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道德发展的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42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特点。
这一理论对于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以及教育和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前运算阶段(大约2-7岁),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外在的行为结果和权威的规定。
他们会根据成人的赞扬或者惩罚来判断某个行为是对还是错,而不会考虑行为暗地里的原因或者动机。
在具体运算阶段(大约7-11岁),儿童开始逐渐理解道德规范的内在乎义和道德价值。
他们能够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并能够根据这些因素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此外,他们也能够意识到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在形式运算阶段(大约11岁及以上),儿童的道德观念变得更加抽象和理论化。
他们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道德原则来解决复杂的道德问题,并能够考虑到不同的角度和利益。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
这一理论强调了儿童道德发展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即儿童在道德发展中的角色是积极参预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此外,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还强调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观念是在认知能力逐渐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演变的。
在教育和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方面,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指导原则。
首先,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和教学方法。
例如,在前运算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赞扬和惩罚来引导儿童的行为,而在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教育者可以鼓励儿童思量和讨论道德问题。
其次,教育者应该赋予儿童足够的自主性和决策权。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道德发展中应该成为自主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因此,教育者应该鼓励儿童参预道德决策和解决道德问题的过程,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行为表现,探讨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正文内容:1. 认知发展的角度1.1 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1.2 儿童道德判断的演变1.3 儿童道德判断的内在逻辑2. 社会经验的作用2.1 家庭教育对道德发展的影响2.2 同伴关系对道德发展的影响2.3 社会文化对道德发展的影响3. 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3.1 前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行为主要受到外在规则的驱使3.2 预合作阶段:儿童开始关注他人的意愿和需要3.3 互惠阶段:儿童开始理解互惠关系和公平原则3.4 集体规范阶段:儿童开始遵守社会共同规范3.5 道德原则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4. 道德发展的内在机制4.1 认知冲突的作用:儿童通过面对道德冲突来发展道德判断力4.2 自我中心思维的转变:儿童逐渐从自我中心思维转向社会中心思维4.3 角色扮演的作用:儿童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他人的角度和情感5. 教育实践的启示5.1 培养道德意识:教育者应重视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5.2 提供合适的冲突:教育者应给予儿童适度的道德冲突,促进其道德判断力的发展5.3 倡导合作与公平:教育者应鼓励儿童参与合作活动,并注重公平原则的培养总结: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通过认知发展的角度、社会经验的作用、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内在机制的解析,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和心理机制。
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该理论的启示,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提供合适的冲突,倡导合作与公平,以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
这一理论为儿童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方面的发展过程,以及儿童在不同阶段对于道德问题的思量和行为表现。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前道德阶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和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一个阶段的特征和发展过程。
1. 前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通常是在2-7岁之间。
他们的道德观念还未彻底形成,主要通过摹仿和遵守成人的行为来判断是非。
儿童在这个阶段会根据成人的惩罚和奖励来决定某种行为的对错,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内在道德准则。
2. 道德相对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发生在7-11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道德规则的存在,并开始理解道德问题的复杂性。
然而,他们的道德判断还是相对主义的,即道德标准取决于社会和个人意见。
儿童在这个阶段会考虑到不同观点和利益,并尝试通过讨论和辩论来解决道德冲突。
3. 道德绝对主义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11岁及以上。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内在道德准则,并相信道德规则是普遍而绝对的。
他们认为道德标准不受个人观点和社会意见的影响,而是根据普遍的道德原则来确定。
儿童在这个阶段会更加注重公正和道德责任,并开始考虑道德决策的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并非线性的,而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儿童在不同阶段的道德发展可能会浮现回退或者跳跃的情况,取决于他们的个体差异和环境影响。
此外,皮亚杰的理论还强调了儿童在道德发展中的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规则。
总结起来,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框架,匡助我们理解儿童如何在不同阶段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
通过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他们的道德教育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强调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并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受到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四个部分,分别是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绝对主义、互惠主义和道德理解的发展。
一、道德相对主义1.1 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早期阶段,他们对道德问题的理解是相对的。
他们主要关注个人利益和遵守规则的后果。
1.2 行为表现:儿童在这个阶段往往会依据成人的指导或者规则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他们认为规则的制定者是绝对权威,无法被质疑。
1.3 道德观念:儿童在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对于道德问题的看法是非常绝对的,他们认为道德是由外部规则和权威决定的,而不是基于内在的价值观。
二、道德绝对主义2.1 认知发展阶段: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逐渐进入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理解道德规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2.2 行为表现:儿童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会更加注重道德规则的遵守,不再依赖于外部的指导和规则。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且认为道德是普遍适用的。
2.3 道德观念: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儿童会更加关注道德规则的公正性和普遍性。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则的重要性,并且会因为有违规则的行为而感到内疚。
三、互惠主义3.1 认知发展阶段:互惠主义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理解互惠关系和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3.2 行为表现:儿童在互惠主义阶段,会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
他们开始理解互相尊重和互相帮助的道德价值,愿意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放弃个人的利益。
3.3 道德观念:在互惠主义阶段,儿童会更加关注公平和合作的道德原则。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决策需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并且会因为违背互惠原则而感到内疚。
四、道德理解的发展4.1 认知发展阶段:道德理解的发展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
品德发展的理论品德发展的理论(一)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品德学习中。
班杜拉等人采取实验的方法对品德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表明:榜样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
当榜样和说理教育一致时,品德教育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重视言传身带,这是成功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遵守的原则。
(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是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柯尔伯格试图把皮亚杰的理论精炼、发展。
他用所谓的“道德两难论法”(即让儿童对道德价值上相互冲突的两难情境故事作出判断)让被试做出道德判断,并解释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然后确定被试道德认识发展的水平。
柯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
