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2+优质公开课18新编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6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从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二、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领会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一、介绍作者与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出示《绞刑架下的报告》。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请同学朗读注释①。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
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学习该文,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二、阅读全文,初步掌握要点。
“二六七号牢房”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伏契克英勇战斗的真实写照。
先明确:I.全文三个部分围绕着一个中心写。
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呢?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歌颂捷克爱国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信法西斯必败,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必胜。
2.在捷克英雄群象中着重写了哪些人?卡瑞尔,“老爸爸”——约瑟夫·贝舍克,与牢房中的爱国志士组成的战斗集体。
3.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说明。
第一部分着重描绘爱国工人卡瑞尔·马里茨的光辉形象,揭露法西斯监狱的黑暗和残暴。
第二部分着重描绘老爱国志士约瑟夫·贝舍克的英雄形象,赞美爱国者之间深厚的战斗情谊。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学设计伏契克教材分析:《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作者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生字词,注意斟、绺、恪等字的读音。
2、了解作者,整体感知文本。
3、梳理文本内容,了解作者二十四小时内经受的致命摧残,感受作者如钢铁般的意志。
4、理解“呵,我有心的”一句话的内涵,感受作者坚定的信仰。
教学重点:梳理文本内容,了解作者二十四小时内经受的致命摧残,感受作者如钢铁般的意志。
教学难点:理解“呵,我有心的”一句话的内涵,感受作者坚定的信仰。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法西斯的惨无人道,并由此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一)正音正字(导学案第一题)采用学生上台板演,齐声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识记生字词,并强调个别易错字的读音。
(二)了解作者学生举手发言,介绍作者,教师适时补充(多媒体展示)三、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后概述课文思路:以时间为主线,根据人物、事件、及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简要概括故事梗概。
四、小组合作、你问我答学生分成十大组,一、二组讨论被捕时,三四组讨论审问时,然后以此类推,同一问题,两组比赛展示,形式如下:(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化长为短,化繁为简,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感受作者受到的非人折磨。
)1、在这惊心动魄的二十四小时内作者到底经受了哪些致命的摧残和蚀骨钻心的疼痛,作者是如何面对这种非人的折磨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语段和细节。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绞刑架下的报告》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经历。
2.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情感变化。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解读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并写作:你认为一个人的信念和理想在面临困境时应该如何坚持?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解读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并写作:你认为一个人的信念和理想在面临困境时应该如何坚持?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绞刑架下的报告》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和背景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绞刑架下的报告》主题相关的文章,如《牛虻》、《复活》等,让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信念与理想表达。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根据课文内容改编的电影,如《绞刑架下的报告》改编的电影,让学生通过视觉影像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回顾课堂教学过程,评估课堂氛围是否积极,学生是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
2. 教学方法:反思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绞刑架下的报告
伏契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常识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献身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
3.积累字词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分析重点句子的含义
2.与现场气氛无关、不和谐的场景如何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测字词:(练习册自主预习一)
2.了解作者及文体常识
二.课文阅读指导:
1.课文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从-----到----只有一天,作者经历了哪些事情?
明确:1942年4月24日晚差五分十点到1942年4月25日晚差五分十点
(1)被捕(2)严刑拷打逼供不屈服
2.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敌人的`凶狠残忍?
3.作者被捕前后有哪些表现让你佩服?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重点把握:
1.细读“妻子识别”一节,试分析:
(1)“我舔了舔血迹,不想让她看见......”和“我尽力用最快乐的目光向她辞别.......”中的“我”的心理。
(2)“她恪守我们的约言......”试猜测一下我们“约言的内容”是什么?
2.请分析“你没有心”和“呵,我有心的”这两句对话中“心”的详细含义。
3.为什么每次遭受毒打的时候都插入似乎与现场无关,与现场气氛不和谐的关于工人上班、孩子上学、情人化别的联想?
四.小结:题目是“报告”,作者给我们报告了什么?
