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慢性病考核标准
- 格式:pptx
- 大小:314.94 KB
- 文档页数:26
慢性病各病种鉴定标准一、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反应肾脏、骨、骨髓、血管、心脏瓣膜异体移植术后需长期抗排异反应治疗者。
心脏瓣膜、血管移植术后抗凝治疗不包括于内。
二、糖尿病(中度以上)伴并发症1、有糖尿病典型症状,任何时候静脉血浆葡萄糖≥200 mg/dl(11.1mmol/L) 或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140mg/dl(7.8mmol/L)可确诊为糖尿病。
2、OGTT试验(口服葡萄糖75g),2小时血糖≥200 mg/dl(11.1mmol/L)。
3、心脏并发症:经心电图或X片或超声心电图检查异常,并达到心功能不全,心功能达到三级者。
4、肾脏并发症:(1)微量白蛋白尿;(2)血清肌肝>177ummol/L。
5、眼底并发症:(1)视网膜病变;(2)白内障、青光眼等。
6、神经并发症:(1)有周围神经病变表现的病历证明;(2)经临床及肌电图检查证明肌张力减低或神经传导障碍者。
确认糖尿病须有两项,第1项为必备条件,2-6项至少具备1项。
三、高血压病(Ⅱ级以上)伴并发症有三年以上高血压病史,收缩压在21.3kpa(160mmHg)以上和舒张压在13.5 kpa(100mmHg)以上,并有下列其中一项者:1、合并心脏功能损害:X线、心电图或超声波检查有左心室肥大;2、合并脑并发症:有脑血管意外等住院病史资料,近一年内有CT片及报告单证实脑血管意外,或者有偏瘫的体症以及意识障碍的表现;3、合并肾功能损害:有肾功能不全病史资料,蛋白尿和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近三月内有血清肌酐>177umol/L,尿素氮>143mmol/L的检验单。
四、冠心病1、有反复发作的心绞痛病史:(1)近12个月有心绞痛发作表现并有病历记载资料;(2)相关心电图检查异常资料。
2、有心肌梗塞病史:(1)有剧烈胸痛、胸闷、大汗持续发作史;(2)心电图相应部分导联出现ST段抬高,T波高耸或倒置及病理性Q波,并有演变过程;(3)心肌酶显著升高并有动态变化过程。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工作考核制度
一、考核目的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展加快、人口逐渐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病逐渐上升,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明显变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的发病和患病情况可以概括为“发展迅速,形式严峻”。
2011年我区慢性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总体来看,全区慢性病防治工作仍存在着进展缓慢,慢性病社区管理未系统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未全面实施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提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系统的组织实施与协调工作的能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机构的执行能力,特制定本中心慢性病管理的考核制度。
二、考核原则
根据国家要求,省、市、区各级行政部门已将慢性病管理纳入重点卫生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方式和综合评价,合理量化的考核办法,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结合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方案,坚持自我评测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三、考核方法
区疾控中心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督导每年2次以上(至少2次全覆盖),年底组织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考核评估,对督导考核结果进行通报,督导考核结构与评优和经费挂钩。
四、考核内容与标准
根据《XX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方案》及《XX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项目实施方案》(试行)中具体实施。
中心慢病科
二O一二年一月十日。
慢性病评审标准门诊慢性病评审标准(一)冠心病: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并有下列各项中一项者:(1)心肌梗塞;(2)心功能≥Ⅲ级,左室射血分数≤50%;(3)冠脉造影狭窄>50%;(4)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早RONT、曾发生室扑室颤)。
(二)风湿性心脏病:符合急、慢性风湿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心脏B 超提示有瓣膜损害者。
(三)高血压病: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并有下列各项中一项者:(1)B超或X光提示左室明显肥大(肥厚或扩大);(2)血浆肌酐、尿素氮中度增高;(3)合并冠心病。
(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具有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变,阻塞性肺气肿且伴有肺动脉高压,B超或X光提示右心室明显增大者。
(五)脑血管疾病: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具有肢体功能障碍,昏迷或失语者。
(六)糖尿病:空腹及餐后血糖均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并有下列各项中一项者:(1)高血压(Ⅱ级以上标准);(2)冠心病;(3)肾功能损害;(4)脑血管疾病(指脑溢血、脑血栓或脑梗塞)。
