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领域专利侵权诉讼案例研讨(李新芝)
- 格式:ppt
- 大小:754.00 KB
- 文档页数:94
“卡波”技术秘密侵权案广州天某高新材料公司、九江天某高新材料公司系生产免洗消毒洗手液原料“卡波”的技术秘密权利人。
华某于2012至2013年在广州天某高新材料公司工作期间,多次违反公司管理制度将卡波生产工艺有关技术资料从办公电脑拷贝到外部存储介质中,并利用其卡波产品研发负责人的身份,向广州天某高新材料公司的子公司九江天某高新材料公司生产车间主任李某生索要到卡波生产工艺技术相关设备图纸。
华某先后将其非法获取的卡波生产工艺相关图纸、文件发送给安徽纽某精细化工公司法定代表人刘某及朱某良、胡某春等人,并组织研究改进,后由胡某春修改了设计图纸并采购了相关设备,最终由安徽纽某精细化工公司生产卡波产品并向国内外销售。
一审法院认为,安徽纽某精细化工公司、华某、刘某、朱某良、胡某春侵害了广州天某高新材料公司、九江天某高新材料公司的技术秘密,判决停止侵害并按照侵权获利的2.5倍确定赔偿数额,判令安徽纽某精细化工公司赔偿经济损失3000万元,华某、刘某、朱某良、胡某春承担部分连带责任。
广州天某高新材料公司、安徽纽某精细化工公司等提起上诉。
最高人民法院二审认为,一审判决认定安徽纽某精细化工公司、华某、刘某、朱某良、胡某春侵害技术秘密并无不当;但侵权获利数额认定中未考虑被侵害的技术秘密对于产品利润的贡献度,故在确定该贡献度为50%的情况下认定有关侵权获利为600万元;考虑到安徽纽某精细化工公司本身以侵权为业,且在其前法定代表人因涉侵害涉案技术秘密的刑事犯罪被判处刑罚后仍持续生产,并销售至20余个国家和地区,足见侵权故意之显著、侵权情节之严重,故将惩罚性赔偿倍数提高至法定最高倍数;鉴于刘某作为安徽纽某精细化工公司的前法定代表人在侵权过程中作用明显,改判其对全案赔偿承担连带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最终改判以侵权获利5倍计算赔偿数额,由安徽纽某精细化工公司赔偿广州天某高新材料公司、九江天某高新材料公司经济损失3000万元及维权合理开支40万元,刘某、华某、朱某良、胡某春对前述赔偿数额分别在3000万元、50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
PesticideScienceandAdministration2007,28(9)农药科学与管理农药企业专利诉讼简介李新芝(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化学申诉处,北京100080)中图分类号:S48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2-5480(2007)09-55-03加入WTO以来,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产权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强,仿制居多的中国农药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诉讼问题,因此,如何应对知识产权诉讼已成为当前众多农药企业迫切希望了解的热点问题。
在此,笔者简单介绍一下农药企业受知识产权诉讼,尤其是专利诉讼中应当注意的相关问题,仅供参考。
一、专利侵权的概念及确权原则所谓专利侵权,是指在专利权有效期限内,行为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实施其专利的行为。
中国专利法第56条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书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用于解释权利要求。
也就是说,在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时,应当以国家专利管理机关最终公告的专利权利要求书文本或者已经发生效力的无效决定所确定的专利权利要求书为准。
人民法院在具体解释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时,一般既避免采用“周边限定”原则,即专利的保护范围与权利要求文字记载的保护范围完全一致,又避免采用“中心限定”原则,即权利要求只确定一个总的发明核心,保护范围可以扩展到技术专家看到说明书与附图后,认为属于专利权人要求保护的范围。
从目前的司法实践看,判断侵权与否时适用的原则主要有全面覆盖原则、等同原则、禁止反悔原则和多余指定原则,下面仅对这些原则作简单介绍,其具体适用还要依个案而定,在此不作详述。
全面覆盖原则是指被控侵权物将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必要技术特征全部再现,被控侵权物与专利独立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全部必要技术特征一一对应且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被控侵权成立。
等同原则是指被控侵权物中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技术特征与专利独立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技术特征相比,从字面上看不相同,但经过分析可以认定二者是相等同的技术特征。
第1篇一、案件背景原告:某生物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原告”)被告:某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被告”)案由:专利侵权二、案情简介原告某生物科技公司于2010年10月1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一种新型抗癌药物专利,并于2012年6月1日获得授权,专利号为ZL201010123456。
该专利涉及一种抗癌药物的制备方法,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
被告某医药有限公司在2013年10月1日开始生产一种抗癌药物,其制备方法与原告专利中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
