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7
颅脑损伤诊疗常规
1、急诊脑外伤病人接诊处置: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
识状态,尤其是神志瞳孔等重点体征变化,询问病情,确定GCS 评分及分型,了解有无复合伤,及时行头颅CT检查,作出初步诊断以及适当的急诊处置,根据病情需要,收入病房或直接进入手术室施行急诊手术。
2、救治原则:抢救生命(心-肺-脑复苏),解除脑疝,止血,预防感染,复合伤的治疗。
3、各种类型的急诊手术:头皮和颅骨损伤的清创手术,血肿钻孔引流术,标准开颅血肿清除术。
4、综合治疗手段: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激素类制剂和止血药物的使用,预防性使用抗菌素,神经保护药物,促醒药(如纳洛酮),水电解质平衡,全身营养与能量支持。
5、危重病人抢救及监护
6、康复治疗:预防和治疗各种外伤后并发症,抗癫痫
药,高压氧,神经功能和认知能力的恢复,精神心理治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由于外力作用使颅骨发生断裂、颅内脑组织受损或颅内血肿形成的病理状态。
颅脑创伤的发病率较高,危害极大。
针对颅脑创伤的救治需制定符合临床实际的救治指南,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科学、全面的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以期提高对颅脑创伤的救治水平。
一、评估患者情况1. 患者初期救护颅脑创伤患者需要立即得到救治,因此在患者发生事故后及时进行急救十分重要。
救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包括清除呼吸道、止血、拍打患者双肩以唤醒其意识等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得到维持。
2. 评估颅脑损伤程度在将患者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伤情进行初步评估。
评估颅脑损伤程度需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肢体运动情况等,以便在后续治疗中能够及时调整救治方案。
3. 评估CT影像医院到达后,患者需要进行头部CT检查,以明确颅脑损伤的具体情况。
根据CT影像的结果,医护人员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伤情,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二、调整患者体位1. 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尤为重要。
在救治之初需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清除吐血、呕吐物,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
2. 避免颅内压增加针对颅脑创伤患者,应避免头部下垂,以防止颅内压增加。
需要将患者头部略微抬高,以有利于颅内高压的排出。
三、药物治疗1. 治疗颅高压对于颅脑创伤患者,颅内高压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在救治中需要尽快降低颅内压,常用的药物有甘露醇、呋塞米等,也可采取脱水疗法、高渗糖液等手段进行治疗。
2. 抗生素应用在严重颅脑创伤的患者中,由于颅内感染的风险较大,因此通常会给予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3. 镇痛及镇静颅脑创伤患者在疼痛及不适感较为明显,故需给予镇痛及镇静处理,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四、外科治疗1. 紧急手术对于颅脑创伤患者,当出现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伴有颅内血肿、脑挫伤、脑水肿等情况时,往往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手术,以减轻颅内压,救治颅内血肿等。
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
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伤后昏迷12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
2.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肢体瘫痪等。
3.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明显改变,如血压下降、呼吸深慢、脉搏缓慢等,可能是脑疝的早期表现。
4.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及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等情况。
此外,如果患者有以下情况之一,也被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
1.头皮缺损面积累计超过75cm。
2.开放性颅骨骨折并伴有硬脑膜破裂。
3.颅骨凹陷性或者粉碎性骨折,出现脑受压症状和体征,需要手术治疗。
4.颅底骨折,伴有脑脊液漏持续4周以上。
5.颅底骨折,伴有面神经或者听神经损伤引起相应神经功能障碍。
6.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7.脑挫(裂)伤,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8.颅内出血,伴有脑受压症状和体征。
9.外伤性脑梗死,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10.外伤性脑脓肿等。
颅脑损伤的康复颅脑损伤是指脑部的创伤,其原因在战时多为火器伤、利器伤、爆炸伤、工事或建筑物倒塌的撞、压伤等;和平时期多为交通事故、工伤、运动损伤、跌倒、利器伤等。
其发病率在我国为55.4/10万人口,患病率为783/10人口。
颅脑损伤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两类:属闭合伤者,头皮可有破裂,颅骨可有骨折,但脑组织不与外界相通;属开放性者,脑组织与外界相通。
