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刘松年十九幅精品绘画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44
772023/07 No.257宋代文人在唐代文人咏香的基础上对用香这一行为推崇备至,在其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焚香的场景。
在写诗填词、抚琴赏花、宴客会友、独居默坐时,在案头枕边、灯前月下,都少不了香的陪伴,可见香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位于宋代“四般闲事”之首。
对焚香的喜爱与中国传统香文化中“香气养性”的观念是分不开的。
焚香既可修德养性,也可为焚香者带来感官体验。
无论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还是李公麟、马远、刘松年各自创作的《西园雅集图》图像,其中都有焚香场景。
焚香场景在刘松年的画作中更是出现了两处,画作中香炉与周围布局紧凑的植物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天然的香气空间,也为文人创作、僧道静修创造了绝佳的场所。
一、宋代雅集图像对比相传“西园雅集”是北宋时期以“元祐文人”群体为核心的雅集活动,其所在之地就是驸马都尉王诜的府邸,以苏轼为代表的名士经常至王诜府邸聚会,形成了元祐时期一件颇具标志性的文化盛事。
所以“西园雅集”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显著的文化现象和精彩的艺术节点[1]。
以“西园雅集”为母题的绘画无论在宋代还是在后世都被不断创作。
虽然这些绘画母题一致,但是其所呈现的绘画风格大不相同。
下文通过对宋代李公麟、马远和刘松年绘画作品中的焚香场景进行比较,分析三者绘画中的迥异香气空间。
李公麟绘制的《西园雅集图》以简洁、清新的白描手法刻画了这场雅集活动。
画中人物服饰和周围景物用极简的线条勾勒,人物之间的活动场景则用植物、河流连接或分割。
按人物活动,画面可分为五个场景:题字、听琴、赏画、题石、谈佛论道。
在题字场景中,一片开阔的场地上四人围案而坐,书案上物体摆放简单,旁边的题字标注了画中人物姓名。
右面戴乌帽、着黄道服的是正在奋笔疾书的苏轼,其对面为头戴幅巾、据案而坐的蔡肇,画案另一端疑似正在交谈的是王诜和李之仪。
案上除了书写必需的笔墨纸砚还有一个象征雅事的小型博山熏炉,就放在离苏轼不远之处。
无独有偶,此类物象在马远与刘松年的作品中也出现过,而形制各不相同。
《宋十八学士图卷》版本一,台北故宫藏本,全卷加题跋放大
赏析
南宋《十八学士图卷》,作者,刘松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生卒年不详(约1155年—1218年),钱塘人,工山水、人物、界画,师承李唐。
画风笔精墨妙,界画工致,是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
何谓十八学士?是唐太宗在做秦王时建立“文学馆”,收聘贤才,将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等十八人并为学士,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
一、《宋十八学士图卷》全卷赏析:
二、《宋十八学士图卷》卷内题跋放大赏析《宋十八学士图卷》卷内题跋放大1:
(共9图)
《宋十八学士图卷》卷内题跋放大2:
(共4图)
《宋十八学士图卷》卷内题跋放大3:
(共4图)
《宋十八学士图卷》卷内题跋放大4:
《宋十八学士图卷》卷内题跋放大5:
《宋十八学士图卷》卷内题跋放大6:
(共2图)
《宋十八学士图卷》卷内题跋放大7:
《宋十八学士图卷》卷内题跋放大8:
《宋十八学士图卷》卷内题跋放大9:。
【国画】南宋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卷《十八学士图》卷,绢本设色,台北故宫藏南宋四大家【南宋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卷,绢本设色,台北故宫藏。
作品描绘"十八学士"们的雅集生活。
唐初十八学士这一历史,传到两宋,已经成为了典故。
这些雅集活动大多不可缺少琴、棋、书、画四样东西。
此外,歌舞曲艺、古玩彝器、诗词歌赋酒美食也都成为宋人文人雅集时候所常见的内容。
