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内科治疗规范与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57
宫颈病变诊断与治疗的进展作者:覃红珍徐德萍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3期【关键词】宫颈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慢性炎症【中图分类号】R71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44-03广义上的宫颈病变是指子宫颈发生的各种病变,包括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如急慢性炎症、各种损伤、癌前病变、肿瘤、畸形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狭义上的宫颈病变主要限是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
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重度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可以直接发展成宫颈癌。
随着研究水平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子宫颈癌在病因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2]。
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TBS报告系统以及HPV-DNA 检测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使得宫颈病变筛查与诊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理论,目前对宫颈病变中的概念又有了新的认识。
然而,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医生自身知识的陈旧,很多基层医院仍沿用着一些不恰当的术语。
宫颈病变的过度筛查和治疗并不少见,这样,即给妇女造成了身心伤害,又浪费了医疗卫生资源,已经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3、4]。
因此,医护人员尤其是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关注宫颈病变诊治新进展,重视新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科学的对目标人群进行宫颈病变的筛查。
本文将对宫颈病变的诊断及规范化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1 宫颈病变的概念和范畴1.1 宫颈炎症的概念以往将宫颈炎症分为急性宫颈炎和慢性宫颈炎两种,临床上以慢性宫颈炎最为多见,慢性宫颈炎中又以宫颈糜烂最为常见。
目前对慢性宫颈炎的病理表现达成了新共识[5]:Ⅰ.宫颈腺囊肿是转化区形成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深入腺体将腺管口堵塞导致腺体分泌物潴留形成的囊肿,宫颈腺囊肿是宫颈转化区生理改变的结果,它的重要性是作为辨认转化区的一个标志;Ⅱ. 宫颈糜烂是宫颈柱状上皮外移到宫颈阴道部所致,是宫颈生理变化之一;Ⅲ.宫颈息肉为宫颈良性增生性病变。
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指南一、本文概述宫颈癌,也称为子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宫颈癌筛查的普及,该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由于部分女性对宫颈癌的认识不足,以及医疗资源的地区性差异,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较高。
为了提高公众对宫颈癌的认知,规范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指南》。
本指南将涵盖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广大妇科医生和患者提供科学、实用的参考。
通过遵循本指南的建议,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改善宫颈癌的诊疗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宫颈癌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涉及多种病因和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了解其病因与病理生理对于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病因。
高危型HPV(如HPV18型)的持续感染,尤其是长期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的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关键因素。
性行为及分娩次数:早婚、早育、多产及性生活紊乱的妇女有较高的宫颈癌发病率。
其他生物学因素:包括免疫状态、遗传因素等也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通常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开始,逐渐发展为浸润性癌。
这一过程涉及细胞增殖失控、凋亡受阻、基因突变等多个环节。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分为CIN I、CIN II 和CIN III。
随着病变的进展,细胞异型性增加,发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逐渐增大。
浸润性癌:当癌细胞突破基底膜,侵入间质,即形成浸润性癌。
根据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和侵袭范围,宫颈癌可分为不同的临床分期。
宫颈癌的发生与HPV感染密切相关,而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个环节的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
因此,针对HPV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以及早期发现和干预宫颈癌前病变,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一、本文概述《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作为全球权威的宫颈癌治疗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治疗建议和策略。
