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的风俗习惯
- 格式:docx
- 大小:15.47 KB
- 文档页数:1
东乡族的独特民族风情徐晓萍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之一, 由于长期与各民族互相交往、共同发展, 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特别是和回族, 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方面都基本相似, 但东乡人民也表现出了其民族风情独特的一面。
在饮食文化上, 东乡族除了保持传统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外, 还有一些特殊的风俗。
其中吃平伙”就是一例。
“吃平伙”仅在东乡族男子中盛行, 一般在雨雪天或农闲时节, 十来个志同道合、彼此友好的人相约, 看谁家有膝肥体壮的大揭羊, 就到谁家, 或是从邻友中另选一个茶饭手艺好、住房宽敞的人家, 把羊宰了, 掏出内脏洗净后整个下锅, 然后把肝肺、杂碎、脖颈肉等剁成小碎块, 拌上清油调料, 一人一碗蒸在笼里。
“吃平伙”的人围坐在炕上, 边喝盖碗茶, 边吃油饼, 待杂碎熟了, 就可以先吃, 然后, 再在肉汤锅里揪面片儿煮着吃。
羊煮熟后, 主人将之捞出来按人数分别剁成份子, 一人一份, 每一份里都有羊全身每一部位的肉, 这样就等于每个人都吃了全羊。
唯主人有两份, 那一份叫“锅头份” , 作为做饭打茶的酬谢。
剁肉要有一定的技巧, 不用秤和任何量具, 十几堆份肉一般都很均匀。
由于已经吃饱了杂碎、面片、油饼, 所以, 人们一般都将平伙肉带回家给家里人吃。
“吃平伙” , 往往不在于吃, 而在于聚会聊天。
大家围坐炕上, 你一言我一语, 边吃边聊, 既联络了感情,又增进了了解, 其乐融融。
传说, 这是东乡族的先民们在古代狩猎后平分猎物时的情景, 流传至今, 相沿成习, 在东乡各地区经久不衰。
东乡族人热情好客, 凡有客人到家, 必受到礼敬的招待, 端全羊、吃鸡尖就是东乡人招待客人的盛餐。
端全羊并不是把煮熟的全羊端到席上, 而只按全羊的部位, 脖子、肋条、前腿、后腿、尾巴依次上碟。
先把羊的肝肺、杂碎炒后上菜,这叫“客巴布” , 东乡人认为前头的“客巴布”比后头的肉香。
端全羊一般是富裕人家招待贵客的程式。
东乡族的民俗文化东乡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拥有着悠久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他们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
东乡族的文化体现在语言、宗教、节日、音乐、舞蹈、服饰等多个方面,每一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特色。
语言东乡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与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他们有自己的口语,但没有自己的书面文字。
在日常生活中,东乡族人除了使用自己的语言外,还普遍掌握汉语,尤其是年轻一代。
宗教东乡族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宗教信仰影响着他们的饮食习惯、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
例如,东乡族人在饮食上遵守清真的规定,不食用猪肉,并且在宗教节日和仪式上有特定的宗教活动。
节日东乡族的节日主要是宗教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这些节日不仅是宗教仪式的体现,也是家庭团聚和社区互助的时刻。
在这些节日里,东乡族人会准备丰盛的食物,穿上节日的盛装,互相访问,表达祝福。
音乐与舞蹈东乡族的音乐和舞蹈是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常常在节日和重要的社会活动中表演。
东乡族的舞蹈动作多以模仿自然界和劳动生活为主,音乐伴奏则主要使用传统乐器,如笛子、锣、鼓等。
这些表演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方式。
服饰东乡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风格独特,男女装扮有别。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头巾,而女性则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裙子和绣有花纹的上衣。
传统节日或特殊场合,东乡族人会穿上更加精致和复杂的服饰,以此来表达对节日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总结东乡族的民俗文化是其历史和身份的重要体现。
无论是语言、宗教、节日、音乐、舞蹈还是服饰,都深深植根于东乡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东乡族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使得其民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东乡族春节习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letter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东乡族春节习俗东乡族春节习俗我们眼下的社会,习俗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习俗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
