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热力学角度探讨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11.76 KB
- 文档页数:4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的影响评价一、引言中药炮制是指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以改变其性味归经,增强药效的一种传统加工工艺。
中药炮制包括晒、炒、煮、蒸、蒸煮、曝晒、燎焙等多种加工方法,通过这些加工手段,可改变中药材的理化性质和药效特征。
中药炮制对于提高中药材的药效、改善口感、减轻毒性、增强保存性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价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的影响1. 对药效的影响中药炮制加工可以改变药材的性味归经以及药效特征,进而影响中药的药效。
通过炒制可以增强中药材的药效,通过煎煮可以提高药材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药效。
适当的加工可以减轻毒性,增强安全性。
比如一些易引起消化不适的药材,经过炮制之后可以减轻不良反应,提高其安全性。
2. 对理化性质的影响中药炮制还可以改变药材的理化性质,包括颜色、气味、含量、形态等。
炒制可以使药材颜色变暗,散发出特有的气味,含量也会发生变化;煎煮可以提高药材的溶解度,让有效成分更容易释放;蒸制可以使药材变得柔软易煎煮,或者提高其保湿性。
通过实验研究,比较炮制前后中药材的药效差异。
可以通过动物实验或离体实验,观察药材的药效变化。
还可以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患者服用炮制前后的中药材后的疗效差异,从而评价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通过化学分析、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技术手段,比较炮制前后中药材的理化性质差异。
包括颜色、气味、形态、含量等方面的变化,从而评价中药炮制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的影响。
川芎是中药材中的一种常见药材,其原材料为川芎科植物川芎的块根。
通过炒制川芎,可以改变其颜色和气味,增强其药效。
研究表明,炒制后的川芎气味更加浓郁,色泽变得更加暗红,并且含有更高的有效成分。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炮制后的川芎具有更好的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功效。
可以认为炮制对川芎的药效和理化性质均有显著的影响。
枣核是常用的中药材之一,经过炒制后会使其外表颜色变深,含有更多的挥发性成分,气味更浓烈。
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分析中药炮制是指将草药通过加工处理,以达到提高其药效、减少毒性或增加稳定性等目的的方法。
中药的炮制通常包括清洗、切细、晒干、煅烧、炒、煮等步骤。
这些炮制方法对药物的化学成分、药效以及药理作用都会产生影响。
煅烧是一种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主要是用火将草药烧红或烧黑,使其表面稍有焦糊,从而达到提高其药效、减轻其毒性的目的。
对于紫草、金银花等具有辅助降火作用的药材,煅烧可以提高其清热解毒的效果,同时减轻副作用。
但是,对于某些草药,过度的煅烧反而会破坏其活性成分,降低其药效。
炒也是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主要是用火将草药进行炒制,使其变色、变香、变质,从而提高其药效、改善口味,增加药物稳定性。
例如,炒乌药可以降低其毒性,增加其生津润肺的作用,而炒白术则可以增加其脾胃的运化作用。
但是,对于一些草药来说,过度炒制可能会破坏其生物活性,降低其药效。
煮也是中药炮制的必要步骤之一。
通过煮药,可以将草药中的有益成分充分溶解出来,达到提高药效、改善口味的作用。
煮药通常需要使用水、酒、醋等作为溶剂,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煮法和煮时间,以达到最佳的药效。
例如,对于泡药、益母草等药材,需要长时间煮煎,让其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以发挥最佳的药效。
而对于一些不宜长时间煮煎的药材,如当归、黄芪,需要轻轻煮一下,以免过度破坏天然的活性成分。
总之,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采用合适的炮制和用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药效,缓解不良反应,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因此,在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时,应谨慎选择合适的药材,并按照正确的炮制和用法进行处理。
浅谈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标签:中药炮制;中药药性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中药炮制与辨证施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原》中指出:”凡药必须雷公炮炙入药。
”由此可见对中药按照不同要求进行正确炮制。
对临床合理用药以及提高药物的疗效具有其重要的意义。
中药材大多数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及矿物,具有一定的“偏性”,通过加工炮制,也就是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使药性发生变化,不至“大过”或“不及”。
克服药物的偏性而达到“适中”,利于发挥药物疗效。
现浅谈以下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1 炮制对中药“四气”的影响“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性使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归纳得到的。