本文旨在深入解读该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实际应用。
文章将首先概述指南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包括宫颈癌的诊断、分期、治疗选择以及随访等方面的指导原则。
通过解读这些指南,读者可以了解到宫颈癌治疗的最新进展,以及针对不同病情和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本文还将探讨指南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通过全面解读《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参考,促进宫颈癌治疗的规范化、个性化和精准化。
二、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概述《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是由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制定的一份权威性的临床指南,旨在为全球的妇科肿瘤医生提供关于宫颈癌诊断、治疗和管理的最佳实践建议。
该指南基于当前最新的科学研究、临床试验和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且实用的参考框架。
该指南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以及治疗原则。
它强调了宫颈癌的预防和筛查的重要性,提倡通过HPV疫苗接种和定期的宫颈细胞学检查来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指南详细介绍了宫颈癌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为医生提供了准确诊断的基础。
在治疗方面,指南详细阐述了宫颈癌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包括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
指南还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宫颈癌治疗中的重要性,提倡妇科、肿瘤科、放疗科等多个学科的医生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决策。
指南还关注了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和随访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管理患者的长期健康。
《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宫颈癌治疗和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三、宫颈癌的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宫颈癌是全球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宫颈癌诊治规范宫颈癌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宫颈癌的早期诊治,主要是针对癌前病变,即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宫颈上皮内瘤变包括宫颈非典型增生(cervical dysplasia)及子宫颈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CIS),这两者的上皮变化性质相同,程度不同。
根据细胞异常的程度将CIN分为三级,CIN1级相当子宫颈轻度非典型增生,CIN2级相当子宫颈中度非典型增生,CIN3级相当子宫颈重度非典型增生和(或)子宫颈原位癌。
1.CIN1(轻度非典型增生)异型性细胞局限在鳞状上皮细胞层的下1/3。
2.CIN2(中度非典型增生)异型性细胞占鳞状上皮细胞层的下2/3。
3.CIN3(重度非典型增生)异型性细胞几乎累及全部上皮细胞层,为CIN3。
如果累及全部鳞状上皮细胞层,但未突破基底膜,未侵犯间质,则为原位癌。
过去30年,人们一直认为从CIN发展到浸润性宫颈癌需要一个漫长过程,且从CIN1,CIN2,CIN3逐步发展,CIN的最初分级也源于这种观点。
实际上,大多数CIN2,CIN3的妇女未经过CIN1的形态学阶段,同时与高危型HPV密切相关。
而CIN1在细胞病理形态和阴道镜下的改变与HPV感染难以区别。
因此,目前一些学者认为:CIN2,CIN3是真正的癌前病变,CIN1仅是自限性性传播感染过程中的形态学表现。
CIN1、CIN2和CIN3发展为癌的危险性分别为15%、30%和45%;甚至CIN1和CIN2可以直接发展为浸润癌,而不经过CIN3(或原位癌)阶段。
从宫颈癌前病变到癌的演变一般10年左右。
这将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时间。
所谓宫颈癌是可以预防、可以治愈的疾病,其关键也在于此期的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
一、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早期诊断(一) 碘试验1.目的:针对CIN患者,主要是识别宫颈病变的区域,提供活检取材部位。
2.原理:正常的宫颈鳞状上皮含糖原,糖原与碘混合后着色,如果不着色,则为阳性。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年月第12卷第2期JNorthChinaCoal阮出calUni,#ersity2010M.m-ch,12(2)・183・胎粪吸入综合征疗效观察[J].实用儿科杂志,2004,19(10):880[9]赵甬,吴云琴,盛瑶.小剂量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早期干预小儿重症肺炎预防心力衰竭58例【J].医药导报,200"7,26(12):1463[10]李丽君.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3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9):341I[11]石永生,刘东海,徐晓红.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治疗婴幼儿肺炎伴心衰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7):604[12]陈为兵。
孙晓凤.小剂萤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早期辅佐治疗新生儿吸人性肺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598[13]陈修,陈维洲,曾贵云.心血管药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81[14]刘金玲.支气管肺泡灌洗在儿科中的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5,32(2):86[15]DargavillePA,millsJF,CopnellB。
