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涵洞设计基本规定
- 格式:docx
- 大小:193.14 KB
- 文档页数:8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1总则1.0.1为规范公路桥涵设计,按照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的原则,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各等级公路桥涵的设计。
1.0.3公路桥涵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
1.0.4公路桥涵主体结构和可更换部件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表1.0.4的规定。
1.0.5特大、大、中、小桥及涵洞按单孔跨径或多孔跨径总长分类规定见表1.0.5。
注:1.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
2.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端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桥梁为桥面系行车道长度。
3.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
4.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墩中线间距离或桥墩中线与台背前缘间距为准;拱式桥和涵洞以净跨径为准。
1.0.6公路桥涵应进行抗风、抗震、抗撞等减灾防灾设计。
1.0.7公路桥涵设计应满足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有关要求。
1.0.8公路桥涵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设计基准期designreferenceperiod为确定可变作用等的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
2.1.2设计使用年限designworking/servicelife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正常养护条件下,桥涵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或更换,即可按其预定目的使用的年限。
2.1.3极限状态limitstates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2.1.4承载能力极限状态ultimatelimitstates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状态。
2.1.5正常使用极限状态serviceabilitylimitstates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值的状态。
9公路涵洞设计结构设计技术要求公路涵洞是指在公路上建设的用于通行地下的隧道或者管道结构,用于解决交通运输中的河流或山体等地形障碍。
涵洞的设计结构涉及到很多技术要求,本文将就此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涵洞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到所处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对涵洞的结构设计有重要影响。
设计人员需要通过地质勘探工作,确定地下岩土层的性质、厚度、稳定性等信息,以便合理地选择涵洞的类型和尺寸。
在地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可能需要采取加固措施,如预应力喷射混凝土等。
其次,设计人员需要考虑涵洞的荷载条件。
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涵洞所能承受的轴力、弯矩、剪力和扭矩等荷载。
荷载条件对涵洞的结构设计有直接影响,涵洞的结构设计需要合理地选择材料和断面形式,确保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涵洞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涵洞的通水要求。
涵洞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交通运输中的水文问题,因此涵洞的设计应确保涵洞能够有效地传输水流,防止积水和堵塞。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涵洞所处的水文条件,合理地选择涵洞的断面形式和尺寸,以及涵洞的入口和出口设计。
涵洞的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施工工艺和质量要求。
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施工工艺的可行性,合理地安排施工顺序和方法。