东乡族的特点和民风民俗1. 介绍东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等地。
东乡族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和尊重。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东乡族的特点和民风民俗。
2. 语言和服饰东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服饰。
东乡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
而东乡族的传统服饰也十分独特,男性通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袍,女性则穿着华丽多彩的绣花裙等。
3. 信仰和宗教东乡族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主要信仰藏传佛教。
寺庙在东乡族的社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会定期参加寺庙的活动和仪式,以表达对信仰的虔诚和敬意。
4. 传统节日东乡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沙坝巴查”。
沙坝巴查是东乡族的新年,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
在沙坝巴查期间,人们穿着盛装,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唱山歌等。
这是一个他们团聚、祈福和祈求丰收的重要时刻。
5. 音乐和舞蹈东乡族的音乐和舞蹈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音乐通常使用独特的乐器,如木琴、唢呐、锣鼓等。
而舞蹈则充满了东乡族人热情奔放的风格,通常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6. 饮食文化东乡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农产品为主要食材。
他们以米饭为主食,同时还有各种蔬菜、肉类等。
东乡族人喜欢食用烤肉和面食,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而且烹饪方法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7. 艺术和手工艺品东乡族的艺术和手工艺品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名。
他们擅长织布、刺绣、木雕等传统手工艺,制作出精美的丝绸、壁画和木制家具等艺术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东乡族人的智慧和才华,而且丰富了中国的艺术文化。
8. 社会和婚姻制度东乡族有着独特的社会和婚姻制度。
他们以家族为单位,尊重长辈,重视家庭和谐。
婚姻方面,他们通常采取“彩礼制”和“剃头礼”等传统仪式,以示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
9. 文化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东乡族的文化,东乡族自治县等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关于东乡族的资料以下是出guo的民俗知识,供您参考,请点击出guo()查看。
中华民风民俗资料;————东乡族;1.民族简介:;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2.族员形成:;东乡族是14世纪后期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融;对东乡族的族源,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为东乡族源于吐谷浑人;3.姓名文化:;东乡族的姓名,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伊斯兰教色彩,这;东乡族人有的既有经名,又有汉名;东乡族人的称呼法是,平时见面称呼时,与1.民族简介: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
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自治区。
东乡族地区位于甘肃省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
该民族自称“撒尔塔”(Sarta)。
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
现大约有人口515000人。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形成了今天的东乡族。
2.族员形成:东乡族是14世纪后期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
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
14世纪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伯要贞氏等策谋政变,事泄被杀,但其属下势力仍很强大。
其子曾联合伊斯兰教群众反叛,为元朝政府镇压,阿难答属下纷纷逃避。
当时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东乡,就成为阿难答属下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区之一。