原告发现被告侵权后,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三、案件焦点1. 被告是否构成对原告专利的侵权?2. 原告的经济损失如何计算?四、法院判决1. 被告构成对原告专利的侵权法院认为,被告生产的抗癌药物的制备方法与原告专利中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构成对原告专利的直接侵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实施其专利,包括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被告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合理使用的范围,构成侵权。
2. 原告的经济损失计算法院认为,原告的经济损失包括因被告侵权行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根据原告提供的证据,原告在侵权期间,其专利产品销售额为1000万元,利润率为20%。
被告侵权期间,其销售额为500万元,利润率为1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侵权赔偿数额应当包括专利权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
综合考虑,法院判决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00万元。
五、案例分析1. 专利侵权的认定本案中,被告的行为构成对原告专利的直接侵权。
在专利侵权案件中,法院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侵权行为是否成立:(1)被控侵权产品是否与专利权利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同或等同;(2)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是否属于专利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3)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是否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相同或等同。
专利侵权案例分析与研究专利侵权是指他人在未获得专利权人的许可下,针对专利权人享有的专利权进行制造、使用、销售、进口等侵权行为。
在现代社会,专利是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专利侵权的案例分析和研究对于保护创新产权和促进创新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一:药企之间的专利侵权纠纷某药企研发了一种治疗癌症的新型药物,并获得了专利权。
然而,另一家药企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销售了与之相同的产品。
专利权人发现后提起了诉讼,指控对方侵犯了其专利权,请求法院判令对方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该案例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需听取双方的证据和辩护意见,并委托相关的专业机构对产品进行鉴定,从而确定对方产品是否侵犯了原告的专利权。
双方从技术细节、生产工艺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辩护,并争论概念上的差异是否构成侵权行为。
该案例最终以原告胜诉而告终。
法院认为,被告销售的产品与原告专利权涵盖的技术领域十分相似,构成了对专利权的侵犯。
法院判令对方停止生产和销售侵权产品,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
该案例表明,在专利侵权案件中,法院需要综合考虑双方的证据和辩护意见,借助第三方的专业机构对关键技术进行鉴定,以确保公正判断和依法维权。
案例二:跨国公司专利侵权引发的贸易纠纷某跨国科技公司在多个国家都拥有关键技术的专利权。
然而,另一家竞争对手在全球多地销售了类似的产品,侵犯了该公司的专利权。
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该公司决定采取法律手段来保护其专利权。
该案例涉及到多个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因此引发了贸易纠纷。
原告需要同时应对不同国家的法律程序,并提交具体的侵权证据和损失计算报告。
被告则须提供证据证明其产品与原告的专利权没有侵犯关系。
在这一案例中,法院通过对专利权的分析和鉴定,认定被告的产品侵犯了原告的专利权。
法院决定,被告应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原告的经济损失。
此外,根据不同国家的法规,法院还可能判决停止销售、销毁侵权产品等。
案例三:互联网技术的专利侵权案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专利侵权案件也开始涉及到在线交易、软件开发等领域。
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胜诉案例
哇塞,今天要给你们讲讲一个超级精彩的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胜诉案例!
你能想象自己辛苦研发出来的东西,被别人随随便便就拿去用了吗?就好像你精心培育的花朵,被人毫不留情地摘走了!这多让人恼火啊!咱这就来说说小李的故事。
小李可是个发明小能手,他日思夜想,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终于搞出了一个超厉害的实用新型专利。
这可是他的宝贝啊!可是呢,没多久他就发现市场上出现了和他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
这不是明摆着侵权嘛!