同时,结构设计应满足涵洞的质量要求,确保施工后涵洞的结构安全、可靠。
涵洞的设计结构还需要考虑到使用维护的要求。
涵洞的建设需要考虑到长期使用和维护的需求,设计人员需要合理地选择材料和结构形式,以方便后期的维护和管理。
另外,设计人员还需要考虑到涵洞的通风和照明等功能,以提高涵洞的使用效果。
总之,公路涵洞的设计结构涉及到很多技术要求,包括地质条件、荷载条件、通水要求、施工工艺和质量要求、使用维护的要求等。
设计人员需要全面考虑这些技术要求,以确保涵洞的结构安全、稳定和可靠,并满足公路交通运输的需求。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条文说明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条文说明1总则1.0.1本次修订对公路桥涵设计原则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近些年的桥梁安全事故,使桥梁工程设计者和管理者认识到结构物的安全、耐久是最基本的要求。
在保证安全和耐久的前提下,桥涵设计要优先考虑满足功能需求,即要满足“适用”的要求,再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环保、经济和美观的要求。
环保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须给予高度重视。
1.0.3桥梁上的可变作用是随时间变化的,所以它的统计分析要用随机过程概率模型来描述。
随机过程所选择的时间域即为基准期。
根据《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的规定,公路桥涵结构的设计基准期取100年。
1.0.4设计使用年限是体现桥涵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指标,美国、英国、新西兰和日本等多国的桥梁设计规范对桥梁设计使用年限均有明确的规定。
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修订时综合考虑了国标的规定、公路功能、技术等级和桥涵重要性等因素,规定了桥涵主体结构和可更换部件设计使用年限的最低值。
本条规定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保持一致。
1.0.5本条中的桥涵分类标准采用了两个指标:一个是单孔跨径LK,用以反映桥涵的技术复杂程度;另一个是多孔跨径总长L,用以反映扶植规模。
本条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保持一致。
在肯定桥涵分类时,符合其中一个指标即可归类,存在差异时,可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在计算桥梁长度时,曲线桥宜按弧长计,斜桥宜按斜长计。
1.0.7可持续开展已成为国内外工程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当前环境、资源对公路桥涵扶植的约束不竭强化,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扶植已成为行业转型开展的重要途径,为此,交通运输部合时地提出了“绿色交通”的开展战略,旨在将可持续开展的理念贯穿落实到交通运输开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
增长本条规定一方面是贯彻国家和行业的宏观要求,另一方面将有助于提高设计人员对环境和资源的重视。
公路涵洞设计基本规定公路涵洞是指在公路上设置的供行人或车辆通行的隧道结构,用于解决交通流量较大、地形复杂或者道路交叉情况下的通行问题。
对于公路涵洞的设计,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定进行设计,以确保其结构的安全可靠、通行的畅顺,以下是公路涵洞设计的基本规定。
一、设计标准及基本要求:1.公路涵洞应按照国家公路技术标准规定的布置设计标准进行设计。
2.公路涵洞的设计要符合地埋深度、进出口坡率、断面形状、洞门和护坡等参数的要求,以保证通行安全和运营效率。
3.公路涵洞的设计要满足道路水工设施的规定,确保涵洞内部和周边的排水系统完善,防止涵洞内积水和涵洞外溢水。
4.公路涵洞的设计要考虑到地质条件、交通流量、设计速度等因素,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二、涵洞布置设计:1.公路涵洞的布置要考虑到道路的纵坡和横坡,确保涵洞与道路的衔接平稳,避免产生大的坡度变化。
2.涵洞的布置要考虑到河流、沟渠、人工水渠等的交叉,确保涵洞与水体的交接处设置合理,减少水流对涵洞的阻碍。
3.涵洞的布置要考虑到道路的交叉情况,确保涵洞与其他道路的交汇处设置合理,减少交通拥堵和意外事故。
4.涵洞的布置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持自然美观。
三、断面形状设计:1.公路涵洞的断面形状要根据涵洞的所属等级,确定结构高度、净宽、路基宽度等参数。
2.断面形状的设计要满足车辆通行的要求,确保车辆的稳定性和通过空间的充足。
3.断面形状的设计要满足行人通行的要求,确保行人的安全和舒适。
四、洞门和护坡设计:1.涵洞的洞门设计要考虑到车辆的进出口需要,设置与道路衔接的坡度和曲线,以利于车辆的顺畅通行。