I型糖尿病无并发症时,需提供二年以上系统治疗病历(系统治疗是指经住院治疗或每月二次以上到医院进行门诊治疗并坚持服药一个疗程以上。
下同)。
(八)肝硬化: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伴有转氨酶和白蛋白变化,并有下列各项中一项者:(1)门静脉增宽,经B超提示门静脉>1.3cm;(2)脾肿大。
(九)慢性肝炎:符合慢性肝炎诊断标准,并伴有下列各项中一项者:(1)总胆红素>34.2umoL/L,(2) 白蛋白<34g/L。
(十)慢性肾功能衰竭:具有各种病因导致的肾功能衰竭,化验检查提示肾功能明显改变者。
(十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化验检查抗核抗体阳性反应者。
(十二)结核病:符合结核病诊断标准,并经医疗机构诊断为活动性结核病。
(十三)精神病:指精神分裂症及心境障碍。
精神分裂症需提供二年以上系统治疗病历;心境障碍(抑郁症或躁狂症),需提供五年以上系统治疗病历,且女年满45岁,男年满50岁。
慢性病鉴定标准
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病情进展较缓慢的一类疾病,常见的慢
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
患有慢性病的人需要长期的
治疗和管理,因此对慢性病的鉴定标准非常重要。
慢性病的鉴定需
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病史等因素,下
面将介绍慢性病的鉴定标准。
一、临床表现。
慢性病的临床表现通常是病程较长,症状较为持续和稳定。
比如,糖尿病患者常常表现为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而这些
症状通常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另外,慢性病的临床表现还包括病
情的波动较小,通常不会出现急性加重的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慢性病的鉴定还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结果。
比如,糖尿病的诊
断需要依据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而高血压的鉴定则需要依据多次血压测量结果,通常需要在不同时
间和不同情况下进行多次测量,以确定患者的血压是否持续升高。
三、病史。
慢性病的鉴定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病史。
患有慢性病的人通常有较长时间的病史,而且病情通常是渐进性发展的。
比如,心脏病患者可能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病史,而这些病史可以作为慢性病鉴定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慢性病的鉴定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因素,而且需要排除其他可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
只有经过综合分析,确定患者病情具有慢性病的特征,才能做出慢性病的鉴定。
慢性病的鉴定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非常重要,只有准确鉴定慢性病,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管理,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病患者随访培训资料慢性病患者随访慢性病考核指标一、居民健康档案:1、规范化电子建档率=本考核年度末居民的规范化电子建档人数/辖区内常住居民数×100%)。
要求≥99% 。
2、健康档案合格率=填写合格、核对真实的档案份数/ 抽查健康档案总份数×100% )要求≥99%二、老年人管理1、老年居民健康管理率=接受健康管理的65岁及以上居民数/年内辖区户籍人数9%)。
在电脑中统计体检人数。
要求≥90%2、健康体检表完整率=完整、真实的体检表数/抽查体检表。
要求≥99%抽查已管理的10份健康体检表,查看资料的完整性,体检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三、高血压管理1、高血压筛查人数≥2000人/万居民·年,抽查门诊登记本100人次算筛查登记率,乘门诊量。
再推算筛查率。
2、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 年内随访或体检最多高血压人数/年内辖区内高血压患病总人数×100%)要求≥50%辖区内高血压患病总人数推算:成年常住人口数(常住人口×70%)×患病率15.52%3、规范管理率=规范管理人数/ 管理人数(4次随访及体检中最小数/随访及体检中最大数×100%)要求≥70%4、血压控制率=抽查最近一次随访血压达标人数/抽查人数×100% 。
要求≥50%四、糖尿病管理1、健康管理率= 年内随访或体检最多糖尿病人数/年内辖区内糖尿病患病总人数×100% 要求≥50%2、规范管理率=规范管理人数/ 管理人数(4次随访及体检中最小数/随访及体检中最大数×100% )要求≥70%3、血糖控制率=抽查最近一次随访血糖达标人数/抽查人数×100% 要求≥50%辖区内糖尿病患病总人数推算:成年常住人口数(常住人口×70%)×患病率4.02%。
五、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1、管理率=所有登记在册的确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数/(辖区内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当地患病率1%)×100%,要求≥50%15岁及以上人口=户籍人口×75%2、规范管理率=每年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管理的确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数/所有登记在册的确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数×100%)要求≥70%。
慢性病鉴定标准
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进展缓慢的疾病,常见的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