明确:一是敌人的暴行;二是革命者的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气概五.类文拓展练习:
《天职》
樊春爱。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绞刑架以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献查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绞刑架的历史发展与作用;
2.绞刑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
3.绞刑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5分钟)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绞刑架下,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课堂讲解(30分钟)
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资料,介绍绞刑架的历史发展、作用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让学生了解绞刑架背后的历史。
3. 自主学习(40分钟)
学生阅读资料,自行查找相关文献,了解绞刑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以及社会对绞刑架的反思和思考。
4. 小组讨论(3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绞刑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分析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有应用场景。
5. 总结(15分钟)
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讨论内容,引导学生从历史、道德和社会发展等角度来思考绞刑架的现实价值和局限性。
四、教学评价
1.学生能正确理解绞刑架的历史背景和使用情况;
2.学生能分析绞刑架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3.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来思考绞刑架的价值和局限性;
4.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献查找能力得到提高。
五、教学延伸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绞刑架的历史发展和不同使用情况,制作漫画或小说,以促进学生对绞刑架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了解一段发生在绞刑架下的报告。
通过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绞刑架下的报告》的背景及意义;掌握相关历史词汇和概念;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第二章:教材内容分析2.1 教材简介《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一部历史文献,记录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面对困境的抉择。
本节课将选取教材中的关键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2 教学内容文献的产生背景;文献的主要内容;文献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章:学情分析3.1 学生特点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可能对历史背景和特定词汇的理解存在困难。
3.2 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特点,教师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背景。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教学步骤步骤一:课程导入,介绍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步骤二:讲解教材内容,分析文献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价值意义;步骤三: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文献中的关键问题,分享讨论成果;步骤四:课堂小结,总结课程重点,布置课后作业。
4.2 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0分钟。
第五章:课后作业设计5.1 作业内容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历史背景和关键概念;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绞刑架下的报告》的背景和影响。
5.2 作业提交时间课后一周内提交作业。
第六章:教学评价设计6.1 评价目标通过教学评价,旨在了解学生对《绞刑架下的报告》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6.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历史背景和关键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文献的个人感悟。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课文沉着冷静的叙述风格。
过程与方法:诵读、体悟、讨论、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作者在非人的折磨下所表现的超人的意志,体会作者对生活热烈深沉的爱。
2.学习伏契克备受摧残而依然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重点:感知伏契克不朽的精神价值。
教学难点:伏契克英勇无畏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对生活深沉热烈的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生命对谁都是一样宝贵的,然而,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遭受外族入侵,经受空前的灾难时,有多少人带着对家的眷念,带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义无反顾地走上刑场,今天让我们怀着对英雄无限的敬仰,带着一颗缅怀之心走进捷克斯洛伐克著名作家,共产主义革命战士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伏契克(Julius Fucik l903~1943):捷克作家、文艺评论家。
生于工人家庭,在俄国十月革命鼓舞下投身革命活动,18岁加入前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曾任党刊《创造》和《红色权利报》的编辑。
1942年被捕,1943年9月8日被希特勒匪徒杀害。
他写过不少歌颂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散文、有关矿工斗争的报道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论文,最著名的是在狱中写成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1945)。
它揭露了法西斯匪徒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描述了狱中难友们的坚贞不屈与团结斗争,在即将被送上绞刑架时,作者仍豪迈地宣称:"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其临终遗言"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安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言。
