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56电影理论Film Theory纪实美学的产生由来已久。
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卢米埃尔兄弟就采用纪实性的拍摄手法创作影片,主张电影的逼真性。
20世纪20年代,苏联“电影眼睛派”的创始人、电影理论家维尔托夫推崇新闻片的拍摄手法,主张电影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拍摄,如实地纪录现实。
美国的纪录电影大师费拉哈迪和以约翰·格里尔逊为代表的“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对电影的纪实美学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而把纪实美学推向高峰的是20世纪40年代诞生在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这次电影革新运动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之后,以巴赞和克拉考尔为代表的电影理论家进一步深化了纪实美学,创立了更为系统化、理论化的美学思想。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纪实性作为电影美学理论基础,响亮地提出了“还我普通人”和“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
新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包括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1947)、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温别尔托·D》(1952年,又名《风烛泪》)、德·桑蒂斯的《罗马11时》(1951)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二战之后的意大利,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陷入了崩溃,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如贫穷、失业、动乱不安、经济萎缩等。
人民经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伤害。
墨索里尼掌管意大利的电影业为了巩固其法西斯政权,电影中所反映的不是宣扬法西斯军队的宣传片,就是表现资产阶级爱情纠葛的“白色电话片”。
此外,还有一些电影工作者转向改编旧的文学作品,拍摄了手法细腻但远离现实生活的“书法派”电影。
电影艺术停滞不前。
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一些进步的意大利电影工作者厌倦了这种虚假的电影谎言,他们站在反法西斯主义、同情人民苦难的人道主义立场上,对电影美学进行重大改革。
他们密切关注当前的社会生活,走出摄影棚,以纪实的手法展现战后意大利社会的真面目。
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的理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在意大利兴起的一种电影运动。
它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社会问题,强调纪实性和真实感,追求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表达方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风格独特而真实,对于当时的电影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强调真实性和纪实性。
这种电影风格通过真实的拍摄手法、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角色,力图将电影还原为真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对于当时的意大利电影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它与传统的商业电影不同,更注重真实感和纪实性。
通过真实的表达方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呈现了普通人的生活和社会问题,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追求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表达方式。
在电影中,导演通常采用真实的拍摄手法,如手持摄影机、长镜头等,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同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也强调自然光线的运用,避免使用过多的灯光和特效,以保持电影的真实感。
这种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表达方式,使观众更容易与电影中的角色和故事产生共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注重对细节的关注。
在电影中,导演经常通过对细节的描绘来传达情感和故事的深层含义。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电影更加细腻和真实,同时也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通过对细节的描绘,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电影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强调人性的关怀和社会的批判。
这种电影风格通常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社会问题,以批判的眼光探讨社会现实。
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描绘,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普通人的困境和挣扎,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原因。
这种对人性的关怀和社会的批判,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以真实性、纪实性、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表达方式、对细节的关注以及人性的关怀和社会的批判为特点。
第一章一、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1884—1949)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
二、先锋派电影运动中的超现实主义电影流派,正是以超现实主义文学作为先导,反对电影表现故事,认为电影应当在纯粹的视觉中寻找激情,将电影作为抒发主体潜意识或无意识心理冲动的手段,将梦幻境界作为电影最高的美学境界代表作:法国杜拉克《一条安达鲁狗》第二章一、真正使蒙太奇成为一种艺术手法的乃是美国导演格里菲斯。
他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交错地使用远景和大特写,使得片中有些画面富有史诗的情调,特别是其中的“平行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事手法影响巨大,成为经典叙事模式。
二、爱森斯坦(开创、地位、贡献、代表作)(1)爱森斯坦为电影带来的贡献——思维蒙太奇正是电影语言的独特手段发明史上的重要阶段之一。
(2)无论是电影创作还是电影理论,爱森斯坦(1898—1948)都堪称世界电影发展历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在这两个方面都具有极其辉煌的成就。
代表作:《罢工》、《战舰波将金号》、《十月》、《总路线》、《墨西哥万岁》、《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伊凡雷帝》等。
爱森斯坦将蒙太奇理论上升到哲学美学的高度,使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这个方面,爱森斯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和普多夫金等人一道总结和发展了此前的成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电影美学的高度。
