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实验报告单
- 格式:docx
- 大小:14.90 KB
- 文档页数:1
实验名称:太阳和影子
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
变化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小标杆
实验现象: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
反之影子越长。
实验结果:太阳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和
长短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且
和太阳的高度和位置有关。
实验名称:昼夜交替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
实验器材:手电筒、地球仪
实验现象:随着地球仪的转动,地球仪
上的各部分交替亮和暗。
实验结果: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
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
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
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
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内容:光的直线传播
实验名称:光的行进
实验器材:3张小孔板、手电筒
实验现象:三个小孔如果对在一条直线
上,从第三个小孔就能看到
光线射出,之则不行。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光在空
气中的传播路线。
昼夜交替的实验步骤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模拟地球上昼夜交替的现象,通过使用实验装置和相关控制措施,观察和分析昼夜交替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加深对昼夜交替规律的理解。
2. 材料与装置•实验箱(透明盒子)•仿真太阳光灯光源•电源•定时器•植物(例如小麦、豌豆等)•温湿度计•数据记录表格3. 实验步骤步骤一:实验准备1.将实验箱放置在固定的位置,确保其受到均匀的光照。
2.将太阳光灯光源置于实验箱的一侧,并调整高度和角度,使光线能够均匀照射到实验箱内。
3.将植物栽种在实验箱内,并确保其根系与土壤良好接触。
4.将温湿度计放置在实验箱内,记录环境温度和湿度。
步骤二:控制光照1.设置定时器,按照昼夜交替的时间表,将光源每天开启一段时间。
例如,模拟太阳升起到日落的时间段为12小时,夜晚暗无光照。
2.每天记录光源的开启和关闭时间,并标记在数据记录表格中。
3.注意调整光源的亮度,以保证植物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步骤三:记录数据1.每天定时记录实验箱温湿度的数据,并填写到数据记录表格中。
2.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植物高度、叶片数量等生长指标,并填写到数据记录表格中。
3.注意观察是否有任何异常情况(如病虫害、倒伏等),并及时记录。
步骤四:实验观察与分析1.分析数据记录表格中的温湿度、植物生长等数据,观察是否存在昼夜交替的影响。
2.比较不同时间段的温湿度数据,分析昼夜交替对环境条件的影响。
3.比较不同时间段的植物生长数据,分析昼夜交替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步骤五:实验总结与报告1.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昼夜交替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2.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装置、实验步骤、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3.报告中应包含实验结果的图表展示,以及对结果的合理解释。
4. 实验注意事项1.确保实验箱接受到均匀而稳定的光照,避免光线不足或过强的情况。
2.定时器的设置应准确无误,确保光源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进行开启和关闭。
3.植物的种植和养护应细致入微,使其处于健康状态。
一、实验背景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和太阳照射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自然现象,我们设计了一项模拟昼夜交替的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地球自转对昼夜变化的影响,从而加深对地球运动规律的认识。
二、实验目的1.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太阳照射等自然现象的认识。
三、实验器材1. 地球仪一个2. 手电筒一个3. 人物模型若干4. 投影仪(或激光笔)一个5. 黑布一块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地球仪放置在实验桌上,确保地球仪的北极指向北方。
将人物模型插入地球仪上的不同国家。
2. 模拟太阳照射:将手电筒打开,调整角度,使光线从地球仪的北极方向照射过来。
3. 地球自转模拟:缓慢转动地球仪,观察人物模型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变化,并记录下来。
4. 观察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仪转动过程中,观察人物模型由亮变暗,再由暗变亮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5. 实验总结: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
五、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随着地球仪的转动,人物模型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当人物模型面向手电筒的光线时,模型被照亮,模拟白天;当人物模型背对光线时,模型处于阴影中,模拟黑夜。
经过多次转动地球仪,可以观察到昼夜交替的现象。
六、实验结论1. 地球自转是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
地球自转使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先后受到太阳的照射,从而形成昼夜交替。
2. 太阳照射是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必要条件。
太阳作为地球上的主要光源,为地球提供光照,使得昼夜交替成为可能。
3.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约为每小时1500公里。
这意味着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内都会经历昼夜交替。
七、实验拓展1. 探讨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研究地球自转对地球气候、生物分布等的影响。
3. 通过天文观测,验证实验结论。
八、实验反思本次实验成功地模拟了昼夜交替现象,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太阳照射的关系。
《昼夜交替》实验报告单2页《昼夜交替》实验报告单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过程,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加深对地球自转、公转以及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当地球自转一周时,地表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照强度和持续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昼夜交替。
此外,地球公转也会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影响。
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四季更替,进而使得昼夜交替的周期发生变化。
三、实验步骤1.准备材料:一个地球仪、一盏台灯、一张白色纸板。
2.将白色纸板固定在桌面上,将地球仪放置在纸板上。
3.打开台灯,将台灯放置在纸板的另一侧,使台灯的光线射向地球仪。
4.缓慢旋转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光线变化情况。