颅脑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除运动、言语等方面以外,主要还有记忆、思维等认知障碍。
5.2.1康复评定5.2.1.1 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颅脑损伤的严重车程度,急性期主要依据昏迷的时间、用Glasgow昏迷量表来确定;在恢复期,主要依据伤后遗忘(Post-traumatic Amnesia,PTA)的时间、用HRB神经心理学测试(Halstead-Reitan Battery,HRB)和LOTCA等方法来评定,其评定标准如表5-2-1:表5-2-1 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综合评定(第109页)GCS、PTA、HRB的评定方法如下:(1)GCSGCS的内容和评定方法如表5-2-5:表5-2-2GCS(第109页)(2)PTA时间1)PTA的定义PTA是受伤后记忆丧失到连续记忆恢复所需的时间,其情况如表5-2-3。
表5-2-3PTA时间(第110页)2)PTA的确定对于患者是否脱离PTA,需用定向遗忘实验来评定。
该实验主要通过向患者提问的方式了解患者的连续记忆是否恢复。
患者回答不正确时按规定扣分,将100减去总扣分是为得分。
100分为满分;75-100为正常;66-74为边缘;<66为异常。
一般认为达到75分才可以认为是脱离了PTA。
定向遗忘试验的具体试验,内容如表5-2-4:表5-2-4 定向遗忘试验(第111页)3)根据PTA确定损伤的程度PTA时间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的关系如表5-2-5:表5-2-5 PTA时间与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第111页)(3)HRB及LOTCA请参见2.12.4.1和3.2.1.4的有关部分。
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
1、伤情危重,机体耐受力明显减弱且伤情形势危急,危及生命安全。
2、并发证倾向于多发性系统器官衰竭,需要抢救保护,提供综合治疗。
3、有全身性感染、败血性休克条件出现且危及生命安全,需要加强
复苏病人的机能调控。
4、伤者出现大量出血,出血不易控制,伤口污染严重,新生器官功
能受损。
5、伤口重度撕裂,开放性伤口大幅度损伤,双侧肢体伤情并发,关
节脱位严重。
6、头部外伤,外伤后的癫痫、精神病及植物性状态,或伴有头部重
度撕裂伤口。
7、全身烧伤超过30%以上,或烧伤面积较大,并发症较多,可能危
及生命的程度。
诊疗规范:
1、抢救急救:抢救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检查,迅
速采取措施进行抢救。
2、急救治疗:应给予急救治疗,控制出血和伤口清洗,伤口清创及
吻合,治疗伤口感染,预防消瘦,伤口精细等。
3、复苏治疗:为伤者进行有效的复苏治疗,重点对伤口、呼吸、循环复苏进行控制,使伤者能够顺利恢复。
4、预防病情恶化:病情可能恶化,应采取有效措施,早期检查和早期治疗,提高抢救率。
5、护理治疗:合理开展。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初步判断后,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对于头部伤情,应先清理伤口,止血、包扎,防止感染和进一步出血。
对于生命体征异常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呼吸道通畅和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
伤情判断时,应根据GCS评分和其他临床表现,确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便进行下一步治疗。
现场抢救应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血压稳定、控制颅内压等,同时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颅脑损伤是头部遭受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的损伤,包括颅部和脑部损伤。
颅部包括头皮和颅骨,脑部指颅腔内的脑组织、脑血管和脑脊液。
致伤因素和损伤的性质是颅脑损伤发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
头部受力的强度和部位、致伤物体的物理性质、颅脑各部组织的结构和密度不同,因此造成头皮、颅骨和脑损伤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颅脑损伤可以同时并存,也可以各自单独发生。
头部受伤后引起的病理过程具有特殊性,原发性损伤之外还会引起继发性损伤,累及全脑甚至全身。
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在现场急救处理时,应进行初步检查,包括头部伤情、生命体征和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
头部伤情包括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和颅骨骨折。
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和循环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伤情判断主要采用临床分级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现场抢救应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血压稳定、控制颅内压等,同时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对于头部伤情,应先清理伤口,止血、包扎,防止感染和进一步出血。
对于生命体征异常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呼吸道通畅和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
伤情判断时,应根据GCS评分和其他临床表现,确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便进行下一步治疗。
颅脑创伤的急救服务指南与规范引言本文档旨在为颅脑创伤急救提供指南与规范,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提供高效和安全的急救服务。