寒与凉;热与温性质基本相同,只是程度上又所差别。
寒凉属阴,寒性、凉性的药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温热属阳,温性、热性的药物大多具有祛寒、温中、助阳的作用。
根据病情对药物的需要四气经炮制可以转化:寒性可以变成温性,温性可以变成平性,而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
例如:生地性寒凉血,经制成熟地后,其性偏温,则用于补血,又如黄连大寒,主入血分,可泻心经火邪,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减低了大寒之性并增入气分,和胃止呕,多用于肺热呕吐症。
2 炮制对“五味”的影响“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是药材本身所固有的,辛、甘属阳,酸、苦属阴。
辛:一般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甘:一般具有补益、和中、缓急并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酸:一般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苦:一般具有泄降、燥湿等作用。
咸:一般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等作用。
不同的味道,其作用也迥异。
中药的五味经过加工炮制可以发生变化,而功用主治也随之转化。
例如:麻黄味辛,能发汗解表,经蜜炙后味辛甘,善于利肺平喘。
扁豆味甘,能健脾化湿,炒焦后其味甘微苦涩,善于和脾止泄。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实践验证,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药的炮制是中医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它对中药药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炮制对中药性味的改变中医药理论认为,药物的性味归经入药,对病证具有特定的作用。
而中药的炮制则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使其对病证的作用发生变化。
对于苦味的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转为甘味,使其能够更好地温补脾胃,增加对病情的调理作用。
炮制对中药性味的改变对药物效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炮制是通过加热、炙制、蒸煮等方式对中药进行处理,这些操作可以使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效用。
炮制可以使中药中的挥发性成分得到释放和提取,提高药物的活性和药效。
还可以通过炮制来降低中药中的毒性物质,减少对机体的损害,增加药物的安全性。
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在中药的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炮制对中药药效的稳定性中药的炮制可以增加药物对温度、湿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效的持续时间。
这对于中药的贮存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药物运输过程中,可以减少药物的损耗,确保药效的不变。
炮制对中药药效的稳定性也是影响药物效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以上几点来看,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改变中药的性味,提取其活性成分,增加药效的稳定性,改变药性等,从而影响药物的效用。
在中医临床中,中药的炮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需严格按照传统炮制方法进行处理,以确保药物的最佳效用。
值得注意的是,炮制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传统方法进行,不可随意变更或减少炮制步骤,以免降低药物的效用。
炮制后的中药应妥善保存,避免日光暴晒、潮湿等情况,以确保药效的不变。
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直接关系到中药的临床疗效。
在日常应用中,我们应当充分重视中药的炮制环节,确保中药的最佳效用,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中药炮制是中药制剂的重要过程,其通过加热、蒸馏、煎煮等一系列加工步骤,改变药材的化学结构和生理活性,从而影响药物的药效、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
本文将从炮制对药材品质、药效和药安全性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炮制对药材品质的影响中药炮制是为了提高药材品质而进行的过程。
其中,温度是影响其品质的重要因素。
炮制中药常采用煮、炒、爆、烤、焙等高温加工方法,这些方法能够促使药材内部的油脂、酯类等物质分裂出来,挥发出气味,从而改善药材的色、香、味,并增强药材的药效。
例如,常用的炮制方法“制何首乌”,将何首乌加热至80-100℃,能够激活其活性成分并增加有效成分的释放。
另外,炮制还能够杀灭药材中的细菌、真菌、虫卵等有害微生物,从而延长其保存期限。
但如果炮制过度,也会破坏药材的有效成分,甚至使其产生毒性反应。
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是中药制剂研发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炮制能够明显提高药材的药效,这是因为炮制能够改变药材的化学组成,促进或抑制活性成分的合成及释放,从而调节药效。
如何合理选择炮制方法,并控制炮制时间和温度,是中药制剂研发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炮制方法是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例如,制鹿茸采用“焙制”方法,能够增加内源性生长因子的含量,从而具有明显的补肾壮阳作用。
