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中医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761.50 KB
- 文档页数:18
45传统医学医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叫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指茎乳孔以上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是一类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周围性面瘫。
本病属中医“口僻”“歪嘴风”“吊斜风”等范畴。
主要是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使气血痹阻,面部经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所致。
临床需辨证施治——风寒袭络证主症:突然口眼 斜,眼脸闭合不全,或有口角流涎,眼泪外溢伴恶风寒,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
川芎、黄芩、桂枝、麻黄各9克,芍药、制附片、防风、防己各12克,人参30克,杏仁15克,甘草6克。
加减:表虚自汗者,去麻黄加黄芪30克,白术12克;兼头痛者加白芷12克,羌活9克。
风热灼络证主症:骤然起病,口眼 斜,眼睑闭合不全,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渴,耳后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10克,生石膏(包煎)30克,芍药、白术、茯苓、川芎各12克,熟地黄、生地黄、当归各15克,羌活、防风、黄芩、白芷、独活各9克,细辛、甘草各6克。
加减:风热表证明显者,去细辛、独活、熟地黄,加桑叶9克,蝉蜕6克;兼头晕目赤者加钩藤15克,菊花12克。
气虚血淤证主症:口眼歪斜,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面白气短,神疲乏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或弦涩。
治宜益气活血,和营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克,当归15克,赤芍、地龙、川芎各12克,桃仁9克,红花6克。
加减:顽固不愈者,加三七、鬼箭羽各9克,穿山甲15克;面肌抽搐者加全蝎6克,蜈蚣2条;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
【中成药治疗】1.太极通天液。
每次10毫升,每日2次,适用于风寒袭络型。
2.全天麻胶囊。
每次4粒,每日2~3次,适用于风痰阻络型。
3.新癀片。
每次4片,每日2~3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
4.益脑安(胶囊)。
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于风痰阻络型及其他各型恢复期。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面瘫病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 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 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 .体针⑴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面神经炎治疗方案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无力、麻木和疼痛。
该疾病对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案,旨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面部功能。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面神经炎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
一般来说,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帮助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减轻症状。
例如,阿昔洛韦(Acyclovir)和磷酸加巴喷丁(Ganciclovir)是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减轻面神经炎引起的炎症和疼痛。
此外,为了减轻炎症和肿胀,常规使用类固醇药物,如泼尼松龙(Prednisolone)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可以减少症状的发展和面神经的损伤。
2.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在面神经炎的治疗中也非常重要。
热敷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疗法,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和缓解肌肉痉挛。
患者可以使用热敷袋或热毛巾在面部轻轻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天多次重复。
另外,面部肌肉的康复训练也是重要的物理疗法。
通过一系列的面部运动和按摩,可以帮助恢复面肌的功能和力量。
专业的物理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并指导患者正确进行锻炼。
3.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在面神经炎的康复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面神经炎是由于体内气血不畅通引起的,因此调理气血是中医治疗的核心。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汤剂和推拿按摩。
针灸是中医治疗面神经炎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可以调节气血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中药汤剂也是中医治疗面神经炎的重要药物形式。
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等作用,可以帮助促进面部肌肉的修复和恢复。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具适用的中药配方,通常需要长期服用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面神经炎的辅助方法之一。
通过在面部进行按摩和推拿,可以帮助调理面部肌肉和神经,缓解炎症和疼痛。
面神经炎(针推)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迟缓性瘫,如额纹消失,眼裂变大,不能闭眼,鼻唇沟浅,口角歪斜,不能做皱眉,露齿,鼓颊和噘嘴等动作。
无年龄、性别差异,以单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
多见于冬季和夏季。
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涡僻。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二、诊断【西医诊断】参照贝政平主编的《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1.起病突然;2.患者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3.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4.根据损害部位不同而又分:(1)茎乳突孔以上影响骨索支时,则有舌前2/3味觉障碍;(2)损害在镫骨神经处,可有听觉障碍;(3)损害在膝状神经节处,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与耳廓部的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4)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有泪液,唾液减少。
【中医辨证分型】1.风寒袭络证有受凉史,突发口眼歪斜,伴见恶寒或发热,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袭络证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3.气血不足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舌淡苔薄,脉弱;4.风痰阻络证口眼歪斜,面部麻木作胀,头部沉重,身困乏力,胸脘满闷,苔白腻,脉弦滑。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面瘫病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宁南县中医院针灸科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2020年)一、病名一、中医病名:面瘫二、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依据:中医参照一般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计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针灸医治学》(石学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
西医参照一般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计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二、概念一、中医概念:由于风邪直中脸部闭经脉,经筋瘫痪;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脸部经络,或素有风痰瘀血内蕴,或耳周及耳内疾病阻碍,脸部经脉阻滞而发病。
二、西医概念:与冷空气刺激有关。
局部受到风或严寒刺激,引发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致使组织水肿,是面神经受压而显现炎性转变。
三、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脸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烧。
2)一侧脸部呆板,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二、西医诊断: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脸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哨子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二)分期诊断:1)初期(急性期):1-7天2)静止期:7-14天;2)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显现);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显现以后)。
四、中医药综合医治一、大体医治:(针刺特色医治)治那么:活血通络、疏调经筋处方:以脸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合谷操作:将毫针刺入穴位,行平补平泻手法。
方义:近端局部取穴: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有局部近治作用,四白、地仓、颊车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在脸部偱行,疏通经筋,活血通络,对脸部阻滞进行调剂。
面神经炎治疗方法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常见症状包括面部疼痛、麻木、痉挛等,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针对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法,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的轻重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面神经炎的常见方法之一。
患者可以通过口服镇痛药、抗病毒药物等来缓解疼痛和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减轻症状。
此外,还可以通过局部贴敷止痛贴、外用药膏等方式来缓解局部疼痛和不适感。
其次,物理治疗也是面神经炎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患者可以通过热敷、理疗、针灸等方式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面部神经的康复。
物理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加速神经修复,对面神经炎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另外,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患者在面神经炎发作期间往往会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这些负面情绪会加重疾病的症状和持续时间。
因此,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释放压力,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和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中医中药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中医认为面神经炎属于“面瘫”范畴,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来改善面部神经的功能,减轻症状。
而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也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舒缓肌肉,对面神经炎的治疗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总的来说,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也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调理和保健,比如避免受风受寒,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劳累等。
相信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患者一定能够顺利康复,重拾健康的面容。
希望本文所述治疗方法对面神经炎患者有所帮助。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面瘫,也称为口眼斜,主要表现为口和眼向一侧歪斜。
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
发病速度较快,多发生在一侧面部。
手和足的阳明经都上升到头和面部,当病邪阻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就会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认为,如果劳累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就会导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去约束,从而出现口眼斜。
在西医学中,面瘫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诊断面瘫的依据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资料。
病史方面,患者通常会有受凉吹风的经历,或者有病毒感染的历史。
症状方面,患者可能会在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体征方面,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辅助检查资料方面,脑CT检查通常正常。
在鉴别诊断方面,中医和西医都有各自的方法。
中医鉴别诊断主要是针对中风病和口僻两种病,而西医鉴别诊断主要是与中枢性面瘫进行区分。
为了进行中医证候分型,需要考虑风寒袭络和风热袭络两种不同的情况。
对于前者,患者通常会在发病初期突然出现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同时伴有面部受寒的历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对于后者,患者通常会在发病初期突然出现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