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慢性病的鉴定标准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慢性病的鉴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持续时间。
慢性病通常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被诊断为慢性病。
一般来说,持续时间超
过3个月的疾病可以被认定为慢性病。
这是因为慢性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不像急性疾病那样突然发作,病情进展较快。
二、症状持续性。
慢性病的症状通常是持续性的,不像急性疾病那样症状突然出现,病情迅速恶化。
慢性病的症状可能会有波动,但总体上是持续存在的,这也是慢性病鉴定的重要标准之一。
三、病情稳定。
慢性病的病情通常是相对稳定的,不像急性疾病那样病情波动大,甚至有可能
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慢性病的稳定性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医学检查结果。
慢性病的鉴定还需要依据医学检查结果,例如血压、血糖、心电图、肺功能检
查等。
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有助于确定是否属于慢性病范畴。
五、治疗反应。
慢性病的治疗通常需要长期进行,并且治疗效果不像急性疾病那样迅速显现。
慢性病的治疗反应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总之,慢性病的鉴定标准包括持续时间、症状持续性、病情稳定、医学检查结果和治疗反应等方面。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准确地鉴定慢性病,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朋友能够加强对慢性病鉴定标准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治疗慢性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河池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河池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相关政策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池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06.08•【字号】河政发〔2018〕19号•【施行日期】2018.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本医疗保险正文河池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河池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相关政策的通知河政发〔2018〕1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政策,减轻参保职工的医疗费用负担,根据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积累和运行现状,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决定对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政策进行调整。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调整门诊特殊慢性病起付标准门诊特殊慢性病起付标准为100元/人·月,可按月计算或合并计算。
二、调整门诊特殊慢性病病种范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病种调整为28种,详见《河池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医疗费基金限额支付表》。
三、取消申请门诊特殊慢性病病种限制参保人员因患多种慢性病,凡符合本通知规定的病种,均可申请门诊特殊慢性病待遇资格。
四、调整门诊特殊慢性病病种最高支付限额各门诊特殊慢性病病种实行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详见《河池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医疗费基金限额支付表》。
超过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以上部分的医疗费用由个人支付,同时取消“超过年度最高限额的,经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组织相关专家讨论通过后,门诊治疗费用可适当提高,但年度内门诊特殊慢性病治疗费年度最高限额为15000元。
”的规定。
备注:1. 门诊特殊慢性病的用药范围参照桂人社发〔2017〕25号和河人社发〔2013〕20号文件有关规定,按照就宽不就窄原则进行重新修订。
2. 门诊特殊慢性病治疗的医疗费与住院医疗费合并计算年度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
五、明确门诊特殊慢性病待遇结算办法基金支付总额=(门诊特殊慢性病医疗费-个人账户余额-自费金额-慢性病起付标准)×门诊特殊慢性病基金支付比例(其中在职人员报销比例为80%,退休人员为85%)。
慢病管理考核及劳务费用计算方法
1.先将中联系统半年的慢病随访记录导出,分类汇总出多少慢病患
者已有随访服务记录。
将各责任医生分配的名单与中联系统已管理的名单进行分析汇总,统计出每位医生名下有几位患者半年仍未管理,从每位责任医生已随访的名单里抽取高血压10名,糖尿病5名,实行百分制,高血压一人10分,糖尿病一人20分,进行电话核实其真实性以及中联系统的随访内容及体检内容的规范性。
如不真实,即不承认自己有慢病或者不承认就医并且无医生给予过面对面随访,此人不得分。
2.为了保证随访次数的规范性,劳务费分季度统计,先按照上述的
方法统计出每位医生每季度的管理率,即算出每位医生每季度分配名单里的管理人数。