宋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卷,是南宋画家刘松年所做人物画。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该幅44.5x182.3公分;隔水一44.7x14.7公分;隔水二14.6公分;拖尾 45x369.4公分;隔水三 14.4公分刘松年(约1155-1218)〔南宋〕钱塘人,淳熙间画院学生,绍熙间升画院待诏。
宁宗时进《耕织图》被朝廷看重,赐金带,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工山水、人物、界画,师承李唐,画风笔精墨妙,清丽严谨,设色典雅,界画工致。
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
张丑诗云:“西湖风景松年写,秀色于今尚可餐;不似浣花图醉叟,数峰眉黛落齐纨。
”所画人物神态生动,衣褶清劲,精妙入微。
唐太宗在做秦王时建“文学馆”,收聘贤才,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十八人并为学士。
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题赞。
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登瀛洲”,后人有所谓“十八学士登瀛洲”。
南宋时期著名的一位大画家,而且他是这一时期宋孝宗、光宗、宁宗这三朝的宫廷的画师。
刘松年仅仅只活了60多岁,但作为南宋三代皇帝的御用宫廷画师,敬佩的同时,却不得不令人感叹一番啊。
既然是三朝画师,作品定然经典!刘松年他自己一生的成就里,其实最闪亮记载的莫过于,世人将他和李唐、马远、夏圭这三人齐名,称他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全卷自左向右描写春、夏、秋、冬四季中的山水景色。
每日读一画|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名称】四景山水图【年代】宋【作者】刘松年【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尺寸】41.3 X 69.3 CM【材质】绢本设色《四景山水图》是南宋画家刘松年代表作之一,分四幅绘春、夏、秋、冬四景,描绘了幽居于山湖楼阁中的大夫闲逸的生活。
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季节渲染十分得体,笔墨苍逸劲健。
其中界画屋宇丝毫不爽,山石多用小斧劈破,可以看出与李唐的渊源关系,而秀润过之,四幅画面均无款印,但可信为刘松年真迹。
后幅有明人李东阳题记。
本幅分钤《春和园鉴藏》等印二十四方。
《庚子销夏记》著录。
全卷画风精巧,彩绘清润,季节渲染十分得体,笔墨苍逸劲健。
其中界画屋宇丝毫不爽,山石多用小斧劈皴,秀润过之。
《四景山水图》画面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结合界画技法,精心构建庭院台榭等建筑,工整精巧,或富丽,或古朴。
山石以小斧劈皴法出之,苍逸劲健,行笔设色严谨而注重法度,画中人物虽小而形神完备。
整幅作品面貌古朴,笔法精严,极富南宋画院作品的特色。
临安(今浙江杭州)作为南宋都城所在,高官显贵们的庭园别墅建造甚多,刘松年身为画院画家,长年生活其间,描绘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此图立意于表现士绅官僚优裕闲适的生活,画家的注意力从山川自然的野韵转移到人工营造修饰的景物,这种题材风格的转变,从侧面反映出南宋时期,一大批无心复国的官僚们,专注于享乐的生活态度。
正如诗云:“暖风薰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四景山水图》以大、小斧劈皴兼或同用,再加以水墨渲染,发展了水墨淋漓嶂尤湿的特点。
因为刘松年画树石间接从李唐吸收了北宋人钩斫皴点的笔意,较之马远、夏圭更显得厚实严谨,不那么放纵。
特别是这一图卷,结合界画楼台、桥梁构筑,不宜与疏放之笔出之。
比较起来,春、夏、秋三景颇多点染,远处没骨烘托,近处水墨融合,近似马、夏,具有明显的时代新风。
冬景一幅则笔盛于墨接近李唐,其中不少竹叶兼用双勾,很少渲染。
特别是苍松枯树,处处见笔,格外挺劲有力。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为何能成为南宋界画的代表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落差近一千多年的绘画存世作品里,由于不同时代的建筑结构各有特点,既有传承也有发展,甚至截然不同,所以绘画里的建筑物也明显不同。
