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2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中药的药效和治疗效果。
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材加工成成品药品的过程,包括研磨、混合、炮制、复方等步骤。
中药炮制对药物的效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提高药物的活性成分含量、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增强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率等。
炮制工艺的选择和掌握对于中药的质量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中药炮制可以提高药物的活性成分含量。
在中药制备过程中,通过适当的炮制工艺,可以提高活性成分的提取率和含量。
炮制过程中的煅炼、炒制、熬煮等方法可以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更容易释放出来,提高药物的药效和治疗效果。
中药炮制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
许多中药材在未经处理时容易受潮、霉变或氧化等,导致药效减弱甚至失效。
而通过适当的炮制工艺,可以增强药材的稳定性,延长药材的保质期,确保药物的疗效不受影响。
中药炮制可以增强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率。
许多中药材在未经处理时由于颗粒过大、结构复杂等原因,导致药物在体内难以被吸收。
而通过适当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药物更容易溶解和被吸收,提高药效。
炮制工艺的选择也直接影响着中药的使用方式。
比如煎煮、冲泡、炒炸等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导致中药的用法和用量不同,影响着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炮制对药物的效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直接关系着中药的药效和治疗效果。
合理选择和掌握炮制工艺是保障中药质量和疗效的关键。
在现代药学领域,研究人员也正致力于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炮制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中药的药效和治疗效果。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科学技术的支持,中药炮制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提升中药的疗效和治疗效果,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实践验证,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药的炮制是中医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它对中药药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炮制对中药性味的改变中医药理论认为,药物的性味归经入药,对病证具有特定的作用。
而中药的炮制则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使其对病证的作用发生变化。
对于苦味的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转为甘味,使其能够更好地温补脾胃,增加对病情的调理作用。
炮制对中药性味的改变对药物效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炮制是通过加热、炙制、蒸煮等方式对中药进行处理,这些操作可以使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效用。
炮制可以使中药中的挥发性成分得到释放和提取,提高药物的活性和药效。
还可以通过炮制来降低中药中的毒性物质,减少对机体的损害,增加药物的安全性。
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在中药的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炮制对中药药效的稳定性中药的炮制可以增加药物对温度、湿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效的持续时间。
这对于中药的贮存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药物运输过程中,可以减少药物的损耗,确保药效的不变。
炮制对中药药效的稳定性也是影响药物效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以上几点来看,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改变中药的性味,提取其活性成分,增加药效的稳定性,改变药性等,从而影响药物的效用。
在中医临床中,中药的炮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需严格按照传统炮制方法进行处理,以确保药物的最佳效用。
值得注意的是,炮制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传统方法进行,不可随意变更或减少炮制步骤,以免降低药物的效用。
炮制后的中药应妥善保存,避免日光暴晒、潮湿等情况,以确保药效的不变。
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直接关系到中药的临床疗效。
在日常应用中,我们应当充分重视中药的炮制环节,确保中药的最佳效用,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
第3章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使其适合于临床应用的过程。
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中药的药效,二是降低中药的毒性。
首先,中药炮制可以提高中药的药效。
中药炮制过程中,经过加工处理的药材能够更好地释放活性成分,从而提高药物的药效。