eta1.Therapeuticlunglavgeinmeeoniumaspiration8ydmme:apreliminaryl'℃port[J].JPeediatrCllildHealth,2007.43(7—8):539[16]ChineseCollaborativeStudyGroupforNeonatalRespiratoryDisease.Treamentofsevetemeconiumaspirationsyndromewithporcinesurfac-lant:amulticentre。
randomized。
∞呲枷edtrial[J】.ActaPaediatrica,2005,94(7):896[17]ZhangE,HtromaT,Sah∞hiT,eta1.Airwaylavagewithexogenous目tlr-faetantin¨animalmodelofmeconiumaspirationsyndrome[J].Pedia自rInt,2005,47(3):237[18]章丽星.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症胎粪吸人综合征患儿的疗效[J].实用儿科杂志。
7: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宫颈癌诊疗规范(xx年版)一.概述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
据世界范围内统计,每年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的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每年约有新发病例13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
患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宫颈癌发病率分布有地区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因此,分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
另一方面,宫颈癌的发生可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
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密切筛查的人群中减少了70%~90%。
本指南适用于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占所有宫颈癌的90%以上。
部分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发病率低,目前国际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故本指南不适合用于这些少见病理类型的宫颈癌。
本规范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NCCN指南.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
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宫颈癌注重综合治疗理念,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治疗。
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患者,临床医师应合理应用本规范,本规范未涵盖的,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一)病因学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
我国常见的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45.52.58等。
HPV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
目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已在国内上市,可以按照适宜的年龄进行推广接种,以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与宫颈癌相关的其他高危因素有:①不良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或丈夫有多个性伴侣;②月经及分娩因素: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③性传播疾病导致的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④吸烟: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⑤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口服避孕药8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⑥免疫缺陷与抑制:HIV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升高;⑦其他病毒感染: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与宫颈癌病因的联系不能排除。
一、范围二、术语与定义三、缩略语CIN:(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宫颈上皮内瘤变CTV:(clinical target volume)临床靶区LEEP:(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al Procedure)宫颈环形电切术PTV:(planning target volume)计划靶区图1 子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流程(一)高危因素。
(二)症状。
(三)体征。
妇科检查是临床分期的最重要手段。
(四)辅助检查。
报告格式:b.诊断总的范围c.描述性诊断标本量对诊断评价的意义:评价满意评价满意但是受限于---(具体原因)评价不满意(具体原因)诊断总的范围(最适的):正常范围内良性细胞学改变:见描述性诊断上皮细胞特殊:见描述性诊断描述性诊断:良性细胞学改变感染-滴虫阴道炎-其它与下列因素有关的反应性细胞学改变:-放疗-其它上皮细胞特殊:鳞状上皮细胞:·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 ·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包含:- HPV+ *-轻度非典型增生/CIN1·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包含:-中、重度非典型增生·鳞状细胞癌腺上皮细胞:·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外腺癌·腺癌,非特异性·与年龄与病史相符的激素水平模式·与年龄与病史不相符的激素水平模式;特异性(NOS)·不能评价的激素水平;特异性CIN:宫颈上皮内病变;CIS:原位癌*不明意义的非典型鳞状/腺细胞应进行进一步追查,以证实是反应性还是癌前病变或者癌。