古代建筑物的绘画被称为“界画”,因画家在作画时需要使用界尺引线来描绘建筑的细部构造而得名,“界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
那“界画”一词从何而来呢?东晋顾恺之的《论画》中第一次出现了“台榭”的说法;隋唐时又被称为“台阁”、“屋木”、“宫观”,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把绘画按照种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杂画四门,把以建筑为主体的画归入杂画,称为“屋木”,而《宣和画谱》则把画学分为十门,建筑为主的画以“宫室”的名称位列第三。
南宋林椿《画继》第一次出现了“界画”一词,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科十三科”中有“界画楼台”一科,清代《芥子园画谱》里也有关于界画的描述。
从魏晋到明清的发展历程中,宋代界画达到了艺术创作的顶峰阶段,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就体现了北宋屋木画的风采。
南宋时,建筑画在北宋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可以依图造屋、准确地掌握形象、风格、细部表现建筑之美外,在表现环境气氛和构图上都有所创新,力图表现一定的意境,把诗情画意也体现在界画中。
南宋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就是南宋界画的典型代表之一。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卷,南宋绢本设色,各段纵41.3、横67.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刘松年(约公元1155至1218年)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时的宫廷画家,在宁宗时,曾被赐予金带以示嘉奖,这是南宋画家所得到的最高荣誉。
刘松年师法李唐,变李唐的“斧劈皴”为小笔触的“刮铁皴”;精于楼阁界画,以画小景园林山水为主。
在界画中,他常将楼台建筑与温润清幽的山水结合在一起配以点景人物,表现出秀美的江南园林之景。
他的画风笔精墨妙,清润严谨,设色典雅,是“院体画”代表画家之一,与李唐、马远和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鉴赏《四景山水图》宋刘松年绢本设色共四段每段均纵41.3厘米横69.3厘米刘松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于清波门,故有刘清波之号,清波门又有一名为“暗门”,故其俗呼为“暗门刘”。
与“李唐、马远、夏圭”,并称为“南渡四大家”。
此画绘春、夏、秋、冬四景。
第一幅,春景,堤边庄院,桃柳争妍。
第二幅,夏景,柳岸虚堂。
第三幅,秋景,老树经霜,青红如绣。
第四幅,冬景,雪披高松,下荫深院。
树石笔法挺劲,界画工整,略近李唐,而精细过之。
第一幅春景 <堤边庄院桃柳争妍>第二幅夏景 <柳岸虚堂>第三幅秋景 <老树经霜青红如绣>第四幅冬景 <雪披高松下荫深院>《四景山水图》是刘松年的代表作,分四幅绘画春、夏、秋、冬四景,描绘了幽居于山湖楼阁中的大夫闲逸的生活。
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季节渲染十分得体,笔墨苍逸劲健。
这里介绍夏景图绘水边虚堂,柳荫覆盖,主人端坐堂上,一小童侍旁。
堂前有一水榭伸入水中,水面漂浮点点荷叶,与堂前湖石旁满枝盛开的蔷薇辉映,点明了盛夏的季节。
水面开阔,似有阵阵凉风飘拂,是那么的令人惬意。
后面的庭院,错落在山石和树丛中。
厅堂水榭,以界画法精细刻画,屋檐廊柱,扶手栏杆,一丝不苟,工致逼真。
山石以李唐惯用的斧劈皴绘就,淡墨层层积染,质感硬朗。
树叶近的用双勾,变化多样,不厌其繁;远的则用笔尖横扫,又有同时代马远的影响。
远山以渍染法,从上向下淡化。
底下皆虚去。
总体依然是李唐的风格,但由于楼阁以界画法刻画精致,于是整幅画的勾、皴、染也随之更趋工细,不过整幅画仍然以山水风景为主,楼阁仅是画中之景物。
刘松年的这种不厌工细,追求极致的绘画风格,确实透出唯有皇家画院才拥有的雍容华贵。
南宋画家刘松年的绘画作品赏析刘松年(?-1225年后),因居暗门(杭州清波门)外,时人称之为“暗门刘”,淳宋孝宗熙年间(1174-1189)为御前画院学生,至宋光宗绍熙(1190-1194)时升为画院待诏,宋宁宗时(1195-1224)进《耕织图》被朝廷看重,赐予金带。