例如,炮制生姜可以提高其抗炎、驱寒、解表的作用,炮制黄芩能够提高其抗菌、抗病毒的作用,炮制人参可以提高其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作用等。
此外,炮制还可以改变中药材的气味、口感等方面的特征,使其更加适合临床使用。
其次,中药炮制可以降低中药的毒性。
一些中药在生药状态下可能具有较高的毒性,或者存在一些副作用。
而通过中药炮制的处理,可以去除或减少其中的毒性物质,降低对机体的不良反应。
例如,炮制大黄可以减少其对胃肠道刺激的作用,炮制蛇床子可以减少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炮制雄黄可以减少其对皮肤的刺激作用等。
此外,中药炮制还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保存性。
中药材经过炮制处理之后,更容易保存,能够延长其有效期。
同时,中药炮制还可以提高药物的纯度和质量稳定性,减少药物品质的波动。
然而,中药炮制过程中,也会对药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炮制方法或加工过程可能会导致药材中的一些活性成分的损失。
例如,高温炮制过程可能会导致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的损失,长时间炮制可能会破坏药材中的活性酶或酸碱平衡,从而影响药物的药效。
因此,在中药炮制过程中,需要遵循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以确保药材的药效和质量。
首先,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和炮制时间,要根据不同的药材性质和应用要求进行选择。
其次,需要采用适当的加工工艺,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此外,还要严格控制炮制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确保药材的纯度和质量。
综上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中药的药效和降低中药的毒性。
通过科学的加工处理方法,可以改变中药材的特征,并提高其临床应用的效果。
然而,中药炮制过程中也会对药物产生影响,因此在炮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加工条件,以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
中药炮制是中药制剂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指的是将中草药通过特定的方法烘干、蒸煮、蒸脆等方式进行加工处理,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
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中药常常含有大量的挥发性成分和易变质的活性物质,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
保护和稳定处理。
例如,对于一些容易氧化的药材,如太子参、黄芪等,可以使用炒制法
进行炮制,这样可以减少其内部氧化反应的速度,保持其药效的稳定性。
二、改进药材的性质
中药炮制可以改善药材的性质,增强其药效。
比如,在炮制过程中,中药多会发生质
量结构、化学成分、药效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改变药材的疗效。
例如,当人参经
过高温炮制和炒制后,能够使其含有的黄酮类、三萜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减少,目的是防止
过度刺激人体药理反应,减轻对人体的刺激,使之更适合用于调节体质的功能。
三、减少毒性或副作用
中药炮制可以减少药材中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其安全使用。
例如,大芮粉炮制后,
其含有的毒性成分朱砂就得到有效去除,从而使其味甘、性寒,对减轻高血压等疾病症状
的药效得到了加强,同时降低了副作用。
四、增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总之,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但可以改善药材的性质,提高其药效,而且可以减少其毒性或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进一步发挥中药在医疗方面
的作用。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
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改变其性味特性,使其更适合药物治疗。
在实践中,中药的炮制方法是根据其性味特性和治疗要求选择的,在中药炮制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操作和处理方式,可以影响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物性质和药效等方面的特性,从而影响药物治疗效果。
因此,正确的中药炮制方法对于药物的效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1. 改变药物性质
中药炮制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味道、香气、色泽等特性来改变其药物性质。
例如,对于一些质地柔软、密实的中药材料,采用炙制等方法可以破坏其细胞结构,使其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水解、溶解,提高其可溶性,使其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而对于一些味道较酸、涩的药材,采用水煮或干燥等方法可以减轻其味道的刺激性,使其更易于入口,也更容易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从而加强了对病症的治疗效果。
2. 影响药物化学成分
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其产生治疗效果的基础,中药炮制过程可以影响很多化学成分的特性,从而影响药物的药效。
不同的炮制方式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挥发性成分、水溶性成分等的影响不同。
例如,在炮制煨煮的过程中,高温和长时间的煮煮可以将许多成分溶解到水中,加热过度则会导致其中一些活性成分失活,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控制这些成分的浓度和稳定性,从而影响药物的药效。