制附片采用“温制”方法,能够增加鞣质和糖含量,从而提高止泻功效。
此外,不确定因素如药材来源及种类、药材炮制前的处理方法、药材的大小、炮制温度、炮制时间等,都可能影响药效的大小和性质。
中药炮制不仅能够提高药效,也能够提高药材的安全性。
一方面,炮制能够减轻药材的毒性及副作用。
例如,烤制芍药可减轻其泻痢性;炮制砂仁可去除其对肾脏的刺激作用;用盐水炮制龙胆草可降低其毒性。
另一方面,炮制还能够杀灭药材中的虫卵、菌种、真菌等有害微生物,从而降低有害化学成分的含量,增强中药的安全性。
总之,中药炮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剂过程,其能够影响药材品质、药效和药安全性。
探析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摘要:目的防止不必要的中毒事故及毒副作用,改变药物的药性。
方法认真分析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要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心。
结果中药炮制对药性有几个方面的影响,建议医生在用药时要慎重,药师在调配处方时应按规定对处方进行严格审核。
结论医师、药师均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充分把握中药炮制的重要性,提高疗效,保证药品质量和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炮制;药品质量;用药安全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理论。
其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等。
药性是药物作用的基础。
炮制对药性可以产生很大影响。
1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炮制对药物的气味和功能产生很大影响,能够扩大其应用范围,改变或缓和药性。
如生地黄味甘苦,性寒,能清热凉血。
蒸制为熟地则味甘微温,能滋阴补血;马兜铃性偏苦寒,生用致人呕吐,经蜜炙后,缓和其苦寒之性,则涌吐之弊显减。
中药药性是临床用药的基本依据,由于性味的改变,治疗作用也有所不同。
如生甘草味甘性平,能清热解毒,而蜜炙甘草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
2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升降浮沉是指中药作用于机体的趋向,也是中药的客观属性,通过炮制可以改变中药作用的趋向。
如砂仁行气和中,开胃消食,作用在中焦。
经盐炙后,则可下行温肾,治小便频数。
大黄生用苦寒直降,走而不守;具有荡涤肠胃、泻火通便之功。
经黄酒炙,却能引药上行,驱热下降,主治头目诸热。
3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归经,即中药对脏腑、经络的病变,有选择性的治疗作用,中药加入不同辅料炮制后,有的可以引导药物直达病所,有的能改变归经。
如柴胡生用能发表和里,升举阳气;醋炙后,可缓和升散之性,重点在于引药力入肝经,增强疏肝解郁作用。
如知母生用能清热泻火,润肺止嗽。
经盐炙后,可引药力下行,专于入肾,增强滋阴降火,退虚热的功效。
4 炮制对补泻的影响补与泻,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言,中药有补泻之异。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1],这是应用中药的基本原则。
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近年来,中医学理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和应用,且应用效果较好。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主要以中药药性为基础,只有保证中药药性科学合理,才能提高中药应用效果。
而在中药药性变化当中,炮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为了探讨炮制对中药药性产生的影响,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炮制在缓解、改变中药药性以及不同炮制品对药性改变的差别进行阐述。
在临床上,应当参照证候种类对中药炮制品进行正确区分。
标签:炮制;中药;药性;影响;研究中药药性其实就是药物自身的真实性质,也是中药应用疗效判定的主要标准,我国很多医学研究者都参照各种医学学说,对中药药性进行了研究。
中药药性包括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内容,而要想改变中药药性,必須对中药进行炮制。
在中医学研究需求之下,通过中药炮制,可以对中药药性进行改变。
通过不同药性和治疗需求使用不同炮制方法,中药的疗效不仅可以得到增强,毒性且也能得到缓和。
本文主要对中药药性的加热炮制内容进行综述。
1. 加热炮制对中药药性产生的影响1.1 通过加热炮制,中药毒性明显降低在多种中药当中,部分中药会产生一定毒副作用,这部分中药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中药的毒性成分和它的治疗成分是存在差异性的,只有把它的毒性成分消除掉,才能降低其产生的毒副作用。
巴豆当中有一种毒性成分,那就是巴豆毒素,巴豆毒素属毒性球蛋白,加热至110°C度失去活性,毒性即可将低或消失。
要想消除这些巴豆毒素,应当对其进行加热,从根本上改变它的性质,因此通常采取蒸熟的方法对巴豆进行处理,通过加热炮制,巴豆中的毒性成分会被有效清除或者减少。
士的宁这种药物成分,虽然它在马钱子当中属于一种有效成分,但它同时也是一种会产生毒性作用的成分,经230°C砂烫炮制后,士的宁含量下降11.5%--35.35%,毒性随之降低,有保留了药理活性。
采取油烫或者采取砂烫法都可以降低其毒性成分,安全性是比较好的[1]。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
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改变其性味特性,使其更适合药物治疗。
在实践中,中药的炮制方法是根据其性味特性和治疗要求选择的,在中药炮制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操作和处理方式,可以影响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物性质和药效等方面的特性,从而影响药物治疗效果。