师从张敦礼,而其师张敦礼又师从李唐,故而属于李唐画派。
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他的作品,画风笔精墨妙,清丽严谨,设色典雅,界画工致。
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
有的近似赵伯驹的青绿画风,有的则以淡墨轻岚表现江南的山色。
张丑有诗云:“西湖风景松年写,秀色于今尚可餐。
不似浣花图醉叟,数峰眉黛落齐纨。
”继承了李唐水墨山水画的韵味,但他的画风更加倾向于精细工整,在山石、树木等的表达上又有自己独特的风貌。
可以说刘松年的艺术以新典雅又精妙严谨的画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刘松年是位爱国画家,拥护抗金反对投降,曾苦心孤诣画画《便桥图》,希望统治者效法唐太宗战胜强敌突厥,而不要效法唐高祖之逃跑投降政策,也画《中兴四将图》,表彰岳飞、韩世忠等民族英雄之伟绩。
刘松年所绘的《罗汉图》描绘了一罗汉倚桫椤树,若有所思地注视前方,树上两只猿猴在采摘果实,树下一小沙弥正拉起衣襟承接猿猴递下的果实,两只小鹿仰头注视。
罗汉的睿智、小沙弥的天真、猿猴的活泼与双鹿的温驯都刻画得十分传神。
主体人物以铁线描描绘,用笔劲秀,人物神态生动,衣褶清劲,精妙入微。
树石勾勒皴染得十分精整,赋色匀净明丽,画风典雅,体现了宫廷画院道释画的风格。
四幅《罗汉图》以及《醉僧图》现都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刘松年《博古图》-宋代刘松年情景交融的风景人物画杰作赏析
《博古图》,宋代,刘松年,立轴,绢本淡设色,纵128.3厘米,横56.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的人物画杰作。
松树的主干与枝条具老嫩之别,万攒的松针更有一种茂盛感。
在这种葱郁浓密的松林中,几个文人墨客正在把玩古董。
把玩者神态各异,表情丰富。
作者注意线的变化和对比,衣纹描法轻松活泼,与浓墨层层渍染的松树、山石,形成刚与柔的对比,给人一种清新出尘之感。
作。
松树的主干与枝条具老嫩之别,万攒的松针更有一种茂盛感。
在这种葱郁浓密的松林中,几个文人墨客正在把玩古董。
把玩者神态各异,表情丰富。
《博古图》
宋刘松年绢本淡设色纵128.3厘米横56.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名画欣赏-宋·刘松年《麻姑采芝仙轴》
宋刘松年《麻姑采芝仙轴》(传)
绢本设色 116.4x82.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一众仙姑,结伴山间采药,正在林间休息。
不知何故,仙姑们的发际线严重退后,仅剩一光溜的脸蛋,状貌甚异,身板瘦削,可能是日夜忙碌劳累所致。
画中人物用线与山石、松树一般呆硬,人物形象、树、石套路严重,或为明末或清代早期的画作。
刘松年(约1131-1218),号清波,南宋画家,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宅口人。
刘松年与刘龟年兄弟随父亲宦居钱塘清波门,以住地自号刘清波,因清波门又称南“暗门”,故外号宋“暗门刘”。
淳熙年间为画院学生,绍熙年间升至画院待诏,历经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其画作有“院人中绝品”之名。
刘松年工山水人物,其师张敦礼是李唐的学生,故画风与李唐一脉相承,而笔法俊秀,墨色亦显清淡;风格上继承董源、巨然,清丽严谨,着色妍丽典雅,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在技法上刘松年变李唐的“斧劈皴”为小笔触的“刮铁皴”,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因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
所作屋宇,界画工整。
兼精人物,所画人物神情生动,衣褶清劲,精妙入微。
后人把他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醉僧图刘松年《醉僧图》-宋代描绘和尚醉酒的淡定静雅境界艺术作品《醉僧图》,宋代,刘松年,绢本设色,纵厘米,横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松年的这幅《醉僧图》,最让人动心之处就是他淡定、静雅的境界。
潘天寿先生在《论画残稿》中曾说道:“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