3. 改善中药配方
中药的配方是一些中药混合起来的药方,这些药材在不同炮制段落中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例如,一些炙制过的中药药材有益于熟化或者去潮,这对配方中其他药材的效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配方中,也可以特别制定熬制时间和方法,以便充分提取活性成分,如通过加热和沸腾药水以帮助提高药材的热凝集聚。
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分析中药炮制和用法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质量、药效和药物作用。
中药炮制是指通过药材的处理、加工和炮制方法来改变药材的性味、药效和药物作用,使之适合临床运用。
不同的中药炮制方法和用法对药物的作用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将对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炮制方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 炙炒炙炒是中药炮制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用文火或微火炙炒,改变药材的性味、药效和药物作用。
炙炒可以使药材的性味温和,味苦、涩、寒、凉的药材经过炙炒后可以减轻药味,增加药性。
炙炒后的药材还可以增加其药效,增强药物的作用。
2. 焙烧焙烧是一种用火烤药材的方法,可以通过不同的焙烧时间和火候调整药材的药效和药物作用。
焙烧可以使药材的药效更加温和、持久,增强药物的作用。
但是过度焙烧会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流失,降低药效。
4. 水煎水煎是指将药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经过一定时间取汁的一种炮制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性味、药效和药物作用。
水煎可以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于水中,易于人体吸收,增强药物作用。
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 内服内服是指将药材制成汤剂、丸剂、散剂等经口服入药的方法,通过胃肠吸收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产生作用。
内服可以通过口腔、胃肠道吸收药材有效成分,全身循环,产生广泛的药物作用。
2. 外用外用是指将药材用于外表,直接作用于皮肤或黏膜的一种用法,通过皮肤、黏膜吸收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产生作用。
外用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局部治疗,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减轻不良反应。
3. 吸入吸入是指将药物炮制成烟剂、鼻剂等经呼吸道吸入的一种用法,通过呼吸道吸收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产生作用。
吸入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局部治疗呼吸道疾病,增加药物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2. 影响药物代谢中药的不同炮制方法和用法会影响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会改变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影响药物的作用。
比如口服药物和外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代谢过程不同。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
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草药通过一定的加工处理方式改善其药物性质和疗效的过程。
具体来说,中药炮制包括杀菌、烘干、炒制、蒸制、浸泡等多种方法。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较大,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改善药物的物理性质
中药炮制可以改善药材的物理性质,使药材获得更好的保留和利用。
例如,通过炒制可以使一些药材的纤维素和蛋白质部分进行降解,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而通过酒浸泡,可以将药材中的活性成分提取出来。
中药炮制可以使药材的药物性质得到改善,提高药物的疗效。
例如,麻黄在未经炮制前,含有较多的麻黄碱,具有较强的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但是经过炮制后,部分麻黄碱被降解,使药物不再具有刺激作用,而成为支持性药物。
3.降低药材的毒性
中药炮制可以减轻一些药材的毒性。
例如,人参中含有一些不良成分,比如人参甙和人参碱。
这些化学成分有一定毒性,经过炮制后大部分被减轻或者消除。
4.增加药材的稳定性
中药炮制可以增加药材的稳定性,使药物不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而变质。
例如,经过蒸制、烘干等预处理,草果就可以避免在储存过程中产生霉变、腐败等问题,从而保证草果的疗效。
5.改善汤剂的口味
中药炮制可以改善汤剂的口感,增加患者的用药舒适度。
例如,炮制人参、炮制茯苓等,可以改善味道,并增加一定的药物效用。
总之,中药炮制是提高中药药物效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不同的加工方法会对药材的性质和功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和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选择不同的加工方法,以达到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目的要求【熟悉】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生物碱、苷、挥发油、无机成分的影响。