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
第一个水平:前世俗水平。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是行为的后果。
这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
1.服从与避免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时的学生服从父母、教师等权威人物,认为凡是不会受到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
他们说海因茨偷药合理,因为不偷药,妻子会病死,他要受到谴责的。
也有的说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被抓住会坐牢、受罚的。
2.朴素的利己主义道德定向阶段:这时的学生判断是否是以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依据的。
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好的,不能满足需要的就是不好的。
赞成偷药的行为者认为妻子过去替海因茨做饭,洗衣,现在病了,该去偷。
也有的认为,药店老板发明药就是为了赚钱,所以老板是对的。
第二个水平:世俗水平。
这个水平道德的判断及其标准是一般普通成人所具有的,因而称为世俗水平。
它又分为两个阶段。
3.谋求允许的道德定向阶段:凡是得到别人允许的行为就是好的,而遭到别人反对的就是不好的。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在道德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发展过程,并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概念和阶段。
一、道德发展的阶段划分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前道德阶段、道义交换阶段和道义原则阶段。
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依赖于外部的惩罚和奖励。
他们缺乏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和内化,行为主要受到成人的指导和控制。
2. 道义交换阶段(5-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理解道德规则的存在和重要性。
他们开始关注公平和互惠,理解行为的后果和影响。
他们会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3. 道义原则阶段(10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更加复杂和抽象的道德观念。
他们开始关注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并开始思量和评估不同道德准则之间的冲突和权衡。
他们会更加注重公正和道义,愿意为了维护道德原则而采取行动。
二、关键概念1. 道德认知:指儿童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儿童逐渐从简单的外部奖惩转向理解和内化道德准则,并能够根据道德原则来判断和行动。
2. 道德判断:指儿童对行为的评价和判断是否符合道德准则。
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能够根据道德原则来评估行为的好坏。
3. 道德行为: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
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并通过行动来体现道德观念。
三、实证研究和应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实证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普通规律和特点。
该理论不仅对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指导,也对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1. 教育实践: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例如,在前道德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的行为;在道义交换阶段,教育者可以提供公平和互惠的机会,培养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在道义原则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思量和评估不同道德准则之间的冲突和权衡。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阶段和核心观点。
一、基本概念1. 道德发展:指个体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方面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从简单的道德观念到更加复杂的道德思维。
2. 道德认知:指个体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
道德认知是道德发展的基础,它包括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和决策能力等。
3. 道德判断:指个体在道德问题上做出的判断和决策。
道德判断是个体根据自身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价值观,对道德问题进行评估和决策的过程。
二、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和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基于外部的规则和惩罚。
他们对道德问题的认知较为简单,往往只关注结果和后果,缺乏对动机和意图的理解。
2. 道德相对主义阶段(5-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理解道德规范的存在和重要性。
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意图和动机,并在道德问题上表现出相对主义的思维,即道德标准可以根据个人或群体的观点而变化。
3. 道德绝对主义阶段(10岁及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并坚持认为道德标准是普遍适用的、不可变的。
他们开始关注公正和正义,并在道德问题上表现出绝对主义的思维。
三、核心观点1. 儿童是道德发展的积极主体:皮亚杰强调儿童在道德发展中的积极主动性,他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观。
2. 社会交往对道德发展的重要性: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
在社会交往中,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和合作,逐渐掌握和运用道德规范。
3. 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皮亚杰强调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儿童从简单的道德观念逐渐发展到复杂的道德思维。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陕西京佳咨询电话:(029)85205500心理学高频考点之品德发展的阶段论在招教考试中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属于高频考点也是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如果对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掌握、理解不到位在做题的时候也容易产生错误。
接下来小编将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主要采用的是对偶故事法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对儿童来说毫无道德可言,饿了就哭,想尿了就尿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倾向于主持公平、公正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小结:前道德时期:儿童无道德,主要是满足生理本能;他律道德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自律道德时期:儿童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十岁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分水岭:从他律道德转向自律道德阶段。
练习题1. 甲同学打扫卫生时打碎了一盘玻璃杯,乙同学偷吃时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会以为()。
A. 甲同学错误大B. 乙同学错误大C. 两者都没错D. 两者错误一样大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陕西京佳网站: 1. A 本题考查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道德思维与行为道德发展的理论与研究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道德思维和行为道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发展的理论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儿童道德思维和行为道德的演变过程,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儿童在道德方面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将探讨几种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以便理解和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一、Piaget的道德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Jean Piaget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道德发展理论,称为“道德实证主义阶段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思维和行为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前道德阶段、道德实证主义阶段和道德相对主义阶段。
在前道德阶段(大约2至7岁),儿童缺乏成人的超越自我利益的观念,只关注行为的后果而不关心道德准则本身。
在道德实证主义阶段(大约7至11岁),儿童逐渐认识到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并开始根据这些规则判断是非对错。
最后,到了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大约11岁以后),儿童开始理解道德规则具有相对性,随着他们对道德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开始有自己独立的道德判断。
二、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美国心理学家Lawrence Kohlberg在Piaget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道德发展的理论。
他提出了一个更加详细的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模型。
这六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前止阶段、常规阶段和后常规阶段。
前止阶段包括了道德理解的初级阶段, 具体阶段和具体治理阶段。
在这些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按照个人利益和外在奖惩来作出的。
常规阶段包括了口头信仰阶段、社会契约阶段和道德法律原则阶段。
在这些阶段,儿童开始考虑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如公平与正义的原则。
后常规阶段则是道德判断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包括了社会契约论阶段、人权原则阶段和普世道德原则阶段。
在这些阶段,儿童开始更多地考虑到社会规则和普遍原则,而不仅仅是根据个人利益和外在奖惩。
三、人际社会学习理论除了Piaget和Kohlberg的理论外,人际社会学习理论也提供了另一种解释道德发展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