2.涵洞的护坡设计要考虑到洞前和洞后的地形条件,采取适当的土工措施,以防止土体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
五、排水系统设计:1.涵洞的排水系统设计要满足洞内和周边的排水要求,预留足够的排水能力,避免涵洞内积水和涵洞外溢水。
2.涵洞的排水系统应按照规定设置排水井、雨水口、排水管道等设施,确保排水畅通和水质清洁。
1个一般1.0.1为了满足公路桥梁和涵洞基础设计的需要,并使设计满足先进技术,安全可靠,适用性和耐久性,经济合理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1.0.2本规范适用于公路桥梁和涵洞的基础设计。
其他道路,桥梁和涵洞的基础设计也可以参考。
1.0.3基础设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使用当地材料,节约资源的原则。
基础类型应根据水文,地质,地势,荷载,材料条件,上下构造形式和施工条件进行合理选择。
1.0.4应在桥梁现场进行工程地质勘测,所提供的勘测数据应能正确反映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影响桥梁和涵洞稳定性的不利地质,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土壤和地下水的埋葬。
1.0.5基础结构设计的功能和效果的结合应按下列规定:1.根据极限承载力状态的要求,应通过作用效果和偶然结合的基本组合来检查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1)基本组合:在计算承载力时,应按总则第4.1.6条第1款的规定执行作用效果的组合表达式,结构重要性系数,各作用的局部系数和作用的组合系数。
公路桥涵设计规范(JTG d60-2004);在稳定性检查计算中,上述系数取1.0。
2)意外组合(不包括地震活动)动作效果的组合可以表示为:2.当基础结构需要在使用寿命极限状态下设计时,应根据通用规范第4.1.7条确定短期效果组合和长期效果组合,频繁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的表示形式。
用于公路桥梁和涵洞的设计(JTG d60-2004)。
1.0.6基础结构的稳定性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检查:1.0.7应对基础结构进行耐久性设计。
1.0.8在检查地基的竖向承载力时,应根据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短期效应和作用效应的偶然组合(地震除外),将传递到基座或承载平台底部的效应进行组合。
行动)。
作用效果的总和应小于或等于基础承载力或单桩承载力的相应阻力允许值。
采用短期效果组合时,可变作用的频率系数取1.0,冲击系数应包括车辆载荷。
对于填料厚度(包括路面厚度)等于或大于0.5m的拱桥,涵洞和重力墩,在基础计算中可以忽略车辆的冲击系数。
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是指对于公路桥梁和涵洞的设计,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以确保其结构安全、经济合理、施工便利和维护方便。
1. 桥涵的基本参数(1)跨度:桥涵跨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以最小跨度为准,保证通过河流的水量和水流能力。
(2)净高:桥涵净高应根据所要通过的交通工具和通行要求确定,保证交通流畅和行车安全。
(3)桥涵的截面形式:常用的桥涵形式有梁式桥涵、拱式桥涵、板式箱涵、钢筋混凝土钢涵管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桥涵形式。
(4)桥涵的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地震烈度和桥涵的重要程度确定桥涵的抗震设防烈度。
2. 桥涵的材料和结构(1)材料选择:桥涵的主要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钢结构等,材料的选择应根据桥涵的跨度、荷载、使用寿命等要求来确定。
(2)结构形式:桥涵的结构形式可以选择常规的梁、拱结构,也可以选择现代化的斜拉桥、悬索桥等。
(3)桥涵的荷载标准:根据国家规定的荷载标准,确定桥涵的荷载参数,包括静荷载、动荷载等。
3. 桥涵的施工和维护(1)施工工艺:根据桥涵的结构形式和材料特点,确定适合的施工工艺,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
(2)施工安全:制定合理的安全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3)维护保养:定期检查和维护桥涵的结构,包括检查基础、墩台的稳定性,桥面的平整度和防水等。
4. 桥涵的环境影响和生态保护(1)环境影响评价:对于桥涵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和评估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减缓和修复。