他们在这里与当地汉族、藏族等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
对东乡族的族源,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主要有两点:一说成吉思汗于1226年征西夏时,兵临河州、临洮一带,将部分蒙古军留驻此地,这些人以后进入东乡,形成东乡族;一说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波斯掳来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于东乡,以后形成为东乡族。
还有一说认为东乡族源于吐谷浑人。
但关于东乡族源和形成问题,大部分学者持第一种看法。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东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东乡族的风俗有哪些呢?东乡族最最要的习俗是什么呢?东乡族与其他民族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东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希望能帮到你。
东乡族的民族习俗东乡族热情好客,来了客人,都是长者出门远迎,客人进屋要先请上炕,随后要献上比较讲究的盖碗茶。
有时还在茶中加冰糖、桂圆或烧枣,俗叫三香茶。
正餐时东乡族喜用鸡待客,东乡族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
即把羊的各个部位如脖子、肋条、前后腿、羊尾巴依次上盘,使餐桌上样样俱全。
东乡族男人一直保留有“吃平伙”的习惯。
即在农闲时,一些人凑在一起,选一只肉膘好的羊,在羊主人家或茶饭做得好的人家,把羊宰了,整羊下锅,杂碎拌上调料上锅蒸,吃平伙的人就喝茶、吃油饼,等“发子”熟了,一人一碗,尔后又在肉汤里揪面片吃,完了再把煮熟的羊肉按羊的全身部位分成若干份,每人一份,最后大家摊钱给主人。
也可以用东西和粮食折价顶替。
东乡族人民也很讲礼节,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讲究卫生。
老人居上方。
在就餐中,老不食,晚辈不得动手。
除老年妇女外,妇女一般不与男子同桌吃饭。
客人上炕需脱鞋,女客可不脱。
东乡人待客一般不与客人一道同餐,只站在炕沿招待,以示对客的敬重。
男宾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
割礼:东乡族习俗,男孩12岁或13岁时要举行割礼。
“割礼”,穆斯林称之为”逊奈“,是人生之途上必不可少的一项”圣行“之一,东乡族相当重视割礼。
割礼过后,便象征着受礼的人已步入青年的行列,方可以娶亲结婚。
东乡人因为宗教关系,保持着良好的沐浴习惯。
有“大净”和“小净”之分。
“小净”每天洗,保持手、脚、口腔、面部、鼻孔的干净。
“大净”,一周一次,保持全身洁净。
每逢节日前,人们普遍要沐浴。
在禁忌方面,东乡人因宗教原因,禁食猪、狗、马、骡、驴肉,忌说猪;不食动物的血;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坦胸露背;禁忌递烟敬酒。
东乡族饮食风俗东乡族,主要居住在甘肃省。
主要从事农业,作物有小麦、青稞、豆子、谷子、荞麦、土豆、大麻、胡麻、油菜等。
牧畜有羊、马、牛等。
东乡族日食三餐,每餐不离土豆。
土豆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煮、烧、烤、炒均可。
冬春之际,早餐多吃烧土豆,每年人冬以后,东乡族的家庭主妇,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土豆悟在炕洞的烫灰里。
悟熟之后,全家围着炕桌吃。
也有的将土豆切块人锅,煮至将熟时加青棵面,并把土豆捣碎,再加酸菜、油蒜泥,作为早点。
他们喜欢把青棵面、大麦面制成“锅塌”或“琼锅馍”作为主食。
夏季,很多东乡族人喜将快熟的青麦穗或青棵穗煮熟,搓干净,再用石磨磨成长“索索”,拌上油辣子、蒜泥和各种炒菜合食。
用酸浆水与和田面(青棵。
豆子磨成)和匀,做成面讫挞,是最普通的晚餐。
还有的用玉米面、小麦面、豆面等制成散饭。
搅团、米面窝窝、养麦煎饼、羊肉泡馍等。
总之,饭菜合一是东乡族饮食的一大特色。
他们制作的“栈羊”肉,别具风味,一般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即把羊心、肝、肺切碎,盛人碗内,调以姜米、花椒粉、味精及葱花,放在笼屉上蒸熟。
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
东乡族人喜饮紫阳茶和细毛尖茶,一般每餐离不开茶。
一日三餐均在炕上,炕上放一炕桌,全家人都围着炕桌盘膝而坐。
媳妇在厨房内吃饭。
每一餐必须在长辈动筷后,全家才能进餐。
在东乡族男人中间,有“吃平伙”的习惯。
农闲时一些人凑在一起,选一只肥羊,在羊主人或茶饭做得好的人家宰羊,整羊下锅,杂碎拌上调料上锅蒸。
吃平伙的人先喝茶、吃油饼,待“发子”熟了,一人一碗,而后又在肉汤里揪面片吃,再将煮熟的羊肉分成若干份,每人一份。
最后大家摊钱给主人,也可以用东西和粮食折价顶替。
东乡族热情好客,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喜欢用鸡待客,一般将鸡分成13块,以鸡尖(鸡尾)为贵,通常要将鸡尖给客人。
东乡族传统节日东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的甘肃、宁夏、陕西和新疆地区。
东乡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传统节日更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东乡族传统节日。