小李那个气啊,“这也太欺负人了!”他心想。
于是他毅然决定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他找律师,收集证据,那叫一个认真和执着。
在法庭上,对方还试图狡辩呢,说什么“这只是巧合”“大家都能想到的”。
哼,真当法官和大家是傻瓜呀!小李的律师把证据一件一件摆出来,那场面,就像将军列出阵仗,威风凛凛!“这证据确凿,你还能抵赖?”试问对方怎么能逃得过正义的审判呢?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最终法官判小李胜诉啦!听到这个结果,小李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哈哈,我赢了!”这就像是一场艰苦的战斗,小李终于取得了胜利。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我们的创新和努力是有价值的,是不能被随意践踏的!当有人侵害我们的权利时,我们一定要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争取应得的东西。
就像小李一样,不要害怕,坚信正义一定会站在我们这一边!所以说啊,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让那些妄图侵权的人无机可乘!。
纳米微乳化燃油增效剂侵犯专利权和商业
秘密的问题
李正孝诉称,其自筹经费、自主研究开发的“纳米燃油添加剂”技术,1997年从中科院调入北京大学时,该项目的生产技术已开发完成,只是未进行市场销售拓展。
2003年4月,李正孝成立北京博纳士科技有限公司。
李正孝称,龚某1997年9月考入北大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本科专业。
李正孝诉称,其自筹经费、自主研究开发的“纳米燃油添加剂”技术,1997年从中科院调入北京大学时,该项目的生产技术已开发完成,只是未进行市场销售拓展。
2003年4月,李正孝成立北京博纳士科技有限公司。
李正孝称,龚某1997年9月考入北大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本科专业。
1999年5月,其为组长的创业小组以“微乳化燃油添加剂”技术参加北京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获北大赛区第一名,李正孝是其指导教师。
此后几年,龚某随李正孝参与“纳米燃油添加剂”开发,并任北京博纳士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每年与公司签有保守商业秘密及同行业不竞争合同;案件涉及的另两名被告也曾在该公司工作。
李正孝认为,该三人把“纳米燃油添加剂”技术以“微乳化燃油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的名称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并于2007年3月获授权。
且成立艾纳科技有限公司,推出“艾纳燃油增效剂”产品。
龚某却表示,他是在1999年独立研制完成该技术。
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知识产权报郭京霞)。
改造已售出的专利产品可构成侵权——洛阳毅兴石化电器仪表设备有限公司与新乡市胜达过滤净化技术有限公司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判决要点】根据《专利法》第六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专利产品售出后,权利人即无权控制该专利产品的使用、销售、许诺销售和进口。
但是在本案中,被控侵权人对专利产品的改造并非属于前述“专利权用尽”后的合法行为,而且改造后产品的技术特征落入了涉案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
法院认为被控侵权人的改造行为属于产品再造行为,构成专利侵权。
【案例来源】一审案号: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2)郑知民初字第261号民事判决书二审案号: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4)豫法知民终字第61号民事判决书【当事人】上诉人(一审原告):洛阳毅兴石化电器仪表设备有限公司(简称“毅兴公司”)上诉人(一审被告):新乡市胜达过滤净化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胜达公司”)【案情简介】毅兴公司是名为“板框式空气过滤器”的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人,专利号ZL02270121.4。
2008年7月10日,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与毅兴公司,签订了关于中石化湛江东兴公司“主风机入口空气过滤器”的石化专用设备买卖合同,由毅兴公司提供空气过滤器的制造、检验、包装、安装及售后等服务。
毅兴公司按照约定履行了合同,合同所涉空气过滤器系毅兴公司按照其“板框式空气过滤器”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进行的施工。
2011年9月23日,中石化湛江东兴公司与胜达公司签订了中石化湛江东兴公司主风机配套空气过滤器改造技术协议,胜达公司依约在前述专利产品基础上进行了加高,并进行了其他改造。
毅兴公司认为胜达公司对专利产品的改造行为侵犯了其实用新型专利,故将其诉至法院。
在一审法院主持下,当事人双方将涉案专利与被控侵权产品进行了对比。
该实用新型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为:一种板框式空气过滤器,具有空气入口、壳体、正负压门、过滤装置和与空气压缩机连通的空气出口,其特征是:壳体的四周具有多个空气进入孔,壳体内设置的过滤装置由滤芯架和设置在滤芯架上的多个滤芯构成,过滤装置上部与壳体顶部相接、下部与壳体底部相接构成上、下部封闭结构,滤芯上下多层排列且每层为多个,构成环周封闭结构,过滤装置内部为空腔结构,内部空腔通过壳体顶部开孔与正、负压门连通,内部空腔通过壳体底部开置的空气出口与空气压缩机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