三、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维尔托夫(1896—1954),苏联纪录片大师,也是著名的“电影眼睛派”的创始人与代表人物。
维尔托夫认为,电影镜头比人的眼光更客观,主张“实况拍摄”的方法,反对一切虚构和编造。
他特别倡导将摄影机隐蔽起来进行拍摄,也就是在被拍摄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来拍摄“生活即景”。
“电影眼睛派”又强调指出,电影真实地纪录现实并不局限于简单地纪录生活,电影眼睛应当在保持镜头内容真实的条件下,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辑、组接,以及配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的含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是20世纪后期在意大利兴起的一种电影创作风格,它突破了传统电影叙事方式,呈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色。
本文将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风格特点及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起源与发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兴起与1940年代末期,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意大利社会政治环境和电影市场状况密切相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国内政治动荡,社会变革,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电影工业也经历了一段繁荣期,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电影制作人与导演,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风格特点1. 纪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纪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闻名于世。
它善于以细腻的观察和描绘来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通过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经历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诸多问题。
作品《自行车骗子》通过描述一个贫穷的工人寻找丢失自行车的故事,深刻揭示了战后意大利社会阶级分化与生存困境。
2. 真实而清晰的画面语言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拍摄手法强调真实而清晰的画面语言。
导演常常通过长镜头来表现社会生活中的日常细节,以及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和矛盾。
这种清晰而真实的画面语言,使观众深刻认识到作品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
3. 突破传统叙事结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崇尚突破传统叙事结构,拒绝传统的虚构故事和完美结局,更注重表现生活本身的真实面貌和复杂性。
这种突破传统叙事结构的风格,让观众对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对电影艺术的影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对世界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启发了世界各国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兴起,启发了世界各国的电影创作,许多电影人纷纷受到其影响,积极探索表现现实生活的新方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以导演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为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以导演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为例引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在意大利兴起的一股重要电影流派,该流派以真实主义的手法讲述了战后意大利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困境。
在这个流派中,导演托纳多雷(Federico Fellini)凭借其独特的导演风格和视觉艺术,成为了该流派的代表性人物。
本文将重点研究托纳多雷导演的“时空三部曲”所展现出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背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涌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意大利经历了严重的战争破坏和社会变革,这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该电影流派以真实主义的手法反映了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探讨了社会中的贫困、失业、道德堕落等问题。
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托纳多雷导演的“时空三部曲”包括《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八半》(8 1/2)和《罗马》(Roma)。
这三部电影都是导演托纳多雷对意大利社会的观察和思考的产物。
首先,我们来看《甜蜜生活》。
这部电影以一个名叫马斯特尼(Marcello)的记者为主角,揭示了罗马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朽。
影片通过马斯特尼的视角,展示了一系列肤浅、空洞的生活和纵欲场景。
导演通过电影细致入微的画面、独特的镜头语言,传达了对现代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甜蜜生活》让观众思考现代社会中的意义追求和人性的堕落。
接下来是《八半》,这是一部对导演自身创作危机的自传式电影。
影片以导演嘉西亚诺·费里尼(Guido Anselmi)为原型,通过他的内心独白和回忆,展现了导演的创作困境和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八半》不仅是一部反映电影产业问题的作品,也是对人性和存在的深入思考。
托纳多雷在这部电影中通过多重意象和非线性结构,对人类存在的矛盾和迷茫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最后是《罗马》,这部电影是托纳多雷对罗马这座城市的又一次呈现。
2021/3上文艺直通车视听艺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声音的纪实美学特点分析———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阴王晓摘要:《偷自行车的人》诞生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巅峰时期。
影片采用加入环境音、使用画外音、画面与音乐配合、以乐乐衬哀情、对白内容生活化、音效结合对白等多种纪实方式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增强观众的临场感、代入感,提升了影片的写实性,在视听方面展现出新现实主义所倡导的真实性在电影艺术中的美学价值。
这种用声音的纪实美学来表现新现实主义的手法,由于其创新性和普适性,也被中国新一代导演继承发扬。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电影声音写实性纪实美学新现实主义运动巅峰———电影产生背景纪实是“一种特殊的记录形态”,电影的纪实性是同电影的产生共生的。
“电影的纪实观念应当说与电影的开始共生,早期电影的制作者凭直觉所理解的电影特性,就是它的纪录功能与写实性质。