1. 花马节东乡族的花马节是他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逢农历正月十七日,东乡族人民都会盛装出游,载歌载舞庆祝这个节日。
花马节以马为象征,人们会赶着装饰华丽、盛装打扮的马匹,在村庄的马道上疯狂地奔驰。
同时,还有歌舞表演和民俗展示等活动,让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东乡族文化氛围。
2. 羌节东乡族的羌节是他们传统节日中最长的一个,历时一个月。
在这一个月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比如舞狮、赛马、唱歌等等。
每个村庄都会组织自己的羌节庆典,人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节日的到来。
羌节不仅给东乡族人民带来欢乐,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
3. 赶白节赶白节是东乡族人民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底举行的节日。
这一天,全村的人都会带着祭品,到寺庙中举行仪式,祈求丰收和平安。
仪式结束后,人们会跳起传统的舞蹈,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的到来。
此外,赶白节还有一项叫做“抢艾草”的传统活动,人们会争相抢夺艾草,据信拥有艾草的人将会得到好运。
4. 班禅节班禅节是东乡族人们为了纪念班禅大师和庆祝佛教盛典而设立的传统节日。
每年正月十五日,东乡族的信教群众都会聚集在寺庙里,共同参加这个盛大的节日。
人们会佩戴盛装,并且颂经、念佛,祈求心愿能够实现。
此外,还会进行供灯和放河灯等仪式,给整个节日增添了浓厚的佛教氛围。
总结东乡族的传统节日是他们丰富多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节日,人们不仅能够庆祝丰收、祈求平安,同时也能够弘扬东乡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
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乡族传统节日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喜爱东乡族独特的文化。
迎新年黑板报京族东乡族羌族
1、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
认为
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2、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
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3、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
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
次咂饮。
4、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
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
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
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
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
舞来。
东乡族的风俗习惯东乡族的风俗习惯东乡族热情好客,来了客人,都是长者出门远迎,客人进屋要先请上炕,随后要献上比较讲究的盖碗茶。
有时还在茶中加冰糖、桂圆或烧枣,俗叫三香茶。
正餐时东乡族喜用鸡待客,东乡族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
即把羊的各个部位如脖子、肋条、前后腿、羊尾巴依次上盘,使餐桌上样样俱全。
东乡族男人一直保留有吃平伙的习惯。
即在农闲时,一些人凑在一起,选一只肉膘好的羊,在羊主人家或茶饭做得好的人家,把羊宰了,整羊下锅,杂碎拌上调料上锅蒸,吃平伙的人就喝茶、吃油饼,等发子熟了,一人一碗,尔后又在肉汤里揪面片吃,完了再把煮熟的羊肉按羊的全身部位分成若干份,每人一份,最后大家摊钱给主人。
也可以用东西和粮食折价顶替。
生育:过去的东乡族女子生育视为污秽之事。
如人生孩子,怕人知道,只在屋子里倒上一堆土,生在土上,或生在毛坑、牲口圈中。
产后妇女也不能得到很好休息,三、两天后即下地做活,因此,产妇患病的很多,婴儿死亡率很高。
孕妇生产时,助产的一般是家里年长的女性和女邻居。
胎衣、脐带要洗干净后,挖个深坑埋掉。
而且禁止男人进入生育坐月的房间。
女人生产后,一般要由夫婿或小叔子到娘家通报生育消息,娘家的母家即来探亲。
探亲的时候,须带白面馍馍,油香等礼物。
探视产妇,称之为看月子,要给产妇和婴儿各送一套衣物。
婴儿出生以后,在尚未吃奶以前将阿訇请来给孩子取名字。
阿訇不进产房,由家人将婴儿抱出产房,阿訇念《古兰经》,然后从《古兰经》中选取名字。
念经时先出现哪一位圣人的名字,就以这个圣人的名字命名。
请阿訇起完名字以后,须请阿訇吃饭,散哈吉雅(钱),以示感谢。
割礼:东乡族习俗,男孩12岁或13岁时要举行割礼。
割礼,******称之为逊奈,是人生之途上必不可少的一项圣行之一,东乡族相当重视割礼。
家乡的风俗东乡少数民族作文我的家乡在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地方,这里生活着东乡族的同胞,他们有着丰富多彩且别具一格的风俗。
东乡族的婚礼习俗十分有趣。
当一对新人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整个家族都会忙碌起来。