5.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地球仪上的昼夜交替现象与实际地理情况相符。
当地球仪自转时,被台灯光线照射的一面呈现出白天,而背对着光线的一面则呈现出黑夜。
随着地球仪的转动,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2.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当地球自转时,不同位置的地表受到太阳照射的强度和时间发生变化,导致地表温度和亮度的差异,从而形成昼夜交替。
此外,地球公转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影响。
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四季更替,进而使得昼夜交替的周期发生变化。
五、结论本实验通过模拟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过程,探究了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
实验结果表明,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当地球自转时,不同位置的地表受到太阳照射的强度和时间发生变化,导致地表温度和亮度的差异,从而形成昼夜交替。
此外,地球公转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在理解和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时,需要综合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六、建议与改进1.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控制变量,例如改变台灯的位置和高度,观察其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2.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地球仪模型,例如极地投影和赤道投影的地球仪,以更全面地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掌握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并能够运用实验器材模拟昼夜交替过程,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一天。
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太阳光只能照射到地球的一面,这一面称为昼半球,另一面称为夜半球。
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现象产生。
三、实验器材1. 地球仪2. 手电筒3. 实验记录表四、实验步骤1. 将地球仪放在桌面上,调整地球仪的方向,使其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
2. 打开手电筒,将其照射在地球仪上,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
3. 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分布情况,记录实验现象。
4. 将地球仪缓慢旋转,模拟地球自转过程。
5. 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分布情况随地球自转而发生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6. 将地球仪停止旋转,调整地球仪的方向,使其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
7. 再次打开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
8. 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分布情况,记录实验现象。
9. 将地球仪缓慢旋转,模拟地球公转过程。
10. 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分布情况随地球公转而发生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仪上的一侧始终被手电筒照射,模拟昼半球;另一侧始终处于黑暗中,模拟夜半球。
随着地球自转,昼夜分布情况发生变化,验证了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仪上的一侧始终被手电筒照射,模拟昼半球;另一侧始终处于黑暗中,模拟夜半球。
随着地球公转,昼夜分布情况发生变化,验证了地球公转也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3.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模拟了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让学生对地球运动和昼夜交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观察,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实验名称:模拟昼夜现象实验日期:2022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实验目的: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现象的影响。
2.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现象的因果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验器材:1. 地球仪1个2. 手电筒1个3. 地球仪支架1个4. 水平桌面1张5. 记录本1本6. 铅笔1支实验步骤:1. 将地球仪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确保地球仪平稳。
2. 将地球仪支架固定在地球仪上,使地球仪可以自由旋转。
3. 打开手电筒,将其放置在地球仪的正前方,模拟太阳。
4. 观察地球仪的明暗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5. 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的明暗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6. 改变地球仪的旋转方向,观察地球仪的明暗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7. 将地球仪支架固定在地球仪上,模拟地球公转。
8. 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的明暗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1. 在地球仪的正前方放置手电筒时,地球仪的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于黑暗中,模拟白天和黑夜的现象。
2. 当地球仪缓慢旋转时,被照亮的部分逐渐减小,黑暗的部分逐渐增大,模拟昼夜交替的现象。
3. 当改变地球仪的旋转方向时,被照亮的部分和黑暗的部分互换,模拟昼夜交替的现象。
4. 在模拟地球公转时,地球仪的明暗变化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模拟昼夜交替的现象。
实验结论:1. 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
地球自转使地球的一半始终面向太阳,另一半始终背向太阳,从而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地球公转对昼夜现象也有一定的影响。
地球公转使地球在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接受到的太阳光照时间不同,从而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3.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验证了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现象的因果关系。
实验讨论:1.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现象的影响有何不同?2.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何影响?3. 如何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预测昼夜长短的变化?实验拓展:1. 研究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昼夜现象的影响。
一、实验背景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设计了一项科学实验——昼夜交替实验。
