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出疹性疾病监测
- 格式:ppt
- 大小:390.00 KB
- 文档页数:37
AFP监测要点及指标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一)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二)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三、监测内容(一)AFP病例报告1、病例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病例报告人员: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AFP 报告首诊负责制,各医疗单位的内科、儿科主任是AFP报告的重要管理者和责任人。
3、病例报告时限及接受报告的单位:城市12小时,农村24小时报县级疾控中心,现已开通网络直报医疗机构应在当天进行网络直报,以便疾控机构及时开展各个案调查及信息录入,接受报告的单位为县级疾控中心。
(二)主动监测1、医疗机构主动监测由医疗机构设专人(预防保健科)对本单位的儿科、神经内科(内科)的门诊、病房的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进行主动搜索,发现AFP病例及时报告,主动搜索应每旬开展一次,并填写主动监测记录表。
全国手足口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肠道病毒属A组肠道病毒引起的发热出疹综合征,主要感染病原体是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 virus A16, CV-A16),近年来CV-A6和CV-A10感染也呈现上升趋势。
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而多次发病。
大多数患者病例,⑵增加地市级哨点监测,提高监测质量;⑶开发“手足口病监测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全国监测数据,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自本监测方案执行起,《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中关于监测部分内容同时废止,但《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继续执行。
一、目的(一)阐明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时间、地点、人群分布和临床严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二)阐明我国各省、市、县手足口病中EV71、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病原构成的动态变化,为预测预警严重程度较重的地市或区县提供依据。
(三)掌握EV71和CV-A16的基因型和基因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掌握非EV71非CV-A16其他肠道病毒的优势血清型别和变化规律。
(四)掌握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规模、特点和处置情况。
二、监测病例定义断标准。
1.(1(2(3(42.(1(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V-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V-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4)急性期血清EV71或CV-A16IgM检测阳性。
(二)重症手足口病定义为出现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并伴有以下任一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并发症: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包括脑干脑炎)、脑脊髓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或心肺功能衰竭。
上述并发症的定义分别为:1.无菌性脑膜炎:发热,伴头痛、呕吐和/或脑膜刺激征,不伴有意识改变,脑脊液检查结果符合病毒性感染的表现,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
斗门镇中心卫生院麻疹监测方案加强麻疹监测是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之一,为配合《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二)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预测预警。
(三)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播轨迹。
(四)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与分类(一)监测病例定义。
麻疹疑似病例定义为: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
(二)监测病例分类。
对麻疹疑似病例主要按照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分类,分类示意图见附件1。
1.实验室诊断病例(1)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
(2)从麻疹疑似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基因者。
2.临床诊断病例(1)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且无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
(2)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有明确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者。
3.排除病例(1)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风疹IgM抗体阳性,或经实验室确诊为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者。
(2)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但有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如与风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
(3)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麻疹IgM抗体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无明确流行病学联系或有其他明确诊断者。
三、监测内容(一)病例报告。
临床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发现麻疹病例或麻疹疑似病例,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等规定进行报告。
麻疹和风疹主动监测工作制度根据北京市麻疹监测方案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麻疹和风疹的监测:1、麻疹和风疹联合监测病例定义: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性鼻炎、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之一者。
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或风疹得病例。
2、监测病例分类⑴、实验室确诊病例(我院实验室不具备检测条件)⑵、临床诊断病例:A、流行病学联系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的麻疹或风疹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