婚礼前,男方家会派出一位能说会道的使者,带着礼品前往女方家“送定茶”。
这礼品可不是随便准备的,里面得有茶叶、衣服、首饰等等,样样都有着特殊的寓意。
到了婚礼当天,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新娘会精心梳妆,穿上华丽的东乡族传统服饰,头戴盖头,那盖头上绣满了精美的花纹,据说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新郎则穿着崭新的长袍,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迎亲的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迎亲的队伍来到女方家门前,可不是能轻易进去的。
女方家的亲友们会在门口设置种种“关卡”,比如让新郎唱歌、回答问题,只有通过了这些考验,才能顺利把新娘接走。
这时候,新郎往往会有点紧张,但也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应对,周围的人们则是笑声不断,为这喜庆的氛围增添了更多的欢乐。
而新娘出门的时候,还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哭嫁”。
新娘会拉着亲人的手,一边哭泣一边诉说着对娘家的不舍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那哭声里,有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也有对离开熟悉环境的忐忑。
婚礼的宴席也很有讲究。
东乡族人以面食和羊肉为主要食材,一道道美味的菜肴摆满了桌子。
其中,手抓羊肉是必不可少的,那鲜嫩的羊肉,用手轻轻一撕,放入口中,满嘴都是浓郁的香味。
还有东乡土豆片,外酥里嫩,带着微微的辣意,让人吃了一口就停不下来。
除了婚礼,东乡族的节日也充满了特色。
比如开斋节,这是一个盛大的宗教节日。
在节前,家家户户都会打扫房屋,准备各种美食。
到了节日当天,人们会早早起床,沐浴净身,穿上整洁的衣服前往清真寺做礼拜。
礼拜结束后,大家相互问候,走亲访友,共同分享节日的喜悦。
东乡族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花儿”会。
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人们聚集在山坡上、田野间,放开歌喉,唱起“花儿”。
那歌声悠扬婉转,有的诉说着爱情的甜蜜,有的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
东乡族家乡的风俗作文在祖国的大西北,有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民族——东乡族。
我有幸生长在东乡族聚居的地方,亲身感受着这里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它们就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记。
东乡族的婚礼习俗,那可是相当热闹和有趣。
记得有一次,邻家的姐姐要出嫁了,从婚礼前的准备开始,整个村子都沉浸在喜悦的氛围中。
婚礼前几天,新娘家就开始忙碌起来。
女人们围坐在一起,精心准备着各种美食。
东乡族的传统美食可不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东乡手抓羊肉”。
那新鲜的羊肉,在大锅里煮得香气四溢。
煮肉的火候可是有讲究的,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要刚刚好才能保证肉质鲜嫩多汁。
看着大人们熟练地掌控着火候,添加各种调料,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除了美食,新娘的嫁妆也是重点准备的对象。
花花绿绿的被褥,精美的刺绣枕头,还有各种金银首饰,都被一一摆放在房间里,展示着娘家对新娘的疼爱和祝福。
婚礼当天,天还没亮,新娘就开始梳妆打扮。
她穿着一身华丽的东乡族传统服饰,红色的头巾,绣着精美图案的长袍,整个人看起来美极了。
而新郎家这边,迎亲的队伍也早早地出发了。
一路上,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当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时,新娘家的亲友们会故意把门关起来,向新郎一方索要红包和礼物。
这时候,新郎一方的人就得好言好语地央求,直到新娘家的人满意了,才会把门打开。
进入新娘家后,还有一系列的仪式。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砸枕头”。
新娘和新郎分别拿着一个绣花枕头,互相砸向对方。
据说,砸得越用力,以后的生活就越幸福。
当然啦,这只是一个象征,大家都是轻轻砸一下,图个热闹和喜庆。
婚礼结束后,就是盛大的婚宴。
餐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谈笑风生。
小孩子们则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嬉戏玩耍,整个场景充满了欢乐和温馨。
东乡族还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尔德节。
每到这个节日,家家户户都会打扫房屋,准备丰盛的食物。
男人们会去清真寺做礼拜,女人们则在家里忙碌着。
东乡族文化东乡族的饮食礼仪有什么东乡族文化东乡族的饮食礼仪有什么导语:中国是礼仪之邦,“孔融让梨”的故事也一直流传民间。
从小长辈就教导我们要有礼貌,不管对长辈还是小辈都需要运用尊称。
在一个礼仪繁冗的国中国是礼仪之邦,“孔融让梨”的故事也一直流传民间。
从小长辈就教导我们要有礼貌,不管对长辈还是小辈都需要运用尊称。
在一个礼仪繁冗的'国度,餐桌礼仪自然也少不了。