【了解】炮制对其他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方剂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药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第二节炮制对方剂的影响炮制对制剂的影响第一节中药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二、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三、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四、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五、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六、炮制对含油脂类药物的影响七、炮制对含树脂类药物的影响八、炮制对含蛋白质、氨基酸类药物的影响九、炮制对含糖类药物的影响十、炮制对含无机化合物类药物的影响学习方法:1.了解各类成分的性质。
2.了解这些成分是有效成分还是有毒成分。
3.选择恰当的炮制方法,掌握炮制宜忌。
☜有效成分——提高其含量,减少流失。
☜有毒成分——减少或消除其含量,使毒性减弱。
☜即是有效成分又是有毒成分——在保证药物有效安全的同时,将其毒性降低药物化学成分是药物发挥临床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中药材所含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要将药材制成饮片又必须经过净制、切制、加热及加入辅料炮制,故药材经过炮制,其所含的化学成分的含量及种类或增加或减少,或成分间的比例关系及物理结构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中药药性及临床疗效。
药物的理化性质是药物发挥临床作用的基础。
中药炮制后,由于加热、水浸及酒、醋、药汁等辅料处理,无疑使中药的化学成分发生一些列的变化,有的可能是量变,也可能是质变。
一些成分含量增加了,另一些成分减少了或消失了,或者产生新的化合物。
研究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情况,对于了解中药炮制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原理,制定中药炮制规范和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具有重要意义炮制对中药理化性质产生影响的三个主要因素:加热处理水处理辅料处理炮制对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大体有以下几方面: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1、性质:1.1生物碱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是中药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通常有似碱的性质,多数味苦,而且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
不但植物来源的中药可含有生物碱,而且动物来源的中药有的也含有生物碱(如蟾酥)。
1.2游离生物碱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难溶于水,但可与酸结合成盐而溶于水。
1.3大多数生物碱盐可溶于水,不溶或难溶于氯仿或苯。
所以常用酒、醋等作为炮制辅料。
根据生物碱的性质,结合炮制对生物碱类成分影响的因素,分述如下:2.辅料的影响2.1酒既有极性溶媒的性质,又有非极性溶媒的性质,是一个良好的溶剂。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很多用醇,而酒就具有稀醇性质的溶剂。
不论是游离生物碱或其盐类都能溶解。
所以药物经过酒制后能提高生物碱的溶出率,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如黄连、黄柏的酒制。
2.2醋是弱酸,能与游离生物碱结合成盐。
生物碱的醋酸盐易被水溶出,增加水溶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提高疗效。
如延胡索主要有效成分是延胡索乙素、延胡索素等,是具有止痛和镇静作用的生物碱,这两种生物碱以游离形式存在于植物中,难溶于水,但与醋酸结合生成醋酸盐,能溶于水,所以延胡索经醋制后,在水溶液中溶出量增加,从而增强了止痛效果。
生物碱在植物体中,也往往与植物体中的有机酸、无机酸生成复盐,如鞣酸盐、草酸盐等,他们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复盐,若加入醋酸后,可以取代上述复盐中的酸类,而形成可溶于水的醋酸盐复盐,因而增加了在水中的溶解度。
3.溶解度的影响大多数生物碱不溶于水,但有些小分子生物碱如槟榔碱易溶于水,一些季铵类生物碱如小檗碱也能溶于水,在炮制过程中如用水洗、水浸等操作时,应尽量减少与水接触,在切制这类药材时,宜采取少泡多润的原则,尽量减少在切片浸泡过程中生物碱的损失,以免影响疗效。
如:黄连、黄柏等药材。
4.温度的影响各种生物碱都有不同的耐热性。
高温情况下某些生物碱不稳定,可产生水解、分解等变化。
炮制常用煮、蒸、炒、烫、煅、炙等方法,改变生物碱的结构,以达到解毒、增效的目的。
如草乌、川乌中所含乌头碱在高温条件下水解成毒性小得多的乌头原碱;马钱子中士的宁在加热条件下转变为异士的宁,士的宁含氮氧化物等,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有些药物,如石榴皮、龙胆草、山豆根等,其中所含生物碱遇热活性降低,而所含生物碱又是有效物质,因而炮制过程中尽量减少热处理过程,以生用为宜。
二、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苷系糖分子中环状半缩醛上的羟基与非糖部分(苷元)中的羟基(或酚基)缩合(失水)而成的环状缩醛衍生物。
苷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广泛地分布在植物体中,尤其在果实、树皮和根部最多。
性质:苷的溶解性能,常无明显的规律,一般易溶于水或乙醇中,有些苷也易溶于氯仿和乙酸乙酯,但难溶于乙醚和苯。
溶解度还受糖分子数目和苷元上极性基团的影响,若糖分子多,苷元上极性基团多,则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反之,在水中的溶解度就小。
◆在酸性条件下易水解。
◆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易被相应的酶所水解。
◆一些苷类成分水解后产生新的活性成分,能增加或改变疗效,或降低药物毒性。
