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3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一座宏伟壮丽的皇家园林,十九世纪时曾是清朝皇室和宾客的游览胜地。
然而,这座美丽的园林在1860年遭到了毁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痛楚和人类文明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清朝政府对来犯的英法联军采取了软弱无能的态度,导致了中国的国家尊严受到了严重侵犯。
英法联军在进攻北京的过程中,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和烧毁,这是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极大侮辱。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一座园林的消失,更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的沉重打击。
圆明园不仅拥有精美的建筑和园林景观,还收藏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和文物,这些文物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烧毁,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物永远失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遭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也是对人类文明的损失。
圆明园作为一座具有独特价值的园林,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之一。
它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创作对世界各国的园林设计和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英法联军的破坏行为使得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远消失,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不
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悲伤,也让人们对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感到永远的愤慨。
然而,圆明园的毁灭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努力保护好现有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成为我们传承的宝贵财富,同时也要加强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中华民族的文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明,让圆明园的毁灭成为历史上的痛楚,而不是重演的悲剧。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的课文,也是北京教育课改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课文。
这样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
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引言圆明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一。
然而,1840年到1900年间,圆明园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最终被彻底毁灭。
本文将简单介绍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和相关资料。
圆明园简介圆明园建造于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总占地面积约350公顷。
园内的建筑、景观和艺术品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园林和艺术的精华。
圆明园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皇家园林区、大型宫殿区和西洋建筑区。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第一次被洗劫(1840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军队趁乱进攻圆明园。
英军烧毁了大量建筑和文物,带走了许多宝贵的艺术品,导致圆明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第二次被洗劫(1860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法英联军攻占北京,再次洗劫了圆明园。
他们烧毁了几乎所有的建筑,带走了无数文物和宝贵的艺术品。
圆明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成为废墟。
最终毁灭(1900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生,圆明园成为义和团的目标之一。
他们烧毁了圆明园的大部分建筑,包括最后幸存的一些文物和艺术品。
在这次毁灭中,圆明园化为一片废墟,几乎一无所有。
相关资料由于圆明园的毁灭,大部分的建筑和文物都无法完全保存下来。
然而,一些文献记录、照片和插图仍然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了解。
以下是一些关于圆明园毁灭的相关资料:1.《圆明园纪实》:该书是圆明园现存资料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部分,记录了圆明园毁灭前的建筑、景观和文物。
2.圆明园残存照片:一些摄影师在圆明园毁灭前拍摄了一些照片,这些照片成为了今天了解圆明园的重要资料之一。
3.《圆明园考古图录》:该书是对圆明园进行考古调查和记录的综合性图录,其中有一些珍贵的插图和文献材料。
4.《圆明园考古发现与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圆明园考古发现和研究的学术论文集,其中包括了一些考古发现的详细描述和分析。
结论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大损失,它曾经是中国古代文明和艺术的典范。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圆明园毁灭的过程1.火劫众所周知圆明园的首次大规模的`破坏是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烧。
但焚烧以后,许多建筑还算完整。
1870年有一位德国人拍下了西洋楼景区12幅照片显示“虽惨遭破坏,依然楚楚动人”,1895年康有为游圆明园时,看到“虽草断,荒凉满目,而福山寿海,尚有无数亭殿,有白头官监守之,竟日仅能游其一角。
”需记住,参与抢劫的有不少中国人,而且带领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并出主意怂恿额尔金烧园之人,即为龚自珍的孙子龚孝拱。
后来移居上海,用从园中取来的财物嫖妓,得梅毒而死。
2.土劫后来,洋人退出,管园的太监和兵丁与窃贼展开了持续40年,没完没了的“游击战”,值钱物品被偷光后,人们又将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土中的细碎宝物上,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但这些除西洋楼的铜管被偷外,基本上未伤及建筑,并且尚留林泉山石之貌。
园内珍贵花木仍在,假山园林仍在,山形水系仍在,园墙仍在。
仍为皇家禁园。
3.木劫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人们把园内建筑、木桥的柱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滥伐殆尽。
大料做为木材,小料烧成木炭。
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园内碳厂林立。
经过此劫的圆明园,满园古木杂树荡然无存,但仍有山石湖泉,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也还在。
4.石劫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圆明园带来好运,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圆明园中凡能做建筑材料的东西全部被搜罗净尽,每天几百车往外拉,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1929年,张学良为其父建陵园,所用的石料不少就出自圆明园。
经过此劫,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残存建筑全成过眼烟云。
