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336.50 KB
- 文档页数:12
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目标解读苏联的改革是由赫鲁晓夫发起的,他对斯大林时代的方针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从他开始的改革,一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苏联一直处于内外交困中,社会各种矛盾非常尖锐。
通过对苏联改革的学习,应该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自我完善。
要注意对改革进行客观的评价,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缺陷,还应学会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认识社会发展具有曲折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进一步树立坚持改革开放、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本课重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政治后果本课难点:苏联历次改革失败的原因课堂大检查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2.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3.二战后,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率先进行改革的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4.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A.思想领域 B.经济体制 C.政治体制 D.军事体制5.下列选项,哪一项不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A.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C.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D.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6.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陷入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A.个人崇拜盛行B.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C.政治生活僵化D.对外扩张7.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说明了( )①这是由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必然结果②个人也能够改变历史③统治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④改革一定要从政治改开始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8.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B.改革中阻力重重C.改革后期按计划顺利进入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并举时期D.改革效果不佳9.关于苏联的经济改革,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B.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C.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10.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归于失败的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旧体制根深蒂固 B.不切实际的指导思想C.本人作风缺乏实事求是 D.急躁冒进,脱离实际的口号目标1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B.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C.提出不切合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D.个人专断作风严重综合二级跳一、选择题:12.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全面滑坡,其原因包括( )①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②美、苏军备竞赛的加剧③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④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3.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A、成为超级大国B、增强综合国力C、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D、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争霸世界1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的影响B.僵化的模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民族矛盾激化和地区冲突 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15.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B.缺乏改革基础C.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D.过高地估计了形势16.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 )①这是由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必然结果②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③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就是要讲究稳定性A ②③B ①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17.苏联最终解体,而中国则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表明()①在不发达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②斯大林模式的失败③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战时体制,是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下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其弊端日益暴露。
在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苏联就进入了改革时期。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1、背景:(1)体制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出现了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成为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
此时粮食严重短缺,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出现“三农问题”。
(2)斯大林去世(1953年),赫鲁晓夫统治地位逐渐巩固(3)苏共二十大召开(1956年)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会上主要批判了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会后苏联进入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类似中国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
1976年毛泽东去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改革。
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开始改革。
2、内容:农业上,(1)取消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农民收入;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具有强制性,且价格低于成本,损害了农庄和农民个人利益,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收购制以市场为主渠道,属于自由贸易,一般采购价高于成本,为农民增收。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集体农庄:农民集体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农业集体化的一个成果。
国营农场:国家投资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为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全社会所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经济——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以往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280项,现改为农产品收购指标一项,可自行安排生产。
(3)大规模开垦荒地,大种玉米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但因气候不适,生长期短,积温不足,80%的玉米不能成熟。
《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1知识与能力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
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概括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一、赫鲁晓夫改革【知识•梳理】1.改革的背景(1)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改革的内容(1)农业方面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各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1)进步性:农业方面的改革,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
新农业政策的推行,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曾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的好转。
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两倍。
(2)局限性: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共依然错误地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超越实际的目标,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
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
(3)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
【深化•拓展】赫鲁晓夫改革的主导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这一点上?提示:改革的主导方向放在农业上。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单项选择题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A.片面发展重工业B.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严重C.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D.个人崇拜之风盛行2.(2010年江苏南京三模)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3.不再宣传“共产主义”而是宣布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积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执政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陷入困境的苏联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4.勃列日涅夫改革在经济方面的内容是()①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②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③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④重视农业改革,提倡种植玉米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5.(2011年福建三明联考)中国1978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6.(2011年安徽合肥质检)根据表格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成效不大C.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不断滑坡,生活水平不降D.经济停滞不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7.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A.全盘否定苏联取得的成绩B.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C.使苏联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引起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8.戈尔巴乔夫改革留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A.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C.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9.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10.(2011年湖南十校联考)“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归纳和比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历程和影响,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考要求: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识记〕。
教学过程【根底过关】【合作探究】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方案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响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乱,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开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请答复:〔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方案给苏联经济社会开展带来的影响。
积极: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消极: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
原因:优先开展重工业,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影响,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能够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课列举了苏联不同历史时期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适当补充形象化史料,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第17课苏联的经济体制一、赫鲁晓夫改革(造成混乱)背景: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3、斯大林逝世为赫鲁晓夫改革提供了契机措施:农业: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保留自留地;开荒;种玉米;卖拖拉机。
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内容及评价: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
但是,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严重脱离了实际。
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背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内容及评价: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农业:扩大农场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评价: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苏联陷入危机边缘,人民迫切要求改革内容及评价:时间:1985年指导思想:加速发展战略(重工业)内容: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结果:失败影响: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②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评价(失败原因)1)“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3)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代之以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4)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政局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必修Ⅱ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班级:组别:姓名:等级: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2012年江苏高考考纲要求】1.赫鲁晓夫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考点分析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1、背景:的弊端日益显露。
2、改革内容:(1)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包括: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制,提高收购,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2)工业方面: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结果:收效甚微,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4.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未能从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考点分析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内容:(1)企业管理: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运用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2)工业(重点)注重发展,特别是工业(目的:为了维持的地位,与美国)2.结果(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进入时期。
考点分析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的危机局面。
2.内容(1)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方法代替(实质:承认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等。
结果:缺少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经济不断,人民生活水平继续。
(2)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和。
【知识小结】面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试图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修修补补,戈尔巴乔夫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改革都没有根本上纠正斯大林体制的错误,以至于积重难返,失去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