因此,正确的中药炮制方法对于药物的效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1. 改变药物性质
中药炮制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味道、香气、色泽等特性来改变其药物性质。
例如,对于一些质地柔软、密实的中药材料,采用炙制等方法可以破坏其细胞结构,使其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水解、溶解,提高其可溶性,使其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而对于一些味道较酸、涩的药材,采用水煮或干燥等方法可以减轻其味道的刺激性,使其更易于入口,也更容易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从而加强了对病症的治疗效果。
2. 影响药物化学成分
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其产生治疗效果的基础,中药炮制过程可以影响很多化学成分的特性,从而影响药物的药效。
不同的炮制方式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挥发性成分、水溶性成分等的影响不同。
例如,在炮制煨煮的过程中,高温和长时间的煮煮可以将许多成分溶解到水中,加热过度则会导致其中一些活性成分失活,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控制这些成分的浓度和稳定性,从而影响药物的药效。
3. 改善中药配方
中药的配方是一些中药混合起来的药方,这些药材在不同炮制段落中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例如,一些炙制过的中药药材有益于熟化或者去潮,这对配方中其他药材的效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配方中,也可以特别制定熬制时间和方法,以便充分提取活性成分,如通过加热和沸腾药水以帮助提高药材的热凝集聚。
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分析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饮片进行一系列的处理过程,如清洗、切割、蒸煮、炒炙、晾干等,以提高其药效和安全性。
中药的炮制与用法对药物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药的理化性质、药物成分的改变和吸收利用等方面,对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进行分析。
中药的炮制和用法可以改变药材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药物的溶解度、气味、稳定性等。
炮制过程中的炒炙可以提高药材的温热性,增加药物对经络的刺激作用;蒸煮可以破坏药材细胞,释放更多药物成分;炒制可以促进药物成分的挥发,改善药材臭味。
这些处理过程使得药材在临床应用中具备了更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中药的炮制和用法可以改变药物成分的组成和含量。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使得同种药材中的药物成分发生变化,如生姜和炒姜的成分差异明显。
并且,炮制过程中药材的组分会发生转化,出现新的活性成分。
这些成分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药材的不同炮制方法来确定用法和用量。
中药的炮制和用法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利用。
炮制过程中药材的纤维素、蛋白质等成分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炮制过程还会使得药物组分更易于通过生物膜,加快吸收。
而药物的用法也会影响其吸收和利用,如饮片、煎剂、散剂等不同形式的用法具有不同的生物利用度和有效时间。
在给药过程中需要根据药物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炮制和用法,以达到最好的临床效果。
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药材的理化性质、药物成分的改变和吸收利用的影响上。
通过炮制和用法的选择,可以提高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改善药物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最终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影响分析论文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影响分析论文中药炮制是中医传统的制药技术,其是随着中医临床用药的需要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对中药材进行炮制能够有效改变和缓和药性,抵消或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提高和强化中药药材在中医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疗效。
因此,必须要重视和完善中药的炮制工作。
本文就中药材在经过炮制( 加热、辅料、水处理等) 后,药物性能、功效以及理化性质发生的相应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以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药炮制的意义和作用,促进中药炮制的发展。
1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的影响1. 1 归经影响药物归经即指药物选择性作用人体某一部位的显著影响。
例如,当归能活血补血,归入肝、脾、心经; 杏仁能够润肠通便、止咳平喘,归入大肠和肺经,另如蜜制补脾、盐制走肾、醋制入肝等。
在中医临床中,很多药材能够同时作用于两个或多个脏腑部位的病症,通过炮制后,其作用部位更加专一,临床效果也更强,但其对于其他脏腑的药用作用会适当减弱。
例如,益智仁具有缩尿、固精补肾、温脾摄涎止泻的作用,归肾、脾经,在经过盐制后,其作用主要是缩尿、涩精,主归肾经; 川续断具有强腰膝、补肝肾、活血脉、续筋接骨等作用,归肾、肝经,炮制后则主要用于筋骨折损的治疗。
