窄70%,诊断为冠心病。
在解读WHO指南中关于冠心病诊断的内容时,我们需要关注患者的病史、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
通过这些方面的综合判断,医生可以作出是否存在冠心病的诊断。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以便为患者提供准确、高效的诊疗服务。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解读WHO指南中关于冠心病诊断的内容时,我发现有几个关键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了全球人口的健康。
为了准确诊断和治疗冠心病患者,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的诊断标准。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这些标准,并提供相关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
1. 冠心病定义1.1 简要描述:冠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性损害。
1.2 分类:- 稳定型努力耐量性胸闷/不稳定型努力耐史经验;- 急性ST段抬高型或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事件;- 心肌梯度增加;2. 主要体征与检查结果2.1 典型主观表现:a) 胸部压迫感或难以忍受剧饿感,b) 放射至左臂、颈部等区域,c) 活动后发作, 静息可消失.2.3 客观数字评估:a) 力气活动引起的胸闷;b) 静息时出现心悸、气短等不适感觉。
3. 心电图(ECG)结果3.1 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事件:a) 持续ST段抬高≥0.2mV在连续导联上;b) 新发生左束支传导阻滞伴有持久或暂时性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3.2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事件:a) T波倒置,但无明显ST段改变.4. 血液检查结果- 足够敏感和特异的肌钙蛋白I (cTnI),血清标志物增加表征缺血损害.5.影像学诊断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是最准确且常用于评价是否存在主要管道异常及其程度。
其他非侵入式成像技术如计算机体层数扫描(CTA), 核素灌注扫描, 磁共振(MRI).6.附件:相关文档与资料7.法律名词及注释:- 缺血: 细胞组织由于供应给予之营养物质不足而引起的病理状态。
- 努力耐量性胸闷: 由于冠脉供血相对缺乏,心肌在运动时出现一过性、可逆转的低灌注所致。
冠心病分型的新标准主要分为五种类型:
隐匿型,又称为无症状性冠心病,诊断要点是年龄在45岁以上,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吸烟等易患因素之一,多在偶然体检时发现,心电图表现为心肌缺血改变。
绞痛型,这是临床上最多见的一种类型,有发作型胸骨后疼痛心肌供血不足所致,多在三到五分钟内缓解。
心肌梗塞型,症状严重表现为持续而不易缓解的胸骨后疼痛,是因为血栓阻塞冠状动脉等等不同原因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最终可引起心肌急性缺血坏死。
心肌硬化型,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可以引起心肌纤维化,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故又可称为心力衰竭和心率失常型。
猝死型,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死亡,猝死为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者,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许多器质性心脏病都可以导致猝死,其中一半以上为冠心病所引起。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常见的冠心病分型,具体诊断和治疗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
如果您有冠心病的症状或疑虑,建议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之一: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业组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定义是:由于冠状循环改变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脏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损害。
缺血性心脏病包括急性暂时性的和慢性的情况。
可由于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而引起。
非冠状动脉性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的缺血,如主动脉瓣狭窄则不包括在内。
“缺血性心脏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同义词。
其它名称不主张再沿用。
缺血性心脏病的分类如下:一、原发性心脏骤停原发性心脏骤停是一突然事件,设想是由于心电不稳定所引起。
没有可以作出其它诊断的依据(发生于已证实为心肌梗塞早期的死亡不包括在内,因而认为是由于心肌梗塞所致死)。
如果未作复苏或复苏失败,原发性心脏骤停归诸于猝死(本报告特意略去猝死的定义,因为猝死是心脏骤停的结果)。
以往缺血性心脏病的证据可有可无,如果发生死亡时无人见到,则诊断是臆测性的。
二、心绞痛1.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的特征是,由于运动或其它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
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