作品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三、课文背景资料捷克西依德国,东靠俄国,南抵奥地利,北界波兰,处于欧洲东西方交通的十字路口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学作品的认识。
2.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 学会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学会评价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的分析。
2. 课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解析。
3. 课文人物形象的评析。
4. 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评价课文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思考。
4.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3. 解析重点词语、句子:让学生通过举例分析,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4. 评价人物形象:让学生分组讨论,评价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推荐其他有关战争、和平主题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战争故事,增进学生对战争的认知。
3. 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战争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绞刑架下的报告》全文。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背景及历史意义。
2.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正义和勇气的追求。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
3. 历史背景介绍:介绍《绞刑架下的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
4.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及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所体现的正义和勇气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历史背景。
2. 互动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课文。
2.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
3. 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境。
5.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体现的正义和勇气的理解。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及团队合作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角色扮演评估: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情感把握等。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 请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体现的正义和勇气的认识。
3. 请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八、课堂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正义和勇气。
2. 邀请相关人士来校讲座,分享他们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坚持正义和勇气。
3. 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谈谈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正义和勇气。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氛围、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案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标出文中字词注音、释义。
2、了解作家的作品及相关知识。
3、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3、概括人物的高尚品质,学习革命者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评价任务:1、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概括主要人物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女革命者罗莎·卢森堡,她用美丽的生命感悟着生命的美丽。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者伏契克。
学习一篇他写于狱中的报告文学-----《绞刑架下的报告》。
简介作者及相关的背景:作者简介:伏契克(1903—1943)捷克作家。
生于工人家庭,在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下投身革命活动,18岁加入前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曾任党刊《创造》和《红色权利报》的编辑。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
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相关背景链接:《绞刑架下的报告》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他用铅笔头在一张张碎纸片上写下了震撼人心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向全世界人民控诉了德国法西斯的罪行。
1943年9月8日,伏契克被希特勒匪徒残酷地杀害于柏林的庞克拉茨监狱中。
他的名字和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将永垂青史。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记叙被捕时的情形。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坡脚()斟茶()恪守()濒临()布幔()○2根据拼音写汉字一liu()jin慎()chan扶()乱chuai()han睡()③《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是, (国)作家。
选入课本的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整体感知,梳理内容(初读感知)1、根据你对课文的感知,试用一句话概述文章讲述的事。
(力求精炼)【答案】本文讲述了作者(伏契克)从被捕到遭受严刑拷打的全过程。
2、课文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从______到_________,作者经历了哪些事情?【答案】1942年4月24日晚差五分十点到1942年4月25日晚差五分十点。
(1)被捕(2)遭受严刑拷打。
3、“我”被捕后遭受了哪些酷刑?请按照时间顺序在文中找出来。
【答案】“我”遭到五次(大阶段)残酷的连续拷打折磨。
合作探究---感受人格魅力(细读感悟)1.“我”是怎么被捕的?“我”能逃脱吗?此处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从文章开头“这可又是一次不谨慎的行动”和“要是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两句中可以看出,正是“不谨慎的行动”和“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才使我和其他同志遭到逮捕。
从文中“秘密警察已经站在窗下,用手枪瞄准了房间。
”“如果我开枪,那也于事无补,只有我自己可以免受苦刑。