1. 2 四气五味影响中药的四气五味是药材的基本性能,其中四气为温、热、寒、凉,五味为甘、酸、苦、咸、辛。
通常情况下,温、热药物大部分具有散寒、温中助阳等作用,用于减轻或消除寒证; 寒、凉药物大部分具有解毒、泻火、清热等作用,用于减轻或消除热证; 平性药的作用较前两种缓和,但其药性上也偏凉性或偏温性。
药物五味的作用通常为甘缓、酸收、苦坚、咸软、辛散、涩收、淡渗泄、涩附于酸、淡附于甘等。
在中医临床用药中,依照药材的药理作用对四气五味进行归类。
因此,对中药进行炮制,通过改变药材的四气五味性能来改变药物的.临床治疗作用。
例如,知母具有滋阴润燥、清热降火的作用,属寒凉药物,在盐炙后,其药性专归入肾,主要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 生地黄具有生津养阴、凉血清热的作用,属甘寒药物,经过炮制变为熟地黄后,则属甘温药物,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且滋腻之性更明显。
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分析
中药炮制是指将鲜药或干燥的草药通过一系列加工处理,使其达到适合药物疗效的要求。
中药炮制主要包括破碎、清洗、煮制、炒制、蒸制、曝晒等步骤。
而中药的用法则是
指中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使用方式,主要包括内服、外用、煮煎、冲服、贴敷、熏洗等。
1.改变药物性质:中药经过炮制和用法的处理,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质,增加药物的稳
定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炸制可以使草药中的挥发性物质减少,降低草药的刺激性,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煎煮可以使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提高药物活性:中药炮制和用法能够激发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增加药物的疗效。
炙
烤可以激活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增强药物的活性;蒸制可以改变中药的味道、气味和毒性,增加药物的疗效。
4.改善药物的组织构造:中药炮制和用法还可以改善草药的组织构造,增加药物对疾
病的渗透力。
打碎可以增加药材的比表面积,加快药物的释放速度和渗透速度;煎煮可以
破坏草药中的纤维结构,增加草药的渗透力。
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炮制和用法的处理,可以改变药物
的性质,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的活性,减少药物的毒性,
改善药物的组织构造,增加药物的渗透力,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中药临床应
用中,合理选择和掌握中药炮制和用法对于保证药物疗效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讨论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及功效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药炮制技术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的重要经验,通过炮制处理中药材形态、外观、四气五味等均会发生改变,同时毒性药物毒性作用也会大大降低,可知炮制即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又改善了药物疗效。
中药材多为天然植物药,存在较多活性成分,而炮制过程促进了这些活性成分灭活、分解等反应发生,也直接改变了药材的功效,因而炮制作用重大。
当前,关于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及功效研究相对较少,故本次研究结合现代科学计量资料对炮制影响中药活性成分及功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具体如下。
1 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的影响炮制对生物碱类物质的影响生物碱是一类氮碱性有机化合物,常见于天然植物药中,较多药材含有该类物质,但是较多类生物碱毒性较强,需通过炮制去除或减弱。
药材中生物碱不溶于水或水溶性较差,受热易分解,因而通过加热方式可去除多数生物碱,如乌头、附子等药物生品生物碱较高,经彻底加热后,各类生物碱含量大大降低,同时为了保护其他活性成分,调和药性可采用黑豆法和米醋法炮制。
炮制对多糖类物质的影响多糖类物质广泛存在于多种药材中,在白术、茯苓、大黄等药材广泛存在,具有抗菌、抗炎,提高免疫力作用。
部分药材需经过炮制过程,提高多糖含量,经过加热等方式促进植物糖类水解生成多糖。
常用的盐制、酒制、醋制炮制工艺,都可以促进药材多糖含量增加,但是不同药材敏感度不同。
以白术为例,不同炮制方法对多糖成分的影响不同,但与生白术相比,各类炮制方法均促进了多糖生成,如炭白术中多糖类含量较高,而焦白术、清炒白术则相对降低;但大黄炭和醋大黄中多糖含量不升反降,与白术相反。
炮制对挥发油类物质的影响芳香化湿类等中药材中多含有较多挥发油类物质,而挥发油是发挥药材功效的主要成。
挥发油类物质存在一定毒性,尤其含量过高时可引发一系列毒副反应,故需要通过炮制方法去除一部分挥发油。
关于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探究中药炮制和用法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同的炮制方法和用法能够产生不同的药物作用。
本文将从中药炮制中的温热平寒性质、药性转化和提高药效等方面探究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首先,中药炮制和用法能够改变药物的性质。
中药炮制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改变药物的性质,使药物温热、平和或寒凉。
温热药物炮制通常采用炙烤的方法,如炒制、炙烤等,可以增强药物的温热性质,使其具有温通经络、祛寒散湿的作用。
平和药物一般是不用特殊炮制方法的,如白术、茯苓等,具有调和气机、健脾益气的作用。
寒凉药物则需要采用寒凉炮制方法,如煮沸炮制等,可以增强药物的寒凉性质,具有清热解毒、退烧降火的作用。