那么,你想知道东乡族的饮食礼仪吗?东乡族是一个纯朴好客、尊重风俗的民族。
他们对来访的客人,常以隆重的仪式和盛情的礼节来接待,客来时,一家之主宰家成员出门相迎,如果是穆斯林客人,则彼此道“色俩目”问候。
东乡族人民中,敬重老人是一个最起码的品德,晚辈对老人无论倒茶或递食都要双手奉上。
进餐时,老人坐炕必居上方,长辈不食,晚辈不得动手。
妇女(除老年妇女外)一般不与男子同桌吃饭。
客人进入东乡人的正屋后,主人一般送上盖碗酽茶,为客人接风,客人品尝这种醇香甘甜的茶饮料。
东乡人待客时为表尊敬,往往不与客人同餐,只站在炕沿下招待。
东乡族的食物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马铃薯为主,做成的面食主要是馒头、面条、油香等。
在东乡人的饮食中,最有名气的要数“尕鸡娃”、炸油香、手抓羊肉和美味的肉粥了。
油面茶是东乡人的冬令传统营养保健食品。
油面茶用料主要为上好的春茶或特质获砖等茶叶,配上小麦面粉、牛羊油,再加适量花椒、姜片等佐料,调点青盐,尔后撒上油面粉,将这些主料配料一并放在锅里煮,直至滚成汤状即可食用。
这种油面茶以麻辣味为主,香味扑鼻,如果再放点酥油,令人吃后难忘。
油面茶不仅东乡人平素爱吃,也用作招待客人,尤其在举行婚礼的喜庆宴席上,人们普遍采用这种方便美味的食物来款待迎亲送亲的客人们,当主人给客人们每人送上一碗香喷喷热辣辣的油面茶时,大家顿觉精神爽朗、喜气洋洋。
关于东乡族的资料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民俗知识,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www.)查看。
关于东乡族的资料中华民风民俗资料;————东乡族;1.民族简介:;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2.族员形成:;东乡族是14世纪后期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融;对东乡族的族源,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为东乡族源于吐谷浑人;3.姓名文化:;东乡族的姓名,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伊斯兰教色彩,这;东乡族人有的既有经名,又有汉名;东乡族人的称呼法是,平时见面称呼时,与1.民族简介: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
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东乡族地区位于甘肃省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
该民族自称“撒尔塔”(Sarta)。
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
现大约有人口515000人。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形成了今天的东乡族。
2.族员形成:东乡族是14世纪后期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
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
14世纪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伯要贞氏等策谋政变,事泄被杀,但其属下势力仍很强大。
其子曾联合伊斯兰教群众反叛,为元朝政府镇压,阿难答属下纷纷逃避。
当时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东乡,就成为阿难答属下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区之一。
他们在这里与当地汉族、藏族等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
对东乡族的族源,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主要有两点:一说成吉思汗于1226年征西夏时,兵临河州、临洮一带,将部分蒙古军留驻此地,这些人以后进入东乡,形成东乡族;一说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波斯掳来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于东乡,以后形成为东乡族。
还有一说认为东乡族源于吐谷浑人。
东乡族的风俗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东乡族的那些有趣风俗呀。
东乡族,那可是有着独特魅力的民族呢!他们对客人那叫一个热情,就好比冬天里的一把火,暖到你心窝里。
你要是去东乡族朋友家做客,一进门,那必定是各种好吃的往你面前摆呀。
东乡族的婚礼可有意思啦!新媳妇进门的时候,那场面热闹非凡。
大家欢天喜地,就像过年一样。
而且呀,他们的婚礼还有很多特别的仪式和讲究,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定的哟,这里面蕴含着他们对婚姻的美好期盼呢。
再说说他们的服饰,东乡族的妇女们穿上那特色的服装,真的是美极啦!那鲜艳的颜色,精致的图案,就好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儿。
男人们的服饰也很有特点,看着就特别精神。
还有他们的美食,哎呀呀,那东乡手抓羊肉,啧啧,吃一口,那叫一个香啊,让你吃了还想吃,根本停不下来呀!还有东乡土豆片,也是超级美味的。
东乡族对老人那是特别尊敬,就跟咱们尊敬长辈一样。
这一点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呀,反问我们不应该好好对待我们的长辈吗?