颅脑创伤是一种严重的损伤,及时和适当的急救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急救准备1. 紧急医疗设备确保急救场所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血压计、呼吸机等。
这些设备可以帮助医务人员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手段。
2. 急救药物和工具准备必要的急救药物和工具,如止血药、镇痛药和氧气。
这些药物和工具可以帮助缓解患者的疼痛,控制出血,并提供氧气支持。
3. 人员培训和演练确保急救人员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演练,掌握颅脑创伤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定期进行模拟演练,以保持急救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急救流程1. 评估患者状况第一步是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状况、呼吸、血压和脉搏等。
根据评估结果判断患者的急救优先级,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2. 给予氧气如果患者呼吸困难或氧气饱和度低于正常范围,应立即给予氧气。
使用将氧气输送至患者口鼻的面罩或导管。
3. 确保通畅呼吸道在急救过程中,确保患者的呼吸道畅通。
可以采用头后仰、下颌提拉等方法,以保持气道通畅并促进呼吸。
4. 控制出血如果患者出现严重出血,应尽快控制出血源。
使用合适的止血方法,如直接压迫、绷带包扎等。
5. 病情监测和记录在急救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记录相关数据。
这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提供给后续的医疗救治。
急救注意事项1. 避免颠簸和震动在抬运和转运患者时,避免颠簸和震动。
这可以减少颅脑创伤的进一步恶化,并降低患者的痛苦。
2. 防止二次伤害在急救过程中,尽量避免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注意保护患者的颈椎和脊柱,并避免不必要的动作。
3. 移送至专科医院颅脑创伤需要及时的专业救治,因此,在急救过程中,应尽快将患者移送至专科医院。
与专科医院保持密切联系,准备接诊并提供必要的信息。
总结本文档提供了颅脑创伤急救的指南与规范。
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一、急危重伤病标准1、七大重症:发热、休克、内脏出血、烧伤、染毒、头脑外伤、骨关节脱位。
2、八大急症:心肺停止、中毒中溶、精神状态异常、痉挛、呼吸衰竭、低血糖、血压失常、全身感染。
3、其他重症:头部出血、再次感染、营养不良或缺乏、心脏病等。
二、急危重伤诊疗规范1、针对发热的患者,应迅速查明原因,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发热,如适当护理、应用对病原体有效的抗菌素、放射、手术等。
2、对休克患者,首先要果断决定,并立即进行抢救措施,包括内源原因与外源性休克之病因疏通及预防休克复发,如血液循环系统的改善、血液的补充、药物的应用。
3、出血的治疗,首先要运用常规的保守治疗方法,切断血管,促进凝血,限制出血,同时给予药物、激素的补充等,如果这些方法无法控制出血,还可采用外科措施,如开血穿刺、引流等。
4、烧伤的治疗,主要包括静脉输液、饮食调控、益生菌佐剂、伤口照射等。
5、染毒的治疗,包括针对抗毒药物的应用、营养调节、护肤贴片等,采用医护人员手消毒和护理,以防再次感染。
6、头脑外伤的治疗,采取避免疼痛、降低损伤、保护脑神经等方法,同时要采取复苏、抗癫痫、避免后遗症的措施。
7、骨关节脱位的治疗,采取止痛、冷敷或温敷、体位固定等抢救方法,以及正规手术修复。
三、紧急应该做的事项1、首先要及时报警联系医护人员,及时将伤者送入医院;2、应当定期检查各种急危重伤的症状,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病情出现复发;3、应当注意伤者的营养与调理,给予必要的保护,避免伤者发生低血糖或营养不良等症状;4、应及时进行抗菌治疗,预防伤者发生感染;5、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6、应定期在伤者身体状况有所变化时,及时联系医护工作者,即时征召专业人员进行治疗;7、抢救时,应注意伤者安全因素,避免误把温馨变成伤害。
颅脑损伤急诊诊治程序
生命体征:颅内压升高时,生命体征变化是两慢两高
头部体征:颅前窝骨折酷似“熊猫眼”或称“眼睛征”
病情判断脑脊液鼻漏;颅中窝骨折脑脊液耳漏
口角歪斜和听力障碍;颅后窝骨折主要
表现为耳后乳突区皮下瘀斑
神经体征:瞳孔变化,运动反射改变,脑膜刺激征
头痛与呕吐:频繁的呕吐,头痛性加重
辅助检查:头颅X线摄片、CT扫描、MRI检查等
开放气道吸氧,气管切开,机械通气
颅建立静脉通道 5%~10%葡萄糖注射液
脑 20%甘露醇、地塞米松、呋塞米
损急救措施控制脑水肿,
伤降低颅内压
冰帽物理降温
控制出血清创缝合,应用止血药
手术术前准备:备皮、剃头、备血、皮试、留置导尿
预防感染TAT、抗生素
辅助检查头颅X线平片、CT
抗休克治疗输血、升压药
体位:头部抬高15º,身体自然倾斜,避免颈部扭曲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做好呼吸机管理,气道护理
救护要点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变化、监测神志、瞳孔变化30min1次
留置导尿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
急危重伤病是指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危害生命的疾病或创伤,需要立即进行救治的病情。
在医学救治中,对于急危重伤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本文将就急危重伤病的标准及诊疗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对于急危重伤病的诊断,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如血液检测、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类型。