+ HPV感染的细胞学改变包含在低度鳞状上皮病变内。
3.腔镜检查4.影像学检查(5)骨扫描:仅用于怀疑有骨转移的患者。
5.肿瘤标志物检查(一)子宫颈癌的组织学分类。
WHO子宫颈癌组织学分类(2003)上皮性肿瘤鳞状上皮肿瘤及其癌前病变鳞状细胞癌,非特殊类型8070/3 角化型8071/3非角化型8072/3基底细胞样8083/3疣状8051/3湿疣状8051/3乳头状8052/3淋巴上皮瘤样8082/3鳞状上皮移行细胞癌8120/3早期浸润性(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8076/3 鳞状上皮内肿瘤宫颈鳞状上皮内肿瘤(CIN)3级8077/2原位鳞状细胞癌8070/2良性鳞状上皮病变尖锐湿疣鳞状上皮乳头状瘤8052/0纤维上皮性息肉腺上皮肿瘤及其癌前病变腺癌8140/3 粘液腺癌8480/3宫颈型8482/3肠型8144/3印戒细胞型8490/3微小偏离型8480/3绒毛腺型8262/3 子宫内膜样腺癌8380/3透明细胞腺癌8310/3浆液性腺癌8441/3 中肾管型腺癌9110/3早期浸润性腺癌8140/3原位腺癌8140/2腺体不典型增生良性腺上皮病变苗勒氏管源性乳头状瘤宫颈管内膜息肉其他上皮性肿瘤腺鳞癌8560/3 毛玻璃细胞亚型8015/3腺样囊性癌8200/3腺样基底细胞癌8098/3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8240/3非典型类癌8249/3小细胞癌8041/3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8013/3 未分化癌8020/3间叶性肿瘤与肿瘤样病变平滑肌肉瘤8890/3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低度恶性8931/3未分化宫颈管肉瘤8805/3葡萄状肉瘤8910/3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9581/3血管肉瘤9120/3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9540/3 平滑肌瘤8890/0生殖道型横纹肌瘤8905/0手术后梭形细胞结节上皮与间叶混合性肿瘤癌肉瘤(恶性苗勒氏管源性混合瘤;化生性癌)8980/3 腺肉瘤8933/3 Wilms肿瘤8960/3腺纤维瘤9013/0腺肌瘤8932/0黑色素细胞肿瘤恶性黑色素瘤8720/3蓝痣8780/0杂类肿瘤生殖细胞型肿瘤卵黄囊瘤9071/3表皮样囊肿9084/0成熟性囊性畸胎瘤9080/0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恶性淋巴瘤(特殊类型)白血病(特殊类型)继发性肿瘤局部淋巴结(N )Nx :局部淋巴结无法评估N0:没有局部淋巴结转移N1: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M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估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CIN 分级CIN2(中度非典型增生) 细胞异型性明显,排列较紊乱,特殊增殖细胞占据上皮层下2/3。
宫颈癌2018年诊疗规范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和生命。
为了提高宫颈癌的诊疗水平,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特制定以下 2018 年诊疗规范。
一、诊断1、症状宫颈癌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下腹疼痛等症状。
阴道流血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出血;阴道排液可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
2、体格检查妇科检查是诊断宫颈癌的重要方法。
医生会观察外阴、阴道、宫颈的形态、色泽,触诊子宫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双侧附件有无肿块等。
3、辅助检查(1)细胞学检查:包括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和液基细胞学检查(TCT),是筛查宫颈癌的常用方法。
(2)HPV 检测: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HPV 检测有助于宫颈癌的筛查和诊断。
(3)阴道镜检查:对于细胞学检查异常或 HPV 高危型阳性者,需要进行阴道镜检查,以观察宫颈表面的形态、血管情况,并在可疑部位取活检。
(4)宫颈活检:是诊断宫颈癌的金标准,通过在阴道镜下或直接在宫颈上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二、分期宫颈癌的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分期方法是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2018 年修订后的分期如下:1、Ⅰ期ⅠA 期:肉眼未见癌灶,显微镜下浸润癌间质深度不超过 5mm,宽度不超过 7mm。
ⅠB 期:肉眼可见癌灶局限于宫颈,或显微镜下病灶大于ⅠA 期。
2、Ⅱ期ⅡA 期:癌灶超越宫颈,但未达骨盆壁或阴道下 1/3。
ⅡB 期:癌灶已达骨盆壁,或有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
3、Ⅲ期ⅢA 期:癌灶累及阴道下 1/3,但未达骨盆壁。
ⅢB 期:癌灶已达骨盆壁,或有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
4、Ⅳ期ⅣA 期:癌灶侵犯膀胱黏膜或直肠黏膜,或超出真骨盆。
ⅣB 期:远处转移。
三、治疗1、手术治疗(1)ⅠA1 期: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者,可行宫颈锥切术;有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者,可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
中国宫颈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2020年宫颈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妇科生殖道恶性肿瘤,在中国女性中,其发病率亦呈持续上升趋势。