其次,中药炮制和用法能够转化药性。
中药炮制过程中,药物的性能、药效会发生一系列的转化。
比如,一些具有毒性的中药在炮制过程中能够进行毒性转化,变得温和且不会产生副作用。
同时,一些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会产生新的活性成分,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
例如,制乌梅时,通过炮制能够提取出大量的鞣质和黄酮类活性成分,具有收敛止泻、抑制细菌感染的作用。
最后,中药炮制和用法能够提高药效。
中药炮制和用法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药效。
一方面,通过炮制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中药的炮制还可以改变药物分子的结构,使其更易于与靶点结合,增强药物对靶点的作用力,提高药效。
例如,制草乌时,通过炮制能够分解其中的坑毒成分,减轻其毒性,提高药效,具有舒肝解郁、活血化瘀的功效。
综上所述,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中药的不同炮制方法和用法,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质,转化药性,提高药效。
因此,在进行中药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病情、病因和药物属性等因素综合考虑中药的炮制和用法,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1.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的影响1.1中药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中药的药物性能在中医药理论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指各种中药材其自身具有的特殊性质和应用作用。
自中药发展以来,相关医药学者便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经络和阴阳等为基本中医理论依据为基础,在长时间的实践和验证下,对中药功能以及性质等做出高度精准化的概括和总结。
四气五味,正是中药性质的一种,通常在中药炮制中,认为制药经过合理的炮制,炮制方法得当,就能够让中药材发挥更好的功效,甚至是炮制前不具备的功效,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药临床应用。
中药炮制会对药材气味产生产生较大影响,促进药用范围的扩大,改变和缓解中药性质。
上文中提到,黄连是剧苦中药,但经过中药炮制后,其味道会有所缓和,并且能够清热凉血。
除此之外,对其进行蒸制还能够改变其苦味,使味甘微温,是滋阴补血的良药。
马兜铃生性偏苦,直接食用容易让人产生恶心、呕吐的现象,但经过蜂蜜烤炙后,会缓解苦味,使人食用使不在觉得难以下咽。
中药炮制对四气、五味具有中药影响,不仅能减缓中药材本身不适宜服用的特殊气味,而且能够改变药性,起到不同的治疗作用。
1.2中药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升降沉浮,是用来表示中药在临床治疗作用的趋向性,即上升、下降、向外散发以及向内避藏。
四种作用中分别是两两相对的效果,而且又紧密相关,在实际应用当中往往会将升浮放在一起,沉降放在一起。
虽说升降沉浮是能够体现中药药性,但其中也存在部分药物没有升降沉浮的性质,包括驱虫药、消失药等。
而也有部分药物具有双向性,即在药物性质表现中既能体现出升浮,又有沉降的性质。
例如,黄麻、天麻等。
升降沉浮是中药的客观属性,在经过中药炮制之后,能够改变中药材原本的作用趋向性。
例如,大黄生性苦寒,具有清热泻火的通便功效,但在黄酒炮制的作用下,却能将药性引致上行,治疗头目诸热。
还有砂仁,具有开胃消食的功效,作用在中焦。
但经过炮制之后,在其中加入盐作为辅料,能够下行温肾,能够减少小便频数。
炮制对中药性能的影响探讨摘要:目的:探究炮制对中药性能的影响。
方法:将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研究。
对照组患者接受生服中药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炮制后中药服用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时间及用药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经过中药治疗,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2.63%低于对照组的15.79%,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服药时间13.43±2.47天少于对照组的22.39±3.05天,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炮制在减轻药材毒性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炮制;中药;药性[中图分类号] R2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前言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药物的疗效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药由于纯天然、副作用小等显著优势广受人们的欢迎[1]。
中药炮制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在长期的临床用药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
中医观点认为采取不同的制药技术,能有效提高药性及安全性,增加中药的临床疗效[2]。
本院给予患者炮制后中药进行治疗,探究其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将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进行研究。
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20例;年龄21~71岁,平均46.33±4.41岁;使用药物:生物碱类10例、苷类7例、挥发油类9例、鞣质类8例。