B、临床符合病例:临床符合麻疹病例:具备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性鼻炎、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与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无流行病学关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临床符合麻疹病例: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之一者, 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风疹的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与实验室确诊的风疹病例无流行病学关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监测定义:1、临床诊断病例:小于1周岁婴儿,同时具备下列两项表现:⑴白内障和/或先天性青光眼;⑵先天性心脏病;⑶听力损失;⑷色素视网膜病;或伴上述表现之一,且伴下列之一者:⑴紫癜;⑵脾大;⑶小头畸形;⑷智力缺陷;⑸脑膜脑炎;⑹放射性骨病;⑺黄疸(出生后24小时内)2、实验室确诊病例(我院实验室不具备检测条件)三、科室职责(一)防感控办职责:1、作为麻疹、风疹主动监测科室,每旬对内科门急诊、专家门诊、胃肠疾病康复中心、神经疾病康复中心、心肺疾病康复中心、老年疾病康复中心、肾内科、中医诊疗康复中心、五官科、儿童康复科等重点科室进行检查。
2、防感控办负责进行麻疹、风疹的全员培训工作。
3、每旬通过门急诊医生工作站查阅门急诊日志并通过与医务人员沟通进行麻疹、风疹主动搜索监测;4、每旬至少一次到病案室对住院病历进行麻疹、风疹的主动搜索监测;5、每旬与相关科室主任联系,核实麻疹搜索监测结果,各临床科室设传染病报告监督员。
麻疹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工作要点2.1 用于监测的病例定义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
2.2 监测内容2.2.1 将麻疹疫情报告纳入AFP病例专报系统,对疑似病例进行报告。
2.2.2 对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调查,提高报告敏感性、完整性与及时性。
2.2.3 开展暴发调查。
2.2.4 分析人群免疫状况,及时发现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预测并预防麻疹暴发。
2.2.5 建立由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麻疹血清学实验室组成的实验室监测网络。
2.2.6 有条件的地区和麻疹发病率较低的地区,对所有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血清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2.2.7 开展麻疹病毒学、免疫成功率和人群抗体水平的监测。
2.3 疫情监测2.3.1 病例报告(1)常规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工作人员发现麻疹疑似病例后,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2)快速报告:发现首例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最快的方式将疫情逐级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专报系统:各级疾病控制机构执行麻疹疑似病例旬报制度(包括“零病例”报告)和麻疹疫情旬报完成情况月报制度。
旬报时间为:乡级→县级每旬逢9日,县级→市级每旬逢3日,市级→省级每旬逢6日;月报在每月上旬进行报告。
旬报和月报表格各省可根据目前工作情况自拟。
2.3.2 病例调查对麻疹疑似病例按照《附件五》中表2-1-3、表2-1-4的要求进行调查和采集血清标本。
病例调查工作由乡级防保单位或县级疾病控制机构工作人员负责,并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完成。
调查结束后,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立即报当地县级疾病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7天内上报市级及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每月15日前通过联网上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各级分别完成原始调查资料的复印件和备份。
2.3.3 主动监测(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进行AFP病例主动监测时对麻疹病例进行主动监测,在向上一级进行麻疹“零”病例和非“零”病例报告时,必须是在对辖区内医疗单位进行主动监测的基础上进行旬报。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
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基础上,科学、规范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
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一)麻疹疑似病例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
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一)麻疹疑似病例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方式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
发热、皮疹待查:患儿以发热9天,皮疹4天为主要表现,故本诊断明确,病因分析大致如下:1.川崎病:本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主要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皴裂,手足硬性水肿,指(趾)端片状脱皮,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及心脏损害等,本患儿为4岁学龄前儿童,急性起病,临床以发热9天,皮疹4天为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体温达38.8℃,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外院查体见多发皮疹,入院查体:左颈部可及一枚直径约1cm的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欠佳,触痛(-),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干红,口腔粘膜充血,舌乳头充血明显,咽充血,双侧扁桃体II度大,手足指(趾)端硬肿,双手指沿甲缘可见少许脱皮,结合其于门诊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分类以中性为主,C反应蛋白、血沉显著升高,故目前首先考虑本病,待入院后继观病情变化,进一步查心脏彩超等协诊。
2.败血症:患儿为4岁学龄前儿童,病史9天,以发热、皮疹为主要症状,为持续发热,门诊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分类以中性为主,血沉、CRP明显增高,故要注意本病,但本患儿一般情况可,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查体肝脾不大,未发现明确感染灶,且经规律抗感染治疗无明显效果,故不支持,进一步行血培养等检查协诊。
3.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长期发热为主要表现,抗感染治疗无效,激素有效,伴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小于4×109/L,为主要特征,本患儿发热为主要症状,入院查体颈部可触及一枚直径约1cm的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欠佳,触痛(-),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应注意本病可能,但为不支持点,待入院后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协诊。
4.麻疹:本病为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本患儿为84岁学龄前儿童,既往接种过麻疹疫苗,临床以发热、皮疹为主要表现,发热第5天出疹,查体有双眼结膜充血及口腔粘膜充血,应注意与本病鉴别,但其无麻疹患儿接触史,皮疹首先出现于颜面部,逐渐波及躯干及四肢近端,无畏光、流泪及呼吸道卡他症状,查体未见卡他粘膜斑,结合其血常规白细胞增高,分类以中性为主,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考虑本病可能性不大,待入院后完善麻疹病毒抗体等检查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