”陈子庄先生也言:“必须于性灵中发挥笔墨,于学问中培养意境。
”南宋的苟安一隅,使当时很多文人多少有些失落的悲观的情怀。
刘松年的这幅为怀素的写照之作,在我看来倒有几分自况之意。
心不能畅怀,借酒以发之,身不能居之境,借画以图之,借醉僧之超然境界,表达自己卧游畅神之思。
当然,这只是我面对刘松年这位八百年前的古人之作,做的一番遐想而已。
《醉僧图》画一枝虬曲古松;一葫芦挂于枝杈。
青藤缠绕树身,松下坡石旁坐一僧,袒肩。
作奋笔疾书状;僧前一童伸纸,僧左一童捧砚侍候。
在坡石醒目处款书“嘉定庚午刘松年画”八字。
“嘉定庚午”即公元1210午,可知此画作于刘松年创作成熟期或晚期。
在山石、树干上署名是南宋画家常用的一种方式,画面右上方有人题七绝一首“人人送酒不曾沽,每日松间挂一壶草圣欲来狂便发,真堪画作醉僧图。
”无印记。
七绝左下方有清弘历题句。
画面右上角有一首行书诗点出画题:“人人送酒不曾沽,每日松间挂一壶,草圣欲来狂便发,真堪画作醉僧图。
”画面左侧一遒劲苍松,顶天立地,倔强而粗壮的树身扎根于坡石之中,稳健地镇住整个画面,使古意充盈纸上。
画面右上方淡笔擦出的远山和细笔轻快而流畅地勾出的浮云,使画面更增超逸出尘之气。
飘然潇洒的长松针密布于画面上方,把观者的视线吸引到树荫之下的三个人物身上。
中间坐于石凳之上、解衣盘礴、乘兴挥毫者,想必是“草圣”怀素,此时他所乘之兴应与身后松枝上高挂的酒葫芦有关,似为正酣的酒兴也。
怀素头呈微仰之势,似不经意地提笔挥毫,颇有“信手拈来皆文章,下笔不惑皆妙墨”之神采。
他微微翘起的右脚,好像正在轻轻摆动,将他那放浪形骸的性格特征更加明显。
每日一赏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182)宋刘松年罗汉图(182)宋刘松年罗汉图本院藏画中,有三幅刘松年画罗汉,每幅都款署「开禧丁卯(1207)刘松年画」,此轴即为其中之一。
幅中罗汉浓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著右袒式袈裟,倚树沈思。
身侧随侍的和尚以衣袂承接树上长臂猿所摘之石榴,身前尚有二鹿仰观,画面生动。
此罗汉脸上满布皱纹,双眉蹙起,神情专注,栩栩如生。
全作用笔变化多端,衣纹流畅罗汉头後的圆光,及三树枝柯掩映,层次分明。
全画敷色妍丽,繁缛精美,皆臻绝纱。
台北故宫藏画中,有三幅刘松年画罗汉,每幅都款署'开禧丁卯(1207)刘松年画',此轴即为其中之一。
幅中罗汉浓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著右袒式袈裟,倚树沈思。
身侧随侍的和尚以衣袂承接树上长臂猿所摘之石榴,身前尚有二鹿仰观,画面生动。
此罗汉脸上满布皱纹,双眉蹙起,神情专注,栩栩如生。
全作用笔变化多端,衣纹流畅罗汉头後的圆光,及三树枝柯掩映,层次分明。
全画敷色妍丽,繁缛精美,皆臻绝纱。
隋唐以来,不少画家画过《罗汉图》,宋代更为盛行。
画《罗汉图》不是用以供奉礼拜,而是为了赏玩,是把宗教题材世俗化,可以说,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变迁。
罗汉像多是耳戴金环,丰颐悬额,隆鼻深目,长眉密髯,服装与配饰具有异域色彩。
五代之后,中国画家吸取我国传统人物画风格来画罗汉像,使具有宗教色彩的罗汉中国化。
唐代禅宗兴起,主张顿悟,见性成佛,认为世间万物本身自有佛性。
禅宗认为,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草木花鸟、风雨雷电和人世间百般实相都可以参禅,成为顿悟佛性的机缘。
刘松年的这幅《罗汉图》(见图)又名《猿猴献果图》,绢本设色,纵117.2厘米,横56厘米,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他创作此幅《罗汉图》正是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把佛教壁画中守护在菩萨身边的罗汉,变成游山玩水的世俗僧人。
图中前面是一棵历尽沧桑的枯树,树干由下而上呈“s”型,枯树叶已脱尽,只剩下遍体的嶙峋与凌乱的树权。
《双喜图》《双喜图》是一幅典型的传统水墨画,它的作者是中国宋代著名画家刘松年。
这幅画画在白色的纸面上,用褐色的墨水表现出了两只站在梅花树旁边的喜鹊。
一只喜鹊站在树枝上,另一只则在地面上,它们都兴奋地看着中间的一个梅花花苞。
整幅画充满了春天的气息,树上的梅花已经有了花苞,鹊儿也兴高采烈地盼望着初春的到来。
树干在画里显得长长的,而且笔画硬朗,墨痕浓重,充满了生命力和力量感。
梅花花苞并不是很大,但它们仍然吸引着鹊儿们的注意,喜鹊们神情专注,目光坚定,似乎在等待这些细小的花骨朵绽放成美丽的梅花。
