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节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节 调频与调频方程式前面已经谈到,调频是二次调节,用自动改变功率给定值增量P c ∆,即上下平移调速器的调节特性的方法,使频率恢复到额定值。
调速器的控制电动机称为同步器或调频器,功率给定值增量P c ∆不同,同步器或调频器就上下平移调速器的调节特性。
它是一个积分环节,只有在输入信号为零时,才不转动,停止调节。
控制调频器的信号有比例、积分、微分三种基本形式。
(1)比例调节,按频率偏移的大小,控制调频器按比例的增、减机组功率,即f P c ∆∝∆,这种调频方式只能减小而不能消除系统频率偏差。
(2)积分调节,按频率偏移对时间的积分控制调频器。
即dt f P c ⎰∆∝∆,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无差调节,但负荷变动最初阶段,因控制信号不大而延缓了调节过程。
(3)微分调节,按频率偏移对时间的微分控制调频器。
即dtf d P c ∆∝∆,在负荷变动最初阶段,增、减调节较快,但随着时间推移f ∆趋于稳定时,调节量也就趋于零,在稳态时它就不起作用。
上述三种形式各有优点,应取长补短综合利用。
将综合后的信号作为调频器控制信号,改变功率给定值增量P c ∆,直到控制信号为零时为止。
电力系统中实现频率和有功功率自动调节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有差调频法1)调频方程式:有差调频法指用有差调频器进行并联运行,达到系统调频的目的的方法。
有差调频器的稳态工作特性可以用下式表示,即0=∆+∆c P R f e f f f -=∆ (3-10)式中f∆、c P ∆——调频过程结束时系统频率的增量与调频机组有功功率的增量R ——有差调频器的调差系数 2)调频过程:调频器的调整是向着满足调频方程式的方向进行的。
点1:式(3-10)被满足,即011=∆+∆c P R f (01<∆f ,01>∆C P )。
点2:P 1P 2f 1f ef 2f P1212图3-9 有差调频器调频特性现在系统负荷增加了,则系统频率低于f 1,式(3-10)左端新出现了负值,破坏了原有的平衡状态,于是调频器就向满足式(3-10)的方向进行调整,使c P ∆获得新的正值,即增加进入机组的动力元素,直至式(3-10)重新得到满足时,调节过程才能结束。
第二节公路中桩、边桩放样一、本节重点1.已知平面点位的放样2.已知设计坡度线的放样二、本节难点1.极坐标法2.角度交会法3.距离交会法公路中桩、边桩施工放样就是将图纸上设计的建筑物、构筑物的特征点的空间位置标定到实地上,它包括平面定位和高程定位两个方面。
施工放样的基本工作是距离放样、水平角放样和高程放样。
1.平面定位可分解为已知距离放样和已知水平角放样两项基本工作。
已知距离放样可采用钢尺丈量或全站仪(测距仪)测距两种方法。
已知高程点的放样主要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当放样点过高或过低,超出水准尺的工作长度时,则需借助钢尺量取垂距。
2.用极坐标法放样平面点位时,先以已知方向为基准,拨已知水平角得放样点方向,再沿该方向量测已知水平距离即可定出放样点位置。
3.用角度交会法放样平面点位时,先在两个控制点分别拨角定出方向线,两方向线的交会点即是放样点的位置。
4.用距离交会法放样平面点位时,是利用放样点至两已定点的距离,用钢尺(或皮尺)分别按已知距离在实地画弧,两弧线的交点即是放样点。
5.已知坡度线的放样方法是:先根据坡段两端点的高程,用已知高程放样的方法定出其位置,在其中一点安置仪器,在另一点立水准尺,照准水准尺上读数为仪器高处,此时视线与已知坡度线平行,将水准尺移至该坡段的其他位置,上下移动水准尺,只要十字丝横丝对准仪器高处,尺底即在设计坡度线上。
一基本放样方法一、已知距离的放样距离放样是在量距起点和量距方向确定的条件下,自量距起点沿量距方向丈量已知距离定出直线另一端点的过程。
根据地形条件和精度要求的不同,距离放样可采用不同的丈量工具和方法,通常精度要求不高时可用钢尺或皮尺量距放样,精度要求高时可用全站仪或测距仪放样。
1.尺量法距离放样当距离值不超过一尺段时,由量距起点沿已知方向拉平尺子,按已知距离值在实地标定点位。
如果距离较长时,则按第四章第一节钢尺量距的方法,自量距起点沿已知方向定线、依次丈量各尺段长度并累加,至总长度等于已知距离时标定点位。
《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的基本概念和区别。
2. 能够理解并解释一些典型物质(如水、二氧化碳、金刚石等)的晶体类型。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解释和预测物质晶体类型。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晶体类型,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复杂的化学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PPT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案例等。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图片等。
3. 准备相关的教学模型,如分子结构模型和晶体的结构模型等。
4. 准备一些典型的物质样本,以便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5. 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用于课堂讨论和课后思考。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和区别。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讲解、讨论、实验、总结和作业等环节。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分别讲解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区别。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性质和应用。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性质。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制备方法、稳定性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展示不同类型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或者通过化学反应来制备一些常见的共价晶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性质。