根据苷的性质,结合炮制对苷类成分影响的因素,分述如下:1.辅料的影响酒作为炮制常用辅料,可提高含苷药物的溶解度,而增强疗效。
如黄芩、大黄等。
苷类成分在酸性条件下容易水解,不但减低了苷的含量,也增加了成分的复杂性,因此,炮制时除医疗上有专门要求外,一般少用或不用醋处理。
在生产过程中,有机酸会被水或醇溶出,使水呈酸性,促进苷的水解,应加以注意。
醋柴胡、醋商陆等符合临床需要。
2.溶解度的影响由于苷类成分易溶于水,故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用水处理时尽量少泡多润,以免苷类物质溶于水而流失或发生水解而减少。
常见者如大黄、甘草、秦皮等,均含可溶于水的各种苷,切制用水处理时要特别注意。
3.酶解的影响含苷类成分的药物往往在不同细胞中含有相应的分解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被相应的酶所水解,从而使有效成分减少,影响疗效。
如槐花、苦杏仁、黄芩等含苷药物,采收后长期放置,相应的酶解可分解芦丁、苦杏仁苷、黄芩苷,从而使这些药物失效。
花类药物所含的花色苷也可因酶的作用而变色脱瓣,所以含苷类药物常用炒、蒸、烘、燀或曝晒的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以保证药物有效物质免受酶解,保存药效。
三、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挥发油通常也是一种具有治疗作用的活性成分,它是指水蒸气蒸馏所得到的挥发性油状成分的总称。
挥发油大多数具有芳香性,在常温下可以自行挥发而不留任何油迹,大多数比水轻,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及脂肪油中,在70%以上的乙醇中能全溶,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呈油状液体。
根据挥发油的性质,结合炮制对挥发油类成分影响的因素,分述如下:1.温度的影响许多植物中含有挥发性的香气物质。
应尽量少加热或不加热。
如《雷公炮制论》中就对茵陈等注明“勿令犯火”。
但也有些药物需要通过炮制以减少或除去挥发油,以达到医疗的需要。
如蜜制麻黄,通过蜜炙加热处理,麻黄中具发汗作用的挥发油可减少1/2以上,从而使所含的具有平喘作用的麻黄碱含量相对提高,在加上蜂蜜的辅助作用,更适用于喘咳的治疗。
又如苍术的炮制,苍术含挥发油较多,甚至能析出挥发油结晶,具有刺激性,即中医所指的“燥性”。
据某些药物实验结果表明:炒炭减少挥发油约80%,炒焦减少约40%,故应根据临床不同要求,相应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炮制。
药物经炮制后,不仅使挥发油的含量发生变化,有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如颜色加深,折光增大,有的产生新的成分,有的还可改变药理作用。
如荆芥炒炭后,挥发油产生9种生荆芥油所没有的成分,并且具有止血作用。
肉豆蔻的挥发油,经煨后增强了家兔离体肠管收缩的抑制作用,从而起到实肠止泻的作用。
有些药物如乳香,所含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毒性和强烈的刺激性,通过炮制后可大部分除去,有利临床应用。
2.水处理的影响所以凡含挥发性的药材应及时加工处理,干燥宜阴干,加水处理宜“抢水洗”,以免挥发油损失,对加热处理尤须注意。
挥发油在植物体内,多数是以游离状态存在,有的则以结合状态存在,对游离状态存在的薄荷、荆芥等宜在采收后或喷润后迅速加工切制,不宜带水堆积久放,以免发酵变质,影响质量;但对结合状态存在的厚朴、鸢尾等宜经堆积发酵后香气才能溢出,所以厚朴必须经过埋藏发酵后,才能生产出优质的饮片来。
四、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鞣质是一类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具有收敛止血、止泻、抗菌、保护粘膜等作用,有时也用作生物碱及重金属中毒的解毒剂。
鞣质含有多数酚羟基,极性较强,所以易溶于水,尤其易溶于热水,因而易鞣质为主要药用成分的药物在炮制过程中用水处理时要格外注意。
如地榆、虎杖、侧柏叶、石榴皮等。
鞣质为强的还原剂,能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生成鞣红。
中药槟榔、白芍等切片时露置空气中有时泛红,就是这些药物所含的鞣质氧化成鞣红所造成的。
鞣质在碱性溶液中变色更快,所以在炮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鞣质能耐高温,经高温处理,一般变化不大。
如大黄含有致泻作用的蒽苷和具有收敛作用的鞣质,经酒蒸、炒炭炮制后,蒽苷的含量明显减少,但鞣质含量变化不大,故可使大黄致泻作用减弱,而收敛作用相对增加,若煎煮时间过长,蒽苷破坏殆尽,不但不能泻下,反而能导致便秘。
但也有一些鞣质经高温处理能影响疗效。
如地榆炒炭温度过高,其抑菌作用大大降低,因此炮制时要掌握火候。
鞣质遇铁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绿色的鞣质铁盐沉淀,因而在炮制含鞣质成分的药物时,有用竹刀切、铜刀切、木盆中洗的要求,煎药时要用砂锅,都是为了避免鞣质与铁的反应。
炮制的影响:1.水处理时尽量少泡多润,不宜用温水或热水淘洗药物,如地榆、虎杖、石榴皮等。
2.切制后要及时烘干或阴干,防止变色,如槟榔、白芍等。
3.为避免与铁反应,炮制时要用铜刀、木盆洗,煎药时要用砂锅。
五、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有机酸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液中,特别是正要成熟的肉质果实内,通常果实愈接近成熟,其含酸量逐渐减低。
药材中常见的有机酸有甲酸、乙酸、乳酸、琥珀酸、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等。
有机酸对人体营养及生理上都有重要作用。
炮制的影响:1.小分子的有机酸多能溶于水,故宜少泡多润,以免成分损失。
2.有些有机酸能与生物碱生成盐,能溶于水。
如吴茱萸制黄连可提高小檗碱的溶出率,从而提高疗效。
3.具有强烈酸性的有机酸,对口腔、胃刺激性大,通过加热处理,可破坏一部分,使酸性降低,如炒山楂。
六、炮制对含油脂类药物的影响油脂的主要成分为长链脂肪酸的甘油酯,大多存在于植物的种子中,通常具有润肠通便或致泻等作用,有的作用峻烈,有一定毒性。
炮制过程中,经加热,压榨除去部分油脂类成分,以免滑肠致泻或降低毒副作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如柏子仁去油制霜降低或消除滑肠作用;千金子去油制霜以减小毒性,使药力缓和;瓜蒌仁去油制霜以除令人恶心呕吐之弊,更适用于脾胃虚弱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