”纪实手法之所以能成为电影传统,是因为卢米埃尔兄弟第一部“活动电影”使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记录周围环境、人物的变换,这些纪实影像显现出电影与生俱来的纪录的本性。
1945年,以巴赞和克拉考尔等为代表的“写实派”,认为影像艺术的本质就是可以将事物“木乃伊化地保存下来”,强调对客观影像的复刻。
早期电影研究中的“写实派”,将“纪实”作为电影的主要美学特征进行理论研究,得出“电影是纪实的产物”论断。
随着电影类型日益多元化,纪实电影不但要拍摄真人真事,而且还要赋予真人真事以运动发展的意义,使人的活动具有一种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逼真性,成为对“外在真实”的无限趋近,“电影纪实性”成为“纪实电影”最主要的特性。
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意大利人民陷入艰苦的生存境地。
电影行业也难逃一劫,大量电影制片厂被摧毁,大批创作人员流失,更没有流动的资金和完善的设备。
因此,“把摄影机扛到街上去”“在日常中发掘故事”“运用非职业演员”成为电影行业创作者的应急措施。
德西卡曾说:“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想把意大利电影中的老故事抛得远远的,把摄影机放在现实生活之中。
论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美学形式,它以拍摄真实生活
为主题,表达出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
它不同于传统人物电影和雕塑,它通过对每一个电影角色的情感和私人思考来刻画人物性格,并发现
犯罪、宗教信仰、性别和其他社会变革的冲突,强调特定的地域和历
史习俗。
这种特定的风格往往有一些抽象的、冷淡的、实际的和更真
实的结果,其中许多电影桥段被过滤掉,背景也得以保留并探讨。
它
具有新颖的视觉效果,深入地剖析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复杂的情感。
它在提供一种新的电影视角的同时,也给观众提供了一种更深刻的经验,帮助他们加深对社会的理解。
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苏惠卿河北大学戏剧与影视文学系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摘 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出现在二战之后,这种形式的电影将“真实美学”作为电影的主要特征,从艺术的角度去复原现实。
新现实主义电影摒弃对世界的粉饰,强调客观性。
本文主要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特征展开分析,详细介绍了现实主义电影的纪实追求、对长镜头的运用与叙事特征,以供借鉴。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 长镜头 叙事特征1 引言二战后,意大利经济陷入崩溃边缘,人们饱受物质文化匮乏的伤害,整个社会遭受贫穷、犯罪的困扰。
新现实电影主要展现现实社会中遭遇的严峻形势,借助电影来揭露社会的残酷。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内容朴素,在内容与题材方面具有社会性,展现了二战后濒临破碎意大利社会。
新现实主义社会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纪实追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创作中重视对现实的追求,在选材或者拍摄上贴近生活,重视影片的记录性。
新现实主义电影在拍摄中不重视虚构或者典型,重视对现实的原本面貌的展现。
因此,很多影片主要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例如:《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在故事中描绘了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在生活中艰难找到工作后,却发现自己的自行车被偷了。
在寻找自己的自行车中将整个故事徐徐展开。
该电影结构简单,具备纪实性特点,真实还原了那个时期意大利生活环境,传达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理念。
对当时的意大利社会展开了还原,真实记录了这个故事,让观众了解更多的现实内容。
因此,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主要展现了现实的残酷,将一连串的事件以纪实的形式展现,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内容简明,让观众感受到新现实主义电影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实录。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在电影制作中,重视对现实的记录,他们拥有着一种对现实异常着迷的态度,在他们中间流传着一个口号,要把摄影机搬到大街上,真实再现整个社会面貌。
《外国电影史》课后题答案《外国电影史》书后问答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电影的诞生1、为什么说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答: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
电影发明所依据的科学技术、物理学原理,主要有三个方面:视觉滞留、摄影术、放映术。
1829年,比利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发现了“视觉滞留”的原理。
实验证明,物象滞留的时间一般为0.1—0.4秒。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发明“达盖尔照相法”。
1872年,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
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摄影枪”。
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解决了机械传动的技术问题,“活动照相”的“摄影术”得以完成。
1888年,法国人爱米尔·雷诺发明了“光学影戏机”。
1894年,爱迪生实验室的“电影视镜”问世。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所发明的“活动电影机”获得成功。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中,用他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
这一天不仅仅标志着“放映术”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
2、谈谈卢米埃尔与梅里爱对于电影的主要贡献。
答:卢米埃尔摆脱了“照相馆”摄影师所具有的封闭的人为空间的束缚,迈向了广阔、开放的自然空间。
作品的内容,努力地去表现和复制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专门去为摄影机安排和搬演实际不存在的事情和生活。
从卢米埃尔的影片中人们了解到,电影可以是“一种重现生活的机器”。
卢米埃尔的作品大致分为:劳动和工作的生活场景;家庭生活情趣的记录;政治、文化、新闻实录;自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的拍摄。
在形式上,卢米埃尔的影片,大都是由一个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而成的,这恰是我们今天通常使用的“长镜头”拍摄方法。
卢米埃尔的绝大多数影片都是在纪录着周围世界的运动,他无意让“活动电影”成为一种叙事艺术。
“约定俗成的语音、噪音、音乐三分法被电影和电视确认和应用,不但在电影构思、技术层面如此,而且在分析层面亦然。
”①法国著名学者米歇尔·希翁(Michel Chion)所说的三分法即“人声、音响和音乐”三种声音类型在电影艺术审美表现上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典型之作,《偷自行车的人》对声音的呈现坚持纪实美学原则,追求真实,与一切虚假为敌。
导演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对音响造型的真实捕捉、声音空间感的立体化追求和配乐细节的精准把握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声音美学追求。