劳累性心绞痛分为三类:(1)初发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在一个月以内。
(2)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稳定在一个月以上。
(3)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同等程度劳累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突然加重。
2.自发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的特征是,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
与劳累性心绞痛相比,这种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病情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缓解。
未见酶变化,心电图常出现某些暂时性ST段压低或T波改变。
自发性心绞痛可以单独发生或与劳累性心绞痛合并存在。
自发性心绞痛患者的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的程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有时患者可有持续时间较长的胸痛发作,类似心肌梗塞。
但没有心电图及酶的特征性变化。
某些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在发作时出现暂时性的ST段抬高,常称为变异型心绞痛(这一心电图表现也可称为Prinzmetal心绞痛,但在Prinzmetal报告前已有其他作者报道描述过这一情况,所以应采用“变异型心绞痛”这一名称。
)。
但在心肌梗塞早期已记录到这一心电图图形时,不能应用这一名称。
初发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常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本报告则选用这些各自特异的名称。
三、心肌梗塞1.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诊断常根据病史、心电图和血清酶的变化而作出。
病史:典型的病史是出现严重而持久的胸痛。
有时病史不典型,疼痛可以轻微甚至没有,可以主要为其它症状。
心电图:心电图的肯定性改变是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以及持续一天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
当心电图出现这些肯定性变化时,仅凭心电图即可作出诊断。
另一些病例,心电图示有不肯定改变,包括:①静止的损伤电流。
②T波对称性倒置。
③单次心电图记录中有一病理性Q波。
④传导障碍。
血清酶:①肯定性改变包括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或开始升高和继后降低。
这种变化,必须与特定的酶以及症状发作和采取血样的时间间隔相联系。
心脏特异性同功酶的升高亦认为是肯定性变化。
②不肯定改变开始时浓度升高,但不伴随后的降低,不能取得酶活力的曲线。
(1)肯定的急性心肌梗塞:如果出现肯定性的心电图改变和/或肯定性酶变化,即可诊断为明确的急性心肌梗塞。
病史可以典型或不典型(出现肯定的心电图改变时,确诊的梗塞有时可称为穿壁性,如仅有ST-T的演变而不出现Q波或QS波,但有肯定的酶变化,则称为非穿壁性或心内膜下梗塞。
)。
(2)可能的急性心肌梗塞:当序列、不肯定的心电图改变持续超过24小时以上,伴有或不伴有酶的不肯定性变化,均可诊断为可能的急性心肌梗塞。
病史可以典型或不典型。
在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某些患者可呈现自发性胸痛,有时可伴有心电图改变,但无新的酶变化。
其中某些病例可诊断为Dressler氏梗塞后综合征。
某些为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另一些则为急性心肌梗塞复发或可能有扩展。
其它的诊断措施可能有助于建立确切的诊断。
2.陈旧性心肌梗塞:陈旧性心肌梗塞常根据肯定性心电图改变,没有急性心肌梗塞病史及酶变化而作出诊断。
如果没有遗留心电图改变,可根据早先的典型心电图改变或根据以往肯定性血清酶改变而诊断。
四、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可因多种原因而发生心力衰竭,它可以是急性心肌梗塞或早先心肌梗塞的并发症,或可由心绞痛发作或心律失常所诱发。
在没有以往缺血性心脏病临床或心电图证据的心力衰竭患者(排除其他原因),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乃属臆测性。
五、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以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唯一症状。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明冠状动脉阻塞,否则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仍是臆测性的。
“梗塞前心绞痛”和“中间型冠状动脉综合征”这一名称不包括在本报告内。
因为根据本组意见,前者诊断是回忆诊断,又在少数病例中得到证实;而后一诊断的所有病例,均可归属于本报告所描述的缺血性心脏病分类中的一种。
之二:1980年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病专业组(于广州)制订1980年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专业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问题,组织了两次讨论。
根据大多数代表的意见,建议目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所通过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以利国际交流,并对此作以下几点说明。
一、心电图运动试验(包括双倍二级梯、活动平板及蹬车试验)有假阳性,其假阳性率的高低与所检查对象中冠心病的患病率密切相关。