5. 总结: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6. 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自行查找一些常见的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性质和应用,或者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_学前教育史____ 任课教师:_____________ 课时:______ 累计课时:______
二、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学前教育的活动
1、最早以中国女子为对象的女学创办于1825年,是英国女传教士格林脱在新加坡开办的
2、亚尔德西女士赴宁波,开设了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宁波女塾。
3、教会的幼稚园,一般都直接附设于教堂,或附属于女学或幼稚师范,这是教会学前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方式。
4、开设的课程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英文课、二类是国文、生理卫生之类的文化课、三类是心理、教学法之类的专业课
清末的教会学校幼稚园教育的特点:
1、就过程而言,以“癸卯学制”的颁行为标志划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发展缓慢,规模小,于中国教育现实也基本没有直接关系。
后期发展速度快,并且与中国教育现实的联系加强,以解决中国幼稚园缺少师资为主要任务
2、办学程度较低,招收的主要是贫困人家的子弟,有些具有慈善性质,“癸卯学制”颁行后,一些中心城镇的教会女学,幼稚园招收的层次提高,但需要缴纳昂贵的学费,大多数学校仍然水平较低
3、教学内容方面,早期的女学,幼稚园多属于慈善性质,学生只能学习一些粗浅的宗教常识和生活技能。
幼稚园一游戏为主,并能够参照国外有关学前教育的理论指导幼稚园的办学实践。
第二节青春期发育【学习目标】1、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包括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2、同学之间通过讨论和交流,关注自己和同学的身心变化,共同健康地度过青春期3.正确处理青春期生理变化与心理变化,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性角色面对青春期能够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人类的生殖是指产生_______繁殖______的过程,生殖是通过__________来完成的。
【自主学习】一、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请同学们阅读《青春期的生理变化》部分完成下列问题小组讨论分析图4.3-10回答(1)分析男、女生身高生长曲线的变化特点及其差异(2)分别描述脑部及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特点。
(3)结合上述图解,想一想在你身体上发生了那些变化?1.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调节作用,导致其形态和生理机能上发生一系列相似的变化过程。
2.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和的迅速增长。
身高突增主要是由于迅速长长,体重增加是、、迅速生长发育的结果。
3.大脑皮层:内部结构和功能不断发展,使大脑对人体的功能大大增强。
4.最突出的特征:的发育和成熟。
⑴生殖器官的发育:进入青春期后,在分泌的激素的作用下,或迅速发育。
⑵第二性征:除之外,男女之间存在的差异。
表现为男性长出,突出,肌肉声调;女孩宽大,隆起,声调;根本原因是的作用。
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身体形态和生理的急剧变化,生理上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3页几篇日记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上述日记内容能说明什么问题?2、假如你遇到类似问题应该怎样解决?3、概括青春期间青少年心理变化有那些特征⑴表现:逐渐增强,又具有一定的;发育萌动;情绪易冲动。
⑵正确态度:遇到问题不必可向老师及家长咨询,求得指导和帮助。
三、健康地成长请同学们阅读64页到65页回答1、在青春期,由于身体发育加快,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要保证______全面、均衡,才能使生长发育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要经常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协调发展。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二节主要内容
第三章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红军东征北上的背景和过程。
该节首先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背景,包括国内外的政治环境和国共两党的军事形势。
接着,重点描述了红军东征北上的战略决策和行动计划。
红军决定在1935年秋季展开战略转移,并在
红军主力的领导下,穿过乌蒙山脉,进入四川。
然后,红军开始向北移动,穿过由国民党军队控制的陕甘接壤地区,进入甘肃。
在甘肃,红军与中共在陕甘边区的地方武装取得了联系,增强了实力。
最后,红军继续北上,最终进入了西北地区,为接下来的西征打下基础。
这一节还描述了红军在行军过程中面临的艰难条件和困境,但他们坚持不懈,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转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