一、音响造型的真实还原音响是纪实风格的一部分。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AndréBazin)给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纪实美学”②的高度评价。
二战以后,意大利电影工业受到战争重创,电影工作者被迫转变创作观念,采取直接“将摄像机扛到大街上”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并且掀起了一场美学革命,把摄影机作为冷漠叙事的旁观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
《偷自行车的人》的所有场景都在罗马街头实地拍摄,其并不致力于编造现实,而是凭借纪实主义手法将现实世界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和情感状态揭示给人看,在叙事过程中拒绝刻意设置戏剧冲突,只是冷静地呈现一个完整故事。
强调真实和生活化审美的纪实风格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准则,影片对音响的高保真度还原是追求纪实美学风格的高度体现。
声音存在于人类社会各处,人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声音早已习惯成自然。
严格来说,音响指的是生活环境的声音或声音的环境气氛,在银幕上创造现实世界真实的环境声,“如果把电影的本性看成对物质现实的复原,那么电影中的声音则是对现实世界的重构”③。
环境音响一般来说包括动作音响、自然音响、背景音响、机械音响等,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声音在电影中都可作为音响效果加以艺术化,既营造出极致的逼真感,又可以渲染氛围,烘托人物情感。
《偷自行车的人》中,现场拾取了奔跑声、公交车鸣笛声、集市熙攘声、汽车声、暴雨声、骑自行车声……多种声音素材的有序叠加丰富了画面的真实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以导演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为例》篇一一、引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深入人心的现实主义美学,深刻反映了社会的底层与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在众多导演中,托纳多雷以其独特的时空观念与细腻的情感描绘成为了该流派的代表人物。
本文将以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为例,深入研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点及其所传递的社会意义。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注重现实生活、追求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
影片以现实为背景,注重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将镜头对准社会的底层人群,通过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情感世界。
在电影画面上,以朴实无华的拍摄手法为主,力求达到自然、真实的视觉效果。
三、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包括《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三部作品均以独特的时空观念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四、托纳多雷的时空观念与电影美学托纳多雷的时空观念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时空感。
这种时空观念使得电影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思考与反思。
在电影美学上,托纳多雷的影片追求真实、朴实的画面效果,同时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五、托纳多雷作品中的社会意义托纳多雷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的影片通过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和描绘,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性的复杂。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色彩,还蕴含着对人性、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思考和探讨。
六、结论综上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以其真实、朴实的画面效果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描绘成为了电影史上的重要流派。
托纳多雷作为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其“时空三部曲”更是将这一美学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世界电影发展史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1、概念:二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电影美学运动,是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从内容到形式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
2、美学特征:纪实性(鲜明的特征)形式特征:一、纪实性(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
)二、实景拍摄三、长镜头的运用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五、结构形式六、地方方言的运用3、现实主义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思考: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反对饥饿;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
4、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罗西里尼1945年《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奠基之作)(工作方法:调查、采访、记录)维斯康蒂(“新现实主义之父”)1947a、完全适用真实的外景拍摄;b、选用非职业演员的真正渔民。
艺术特征:以近似记录式的写实主义,以长镜头和变焦镜头的手段处理,以画面景深镜头的浓郁诗意,将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追求。
德·西卡1948年《偷自行车的人》(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新现实主义杰作)(艺术和美学特征:语调温和但情感冲突强烈;故事简单但社会含义深刻;结构以现实为依托,以“平民化”剧情推进;拍摄风格完全实景,用非职业演员)德·桑蒂斯1951年《罗马11时》(特征:使用摄影棚,采用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混用)柴伐梯尼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理论家,同时又是杰出的戏剧作家5、转型的开始:《城市里的爱情》(集锦片)二、战后美国电影从战后开始直至50年代初期,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最后一段繁荣时期。
A、值得关注的影片:1、1951年《欲望号街车》(白兰度、费雯·丽表演极具感染力,具有强烈的讽喻性)2、1950年《彗星美人》(第2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电影剧本、男配角)1952年《正午》(世界电影史上最经典的西部片之一)B、麦卡锡主义: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20世纪波拿巴艺术运动的代表,美学家Aldo Rossi是此流派的最著名先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其特有及维系内在关联的蕴含着相互作用的艺术风格和思想精神而闻名。