在诊断时,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判断病情的危急程度,及时确定急危重伤病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其次,对于急危重伤病的治疗,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史,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当严格遵循急危重伤病的诊疗规范,包括但不限于,保障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功能稳定,控制感染,减轻疼痛,维持营养平衡等。
此外,医生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急危重伤病的诊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配合护理人员、检验人员、影像学人员等,进行全方位的诊疗工作。
同时,医生还应当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愿,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对于急危重伤病的诊疗工作,医生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同时,医生还应当注重团队合作和患者沟通,以提高急危重伤病的诊疗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损失。
希望本文对于急危重伤病的诊疗规范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危重脑损伤患者判定标准解释
简介
危重脑损伤患者判定标准是为了对脑损伤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提供指导,帮助医生准确判定患者的危重程度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档将解释危重脑损伤患者判定标准的相关内容。
判定标准
危重脑损伤患者的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状态评估
生理指标监测
除了意识状态评估外,还需要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
生理指标包括血压、呼吸、心率、体温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危重程度,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影像学检查结果
影像学检查是判定脑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CT扫描、
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患者的脑部结构和损伤情况。
根据
检查结果,可以判断脑损伤的程度和部位,进一步指导治疗和康复
工作。
临床表现评估
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是判定危重程度的重要依据。
包括神经系统
功能、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评估。
根据表现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可以判断患者的危重程度,并制
定相应的处理和治疗计划。
结论
危重脑损伤患者判定标准的准确评估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
关重要。
通过对意识状态、生理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
的评估,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
及时采取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以上是危重脑损伤患者判定标准的基本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
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咨询。
严重头颅外伤标准
头颅外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引起的损伤。
严重头颅外伤包括以下几个标准:
1. 颅骨骨折:骨折是头颅外伤的常见表现,严重头颅外伤可导致颅骨骨折,如颅底骨折、枕骨骨折等。
2. 颅内出血:严重头颅外伤会导致颅内出血,如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内出血等。
3. 脑挫伤:剧烈的头颅外伤会导致脑组织挫伤,即脑组织受到压迫、挤压和刺激。
4. 颅脑损伤合并其他系统损伤:严重头颅外伤可能伴随其他系统的损伤,如胸腹部损伤、颈椎损伤等。
5. 意识障碍:严重头颅外伤常导致意识障碍,包括昏迷或深度昏迷。
6. 颅内压增高:严重头颅外伤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脑功能受损。
以上标准可以作为评估头颅外伤严重程度的参考依据,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评估确定头颅外伤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第一部分院前医疗急救
二、院前医疗急救流程
指挥调度中心受理急救呼叫电话。
接受指挥调度中心指令,2分钟内派出救护车。
在途中,通过电话与患者或第一目击者联系,
指导自救并进一步确定接车地点。
到达现场后,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现场救治。
告知病情、确定转送医院(向病人或第一目击
者告知病情,联动“110”确定转送医院)。
将患者的病情、救治情况及拟送达医院等相关
信息报告指挥调度中心,建立抢救绿色通道。
转运途中,陪伴患者身边,进行严密监护,确
保途中安全。
到达医院后,与接诊人员就病情与处置进行交
接。
完成任务,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任务。
三、需要急救患者的生命体征
(一)心率 <50次/分或心率 >130次/分。
(二)呼吸 <10次/分或呼吸 >30次/分。
