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整理的概念
- 格式:docx
- 大小:14.31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章统计整理本章内容提要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概念和程序一、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将调查取得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或分组)、汇总,为统计分析提供条理化、系统化的综合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二、统计整理的程序统计整理按以下程序进行:(1)对调查资料的审核。
主要包括:准确性审核、完整性审核、及时性审核、适用性审核。
(2)统计分组。
(3)统计汇总。
(4)编制统计表。
第二节 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按照选定的变异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部分或组别,使组与组之间具有差异性,而同一组内的单位保持相对的同质性。
统计分组在统计研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区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
(2)研究总体内部结构。
(3)研究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二、分组标志的选择正确选择分组标志是统计分组的核心问题。
分组标志就是将总体划分为若干部分或组别的标准或根据。
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根据统计研究的具体任务和目的,选择与研究现象联系最密切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2)在对被研究现象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中选择具有本质性的重要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3)结合现象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或社会经济发展条件选择分组标志。
三、统计分组的种类(一)按分组标志的性质可分为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品质标志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反映事物性质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在品质标志变异的范围内划定各组的界限,将总体区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的部分或组别。
数量标志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在数量标志变异范围内划定各组的数量界限,将总体划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或组别。
(二)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简单分组就是对总体只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
复合分组就是对同一总体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结合起来进行分组。
第二节统计整理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意义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对统计调查或科学实验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或对已经加工过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成为系统化、条理化、标准化的能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通过统计调查或实验,我们取得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但这些原始资料一般是分散的、不系统的个体资料。
它们只能说明总体各单位的具体情况,而不能说明总体特征,难以反映总体的全貌情况。
用这样的资料,无法从总体上认识和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无法揭示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必须对这些分散的、不系统的个体资料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汇总,使之成为系统化、条理化、标准化的能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统计资料,并以此计算各种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指标,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全貌,认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
可见,统计整理不是单纯的数据汇总,而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类和综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它是从对社会经济现象个体量的认识到社会经济现象总体量的认识的连接点,是统计调查的继续,是统计显示与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在整个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数据整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统计工作的成果。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统计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如果发现被调查单位的资料不齐全或有差错,要及时查询订正。
(2)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汇总,并按调查和分析目的的要求进行各种分组,汇总出各组单位数和各项指标的总数。
(3)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统计图,以便进一步分析和应用。
三、统计整理的方法与步骤(一)统计分组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理解统计分组的概念要注意三点:(1)统计分组的对象是总体。
(2)统计分组应有分组标志。
(3)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分”,对总体单位而言是“合”。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一、解释概念1.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或对已初步加工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的综合资料,以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工作过程。
2. 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志,将统计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3.分组标志就是将统计总体划分为几个性质不同部分的标准或依据。
4.复合分组是对被研究现象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结合起来所进行的分组。
5. 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次数分布,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形成的,用来反映总体单位在各组中分布状况的统计数列。
6.统计表是把统计数据按照一定的结构和顺序,用表格显示出来的一种形式。
二、填充内容1. 统计调查、统计分析。
2.逐级汇总、综合汇总。
3. 及时性、准确性。
4. 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分组体系。
5. 并列标志、分别。
6. 离散型、组距式。
7. 反比。
8. 组中值、一般水平。
9. 重合式、非重合式。
10. 总标题、纵标目。
11. 调查表、分析表、分组表、复合表。
12. 几何图形、具体形象。
三、选择答案1.( a b c d )2.( d )3.( a )4.( b c )5.( b )6.( b )7.( d )8.( a b )9.( a )10.( a c d )11.( b )12.( c d )13.( a )14.( a c )15.( c d )四、判断改错1.(√)2.(×)分布数列包括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
3.(√)4.(√)5.(×)是一个品质数列。
6.(√)7.(×)通常是把该数值列人下限的所在组。
8.(√)9.(×)是离散变量数列。
10.(×)开口数列是指最大值只有下限没有上限,或者是最小值只有上限没有下限。
五、简答问题1.【回答要点】①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②实现由个体到全体、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从整体上反映出事物的数量特征。
统计数据的整理一、统计整理(一)定义:就是对搜集得到的初始数据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变成能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数据的工作过程。
对已整理过的资料(包括历史资料)进行再加工也属于统计整理。
(二)意义:1、通过统计调查可以取得第一手资料,但这种资料只能反映总体各单位的具体情况,是分散、零碎、表面的。
要说明总体情况,揭示出总体的内在特征,还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以便通过综合指标对总体作出概括性的说明。
2、统计整理是整个统计工作和研究过程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