(2)生态保护:根据桥涵建设项目的特点,设计合适的生态保护措施,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和岸线生态环境。
以上是关于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的一些内容,这些规范旨在保证公路桥梁和涵洞的结构安全可靠,提高公路交通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公路涵洞设计基本规定1.1.涵洞分类1.1.1.按建筑材料的不同,涵洞可分为圬工涵、钢筋混凝土涵、波纹钢管(板)涵等。
1.1.2.按构造形式的不同,涵洞可分为管涵、盖板涵、拱涵、箱涵等。
1.1.3.按填土高度的不同,涵洞可分为明涵、暗涵,当涵洞洞顶填料厚度(包括路面)小于0.5m 时为明涵,大于或等于0.5m 时为暗涵。
1.1.4.按水力性质的不同,涵洞可分为无压力式、半压力式、压力式三种。
1.1.5.按施工方法的不同,涵洞可分为装配式涵、现浇涵和顶进涵三种。
条文说明3.1.1~3.1.5 在原细则基础上除按建筑材料、构造形式、填土高度和水力性质对涵洞进行分类外,新增 3.1.5 条按施工方法分为装配式涵、现浇涵和顶进涵三种。
1.2.涵洞选型1.2.1.涵洞选型除应满足本规范第1.0.3 条和第1.0.4 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所在公路等级、功能、性质和将来发展的需求,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2在农田排灌地区以及靠近村镇、城市、铁路及水利设施的涵洞,应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协商确定。
3应与河沟特征、地质、水文和填土高度等条件相适应。
4在交通量较大或不能中断交通的既有道路上,当路基稳定无下沉情况时,宜结合地质、地形和运营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可选择顶进涵。
5在同一路段内的涵洞类型,应力求简化,便于标准化施工及养护维修。
1.2.2.各类涵洞宜采用标准化跨径并符合表3.2.2 的规定。
表 3.2.2 各类涵洞标准化跨径(m)1.2.3.按不同材料的涵洞选型,宜符合表3.2.3 的要求:表 3.2.3 不同材料涵洞的适用性条文说明按不同材料涵洞造型的优缺点:圬工涵:节省钢筋。
石涵经久耐用,造价、养护费用低,但跨径小;混凝土涵便于预制,但损坏后修理和养护较困难。
钢筋混凝土涵:涵身坚固,经久耐用,养护费用少,但造价较高。
波纹钢管(板)涵:对地基要求较低,变形适应性强,结构受力合理,但对抗磨蚀、抗腐蚀需要处理。
桥梁、涵洞设计统一标准一、主要技术标准1、道路级别:高速公路2、设计速度:主线:100km/h,匝道:60 km/h、40km/h3、荷载等级:公路-I级4、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300;大、中、小桥、涵洞:1/100。
5、桥梁标准宽度:1)主线整体式/分离式路幅(路线平曲线半径R≥1109m)桥梁宽度:主线整体式桥梁:0.6m防撞护栏+净-11.650m桥面+1.5m中央分隔带(含2×0.6m防撞护栏)+净-11.65m桥面+0.6m防撞护栏=26m;主线分离式桥梁:0.75m中央分隔带(含0.6m防撞护栏)+净-11.65m桥面+0.6m防撞护栏=13m;整体式/分离式路基T形梁跨中横断面布置(整体式路基为双幅) 2)主线整体式/分离式路幅(路线平曲线半径R<1109m)桥梁宽度:主线整体式桥梁:0.6m防撞护栏+净-11.802m桥面+1.196m中央分隔带(含2×0.578m防撞护栏)+净-11.802m桥面+0.6m防撞护栏=26m;主线分离式桥梁:0.598m中央分隔带(含0.578m防撞护栏)+净-11.802m桥面+0.6m防撞护栏=13m;整体式/分离式路基T形梁跨中横断面布置(整体式路基为双幅)3)匝道桥(与路基同宽);6、桥梁设计安全等级:主线桥梁、立交桥梁等均为一级,构件重要性系数1.1。
7、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峰加速度为0.05g;10、环境类别:桥梁上部结构:Ⅰ-A类;其余构件均采用Ⅰ-C类。
11、设计基准期:100年。
12、上跨高速及主干道桥梁净空:5.5m。
13、技术法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公路工程水文勘察设计规范》JTGC-201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 D64-201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2019《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GT/T 2231-01-2020《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17二、设计原则(一)总体设计原则(1)新形势下的公路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功能优先,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须贯穿桥梁设计的始终,重视绿色公路及标准化设计。