5.最后的毁灭1940年,日本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鼓励开荒。
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的湖山之胜遂荡然无存。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人们把园内建筑、木桥的柱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滥伐殆尽。
《圆明园的毁灭》赏析《圆明园的毁灭》赏析《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
下面是《圆明园的毁灭》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一、惋惜之情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朗读课文第一段应用惋惜之情,尤其读到“不可估量的损失”,该痛惜。
二、赞叹之情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用赞叹之情朗读第二部分要声色和谐,气势贯通,富有节奏。
尤其第三节最后一组分句,要舒缓深沉,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第四节则要读得洪亮,尽显自豪。
三、仇恨之情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用仇恨之情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语速要稍快,“凡是”“统统”“任意”用重音读出愤慨之情。
最后两句语速要稍慢,读得凝重、沉痛,以表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拓展阅读:圆明园的毁灭教材全解重点生字估:gū揣测,大致地推算:估计。
估价。
估一估。
古同“贾”,商人。
估gù 〔估衣〕出售的旧衣服或原料较次、加工较粗的新衣服。
笔画数:7;部首:亻造句:他的估计没有错,果然是这样。
损:(損)sǔn减少:损失。
部编版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原文及赏析《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原文: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圆明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的不断扩建和修缮,历时150多年,最终成为一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收藏丰富的世界级园林艺术瑰宝。
圆明园不仅有宏伟的宫殿、精致的楼阁,还有碧波荡漾的湖泊、曲径通幽的小路、形态各异的假山。
园中的建筑融合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和西方建筑风格,既有东方的典雅与含蓄,又有西方的华丽与壮观。
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野蛮地洗劫了圆明园,无数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被掠夺一空。
更为可恶的是,他们为了掩盖罪行,竟放火烧毁了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化为一片废墟。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巨大悲剧,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
它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努力发展,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课文赏析:《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详细描绘了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惨痛遭遇。
文章首先介绍了圆明园的位置、组成和建设历程,展现了其作为皇家园林的尊贵地位和独特魅力。
接着,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圆明园的建筑艺术和园林景观,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美轮美奂的世界中。
然后,文章笔锋一转,讲述了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和焚烧的悲惨历史,表达了对侵略者暴行的强烈谴责和对文化遗产损失的深深惋惜。
最后,作者以圆明园的毁灭为鉴,提醒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珍爱和平,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
全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既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也是一篇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读物。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能培养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年级上册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讲解
圆明园的毁灭是指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期间,英国军队以火攻的方式将圆明园完全摧毁的事件。
圆明园是清朝时期建造的一座宫殿园林,位于北京西郊,占地面积极大,建筑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之一。
当时,英法联军与清政府发生了战争,圆明园成为英军的攻击目标。
英国将军埃尔金率领部队将圆明园用火攻的方式完全摧毁,烧毁了许多珍贵的文物、艺术品和建筑。
整个园区烟雾弥漫,火焰蔓延,景色美丽的园林建筑被彻底夷为平地。
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毁灭行为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反抗。
圆明园的毁灭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文化灾难之一。
这起事件不仅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宝藏造成了巨大破坏,也对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产生了沉重的打击。
圆明园的毁灭成为中国民族心中的创伤,也引发了对外侵略的强烈反抗情绪。
今天,圆明园的废墟被保留下来,作为一种对历史惨剧的纪念和警示。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反对任何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侵犯。
只有对历史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五年级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课文笔记
《圆明园的毁灭》是五年级上册的第14课课文,主要讲述了圆明园遭受外国侵略军队的洗劫和毁灭的历史事件。
以下是该课文的笔记:
1. 圆明园: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是清朝皇家园林之一,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被誉为"万园之园"。
2. 外国侵略:19世纪中叶,外国列强入侵中国,其中英法联军是最具代表性的侵略势力之一。
3. 火焰腾空: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焚烧了圆明园,并将园内珍贵的文物、艺术品掠夺一空。
4. 园中宝藏:圆明园内收藏着大量的文物、艺术品,包括古代书画、瓷器、珠宝等,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5. 文化遗产: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众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永远失去了。
6. 民族自尊: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损失,更是对
中国人民尊严和民族自尊心的侮辱。
7. 爱国情怀:圆明园的毁灭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引起了对外侵略的反思和抵抗。
8. 纪念意义:圆明园的毁灭引起了人们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也成为了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象征之一。