他们的节日也很多,每到节日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那欢乐的氛围能感染每一个人。
东乡族的人们都很勤劳善良,他们热爱生活,努力让自己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他们的文化就像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一直传承着,延续着。
总之,东乡族的风俗丰富多彩,充满了魅力。
我们应该多去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传统,让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让我们的大家庭更加和谐美好呀!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吗?。
甘肃东乡族饮食文化介绍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个性特征的风俗习惯,饮食习俗又是民俗中对民族性格陈最直观的体现。
甘肃东乡族的一些饮食习俗来自于中亚撒尔塔地方,古风犹存。
体现着热情好客、尊重长辈、讲求平等的民族风格。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甘肃东乡族饮食文化介绍,希望你喜欢。
甘肃东乡族饮食文化一、独特的吃鸡风俗饮食文化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生活在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东乡族,以热情好客的纯朴民风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尤其是东乡族古老独特的吃鸡风俗--吃鸡尖,别具一格,令人称奇不已。
据说,这种习俗来自于中亚撒尔塔地方。
东乡族有句俗话说:“客人来了要招待,哪怕明天卖锅盖”。
每当有客人光临东乡族人家,东家首先会把客人让进上房,请客人脱鞋上炕。
摆上炕桌。
盛上干果零食,还会捧上“三炮台”,请你刮碗子。
一会儿又端上花卷、各种炒菜,换下干果盒、油香之类。
能干的主妇在厨房里烧开水,炸油香可下冷水锅用急火煮,也可下开水锅用温火炖。
水开了即打细沫,放入囫囵花椒颗粒和细盐,无须再放其他调料。
这样,色泽金黄鲜亮、油光酥软、醇香扑鼻的白水鸡就大功告成了。
做好的鸡,要分解成13块:两个鸡大腿、两个胯子、两个鸡翅、两个鸡小腿、两个鸡岔子、两块勺勺、一块鸡尖。
冒着热气的清水鸡往往是炕桌上最贵重的、也是最后一道菜。
主人再三劝让,热情招呼客人尽兴吃饱。
而把鸡尖夹给最重要的客人。
谁享用了鸡尖,谁就代表全桌客人接受了主人的盛情款待,说明吃了鸡尖的人是主人家席面上的贵客,今天丰盛的美味佳肴陈就是为他的光临而精心准备的。
客人会为得到主人的尊重而感到荣幸和自豪。
主人也会为自己的盛情得到了客人的认可而感到高兴和满足。
二、油炸食品饮食文化东乡族聚居地--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耕地多为山旱地,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洋芋、豆类为主。
东乡族的饮食都离不开这些农作物,尤其是面类食品在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
东乡族面食及其制作方式多源自中亚,历史悠久。
东乡族的风俗习惯
东乡族的风俗习惯
东乡族是咱们当今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甘肃颇有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它的风俗都是很长久的了。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东乡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希望!
东乡族的服饰风俗
东乡族的服饰与回族有相似之处,但其特点还是颇为明显。
男子多戴平顶的无檐帽,有黑、白两色,穿白衬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蓝色裤,老年人则以黑、灰、白为上。
冬季穿羊皮袄,不挂布面。
随着现代社会方式的改变,东乡族的服饰也在发生变化,向大众化发展,年轻人穿新式时装,旧时的'一些服饰渐渐消失。
东乡族的建筑风俗
在改革开放以前,一般是一家一院,房屋坐北向南,以北房为上房,土木结构的平房,一门两窗,四合院是理想的住家。
山区兼挖窑洞,它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室内陈设简朴,地上靠墙放板柜,盛粮及衣物等,柜面喜欢摆座钟和茶具等,墙上挂(贴)阿文对联,忌贴人像。
现在东乡族住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绝大多数人家盖有砖木结构的瓦房,有些家庭盖起了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
家有电视机、桌椅板凳、衣柜等,有一些还有沙发、电话等,已是现代家庭,可与城市人媲美。
东乡族的婚姻家庭风俗
东乡族把家叫“格儿”(蒙古语,意即“家屋”),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
解放前个别富户也有一夫两妻的。
家庭通常由夫妻儿女组成,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家庭。
祖父母住上房,父母亲住厢房,儿女住单间的尕(小)房。
长子结婚后才能次子结婚,长子另建新家,与父母分居。
分居时,父母给儿子划分财产土地。
幼子可一直留在父母身边,继承权比儿子多一些,并为父母养老送终。
父母亡故时的殡葬费,由儿子们共同负担,父母居住的房子归幼子所有。
【东乡族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