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 格式:docx
- 大小:18.46 KB
- 文档页数:13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大全详解我们学习并学好的文言文(),学会如何翻译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其《天演论》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的观点,被奉为后世翻译的准则。
简单概括来说,“信”是准确性,需要忠实于文言文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句句落实;“达”是直观性,即通顺明白,表意明确,语句流畅;“雅”则是文学性,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文言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当中,要力求将“信”和“达”做好,对“雅”的要求相对低一些。
那么,翻译初中语文词句甚至段落,该从何下手呢?1.留:保留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原样呈现即保留原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直:古今词义相同,表述相同,直接翻译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如: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3.补:省略词语、句子成分,适当补充即将文言文(初中语文文言文精品解题视频,尽在问酷)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如: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语气词、判断词、辅助用助词,当删则删即删去文言中不译的词。
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部分淡化了语法知识,而加强了翻译和理解。把握了实词
后,要准确地表达,尚须遵循翻译六字诀和解释三原则。
六字诀中最要紧的是“直”、“补”和“调”:
直即是直译,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落实,不可大而化之。2000年
上海卷要求译“何谓得之于心”,有的考生译作“什么叫有心得”,
结果却扣了分。应该译作“什么叫作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
这样翻译,虽然语言不太流畅,却不会扣分。
所谓补,即是要补出省略的部分。古文尚简,常常省主语、谓语、
介词、宾语等,翻译时必须补足。2002年卷翻译“盖将终焉,虽知
是贤,尚何以发之”,译文要补出主语“我”和介词宾语“什么方法”。
译为“我大概将要死于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是我还能用什么
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不补出省去的部分,便要扣分。
“调”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几乎年年考到。2001年上海卷
译“金玉之贱,人民是宝”,全对的不多。就是因为不知原文已改变
了语序,正常的语序应该是“贱金玉,宝人民”,即“看轻金玉,爱
护百姓”,这里应根据活用的规律,可译成“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
民当作宝贝。”除了直、补、调,还有留、换、删三字。留,就是要
保留原文的人名、地名、官名、书名、专用名词等,对这些词语不必
费脑筋翻译,照抄上去就可以了。“换”即是把古代用语,换成现代
用语。比如“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有两个典故在,又不能译出来,
只能换成“死后报恩”。删,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
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设有词
能替代,便可删去。
每次考古文,都有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高三语文错题集20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题——不会灵活运用6字诀目录01 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文言文阅读之翻译题易错原因——不会灵活运用6字诀进行翻译。
02 易错题例析03 易错题攻略【攻略一】留字诀:原封不动保留国名、人名、地名、官职官署名、年号、谥号等。
【攻略二】删字诀:删掉句中的衬字、虚词(发语词、主谓之间助词、凑足音节助词)【攻略三】换字诀:换掉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单音节词、词类活用词。
【攻略四】调字诀:将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换为现代汉语语序句。
【攻略五】补字诀:补充句中的省略部分(主语、宾语、介词、代词等)【攻略六】变字诀:将句的借代词与修辞句用同语义词句变换出来。
04 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文言文阅读之翻译题文言文翻译题是文言文重点考题。
解答翻译题时,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两个“要点”。
一个“原则”,即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两个“要点”:一是有强烈的采分点意识,即明确考题赋分词或句式;二是切实掌握并运用好翻译“6字诀”。
★易错原因——不会运用6字诀,即:留、删、换、补、调、变。
(202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
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
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
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
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
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
文言文翻译快速提分,全靠这份六字口诀,值得收藏
文言文有很多虚词,首先我们要把这些词的解释了解清楚,这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
就好比你看一篇好的文章,如果连里面的字都有好多不认识,就算你看完相信也只是一知半解肯定是看不懂的。
文言文翻译常用两种方法就是直译和意译:直译就是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对文言文的翻译,特意将这份“文言文翻译六字诀+大口诀”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总的来说从四个方面去强化把握。
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一条原则,两点意识,三个要求,八字方法”。
在阅读全文之前,我们先用下面的思维导图,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01一条原则文言文翻译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词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02两点意识文言文翻译要有语境意识和分点意识。
(1)语境意识。
主要是根据语境灵活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整体翻译。
即从宏观上,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子。
(2)分点意识。
文言文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重要知识点,阅卷时,每个知识点翻译正确往往得1分,翻译时注意逐一落实。
即从微观上,把握句子的知识点。
这些赋分的知识点,一般包括“字—词—句”三个层面:“字”一般包括:120个实词、18个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通假字等;“词”一般包括:固定短语、古今异义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句”一般包括:固定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其中倒装句主要指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03三个要求文言文翻译要做到做到“信、达、雅”三个要求。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04八字方针上面的原则、意识、要求,是文言文翻译必须从总体上把握的三个方面。
那么,如何把它们落实在具体句子的翻译上呢?我们可以总结出文言文翻译的“八字方针”。
即“留、删、分、换、调、合、套、补”八个字,其中“留、删、分、换”是针对字词的,“调、合、套、补”是针对句式的。