二、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实验原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使得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地球面向太阳的一面为白天,背向太阳的一面为黑夜。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因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四、实验器材1. 地球仪一个2. 手电筒一个3. 模拟太阳光源一个4. 模拟地球表面模型一个5. 记录纸若干五、实验步骤1. 将地球仪放置在实验桌上,确保地球仪的转动轴与桌面垂直。
2. 将模拟太阳光源放置在地球仪的一侧,模拟太阳的位置。
3. 将模拟地球表面模型放置在地球仪上,代表地球的表面。
4.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线,照射地球仪上的模拟地球表面模型。
5. 观察模拟地球表面模型的明暗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6. 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模拟地球表面模型的明暗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7. 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六、实验现象1. 当模拟太阳光源照射模拟地球表面模型时,模拟地球表面模型的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于黑暗中。
2. 当转动地球仪时,模拟地球表面模型的明暗区域发生交替变化。
七、实验结论1.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2. 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照亮的一面为白天,背光的一面为黑夜。
3.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因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了解了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本次实验激发了学生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九、实验拓展1. 可以进一步探究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2. 可以研究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与昼夜交替现象之间的关系。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球自转的现象,直观地演示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地球表面昼夜分布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1. 地球仪2. 手电筒3. 黑色背景板4. 白色纸板5. 细绳6. 计时器三、实验原理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为24小时,因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当地球某一半球正对着太阳时,这一半球就是白天;而当这一半球背对着太阳时,就是黑夜。
四、实验步骤1. 将地球仪放置在黑色背景板上,确保地球仪的轴与背景板垂直。
2. 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将其固定在地球仪的正上方。
3. 在地球仪的赤道附近贴上一张白色纸板,代表地球表面。
4. 用细绳将地球仪固定在轴上,确保地球仪可以自由旋转。
5. 打开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白色纸板。
此时,白色纸板的一侧被手电筒照亮,另一侧处于黑暗中,模拟出昼夜交替的现象。
6. 使用计时器记录手电筒照射到地球仪的时间,观察并记录昼夜交替的周期。
7. 重复实验多次,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实验现象1. 当手电筒照射到地球仪的白色纸板时,纸板被照亮,模拟出白天现象。
2. 当手电筒移至另一侧时,纸板进入黑暗中,模拟出黑夜现象。
3. 观察多次实验,可以发现昼夜交替的周期大约为24小时。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地球自转确实导致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
3. 实验中,当手电筒照射到地球仪的白色纸板时,纸板被照亮,模拟出白天现象;当手电筒移至另一侧时,纸板进入黑暗中,模拟出黑夜现象。
这说明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的光线只能照射到地球的一半,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模拟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
这一现象是地球表面昼夜分布的主要原因。
八、实验拓展1.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地球自转对地球其他地理现象的影响,如时间差异、地转偏向力等。
实验名称:昼夜变化的原因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或小纸人)。
实验步骤: 1.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
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部分,思考哪边是白天,哪边是黑夜。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如插有大头针的地方或者是小纸人的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分别在什么位置是早上、正午和傍晚?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传,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九实验名称:探究四季的原因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步骤: 1.在桌子上画一个圆,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道上运动。
2.手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
3.地球仪在转动地过程中倾斜角度要保持一致。
4.观察与思考:仔细观察,“太阳”的光芒分别直射在什么地方?这与四季的形成又有什么关系呢?实验结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
实验名称:月相变化模拟实验实验器材:电灯、皮球。
实验步骤: 1.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
2.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
3.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实验十一实验名称: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实验器材:电灯、圆形小镜子。
实验步骤: 1.在与你的眼睛同样高的墙壁上悬挂一盏电灯,用它当作太阳。
手持一面圆形的小镜子当作月亮,与你看电灯的视线大体相平。
2.面对电灯,闭上一只眼睛,调整“月亮”与眼睛的距离,使“月亮”能完全遮住“太阳”,这时,就发生了日食。
《昼夜交替》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3、昼夜交替
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
1.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3、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
2.模拟昼夜变化
1、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
2、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与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围”地球;)
3、缓慢转动地球仪,边转动边观测;
3.实验总结
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