公路桥梁涵洞设计原则1 设计原则桥梁设置以“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为原则,在选型时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材料供应和地质条件,以及施工要求和功能需要等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并尽量做到标准化、装配化和施工机械化。
通过在适当位置设置大型预制场,以便集中预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建设进度,降低造价,达到综合最优的目标。
1.1桥梁总体设计原则1、一般大、中、小桥桥位平面线形服从路线总体布设需要。
2、本项目大部分路段桥头填土高度受纵断面控制,填土高度不高,其余路段路桥分界高度的确定根据地质情况分段进行。
通过对桥梁方案和高填土方案(含软土处理)的技术经济比较及台后的工后沉降计算结果,根据技术经济比较,在综合考虑了节约土地等因素,并参考项目周边已建干线公路经验,本项目的路桥分界高度确定为:软土地区5.0~6.0m。
非软土地区为6.0~7.0m。
3、跨越通航河流及排灌河流、沟渠的桥梁,做到满足河流顺畅排、灌或水运通航的需要,当桥梁与航道、水流方向斜交且水中设墩时,适当加大桥梁跨径,以满足通航和排洪要求。
4、为满足行车舒适性要求,中小桥采用简支结构,桥面连续。
1.2桥梁桥位选择原则根据项目的特点,桥位选择主要服从于平面路线布置,同时兼顾桥梁规模及施工难度,尽量减小与被交道路、河流的斜交角度。
1.3桥梁布孔原则1、桥梁布孔应满足通行、通航、泄洪的要求。
对于等级航道或兼有泄洪功能的河流,分别征求相关航道、水利部门的意见,明确航道等级及近、远期航道整治规划、河流疏竣规划,以确定通航标准。
桥梁布孔在满足通航净空的同时,也考虑泄洪的要求。
2、对于一般桥梁,在满足其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标准化跨径来布设,以方便施工。
3、兼跨农田排灌沟渠及通道的桥梁,根据现场调查搜集的资料并征求该地政府部门意见,孔跨布设时注意满足农田排灌需要,满足不同通道净空需要,在此前提下,对少量沟渠及通道适当改移、归并,必要时增加线外工程,以降低主线工程造价,从而降低工程总造价。
公路涵洞设计基本规定公路涵洞是公路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解决道路上的交通障碍物,如河流、高架道路、铁路等,并确保交通运输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涵洞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规定,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涵洞设计需要满足公路工程设计的整体要求。
包括道路线形设计、纵横断面设计、结构设计等方面的规定。
涵洞的位置应与道路线形相协调,确保车辆进出涵洞的安全。
涵洞的纵横断面应满足遗水能力要求,以确保水流畅通,防止积水导致的道路损坏。
其次,涵洞设计需要考虑流量和流速的要求。
根据设计流量和出口流速要求,确定涵洞的尺寸和形状。
设计流量是指在设计频率下涵洞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流量,通常以立方米每秒(m³/s)为单位。
出口流速是指水流从涵洞出口流出时的速度,通常以米每秒(m/s)为单位。
合理的涵洞尺寸和形状可以保证流量和流速的要求,减少洪水对道路的冲击。
第三,涵洞的结构设计需要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
涵洞的结构设计应满足抗压强度、抗震性、抗腐蚀性等要求,以确保其稳定性和耐久性。
涵洞的结构材料可以选择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涵洞的建设需要考虑施工技术、施工方法等因素,以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此外,涵洞还需考虑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
设计中应合理设置涵洞进出口的标志和照明设施,确保驾驶员能够清晰的看到涵洞的位置和形状。
同时,涵洞的设计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免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总之,涵洞设计需要遵循公路工程设计的整体要求,满足流量和流速要求,符合结构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同时考虑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只有在各个方面都考虑周全,涵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并确保公路运输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公路涵洞设计基本规定
1.1.涵洞分类
1.1.1.按建筑材料的不同,涵洞可分为垢工涵、钢筋混凝土涵、波纹钢管(板)涵等。
1.1.