这幅画的重点是树上两只喜鹊,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两只不同的鸟。
站在树枝上的那只喜鹊,它的动作优雅轻盈,羽毛皎洁,整个造型优雅美丽;而另一只喜鹊则它沉着稳重,充满了力量和磅礴的气息。
两只喜鹊一上一下,视线交错,相互呼应,充分呈现了生物之间最深的共鸣和情感。
这幅画的构图也十分独特。
左上角有一些疏落的枝叶,衬托出树上的喜鹊;右下角则是喜鹊站的地面,地面上散落着一些枯叶和干草,墨色浓重,让画面的中心更加明亮,更加突出。
树枝和树干则穿过画幅,使画面产生层次感。
整幅画的笔墨流畅自如,精细细腻,充分表现出刘松年执笔的功力和情趣。
总的来说,这幅画描绘了春天初到时鸟儿喜欢欢聚梅花树,等待花骨朵绽放,喜鹊们既兴奋又迫切,每个细节都表现出了希望和期待的情感。
整幅画的主题十分朴实,但是通过生物之间的相互映射,却发人深省,令人印象深刻。
这幅画代表着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精髓,与祖国的山水风光相辅相成,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南宋时期刘松年十九幅精品绘画赏析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待诏画院,历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1163—1224)为御前画师,宁宗时因进献《耕织图》,得到奖赏,赐予金带。
擅画人物、山水,师从宋英宗女祁国长公主驸马张训礼(本名张敦礼),而名声盖世,被誉为画院人中“绝品”。
刘松年也是位爱国画家,曾苦心孤诣画《便桥会盟图》,希望朝廷效法唐太宗战胜强敌,而不要效法唐高祖之逃跑投降政策;他还画《中兴四将图》,表彰岳飞、韩世忠等民族英雄之伟绩。
后人把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这里介绍刘松年绘画,他的主要作品有《四景山水》《天女献花图》《罗汉图》《中兴四将图》《醉僧图》《雪山行旅图》《青绿山水》《斗茶图》《瑶池献寿图》《秋窗读书图》《雪溪举网图》《博古图》《秋林纵牧图》《唐五学士图》《补衲图》《十八学士图》《溪亭客话图》《花园村图卷》《九老图》等。
刘松年(约1131-1218),号清波,南宋画家,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宅口人。
刘松年与刘龟年兄弟随父亲宦居钱塘清波门,以住地自号刘清波,因清波门又称南“暗门”,故外号宋“暗门刘”。
刘松年工山水人物,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画风笔精墨妙,变雄健为典雅,水墨青绿兼工,着色妍丽典雅,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因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
南宋时期刘松年《四景山水图》赏析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绢本设色共四段,每段均纵41.3厘米横69.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四景山水图》为四段,分别绘有当时杭州春、夏、秋、冬四时景象,画面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结合界画技法,精心勾描庭院台榭,4段均无款印。
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季节渲染十分得体,笔墨苍逸劲健。
春景画堤边庄院。
桃李争妍,嫩柳成荫,远山迷朦不清,杂树小草很有生机,给人以春意盎然、心情舒展的审美感受;夏景画湖边之水阁凉亭。
庭前点缀以湖石,四周花木丛生,水阁伸向湖中,扶衬以木桩梁架,有点像西湖十景中白堤上的“平湖秋月”;秋景画老树经霜,朱紫斑烂。
庭院环绕以树石围墙,有小桥曲径通幽,与外部湖山景观相隔离,似乎有遮挡秋之意;冬景画湖边四合庭院。
高松挺拔,苍竹白头,远山近石,地面屋顶,都铺满积雪,显得茫茫一片,桥头一老翁骑驴张伞,前者侍者导引,似乎为了寻诗觅句,无妨踏雪寻梅,颇多闲适之趣。
四幅画面均无款印,但可信为刘松年真迹。
后幅有明人李东阳题记。
本幅分钤《春和园鉴藏》等印二十四方。
南宋时期刘松年《天女献花图卷》赏析刘松年《天女献花图卷》,绢本淡设色,纵40厘米,横58厘米。
现藏故宫博物院《天女献花图》绘佛经天女散花故事。