同样,休息时ST-T改变的特异性也较差。
因此在一般人群中不宜单独根据心电图运动试验结果或休息时心电图ST-T政变来确诊冠心病,也不应当用它们进行冠心病普查。
阳性运动试验只能供辅助诊断用,或看作是一种“易患因素”。
二、在临床诊断中,特别是对不典型心绞痛患者,或以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为唯一表现的患者,可以结合休息心电图或运动试验,并参考年龄、性别、血压、血脂、有无糖尿病等因素作出判断。
在40岁以上男性,45岁以上女性,伴有一项易患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虽无明显症状,如运动试验阳性,也可诊断为可能是冠心病。
对以上情况,必要时及有条件时,还可进行超声心动图和放射性核素等其它检查以协助诊断。
但在冠心病的流行学调查中,不可在诊断标准中加入各项易患因素。
三、在流行学或临床研究中,应说明各种冠心病的类型,评价中西药物疗效时,不宜选用无症状的或可能冠心病患者。
四、关于命名,同意冠心病与缺血性心脏病可作为同义词应用。
其它名称建议不再沿用。
之三: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于上海)修订一、冠心病(一)有典型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塞,而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主动脉炎,也无冠状动脉栓塞或心肌病的证据。
(二)男性40岁、女性45岁以上的病人,休息时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无其它原因(各种心脏病、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显著贫血、阻塞性肺气肿、服用洋地黄、电解质紊乱)可查,并有下列三项中的两项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
二、可疑冠心病可疑心绞痛或严重心律失常,无其它原因可解释并有下列三项中两项者:40岁以上、高胆固醇血症、休息时或运动后心电图可疑。
三、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一)急性心肌梗塞:有下列三项之二,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
1.临床症状典型;2.心电图有异常Q波及/或ST-T有符合心肌梗塞的衍变;3.血清酶增高,符合心肌梗塞的过程者。
(二)陈旧性心肌梗塞1.符合(1)~(7)项任何一项,可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塞:(1)Ⅰ、Ⅱ、V2~6Q≥0.03秒+Q/R≥1/3;(2)Ⅰ,Ⅱ、V1~6Q≥0.04秒; (3)aVFQ≥0.04秒+R≥3mm; (4)ⅢQ ≥0.04秒;(aVF同时有Q波);(5)aVFQ≥0.04秒; (6)V2~V6QS型,其右侧胸导联有R波; (7)V1~4或V1~6全部呈QS型。
2.有肯定资料(如心电图)证明以往患过心肌梗塞,目前虽心电图居正常范围,仍可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塞。
四、心绞痛分型(一)稳定性心绞痛:大多属劳力性心绞痛。
在三个月时间内,心绞痛诱因、次数及持续时间不变。
1.劳力型心绞痛Ⅰ级:较日常生活重的体力活动引起心绞痛。
日常活动无症状。
如平地小跑,快速或持重物上三楼、上陡坡引起心绞痛。
Ⅱ级:日常体力活动引起心绞痛。
日常活动稍受限。
如正常条件下步行3~4站(3~4华里)、上三楼、上坡等引起心绞痛。
Ⅲ级:较日常生活轻的体力活动引起心绞痛。
日常活动明显受限。
如正常条件下常速步行1~2站(1~2华里)、上二楼、上坡引起心绞痛。
2.非劳力型心绞痛(1)情绪激动性(包括精神紧张)。
(2)卧位性(包括夜间心绞痛)。
非劳力型心绞痛症状分级:轻度:有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每周疼痛至少发作2~3次或每日发作1~3次,但疼痛不重,有时需含硝酸甘油。
中度:每天有数次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到10分钟左右,绞痛较重,一般都需口含硝酸甘油。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1.进行性心绞痛:在2个月内,以劳力型为主的心绞痛其发作次数增加,时间延长。
引起发作的活动量也下降。
有时甚至在休息时也发作,但不符合“中间综合征”的标准者。
2.新近的心绞痛:发生在一个月之内的心绞痛,且有进行趋势。
3.心肌梗塞后心绞痛: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后的30天之内的心绞痛。
4.中间综合征(1)在24小时之内反复心绞痛发作,心绞痛重、时间长,常在15分钟以上,诱因不明,在休息时发作,硝酸甘油效果差或无效。
(2)血清酶一般正常,或稍升高(不超过正常值的50%)。
(3)心电图上出现ST-T改变,但无异常Q波。
(三)变异型心绞痛1.时有发作倾向,夜间或凌晨发作多见,无明确诱因。
2.发作时ST段抬高。
3.发作心绞痛较重,时间长。
说明:1.典型心绞痛是指发作性的、位于胸骨后或在左前胸比较固定部位的缩窄性痛或明显压迫感。
可放射到左肩、左臂、上腹部等处,多发生于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受寒之时。
偶可在安静时发生。
休息或用硝酸甘油在3~5分钟内可以缓解者而言。
类似的但不完全符合于此种性质的胸部疼痛,又无其它原因(如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胸部病变,纵隔、食管、胃、胸椎和颈椎病变)可解释者,为可疑心绞痛。
2.诊断冠心病,应具体说明根据本标准的第几条,并列举其类型,如心绞痛、心肌梗塞、无症状冠心病等。
3.诊断心绞痛应按上述分型标准作出诊断,如为劳力性心绞痛,应注明分级。
4.诊断心肌梗塞时,应分别注明急性或陈旧性。
5.休息时心电图明显心肌缺血型表现,是指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有缺血型ST段下降,超过0.05mV或T波倒置超过2mm(正常不出现倒置的导联)者而言。
6.诊断心力衰竭时,要分别注明Ⅰ、Ⅱ或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