观察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23~72岁,平均47.52±4.23岁;使用药物:生物碱类9例、苷类8例、挥发油类10例、鞣质类11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服用药物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该组患者接受生服中药的方式进行治疗。
中药寒热药性现代研究手段许利平;孙建宁;张冰【摘要】目的: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中药药性与功效进行归纳分析,寻求药性与功效之间的规律性.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中药功效与药性的关系出发,建立肝经归经的预测模型.基于生物热动力学探讨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以热动力学参数反映中药复方的寒热药性.用电子得失理论研究中药四性的物质基础,用红外成像扫描技术研究中药的寒热属性,用斑点免疫印迹技术探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以支持向量机用于中药药性识别的可行性考察,以微量元素含量水平探讨与中药四性的关系,并以食用茵总糖含量测定方法(费林氏容量法)探讨总糖含量与寒热药性关系.结论:多学科的渗透用于中药药性研究,为科学阐释中药药性的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16)001【总页数】2页(P61-62)【关键词】中药理论;中药药性;四气;研究方法【作者】许利平;孙建宁;张冰【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10006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1中药药性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能、有毒无毒等。
现代研究从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手段开展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试图从本质上阐明中药理论的科学内涵。
本文以中药理论中对四气的现代研究手段进行总结,略窥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方法。
1 用统计法对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王家葵等对《神农本草经》中所载药物的四气与功效、药物自然属性、五味等进行统计学的分析来探求四气标定的规律。
在《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中,上药多标平性、少标寒性,辛味药多标温、少标寒及平,苦味药多标寒而少标温。
认为功效是影响四气标定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药物的五味及三品归属对四气的标定也有所影响。
丁维等基于药性和功效的多个变量,用SPSS12统计软件对清热解毒类药进行聚类分析,对清热药的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从生物热力学角度探讨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廖庆文;樊冬丽;肖小河;罗杰英;刘绍贵;代春美
【期刊名称】《中国药房》
【年(卷),期】2006(17)13
【摘要】目的:探索炮制对中药药性影响研究的新途径,为中医药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通过综述分析炮制对中药药性影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中医药学与热力学的共性和特性,提出运用生物热力学的方法研究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构建中医药研究与评价的新的方法体系.结果与结论:运用生物热力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炮制对中药药性影响的方法体系从基础理论及实践操作方面均具有可行性,可望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面提供新的视角与技术平台.
【总页数】3页(P1031-1033)
【作者】廖庆文;樊冬丽;肖小河;罗杰英;刘绍贵;代春美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302医院全军中医药研究所,北京市,100039;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市,410007;解放军第302医院全军中医药研究所,北京市,100039;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市,100094;解放军第302医院全军中医药研究所,北京市,100039;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市,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长沙市,410007;解放军第302医院全军中医药研究所,北京市,10003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1
【相关文献】
1.论述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J], 张伟
2.炮制对于中药药性影响的r研究进展 [J], 张启家
3.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药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J], 王孝领
4.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药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J], 王雪花
5.浅谈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药效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J], 陈晓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