其一般特征体现在视觉和空间上,表现的是内在联系的概念。
在理论分析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揭示出一种对自然景观、建筑空间以及历史深处现象的探索。
它根本的解析无疑是对现实文化、历史和自然现象的审美化考察。
从意象的角度来表达,它追求的是真实、基本、明快的美学,将虚构的超越性美感为审美的中心,崇尚确定的个体精神和历史传统。
在艺术实践上,它以日常生活元素来发掘真实和熟悉,梳理出可视的表象和潜在的关联,给人强烈的思想记忆和审美享受。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由传统绘画理论放松到了艺术表达上,充分考虑社会、历史和空间等多种要素,秉承全新的形式美学观念,表现出明显的立体感、对结构的崇尚和抽象性的追求,对细节的精确表现,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激情洋溢的绘画技巧。
另外,它还将新媒体概念应用到现实中,处处穿透出可看见的彩色特征,加强着表象的表达性。
总的来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是以关联性及互动性为基础,追求真实、基本、明快的美学效果;对现象的审美化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形式美学观念;在空间和视觉上形成具有突出立体感和抽象性的表象;以及应用新媒体概念进行彩色特征加强的表现手法,细节表现得精细力度和内在联系的巧妙处理,均体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的独特性。
2020-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探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转变阶段的电影创作风格———以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为例张金珠(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二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继先锋电影运动之后在世界电影史上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及其深刻且重大的影响。
1945年到1950年,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鼎盛时期,新现实主义风格电影的特点逐渐形成并且体现在一系列影片之中,如《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希望之路》、《大地在波动》等。
20世纪50年代以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风格逐渐发生变化,本文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转变阶段代表导演安东尼奥尼为例,简要探究该阶段的电影创作风格。
关键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安东尼奥尼;电影色彩中图分类号:J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0-0111-01一、叙事风格的改变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作品中,剧情都在他的创作过程中被有意无意的淡化。
传统的新现实主义电影都是以剧情写实为主,但是安东尼奥尼则青睐于把影片的情节加以淡化,颠覆传统的戏剧冲突,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电影特色———“无情节电影”,这种风格的影片最突出的特点是节奏缓慢。
例如在影片《奇遇》中讲述了克劳迪亚、安娜和桑德罗三人乘坐游艇到地中海旅游,安娜与桑德罗发生口角之后便离奇失踪,当克劳迪亚和桑德罗一起寻找安娜时,他们二人却在这期间萌生了爱情,而安娜的失踪就这样不了了之。
故事采取反传统戏剧式的情节结构,模糊了故事的情节发展。
影片虽然“没有了”结局,但却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总体来说,在叙事结构上,安东尼奥尼的电影特征是以人物的行为作为叙述结构的出发点,这几乎是安东尼奥尼所有作品的特色。
通过自然时间的流逝,强调了生活的真实性,通过毫无痕迹的引导,传达了作者创作的意图和哲学思想。
此外,在电影表现中处理的时间流逝感,解释了他所谓的“生活节奏”,这个节奏不依赖戏剧约束的表现法则而存在,“依靠真实而不是依靠逻辑”来构成故事,这就是被人们所公认的“安东尼奥尼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
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
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
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
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
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
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
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
一、纪录性——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
二、实景拍摄——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
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
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
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
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摄影师,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
三、长镜头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
这种没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视觉处理,似乎使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完整的一段。
这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性。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许多代表作品中,的确都运用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
五、结构形式——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
结构形式。
他们不使用什么倒叙、闪回等,那样一些令人费解的结构形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最为鲜明、最为直观的结构形式,其结果也是一种最为清晰、最为自然、最为充实的结构形式。
这同样是影片的纪录风格所决定时,正如柴伐梯尼所倡导的那样:新现实主义的影片要从素材本身产生结构。
六、地方方言的运用——这一点在我们译制出来的影片当中是听不出来的。
但这却是新现实主义追求纪录和写实主义的一部分,是受到了爱德华多·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影响。
同时,也是民族电影追求声音效果表现的极为突出的一种手段。
在这种方言的处理上,新现实主义制作者是很注重分寸的,他们既保持地方方言的特点,又尽可能地使人们听得懂。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无疑表现在他对生活真实的捕捉,相比电影刚起源,卢米埃尔那时的影片,有着不同的区别。
受战争的影响,器材和资金匮乏,新现实主义时期的影片看起来有一些拍摄的随意,正是这种随意,才体现出它艺术的正真实,才体现出那个年代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