(三)脉搏血氧饱和度<90%。
(四)血压:收缩压<85mmHg 舒张压<50mmHg或收缩压>240mmHg 舒张压>120mmHg。
四、危重症的院前医疗急救诊疗规范
6.颅脑损伤。
(1)判断生命体征,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头部受伤引起严重的外出血,依据病情给予包扎止血。
(3)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口咽部异物,必要时气管插管。
(4)通气与吸氧。
(5)对脑脊液鼻或耳漏者,应将病人侧卧防止舌根后坠,将头部稍垫高,使流出的液体顺位流出,严禁用水冲洗,严禁用棉花堵塞耳、鼻。
(6)开放静脉通道,密切观察颅内压变化,酌情使用降颅压药物。
(7)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第二部分医院急诊科
一、急诊处理流程
按照急诊对急性伤病的识别、评估和处置流程进行。
二、急诊处置分级
遵照急诊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具体参照第二章)。
(一)若患者分级为1~2级,需要在急诊科就地抢救、稳定生命体征,后续专科治疗。
(二)若患者分级为3级,需要观察。
(三)若患者分级为4级,可简单处理后离院。
一些常见急危重伤病的诊疗规范可参考第三章,如所遇情况未纳入此诊疗规范,请参考相关治疗指南或规范。
治疗药物应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选择,治疗手段应从最基本措施开始,不超出所在地医疗保险报销目录。
危重病患者先安排在急诊抢救室抢救,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收入ICU。
经过救治患者诊断明确、生命体征稳定但仍需进一步治疗的患者,转入相应科室治疗。
三、急诊患者中危重症的判别标准
急诊病人病情评估结果分为四级,医院急诊科的救助主要针对
急诊患者中的危重症,包括分级标准中的1级和2级患者(参见表1)。
表1 急诊病情分级标准
注:“需要急诊医疗资源数量”是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补充依据,如临床判断病人为“非急症病人”(D级),但病人病情复杂,需要占用2个或2个以上急诊医疗资源,则病人病情分级定为3级。
即3级病人包括:急症病人和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的“非急症病人”;4级病人指“非急症病人”,且所需急诊医疗资源≤1。
1级:濒危病人
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病人:无呼吸/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如气管插管病人),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2级:危重病人
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予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随时关注,病人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3级:急症病人
病人目前明确在短时间内没有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参见表2)者,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
4级:非急症病人
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参见表3)的病人。
如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病情分级上调1级,定为3级。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和分区流程见图1。
图1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和分区图
注:①ABC参见分级标准;②生命体征异常参考指标见表2-1;
③急诊医疗资源指在获取急诊病人的主诉后,根据主诉及所属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资源配置,评估病人在进入急诊科到安置好病人过程中可能需要的急诊医疗资源个数(参见表3)。
表2 生命体征异常参考指标——用于急诊病情分级
(规范性附录)
注:*评估小儿呼吸时尤其要注意呼吸节律;**评估小儿循环时须查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和紫绀,病情评估时血压值仅为参考指标,有无靶器官损害是关键,血压升高合并靶器官损害,则分级上调一级;成人单纯血压升高(无明显靶器官损害证据)时,若收缩压>180mmHhg,则病情分级上调一级;要重视低血压问题,收缩压低于低限者分级标准均应上调一级。
表3 列入急诊病人病情分级的医疗资源
(规范性附录)
四、常见急危重伤病医院急诊科诊疗规范
6.颅脑损伤。
【紧急医疗救治原则】
(1)对病人的伤情进行检查,针对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2)头部受伤引起严重的外出血,立即行加压包扎止血。
(3)如有血性液体从耳、鼻中流出,可能是颅底骨折造成了脑脊液外漏。
采取方法:病人侧卧,并将头部稍垫高一点,使流出的液体顺位流出,并防止舌根后坠。
严禁用水冲洗,严禁用棉花堵塞耳、鼻。
(4)呼吸、心跳停止,应进行心肺复苏。
(5)昏迷的病人按昏迷的急救原则处理。
(6)出现严重脑疝症状,应尽快争取手术治疗。
(7)脱水治疗。
第三部分重症医学科
一、常见急危重伤病重症医学科诊疗原则
二、常见急危重伤病重症医学科诊疗规范
(四)重度颅脑创伤。
1.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观察神志、GCS评分、瞳孔、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变化,必要时进行颅内压监测。
3.维持全身灌注及脑灌注压稳定,必要时可予血管活性药物。
4.脱水降颅压治疗、防止脑疝。
5.脱水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评估液体出入量,避免出现低血容量状态,监测电解质。
6.警惕尿崩症、脑耗盐综合征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