即:留、删、分、换——文言字词调、合、套、补——文言句式1、留(原词保留):保留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用法完全相同的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等专有名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如: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解析】句中划横线的词在翻译是均可保留。
2、删(删除省略):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如:句首的发语词(夫)、感叹词(嗟乎)、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等均可略去不译。
如: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解析】这里的“夫”可以删省,“也”表判断语气,不译。
【译文】作战, 靠的是勇气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解析】这里的“之”作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作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二者均无实在意义,也应删去。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解析】这里的“出入”是偏义复词,只要保留“入”而要删去“出”。
【译文】(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的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④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
(《徐文长传》)【解析】这里的“既已”是同义复词,只要把其中的“既”或“已”翻译成“已经”就可以了。
【译文】文长(人名)已经在官道上不得志。
3、分(语意分承):有些句子中特殊的部分,翻译时需要扩充,才能使语意丰厚。
如:①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早上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②彼豪民恃其赀,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书博鸡者事》)【解析】“诬去贤使君”应该翻译成两句话。
“诬陷贤能的使君”,“使他罢官离开”。
【译文】那些土豪依仗他们的钱财,诬陷贤能的使君,使他罢官离开,袁州人失去了父母官。
4、换(古今词转换):换,就是把古文中的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汉语一般由单个汉字构成语素,而现代汉语一般由两个汉字构成语素),把古代汉语换成现代汉语,把通假字换成本字,把词类活用换成活用后的词语。
“换”又分四种情况。
(1)单音词转换双音词这种翻译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最常用。
我们可以通过在原字上加前缀或后缀的方式,组成一个现代汉语的词语。
而这个通过加前缀或后缀组成的词语往往就是可以直接用于句子的翻译中。
如: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解析】划横线的词除了“学者”是古今异义,译为“求学的人”。
其它均可以通过加前缀或后缀的方式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即可。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2)古今异义的转换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下车”(官员初上任)等;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用语,如“秋毫”(形容细小的事物)等;形象描绘的词语,如“乞骸骨”(告老还乡)等。
必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表述方式。
如:①上书乞骸骨。
(《张衡传》)【翻译】上书请求退休,回家养老。
②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张衡传》)。
【解析】“下车”这是古今异义,译为:官吏初到任。
【译文】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
(3)通假字的转换如: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解析】“颁”通“斑”须发斑白。
(4)词类活用的转换如:①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解析】这里的“目”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用眼示意;使眼色”。
【译文】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
5、调(调整语序):文言文常见倒装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以及一些固定句式,翻译时要调整过来。
如:①沛公安在?(《鸿门宴》)【解析】这是宾语前置句。
划横线部分应按“在安”的语序来翻译。
【译文】沛公在哪里呢?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解析】这是定语后置句,划横线部分应按“知其事之宾客”的语序来翻译。
【译文】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给他送行。
③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工之侨献琴》)【解析】句中划线部分是谓语前置句,这句应译为“这样的世道真可悲啊!”【译文】这样的世道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④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解析】这是状语后置句。
划线部分应按“于晋无礼”的语序翻译。
【译文】因为郑国对晋侯无礼。
6、合(繁笔简合):有些句子为了某些需要,故意使用繁笔,增加文采,翻译时只要译出意思即可。
如: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译文】有统一天下的心意(志向)。
7、套(固定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很常见,遇此情况可以套用翻译。
如: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解析】这里的“无乃……乎”就是固定句式“恐怕……吧”,可以套用为:恐怕太晚了吧?【译文】现在大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这样然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解析】“何……为”,译为“为什么……呢”【译文】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解析】“得无……乎”:可以为:“该不会……吧”或“恐怕……吧”。
【译文】饱览这里景色时的感想,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8、补(成分补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时根据语境要补出。
如:①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解析】补出省略为:具告(之)以事【译文】项伯连夜赶到刘邦的军营,秘密地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
②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逍遥游》)【解析】划线句省略了古文中常用的介词“于”,应补充成“翱翔(于)蓬蒿之间。
”【译文】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掉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我飞行的最高限度了。
当然,我们所说的“留、删、分、换、调、合、套、补”八字法并非孤立的,在翻译具体句子时要灵活综合运用,力求使翻译规范,译句丰厚。
也没有涵盖了文言文翻译所必须注意的所有方面。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此句出现互文现象,所以这里的“喜”“悲”,既指“物”,也指“己”,应翻译为“不因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
05【热身练习】想一想,下面句子翻译时要注意哪些赋分点?用什么方法翻译?1.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2.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3. 日食饮得无衰乎?【参考答案】1.译为:刚一开始作战,曹操的军队打败了。
(“初一、不利”是赋分点,古今异义词要调换)2.译为: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地音乐。
(“窃、为”是赋分点。
其中“为”字的翻译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3.译为:(您)每天吃饭喝水该不会减少吧?(“日、得无”是赋分点。
注意套用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