随着宫颈癌筛查、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的普及以及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较前有所提高,但不同地区间诊断及治疗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
201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领导成立了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推行肿瘤诊疗质量控制,规范肿瘤诊疗行为,促进全国范围内肿瘤诊疗规范化、同质化、标准化,最终提升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推动宫颈癌规范化诊疗质控工作,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委托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宫颈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依据《宫颈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等国家级宫颈癌诊疗指南规范,结合循证医学、临床经验,在符合科学性、普适性、规范性、可操作性指导原则下,起草并制定了《中国宫颈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具体如下。
宫颈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一、宫颈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FIGO分期评估率(一)宫颈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FIGO分期诊断率1. 指标代码:CC-01-01。
2. 指标名称:宫颈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FIGO分期诊断率。
3. 定义:宫颈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实际完成临床FIGO分期诊断的病例数占宫颈癌患者首次治疗前需要完成临床FIGO分期诊断的病例数的比例。
4. 计算公式:宫颈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FIGO分期诊断率=∑宫颈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实际完成临床FIGO分期诊断的病例数/∑宫颈癌患者首次治疗前需要完成临床FIGO分期诊断的病例数×100%。
5. 患者就医类型:住院和门诊患者。
6. 设置理由:反映治疗前全面评估病情,是肿瘤规范化治疗的基础。
7. 指标类型:结果质控。
8. 表达方式:比例提高。
9. 除外患者:无。
10. 指标参考依据:FIGO宫颈癌临床分期标准(FIGO 2018)、《宫颈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第1版。
晚期或复发子宫颈癌治疗进展晚期或复发子宫颈癌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尽管化疗是公认的标准治疗,但患者的长期生存没有明显提高,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深入,为这一类患者带来了一丝曙光,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希望对临床有所帮助。
标签:晚期或复发子宫颈癌;化疗;分子靶向早期或局部进展期宫颈癌可通过根治性手术、放化疗或两者联合等综合治疗方式治愈,但对于以铂类为基础的放化疗后复发或转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则一直选择甚少,5年生存率IV A期16%,IVB期15%【1】。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运用进展。
(一)联合化疗:常见为顺铂与其他药物的组合,包括异环磷酰胺、紫杉醇等。
在这一节中,我们总结了GOG和日本临床肿瘤学组(JCOG)的III期临床实验【2】。
GOG169 :GOG169III期研究了在264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中,134例接受顺铂单药治疗,130例接受顺铂/紫杉醇联合化疗。
单药顺铂组ORR为19%(6%CR,13%PR);顺铂/紫杉醇组ORR为36%(15%CR,21% PR)(P = 0.002)。
中位PFS 顺铂组为2.8个月,顺铂/紫杉醇组为4.8个月,(P<0.001)。
中位总生存没有区别,(8.8比9.7个月)。
结论是顺铂/紫杉醇优于顺铂单独化疗。
GOG179:比较了顺铂单药与顺铂/拓扑替康两组疗效,ORR顺铂组为27%,顺铂/拓扑替康组为13%,P=0.004;OS联合用药与单药相比(9.4vs6.5个月,P=0.017),这是第一个随机III期试验证明联合化疗的生存优势。
JCOG0505: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JCOG0505进行了一项随机III期研究,评价卡铂/紫杉醇和顺铂/紫杉醇临床效果。
在246例可评价患者中,ORR卡铂/紫杉醇是62%,顺铂/紫杉醇是60%。
中位OS和PFS卡铂/紫杉醇是17.5和6.2月;顺铂/紫杉醇是18.3和6.9月。
宫颈癌csco治疗标准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女性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
目前,治疗宫颈癌的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
其中,CSOC(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发布的治疗标准是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指南。
根据CSOC宫颈癌治疗标准,宫颈癌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宫颈癌(Ⅰ期)推荐手术治疗,包括子宫切除、宫颈锥切术等。
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可考虑放疗或放疗联合化疗。
中期宫颈癌(ⅡA/ⅡB期)推荐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对于局部晚期可考虑手术后放疗。
晚期宫颈癌(Ⅲ/Ⅳ期)主要采用放疗联合化疗或化疗加靶向治疗。
除了治疗方法的选择,CSOC宫颈癌治疗标准还指出了药物治疗的具体方案。
化疗方案包括6个周期的紫杉醇+顺铂、4个周期的紫杉醇+顺铂+5-氟尿嘧啶等方案。
靶向治疗方案包括贝伐单抗、曲妥珠单抗等。
总体来说,CSOC宫颈癌治疗标准的制定有助于规范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为宫颈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同时,也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 1 -。