坐者为佛,仙女献莲花,旁立比丘四人。
线条遒劲有力,人物造型生动自然,尤其散花天女,姿态优雅。
构图疏密有致,笔墨精细。
有款,刘松年三字书于最前侧立比丘比右脚跟之后方。
此图中天女手捧花篮,边舞边散,对面菩萨神情安逸,微笑观看,周围几位罗汉则已被天女的舞姿所吸引,面露欣赏之色。
图中除了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保持了传统的造型特点以外,其余形象都似由凡尘中人脱胎而来,具有写实生动的效果。
图中布局疏密有致、离合有序。
线条或刚或柔,表现出衣衫的不同质感。
设色以沉稳为主,又以朱砂色来体现天女青春活泼的体态。
画面动静结合,不同背景,给人无穷想象。
南宋时期刘松年《罗汉图》赏析刘松年画罗汉轴绢本设色画纵117公分横55.8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罗汉图》轴,南宋刘松年,绢本设色画,117×55.8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幅左下侧为一片广阔的坡地,长满了花木杂草和数束翠竹,点缀着坡石,在坡石间有一棵果树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曲直向上,树干上满布疤节,枝叶茂盛,顶天立地,枝间硕果累累。
在浓郁树荫下、坡石间,有一罗汉双臂扒在枯枝上,双手交错,身穿袈裟右袒,倚树而立,顶光笼罩,目光坚毅,略作低首颦眉沉思状,嘴角露出一丝和善的嘲笑。
在罗汉前站立一小沙弥,右臂挽着长长竹竿,正昂首以双袖承托一猿扔下的果子。
坡地右下侧,有一对驯鹿,双鹿背对而立,双双昂首而望猿猴献果的情景。
双猴十分活泼,一猴正在枝头摘果,一猴右臂紧抓树枝,伸长左臂向小沙弥献果。
图中左边上书小字款,“开禧丁卯刘松年画”一行。
本幅上有清高宗弘历题赞,并有“皇姊图书”、“内府之宝”及清乾隆内府收藏印。
此图当为“十六罗汉图”之一,现存3幅,以此幅为最精。
“十六罗汉图”为禅林中所风行的一个绘画题材,五代时贯休所作的《十六罗汉图》胡貌梵相,奇姿异状,系作为禅宗僧人“顿悟”的机缘而脍炙人口。
南宋时,禅宗发展日趋昌盛,甚至进入宫廷,对御说法,因此,作为宫廷画师的刘松年创作此图,应该是有背景的。
但刘松年的画法不同于贯休,尽管罗汉的造型还多少保持了胡貌梵相的怪异,但背景、服饰的处理和线描、设色的表现,无疑已经沾染了皇家的富贵气息。
南宋时期刘松年《中兴四将图卷》赏析《中兴四将图卷》,南宋刘松年(传),绘南宋四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全身立像。
绢本设色,纵26厘米,横90.6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卷所绘南宋将领诸像,比例准确,姿态自然,衣饰线描劲健流美。
人物刻画,或威武或庄重,或深沉或平静,不同形象各具个性特点。
侍者的年龄和相貌各异,但都身姿挺健,表情恭谨而机敏,颇有军士风范。
此卷确是南宋人物肖像画中的佳作。
每像旁原有朱文榜题,已擦去。
现存清代乾隆帝墨笔楷书重题,依次是“刘鄜王光世”、“韩蕲王世忠”、“张循王俊”、“岳鄂王飞”。
张、岳像之间上部有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御题七言律诗一首。
幅末“刘松年画”款被擦去,馀痕可见。
拖尾有明人俞贞木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一三八九年)所题长跋一则。
本幅及拖尾有项元汴、项德新父子钤印十余方,乾隆八玺钤全,又嘉庆、宣统印玺。
南宋时期刘松年《醉僧图》赏析《醉僧图》,南宋刘松年,绢本设色,纵95.8厘米,横47.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醉僧图》,最让人动心之处就是淡定、静雅的境界。
刘松年的这幅为怀素的写照之作,看来倒有几分自况之意。
心不能畅怀,借酒以发之,身不能居之境,借画以图之,借醉僧之超然境界,表达自己卧游畅神之思。
《醉僧图》画一枝虬曲古松;一葫芦挂于枝杈。
青藤缠绕树身,松下坡石旁坐一僧,袒肩。
作奋笔疾书状;僧前一童伸纸,僧左一童捧砚侍候。
在坡石醒目处款书“嘉定庚午刘松年画”八字。
“嘉定庚午”即公元1210年,可知此画作于刘松年创作成熟期或晚期。
在山石、树干上署名是南宋画家常用的一种方式,画面右上方有人题七绝一首“人人送酒不曾沽,每日松间挂一壶草圣欲来狂便发,真堪画作醉僧图。
”无印记。
七绝左下方有清弘历题句。
南宋时期刘松年《雪山行旅图》赏析《雪山行旅图》,南宋刘松年,绢本,设色,纵160厘米,横99.5厘米,四川省博物馆藏。