2.按构造形式的不同,涵洞可分为管涵、盖板涵、拱涵、箱涵等。
1.1.3.按填土高度的不同,涵洞可分为明涵、暗涵,当涵洞洞顶填料厚度(包括路面)
小于0.5m时为明涵,大于或等于0.5m时为暗涵。
1.1.4.按水力性质的不同,涵洞可分为无压力式、半压力式、压力式三种。
1.1.5.按施工方法的不同,涵洞可分为装配式涵、现浇涵和顶进涵三种。
条文说明
3. 1. 1〜3. 1.5 在原细则恳础上除按建筑材料、构造形式、填土高度和水力性质对涵洞进行分类外,新增3. 1.5条按施工方法分为装配式涵、现浇涵和顶进涵三种。
1. 2.涵洞选型
1.2.1.涵洞选型除应满足本规范第1.0.3条和第1.0.4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所在公路等级、功能、性质和将来发展的需求,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2在农田排灌地区以及鼎近村镇、城市、铁路及水利设施的涵洞,应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协商确定。
3应与河沟特征、地质、水文和填土高度等条件相适应。
4在交通量较大或不能中断交通的既有道路上,当路基稳定无下沉情况时,宜结合地质、地形和运营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可选择顶进涵。
5在同一路段内的涵洞类型,应力求简化,便于标准化施工及养护维修。
1. 2. 2.各类涵洞宜采用标准化跨径并符合表3.2.2的规定。
表322各类涵洞标准化跨径
m )
1.2. 3.按不同材料的涵洞选型,宜符合表323的要求:
表323不同材料涵洞的适用性
条文说明
按不同材料涵洞造型的优缺点:
坊工涵:节省钢筋。
石涵经久耐用,造价、养护费用低,但跨径小;混凝土涵便 于预制,但损坏后修理和养护较困难。
钢筋混凝土涵:涵身坚固,经久耐用,养护费用少,但造价较高。
波纹钢管(板)涵:对地基要求较低,变形适应性强,结构受力合理,但对抗磨 蚀、抗腐蚀需要处理。
1.2.4.按不同构造形式的涵洞选型,宜符合表324的要求:
条文说明
按不同构造型式涵洞选型的优缺点
管涵:对地基与基础的适应性强,受力性较好,不需墩台,坊工数量少。
造价低,但一般孔径较小,不便于养护和清淤。
盖板涵:构造简单、维修容易,跨径小时用石盖板、跨径较大时用钢筋混凝土盖板,但对较接板明涵易产生单板受力,造成桥面破坏。
拱涵:跨径较小,承载力较大,但自重引超的恒载也较大,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施工工序较繁多。
箱涵:整体性企,对地基的适应性强,但用钢量较多,造价高,施工较困难。
1.2.5.按水力性质不同的涵洞选型,宜符合表3.2.5的要求:
1.3.涵洞在设计与施工中的相关要求
1. 3. 1.涵洞进出洞口以及洞外进水、排水工程的形式与尺寸应使水流能顺畅通过,并
满足两侧路堤的稳定要求,且不应对附近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1. 3.
2.有水压涵洞应设置基础,管节接缝应密不透水,避免水压渗透,保证路堤及基底的稳定性。
1. 3. 3.涵洞施工完成后,砌体砂浆或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时,方可进行涵
洞洞身两侧的回填。
涵洞两侧紧靠涵台部分的回填土不宜采用大型机械进行压
实施工,宜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的方法夯填密实。
填土每侧长度不应小于洞
身两侧填土高度的一倍。
填筑应在两侧对称、均衡地分层进行,压实度不应小
于96%。
1. 3. 4.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路堤与涵洞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路基压实度不应
小于96%,填料强度、地基处理、涵台背防排水等应进行综合设计。
过渡段长度
宜按2~3倍路基填土高度确定,当采用施工碾压机械作业时,可再增加3~5m。
对高填土涵洞宜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1.3. 5.涵洞工后沉降宜与路基相同,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200mmo当涵洞的工后沉
降量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针对沉降进行处治设讣。
1. 3. 6.涵洞的预制构件的宽度应视起重及运输能力而定,但应保证构件的强度和刚度,
其宽度不宜小于1.0m。
预制钢筋混凝土圆形管节的长度不宜小于l.Omo
1.3.7.施工时涵洞应设上拱度,高填土和长、大孔径涵洞宜由计算确定,一般涵洞的
预设上拱度,可按表3.3.7的规定设置。
但入口流水槽面的高程不宜低于涵身中
部流水槽面的高程。
注:1・H为路线中心线处自涵洞流水槽面至路面顶面的高度;
1.3. 7.1.当设计有规定上拱度时,应按设计要求设這;
1.3. 7.