卫生部宫颈癌规范化诊治指南卫生部宫颈癌规范化诊治指南发表者:刘玉金中国每年新增13.15万宫颈癌病例,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的73%-93%。
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宫颈癌发病率高出六倍,这要归功于对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什么是子宫颈癌癌前病变?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子宫颈癌癌前病变是一个俗称,专业的医学名称叫做“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
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是宫颈疾病当中的一种,是与宫颈癌发病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它能够反应出宫颈癌发生发展的连续过程,因此成为宫颈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依据,同时也可以用于观察疗效、估计预后等。
它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及宫颈原位癌,因为跟普通的病变相比,这两种病变将来癌变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被医生习惯性称为宫颈癌癌前病变,英文缩写为CIN。
宫颈癌癌前病变可以根据细胞异形的程度分为三级:1级指宫颈轻度不典型增生,2级指宫颈中度不典型增生,3级指宫颈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宫颈原位癌,它才相当于癌症的起点。
各种级别的CIN都有发展为宫颈癌的趋向,一般来说,级别越高,将来发展为癌症的几率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宫颈癌癌前病变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如果及时无效地干预,它是可以100%痊愈的。
当然,更简单的方式是加强癌前病变的治疗,这也是为什么卫生部将宫颈癌筛查列为公共医疗重点项目的原因。
可见,子宫颈癌癌前病变并等于患上宫颈癌,得了子宫颈癌癌前病变也并不可怕,经过治疗完全可以阻断其发展。
宫颈癌规范化诊治指南(试行)1 适用范围本文规范了子宫颈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
适用于全国市、县级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2 缩略语2.1 CA125:(carcinomar antigen)癌抗原1252.2 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2.3 CIN:(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宫颈上皮内瘤变2.4 CTV:(clinical target volume)临床靶区2.5 FIGO:(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国际妇产科联盟2.6 LEEP:(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al Procedure)宫颈环形电切术2.7 PTV:(planning target volume)计划靶区2.8 SCC:(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鳞状细胞癌抗原3 诊治流程:图1 子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流程4 诊断依据4.1 高危因素1)首要病因: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
宫颈癌诊疗规范(2021年版)一、概述子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 位于乳腺癌之后。
2018年全球新发子宫颈癌病例超过56.9万例,死亡病例超过31.1万例。
其中85%的病例发生于发展中国家。
我国2015年约有新发病例11.1万,死亡病例3.4万。
我国子宫颈癌死亡分布情况总体上农村略高于城市,中西部地区约为东部地区的两倍。
我国子宫颈癌患者中位发病年龄是51岁,但主要好发于两个年龄段,以40~50岁为最多,60~70岁又有一高峰出现,20岁以前少见。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子宫颈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在逐渐降低,有年轻化趋势。
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
另一方面,宫颈癌的发生可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
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密切筛查的人群中减少了70%~90%。
2020年11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启动了“加速消除宫颈癌”的全球战略。
本规范适用于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占所有宫颈癌的90%以上。
部分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发病率低,目前国际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故本指南不适合用于这些少见病理类型的宫颈癌。
本规范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
在临床实践中,宫颈癌注重规范化综合治疗理念,同时也注重个体化治疗,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
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患者,本规范未涵盖的,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二、病因学目前已经明确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即宫颈发生癌变的过程中,HPV感染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在妇女一生中,感染高危型HPV的概率达70%以上,但只有不到10%的妇女发展成宫颈癌或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主要原因是80%的妇女的HPV感染为一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