”等句子可以看出,不可能逃脱;虽躲在门后,开枪还会被杀死。
从这些心理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危机时刻作者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同志,把同志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选择牺牲自己保全同志,这体现出作者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文中作者在遭受敌人的严刑拷打时有怎样的表现?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答案】不屈服,什么也不说,平静、镇定、毫不在乎。
语言特点:以客观记述的方式,文字简洁而有节制,显得轻松。
3、你怎样理解作者遭受毒打时数数的行为表现?“咬烂了嘴唇”这一细节描写暗示了什么?【答案】数数:表现了非凡的忍受力、意志力。
细节:暗示敌人的殴打之惨烈。
4.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明确】:一是客观平静陈述拷打,极少展示痛楚细节;二是写到心理痛楚只一句话,几乎只一个词,用笔节制,显得轻松;三是多次地安静计算拷打的次数,冷静计算时间钟点;四是每次遭打都插入人们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
突出反映了其非凡的意志力;反映了其十分明了所投身事业的意义,有一种受难、献身的从容感、自豪感。
5、作者在遭受毒打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联想?找出相关语句。
这些联想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答案】(1)相关语句:收音机播出午夜时刻的信号。
咖啡馆关门了,最后的顾客回家了,情人们还流连在门前难舍难分。
一点钟。
最后的一辆电车回厂了,街上空无人迹,收音机向它最忠实的听众敬祝晚安。
三点钟。
清晨从四郊进入城市,菜贩向集市走来,清道夫们打扫街道。
五点,六点,七点,十点,中午了,工人们上工又下工,孩子们上学又放学,商店里做着买卖,家里烧着饭……(2)这是作者对人们如:情人话别、工人上班、孩子上学等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
(3)这些联想表现了作者作为一名自觉的战士、清醒的革命家的崇高精神,热爱生活,宁愿受苦受难也不让他人遭罪,为他人幸福生活献身的精神境界。
6、党卫队队员对伏契克说“你没有心。
”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伏契克回答:“我有心的。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答案】:他们认为“有心”的人是受不了这种折磨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对这位意志坚强的革命者无可奈何。
从文本中对待敌人、战友的态度,对待妻子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有心。
其所指的心是指精神上的无比坚贞,意志上的无比坚强。
忠诚于祖国,民族和忠诚于自己的信念信仰和事业。
7、文中两次出现“、、、、、、从远方,从那遥远遥远的地方,响起了一个像爱抚似的平和而宁静的声音: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活不到明天早晨啦。
”有什么作用?【答案】非人的折磨已经使伏契克走到了死亡的边界(濒临死亡),他已感觉到了死神的临近,在死神面前作者的内心不是恐惧而是坦然和平静,突出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8、文章开头和结尾,是简单的重复吗?有何作用?【答案】不是简单的重复,在结构上前后呼应。
内容上这是一种反衬,正是为了在“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这样美好而宜人的夜晚,同胞们能够和平地生活,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温润,英雄慷慨赴义,死而无憾。
同时表现了伏契克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伏契克的人格魅力。
伏契克的一生是歌唱的一生,燃烧的一生,他坚信太阳“一定要继续照耀下去”,“人们一定会在他那温暖的光辉里生活下去。
”伟大的革命理想,坚如磐石般的革命信念支持与鼓舞他奋勇战斗,经受住难以忍受的肉体摧残与精神折磨,成为捷克人民的骄傲,虽死犹生的伟大战士。
比较探究:(品读升华)课堂研讨: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明确:两人各有特点,同是革命者,卢森堡更多的是女性的细腻和女性的爱,但也不乏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性格,从而征服了读者;而伏契克也有其非凡的魅力,舍己为人的关爱,面对死亡,无所畏惧。
他的冷峻和清醒,更多给人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
(1)回顾《狱中书简》一文中有关景物的描写。
可以看出卢森堡的文章,是文采风流,激情洋溢,夸张铺饰,哪怕是非常不起眼的植物或者动物的生命现象,都要赞叹一番,激动一番,形容词语纷至沓来,滔滔不绝;描写细腻,语言生动,以情景动人。
(2)《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的几个句子(请学生在文中划出):“这一拳几乎要了我的命”,“接着就是第二拳,第三拳。
”“我早就料到了这一手。
”“坐好,不然我就要开枪了!”“你开枪吧!”“代替枪弹的是拳打脚踢。
”“一棍子打下来。
两棍子。
三棍子。
”“我感到了疼痛。
五下,六下,七下,现在仿佛棍子直打进了脑髓。
”“现在我又能够比较安静地计算抽打的次数了。
我惟一感觉得到的疼痛,是从那咬烂了的嘴唇上来的。
”3、教师引导:所有这些形容痛苦的词语都是十分简短的,只有一个细节(咬烂了的嘴唇),是从效果上暗示了殴打之惨烈。
从这样的语言中,我们感到了作者追求的不但是对疼痛感的克制,而且是精神的优越。
生死置之度外,就无所畏惧了。
文中反复提起“死神却迟迟不来”,“可是我还没有死去”,都集中到一点:视死如归,在死神面前,不但毫无畏惧,而且心情平静。
伏契克所经受的空前惨烈的拷打,生命备受摧残,忍受非人的痛苦,如果要形容、渲染一番的话,绝非难事。
但伏契克始终行文简洁,干脆利落(除了个别例外),给人以拒绝形容的感觉。
这就不仅仅是文风的表现,而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强调。
那就是面对死亡和严刑,毫不在乎;即使躯体残损,在死亡的边缘之时,也是无动于衷,宁静致远。
可见:《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则叙事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语言冷峻而不乏幽默,以形象感人。
课堂小结:说一说学完这篇课文你的学习收获。
课堂检测1、《绞刑下的报告(节选)》作者,作家,1928年任捷克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
2、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精彩段落阅读从“完结了?还没有、、、、、、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思考(1)、请找出选文中高度概括敌人束手无策和伏契克的卓越表现的两句人物对话。
(2)、在他们那样的折磨“我”以后,为什么还要派人给“我”治疗?(3)、“你没有心”“呵,我有心的”加点的两个心有什么不同的含义?板书设计: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契克不幸被捕联想无比坚贞的精神↓→无比坚强的意志遭受毒打反衬崇高精神境界语言风格比较:《狱中书简》:描述景物文采风流,激情洋溢,夸张铺饰。
《绞刑架下的报告》:叙事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语言冷峻而不乏幽默教学反思:“读”是语文课的灵魂。
通过初读感知、细读感悟、品读升华三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悟、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小组合作优势,充分感受人格魅力,并全班交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不足之处:学生不能全员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