画面由下至上,描绘了由山下河谷至山峰顶部的景致,山峰由近及远,层叠相连。
画面下方,一条河流从山谷而来,近处堤岸延伸,河水绕流。
一对人马正经过河堤,队伍中四人两骑,前方一人骑人策马在前,此时正勒马观望,后方一骑驱马小跑,紧随其后,侧前方一人徒步在旁边侍奉,最后方一人挑担而行。
山势苍莽,白雪皑皑,映衬秋霜红叶丛树,分外妖娆。
林中房舍隐现,桥横岸渚,山重水迴,一舟泊于岸边。
行旅者踏雪而行。
全画用笔工细,人物面貌高古,神态刻画入微。
房舍以界画笔法,工整严谨。
作者巧妙地将山水和人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画面左侧下端右上署有“刘松年画”四字款。
南宋时期刘松年《青绿山水》立轴赏析南宋时期刘松年《青绿山水》立轴,材质、形制:设色纸本尺寸:纵110厘米横51厘米。
张丑诗云:“西湖风景松年写,秀色于今尚可餐;不似浣花图醉叟,数峰眉黛落齐纨。
”所画人物神态生动,衣褶清劲,精妙入微。
南宋时期刘松年《斗茶图》(部分)赏析南宋时期刘松年《斗茶图》立轴,绢本,设色,纵57厘米,横60.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斗茶,又称“茗战”,是宋代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普遍盛行的一种评比茶质优劣的技艺和习俗。
此图中四人,二个已捧茶在手,一个正在提壶倒茶,另一个正扇炉烹茶,似是茶童。
画人物用线多为铁线描,爽利细劲,以疏笔皴擦山石,鱼鳞皴示松干苍劲斑驳之态,淡墨渲染山地。
画面工写兼备,细致与豪逸并存,以高山的苍翠秀润使人物更显生动传神。
南宋时期刘松年《瑶池献寿图》赏析南宋时期刘松年《瑶池献寿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98.7厘米,横109.1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了仙山楼阁的神仙世界,是当时上层社会的做寿喜庆场面。
人物的用笔细劲畅利,神态生动。
画山石以刚硬的线条勾写形体,加斧劈皴,用淡墨横抹,显得浓厚的线条突出。
图中的松树也较为突出,松针先以墨笔疏疏画出,再以草绿色间点、复勾。
全画构图饱满而丰富,人物与树石穿插自然,充满着幽静雅趣。
南宋时期刘松年《秋窗读书图》赏析南宋时期刘松年《秋窗读书图》绢本,设色,纵26厘米,横26厘米。
清宫旧藏,辽宁省博博物馆藏。
左方石壁上有“刘松年”的印款。
右上方有明人项元汴“神”、“品”朱文连珠印。
右下方有“项元汴印”白文方印、“墨林秘玩”朱文方印和清人张孝思“张则之”朱文方印。
画面表现的是读书的场景。
水畔树石掩映之下,书斋门窗敞开,主人在窗前展卷沉思,一书童在门外侍立。
景色清幽,主人儒雅,童子恭敬,各尽其态。
房屋、院落、树木、篱笆墙,都是精工细写,一丝不苟,将秋天的氛围渲染得恰到好处。
一片湖光水色之外,更有远景的山石隐现。
山石的画法明显是学自李唐,先用健朗的线勾轮廓,然后施以斧劈皴,精巧、有力,青绿设色,杂树用夹叶法,这些都是典型的南宋画法。
但细读之下,却也不尽然。
《秋窗读易图》同时呈现出另一种风貌。
我们拿这张作品和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做比较,就会发现这个问题。
《四景山水图》画山石用斧劈皴和淡墨渲染,具有刚硬的特点。
树的弯曲,用笔偏于方折,远山仅画一角。
虽然画面的总体感觉上是湿润的,但具体景物却是干裂的。
再看《秋窗读易图》的山石画法,很明显地具有董源、巨然的风格——长披麻皴地运用和具有江南柔美的韵致。
另外,从树木、苔点、远山、秀水的画法中,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一种萧散和淳厚,这又具有元人的绘画风韵。
南宋时期刘松年《雪溪举网图》册页赏析南宋时期刘松年《雪溪举网图》题识:刘松年(蝇头小楷在画左沿)。
鉴藏印:明内府:典礼纪察司印(半印)耿昭忠: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信公真赏、公、宜尔子孙(半印)、珍秘(半印)、丹诚(半印)、真赏。
耿嘉祚:湛思、会侯珍藏。
安岐:仪周珍藏《宋人集绘》之三。
南宋时期刘松年《博古图》赏析南宋时期刘松年《博古图》立轴,绢本,淡设色,纵128.3厘米,横56.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情景相融的画面,郁郁森森的松林之中,几个文人墨客正在鉴赏古玩。
有细细端详者,有欣然所悟者,有默默揣摩者,神情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