通过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祖国的文化遗产,努力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也要坚定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一文库()〔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原文〕▲《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
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历史背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的园林艺术成就被普遍认为既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灿烂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挥霍无度。
圆明园的毁灭主要内容圆明园,又称圆明园遗址,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
它曾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宏大的建筑、精美的园林和珍贵的文物而闻名于世。
然而,这座美丽的园林在历史上却遭受了极其悲惨的毁灭,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段痛苦记忆。
圆明园的毁灭主要发生在1860年,当时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长达数日的破坏。
他们不仅洗劫了园中的宝贝,还纵火焚毁了园内的建筑和植物,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这场毁灭行为不仅给中国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伤痛。
圆明园的毁灭是对中国封建文化的一次极大冲击。
园内的建筑和文物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成就,它们的毁灭使得中国失去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
这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也让世人感叹着这段历史的悲剧。
圆明园的毁灭也是对中国民族尊严的一次践踏。
当时的英法联军以列强的姿态入侵中国,他们不仅肆意破坏圆明园,还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和掠夺。
这种侵略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让中国在世界上失去了尊严和地位。
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文明需要保护,历史需要珍惜。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更不能忘记那些为了保护文化遗产而付出生命的人们。
我们要倍加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文明和力量。
总的来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段悲剧,它给中国文化和民族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
然而,正是这段悲惨的历史,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更加坚定地维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
愿历史不再重演,愿文明永存。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毁灭》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得爱国行为。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能够根据自己的需初步掌握查阅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了围绕圆明园讲了哪些内容,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
三、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引导憎恨侵略者的丑恶行径,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层指导背诵课文。
(3)感知文章的布局结构及表达方法,学会分类积累词语。
说重点
1、体会圆明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及是如何被毁灭的。
认识作者写作编排上运用的对比的手法,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准确。
2、学习作者对比的描写方法。
3、背诵课文3、4自然段。
说难点:
1、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文字来体会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2、学习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
四、说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四个方面:布局、建筑、收藏、毁灭
2、分类听写词语:
布局:众星拱月
建筑: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
收藏:奇珍异宝
毁灭:化成灰烬
这些词语从情感上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复习重点词语,分类听写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通过分辨情感的不同导入新课
(二)直面毁灭,激发情感。
1、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英法联军是怎样让圆明园化成灰烬的?
2、说说读后的感受,用一两个词形容一下侵略者,并引导讨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三)再现辉煌,深化情感。
1、学习圆明园的建筑:
自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圆明园的建筑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1)、出示: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你看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按照学生的发现板书:
宏伟精巧副板书:对比
热闹恬静
仿照创造
民族西洋
指导学生理解这部分的对比写法,感受对比写法的好处。
(2)、有感情地朗读。
(3)、分层次指导背诵:填空背诵、出图片背诵
这段话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把圆明园中无所不有的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对比朗读中,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作者的写法,学习对比写法的好处,并且把背诵引入课堂,效果较好。
2、学习圆明园的收藏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看图片,回忆一下园中的珍贵文物。
(3)体会数量多:
应有尽有、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数不胜数……
(四)升华情感深化损失
1、引读句子,再读第五自然段—毁灭
虽然课的开始初步感知毁灭,但是情感没有达到,所以我再次回到重点段,进行深入学习。
2、学生圈出侵略者毁掉圆明园的动词
3、去词法体会凡是、统统、任意
4、补充资料,了解国宝的去向。
5、观看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回顾圆明园没有了什么?
6、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
(五)整体回顾突出反衬
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是为什么?让学生理解反衬的作用
(六)运用写法组合阅读
出示学习单的另一部分内容,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自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对比以及反衬的写法,进行新的内容的学习。
借助资料进一步感受祖国的强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量与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