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家竹楼》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10
佳木斯大学题目:傣族竹楼专业:自动化11-2 姓名:王青松学号:11100440225傣族竹楼西双版纳是少数民族居住最多的地方,这里有着13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总共有44个少数名族。
其中傣族是主要的少数民族,占全州的30%近30万人,汉族占29.1%近29万人,其余的为其他的少数民族。
当地的傣族是族系中的水傣,世称是水的民族,当地的住房据有着特色。
据有与当地的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是因为当地的气候是常年高温多雨,干栏式建筑利于通风散热,避免直接接触到潮湿的地面,该样建筑样傣家人民有了冬暖夏凉的气候。
傣族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
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
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
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
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
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须加以修补。
傣族竹楼的基本结构:傣族竹楼是另一种杆栏式住宅。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这里的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北部为山地,东部为高原,西部却为平原。
全区气候差别也大,山地海拔达1700米,属温带气候;平原海拔750-900米,属亚热带气候;有的河谷平原,海拔只有500米,已经属于热带气候了。
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没有四季的区分。
所以在这里,干栏式建筑是很合适的形式。
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
粗竹子做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顶铺草,主柱有24条。
所以竹楼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而且迅速。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
六年级语文《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小学六年级语文《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了解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2.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表达特点。
3.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阅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并能较准确地加以表达。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做民居资料的收集。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课件# 导语: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感受我国民居的独特魅力。
2.齐读课题。
3.课文由几篇短文组成?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民居?4.朗读课前导读,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和学习方向。
二、学习第一篇短文《客家民居》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有什么特点?2.学生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教师做适当引导。
以学定教。
从地理位置、独特作用、特殊材料、奇特结构和文化特征五个方面对客家民居的特点加以分析、理解。
(表格、重点句子见后)重点语句:a.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见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的特点,让读者感到它的壮观。
b.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安宁的象征。
土楼围成圆形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客家民居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先祖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三、学习第二篇短文《傣家竹楼》1.过渡语:我们去云南看看清秀的傣家竹楼。
2.播放课件,学生观看。
3.说说傣家竹楼给你怎样的感觉?“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给你怎样的感觉?4.出示表格,明确学习任务。
5.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傣家竹楼简介傣家竹楼,是指中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它以竹材为主要材料搭建而成。
傣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崇尚大自然,对于竹子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利用价值。
傣家竹楼不仅是傣族人民的居住和工作场所,也是展示傣族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
建筑特点1.纯天然材料:傣家竹楼完全由天然的竹材构建而成,无需使用其他辅助材料。
这使得竹楼在建筑过程中无需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
2.结构稳定:虽然傣家竹楼的主要构件是竹材,但其结构十分稳固。
竹材经过特殊处理后,能够承受一定的外力,并保持建筑的整体坚固性。
3.灵活多变:傣家竹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自然,形态各异。
从简单的一层小楼到复杂的多层大楼,都能够应用竹材搭建而成。
4.透气性能好:由于竹材本身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傣家竹楼在夏季可以带来清凉的室内环境,住户们不会感到闷热。
5.环保节能:傣家竹楼的建造过程中,几乎不会产生任何环境污染。
竹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它的生长速度也很快,因此建造竹楼对环境的影响极小。
傣家竹楼的分布傣家竹楼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的傣族地区,如西双版纳、思茅、勐海等地。
这些地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竹子的生长。
傣族人民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通过几百年的积累和传承,创造出了独特而精美的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的功能1.居住:傣家竹楼是傣族人民的传统居住地。
它们为傣族人民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聚会:傣族人民非常喜欢聚会和庆祝,傣家竹楼成为了他们庆祝节日和举办各种活动的场所。
3.旅游:傣家竹楼已经成为云南省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傣族文化。
傣家竹楼的保护与发展傣家竹楼作为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以下是一些保护和发展傣家竹楼的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傣家竹楼的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提高人们对傣族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2.强调传统技艺:傣家竹楼的建造需要掌握一定的传统技艺,这些技艺需要得到传承和培养。
傣家的竹楼的产生及原因西双版纳,云南旅游的一颗明珠,不仅有其美丽的自然环境,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傣族竹楼,是最具有西双版纳民族特色的景观之一,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因为它最大限度地适应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生存需求和文化需求而得以广泛流布、代代相传。
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多系竹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柱、梁为木质,椽、檩及楼板、楼壁为竹料,以编织的“草排”盖顶,史称“干栏”。
竹楼呈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面约2.5米,下层无墙,高脚柱裸露,用以饲养牲畜、家禽,安置捣米脚碓,堆放犁、耙等农具和木柴等杂物。
拾级登楼,外有走廊(傣语称“贺宽姆”)、晒台(傣语称“展”),可以晒物、纳凉。
根据历史学资料,傣族的竹楼住房历史悠久,史称“干阑”或“麻阑”,又称高栏、阁栏、葛栏、栅栏或巢居,最早由《魏书》、《北史》、《通典》等书记载,现举几条史实如下:《魏书·僚传》卷101:“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日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人数。
”晋代张华《博物志》卷一:“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居也。
”《唐书·南平僚传》:“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日阑。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竹楼的起源和诞生情况,历史文献未予记述,而被保留在这些民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
这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对竹楼的诞生作了两种解释,一种是自创型,一种是借取型。
1.自创型。
傣族传说《帕雅桑木底》说:远古时代,傣族先民不住在河谷平坝,而住在山上原始森林的崖洞、树洞中,以采集为生。
《傣族古歌谣》中的《摘果歌》就生动地描绘了傣族先民这一时期的生产生活情景:“我们住在山脚/我们睡在山洞/两边都是大森林/大森林里野果多/有红的有绿的/有甜的有酸的/有大的有小的。
叫一声人们快上树/只见大人和小孩/只见老人和妇女/你争我赶拥上来/爬直树爬弯树/摘的摘吃的吃/摇的摇拣的拣/哭的哭笑的笑/像孔雀鸟嬉闹/像蜜蜂采花/像猴子打架/叽叽啧啧/真热闹真好玩/啾啾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