2.基底土属软塑状态的黏性土或新黄土时,上拱度可适当加大;
1.3. 7. 3.基底土为岩石、涵洞顶上填方厚度不足2m以及涵身坡度>5強的涵洞,可不设上拱度。
1. 3. 8.对改扩建工程,新建涵洞与既有涵洞连接处为整体式路基时,接长涵洞的涵底
(铺砌)应与既有涵洞的涵底(铺砌)顺接;当为分离式路基时,应做好新建
涵洞与既有涵洞间进出口的引水和排水工程。
1. 3. 9.波纹钢管(板)涵的结构性回填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结构性回填范圉按图3.3.9-1所示采用。
b )多孔结构
图3. 3. 9-1结构性回填范圉示意
Dh为波纹钢管(板)涵结构的有效跨度(按波纹钢板轴线计算),6为波纹钢管(板)涵
结构的最小覆土厚度,Db为波纹钢管(板)涵结构的最小间距,当DhW lm时,Db为0.5m ;当lmvDhW2 m 时,Db 为0.5D h; 当2mvDhW10 m 时,Db 为lm ;当D h> 1 0m 时,D b 为0.1 D h o
最小覆土厚度6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结果取较大值,
且不得小于0.6m。
(3.3.9- 1)
(3.3.9-
2)
式中:
a)圆管结
b )横
向椭D h2
Da = 0.4(-)
u v
6、D v——分别为波纹钢板桥涵结构的有效跨度和有效矢高(m),按波
纹钢板轴线讣算,对不同横截面形式,具体的取值(见图33.9-2)0
c )竖向椭圆结构
d)管拱结构
图3.3.9-2。
和。
的泄义示意
2结构性回填土宜采用天然级配砂砾或水稳性好的材料,如砾类土、砂类土,或砾、卵石与细粒土的混合料。
3结构性回填土范围不得釆用大型机械填筑、压实。
4对闭口截面结构物管底下方楔形部填料,可釆用水密法,并用振荡器振实。
5结构物两侧保持对称、均匀、分层摊铺,逐层压实,每层厚度宜为150 ~ 200mm, 其压实度不应小于96%,夯实高度差应小于一层夯实厚度,曲偏土压引起的结构物变形应采取措施消除,校正截面形状后重新实施夯实。
6在回填夯实过程中,从结构物外边缘向外2.0m以内的范圉内,应严格控制除夯实机械以外的重型机械的运行。
夯实侧面时,夯实机械应与结构物的长度方向平行行驶;夯实结构物上方回填土时,应垂直于结构物长度方向行驶。
7结构物顶部填土的最小厚度应符合现行《公路桥涵施丄技术规范XJTG/T F50)的规定,并应进行结构物承载力验算,符合要求后,方可允许车辆通行。
条文说明
对波纹钢管(板)涵的结构性回填范围、材料、施工方法、顶部最小填土厚度均作了明确规定。
波纹钢管(板)涵的的成败关键在于上述要求作的好坏,是否到位。
如果严格按设计、施工条款和检验标准去作,波纹钢管(板)涵不失为是一种较好的结构型式。
1. 3. 10.高填土涵洞减荷载措施宜包括下列内容:
1采用中松侧实法或柔性填料法,应保证路堤的稳定性和路面不发生过大的沉降。
2采用先填后挖施丄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涵顶的土压力集中程度,沟槽开挖面应竖直,且开挖宽度与涵洞宽度相当。
3采用地基加固处理时,加固后的地基圧缩模量不宜过高,能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即可,加固宽度应延伸至基底以外不小于一倍涵洞跨径的范圉。
条文说明
高填土涵洞减荷载措施列出3种,是目前常用的减荷载、提高地基承载力的有效方法。
理论上定性没问题,但在定量上尚显不足,所以作为一种措施提出,望在使用中逐步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