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资料,只有通过科学的审核、分类、汇总等整理工作,才能使统计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由个别到全体、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才能从整体上反映出事物的数量特征。
否则统计调查所得的资料再丰富、再完备,其作用也发挥不出来,统计调查就将徒劳无益,统计分析也将无法进行。
3、统计整理还是积累历史资料的必要手段。
统计研究中经常要用动态分析,这就需要有长期累积的历史资料,而根据积累资料的要求,对已有的统计资料进行筛选,以及按历史的口径对现有的统计资料重新调整、分类和汇总等,都必须通过统计整理工作来完成。
(三)程序:1、设计整理方案: 分组和分组体系; 统计指标2、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审核: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是统计整理的第一步,包括以下内容:(1)完整性和及时性完整性,就是看调查单位或填报单位是否齐全;规定的项目是否都有答案,应报资料的份数是否符合规定。
及时性,是看填报单位是否按时报送了有关资料。
对不报、漏报或迟报的现象都要及时查清。
(2)审核资料的正确性:审核资料的正确性,是检查所填报的资料是否准确可靠。
常用的审核方法有两种:①逻辑检查:首先,从理论上或常识上检查资料是否有悖常理、有无不切实际或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例:一张调查表中,年龄是9岁,职业是教师,其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
项目三统计整理教学要求学习目标:认识统计整理的意义、步骤和审核;认识统计分组的作用和标志;理解频数分布的概念和种类、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的频数分布;理解统计汇总的相关知识,掌握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概念、结构与分类。
教学重点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结构与分类。
教学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
课时安排本章安排4课时。
教学内容模块一统计整理概述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及意义(一)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整理即统计数据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对收集到的多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和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工作过程。
(二)统计整理的意义统计整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通过对统计资料的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可以利用综合指标对总体做出概括性说明,进而揭示总体的内在特征。
(2)在调查统计中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只有通过整理工作,经过科学的审核、分类、汇总等环节,才能使统计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由个例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才能从整体上反映出事物的数量特征。
(3)统计研究中经常要进行动态分析,这就需要有长期累积的历史资料。
二、统计整理的步骤(1)设计方案。
(2)资料审核。
(3)统计分组。
(4)统计汇总。
(5)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
三、统计数据的审核数据审核是统计整理的初始阶段,也是展开整个工作的基础。
1. 数据检查数据检查是指检查所收集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数据检查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事先制订好的检查规则,对每一份问卷进行检查。
(2)按照检查规则将所有问卷分为三类:可以接受的、明显要作废的、有疑问的。
(3)对可以接受的问卷和有疑问的问卷进行进一步校订。
2. 数据校订数据校订是指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对数据做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正,以满足统计研究的要求。
以调查问卷为例,调查问卷的数据校订包括以下步骤:(1)查看每一份问卷,检查出不满意的答案。
(2)处理不满意答案。
处理不满意答案有两种方法:按缺失值处理、整个问卷作废。
统计整理的概念
统计整理(Statistical Processing)
统计整理即“统计资料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为统计分析提供准确、系统、条理清晰、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
广义地说,统计整理也包括对次级资料进行的再加工。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和发展,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和条件,在整个统计工作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为,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是零碎的、分散的、不系统的,是反映个体特征的,不能反映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和事物的规律性。
只有通过统计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将分散零碎的个体资料进行归纳和概括,才能得到系统的、反映总体数量特征和规律性的统计资料,才能认识总体。
统计整理结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分配数列。
它说明总体单位数在各组分配的情况。
分配数列包括两个因素:组的名称和各组的单位数。
分配在各组的总体单位数叫次数(频数),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叫比率(频率)。
分配数列可以按品质标志分组,也可以按数量标志分组。
前者称品质数列,后者称变量数列。
一般的统计调查都是大规模的,取得的统计资料数量庞大,汇总整理需要众多的人员参与,为保证统计整理的质量,在进行整理之前,要设计统计资料整理方案。
所谓整理方案就是对统计整理阶段各个方
面工作所作的全面考虑和安排,通常以文件的形式出现。
统计整理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汇总的统计指标和综合表。
2、确定分组方法。
有关统计分组的内容将在下一节专门论述。
3、确定汇总资料的形式。
4、确定资料的审查内容和审查方法。
(一)统计整理的形式
统计整理需要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
其形式基本上有两种:
1、逐级整理。
即按照一定的统计管理体制,自下而上地对调查资料逐级进行整理。
2、集中整理。
即将全部调查资料集中到组织统计调查的最高一级机构一次进行整理。
也可以将两者结合,即一方面对一些最基本的统计指标实行集中汇总,另一方面又将全部原始资料实行逐级汇总。
(二)统计整理的技术
统计整理的技术主要有:
1、手工汇总。
用算盘或小型计算器进行。
2、电子计算机汇总。
包括编程序、编码、数据录入、逻辑检查、制表打印等过程。
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它们之间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每一方面的数字对于了解这一事物都有一定的作用,不能只顾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对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就要研究事物的
全貌,描绘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揭示事物的总体特征和规律性。
对特定的事物来说,一般有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数量是基本的,关键性的,能表现事物本质的;而其余一些数量可能只有辅助、补充的意义。
统计整理必须从事物的联系中找出这种基本的数量关系。
因此,在对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深刻的政治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最基本的、最能说明问题本质特征的统计分组和统计指标对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就成为进行统计整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统计整理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应当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对统计资料进行整理的步骤如下:
1、设计和制订统计资料的汇总方案。
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和检查。
统计资料的审核包括完整性、正确性和可比性、及时性审核。
完整性审核是指,要求得到的资料是否都得到了,是否有缺页漏项的现象。
正确性审核是指,判断资料的真假和可靠程度。
可比性审核是指,资料的计算口径、包括范围、计算方法、计算价格等方面是否可比。
及时性审核,主要是检查调查单位是否按时上报统计资料,有无拖延。
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的方法主要有逻辑审核法和验算审核法两种。
3、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组、汇总和计算。
汇总组织方式有逐级汇总和超级汇总两种。
按照确定的汇总组织方式,根据汇总要求和具体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组汇总,并计算
各组指标和综合指标。
4、对整理好的资料再一次进行审核,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汇总过程中的各种差错。
5、将汇总的结果表示出来。
表示统计资料的方法有统计表、统计图和统计报告等。
6、系统地积累统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