然后按照管理率、得分以及管理人数计算劳务费,如:管理率80%~89%,得分70~79,单价为5+4=11元,劳务费为11*分配名单里已管理人数*得分
3.同样的方法计算出每季度的劳务费用,两者相加即为半年的劳务
费用。
四)慢病考核指标及解释1、高血压患者管理率=年内已管理高血压人数/年内辖区内高血压患病总人数×100%。
辖区高血压患病总人数=辖区人口总数×12.2%。
2、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按照要求进行高血压患者管理的人数/年内管理高血压患者人数×100%。
3、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最近一次随访血压达标人数/已管理的高血压人数×100%。
4、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年内已管理糖尿病人数/年内辖区内糖尿病患病总人数×100%。
辖区糖尿病患病总人数=辖区人口总数×4.62%。
5、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按照要求进行糖尿病患者管理的人数/年内管理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6、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最近一次随访空腹血糖达标人数/已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五)相关名词解释1、高血压管理:建立高血压病例档案并随访患者至少1 次;2、高血压患病率(据2002 年全国居民营养调查高血压患病率12.2% 推算)。
3、高血压规范管理:对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每季度至少随访1 次,1 年至少 4 次。
4、血压达标或控制标准:患者血压<140/90 mmHg。
5、糖尿病管理:建立糖尿病病例档案并随访患者至少1 次。
6、糖尿病患病率:(2002 年全国居民营养调查糖尿病患病率 4.62% 推算)。
7、糖尿病规范管理:对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每季度至少随访1 次,每年至少 4 次。
8、空腹血糖达标或控制标准:患者空腹血糖<7.0 mmol/L。
9、知晓率:可被诊断为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调查对象,在测量血压前就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者的比例。
10、高血压高危人群: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超重或肥胖(BMI≥24kg/㎡或腰围男≥85厘米,女≥80厘米);有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且每周饮酒在4次以上〕;长期膳食高盐。
考核市级居民健康档案和慢性病管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框架(2018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区级和机构采用直接核分和现场评价方式:1.根据区级常规数据监测报送情况进行直接核分。
2.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现场抽查的健康档案进行现场评价,核查是否为有效档案,用“有效档案比”来校正区级提供的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量。
3.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数量复核误差≤5%,采用绝对值。
区级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75%1.分值比重:直接核分0.5分,现场评价1.5分。
2.无效档案认定:无效档案指居民健康档案个人基本信息表中空项超过三项及以上的档案。
机构抽查采用现场评价方式:1.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现场抽查的健康档案进行现场评价,核查档案真实性及是否合格。
2.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质量复核误差≤10%,采用绝对值。
区级健康档案合格率≥90%1.分值比重:现场健康档案合格率核查2分,复核误差核查1分。
2.不真实档案数直接判定为不合格档案。
区级和机构采用直接核分和现场评价方式:1.根据区级常规数据监测报送情况进行直接核分。
2.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现场抽查的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进行现场评价,核查是否为有效管理档案,用有效管理档案比校正机构和区级提供的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数量是否分别完成区级和市级年度分配管理任务。
3.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数量复核误差≤5%,采用绝对值。
参照市级和区级下发高血压患者管理任务的红头文件为准进行现场评价。
1.分值比重:直接核分0.5分,现场评价1.5分。
2.有效管理档案认定:有效管理档案指年内有一次及以上面对面随访记录的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档案。
机构抽查采用现场评价方式:1.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现场抽查的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档案进行现场评价,核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真实性及规范性。
2.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质量复核误差≤10%,采用绝对值。
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60%1.分值比重:现场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核查3分,复核误差核查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