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792.00 KB
- 文档页数:32
第二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上)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运动觉属于(C)。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2.视觉属于(A)。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3.内脏痛觉属于(C)。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4.S二KI n,史蒂文斯提出的该公式表达了(D)之间的关系。
A.感受性与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D.心理量与物理量5.听觉属于A)。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6. 嗅觉属于A)。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7.味觉属于A)。
A.外部感觉B.感觉阈限C.内部感觉D.感受性8.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B)。
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9.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D)。
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10.人刚刚能感觉出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A)。
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11. (C)是人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A.绝对感受性B.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12.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 D)。
A.绝对感受性B.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13.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 B)。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无关D对数关系14.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 B)。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无关D对数关系15.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兼生理学家韦伯发现(D)与原来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A.绝对感受性B.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16.xx 用公式表示为( A)。
A.K/ I/IB.S二KlgRC.S二KnD.E=1/R17.费希纳对数定律用公式表示为( B)。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者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
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普通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创造、问题解决,有人把学习、记忆、语言也包括在内。
认知能力是指认知的水平而言,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就是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
本节主要阐述小学生注意、记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也将简略叙述智能发展的个体差异。
一、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用“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等来提醒学生对某一事物注意。
可见,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积极状态,也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注意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 从无意注意向故意注意的发展注意有两种基本形态:无意注意和故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任何意图、没有预先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依赖于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等);二是依赖于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兴趣、情绪和健康状态等)。
故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
它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并经过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
故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注意形式。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随着言语的发展和第二信号系统的产生,儿童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时,故意注意也就逐渐发展起来。
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故意注意有了显著的发展。
儿童故意注意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儿童能注意听教师讲课、按照教师的指示复习功课方面,也表现在儿童对信息搜集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在不断增强。
在一系列的经典研究中,研究者要求4~10 岁的儿童比较两张图片上提供的信息:在两张图片上各画着两栋楼房,每栋楼房都画着几扇窗户,要儿童判断两栋楼房上窗子的格局是相同还是不同。
4~5 岁的儿童,没有什么计划性,他们只是两边看看几扇窗户就得出错误的结论。
第一章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领会)1、小学儿童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觉发展很快。
视觉方面:视觉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人们所获信息量绝大部分来源于视觉。
小学儿童视觉在整修感知觉中已占有主导地位。
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俗称视力,指在一定距离上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视觉能力。
视敏度的发展趋势是:10岁前视敏度不断提高;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楚;1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视力逐渐下降。
(2)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发展很快,视觉感受迅速提高。
小学一年级儿童已能正确辨认各种颜色;能对各种不同颜色进行配对游戏;对于经常接触的一些颜色也能叫出名称。
听觉方面:在学校教学,特别是音乐教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下,儿童的听觉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表现在他们辨别声调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起来。
他们的言语听觉能力也发展得较快。
阅读活动和言语交往促进听觉的结果。
运动觉方面:小学儿童的运动觉比幼儿时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手的运动觉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他们能够进行书写,绘画以及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
反过来,这些活动又促进了他们的手部运动觉的发展。
但是,小学儿童的肌肉、骨骼尚未发育成熟,手部运动的精确性和灵活性还是不够的。
因此,不能要求他们做细微的动作和持久性工作。
2、感知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加强。
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能自觉地根据一定的目的来控制自己的感知活动,不善于使自己的感知服从于规定的任务和要求。
他们在感知的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表现得很明显。
在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感知的目的性、自觉性逐渐提高,感知过程成为儿童能自觉支配的过程。
到了中、高年级,儿童便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的要求,排除干扰,从感知的对象中选择出基本的、重点的、需要感知的主要方面,自觉地进行观察,获得有关方面的感性知识。
不仅如此,随着自制力的加强和智力的发展,小学儿童知觉的持续也逐渐由短暂向持久过渡,能坚持较长时间观察事物,从而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引言概述: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在青春期阶段,中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的逐步提升和发展。
这一阶段的认知发展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探讨中学生认知能力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一、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1.1 中学生的思维逐渐抽象化
1.2 中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渐提升
1.3 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逐渐增强
二、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环境的影响
2.2 家庭教育的作用
2.3 学校教育的引导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
3.1 感知阶段:中学生开始建立感知基础
3.2 操作阶段:中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思维操作
3.3 抽象阶段:中学生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
四、认知发展的培养方法
4.1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4.2 合理的学习规划
4.3 积极的学习态度
五、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5.1 提高学习成绩
5.2 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5.3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结论: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引导。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培养,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孩子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认知能力的成长和提高。
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从事实感知开始,逐渐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和形成概念。
以下是对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详细描述。
在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初步认识能力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小学阶段的孩子开始通过感知世界来获取信息,通过观察、感觉和记忆等方式接收和处理各种感觉输入。
他们逐渐能够关注到一些特定的感觉刺激,并通过与之相关联的重要感知信息来作出反应。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世界的存在和事物的特征。
随着认知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生逐渐发展出一定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认知过程中的核心,通过思维能力,孩子可以理解信息、解决问题和提出假设。
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他们开始发展出逻辑思维的能力。
逻辑思维是指孩子通过建立概念、分析关系、进行推理和判断等方式来进行思考的能力。
中小学生开始能够辨别事物的共性和差异,通过运用归类、比较和排序等方法来加深对事物的认知。
其次,他们开始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小学生可以在面对问题时进行系统的确认与探索,通过构思解决途径和执行计划来解决问题。
他们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另外,中小学生也开始形成概念。
概念是孩子对物体和现象的一种抽象、概括和归类的认识。
通过将一类相似的事物或特征进行归纳并赋予一个共同的名称,孩子能够对事物进行看似简化但是实际上能够较全面、深入地理解的方式来认识事物。
最后,中小学生还开始具备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他们能够主动地组织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通过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他们也能够提出问题、思考和探索,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从感知到思维、从感知到理性的过程。
他们不仅能够逐渐认识到世界的存在和事物的特点,还能够通过思维能力进行问题解决和概念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