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德国鲁尔区为例(参照模板可编辑
- 格式:pptx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36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分析2、德国鲁尔区的治理是世界上成功的典型案例,所以本课选择鲁尔区做案例,有利于学生理解国家振兴东北的政策和措施。
3、通过案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通过本节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1、已有知识储备——在必修模块2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基本方法和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知识都离不开具体的实例,而本节课刚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巩固和应用已学知识的很好机会。
2、兴趣和动机:振兴东北是目前我国国家采取的一项重大建设措施,所以是我国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
因此通过一组关于东北经济过去和现在数据的对比产生强烈反差,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欲望。
3、可能存在问题:学生对初中德国地理知识没有熟练掌握;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较差;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设计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三维目标的相关要求和“内容标准”的要求,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目标可设计为:1、知识与技能:围绕“德国鲁尔区”这一主题收集、处理、运用地图和数据资料,分析德国鲁尔区发展的条件;在合作学习中讨论得出治理德国鲁尔区的措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人类必须因地制宜、按照自然规律设计人类活动,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通过讨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有关问题,提高学生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1、重点:②鲁尔区衰落的过程及原因。
③鲁尔区的新发展。
2、难点:教材;地图资料。
教学环境和设备准备多媒体教室;制作课件。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发现法、讨论法、比较法、启发法教学。
落实“标准”之关键教学过程环节分步目标实现方式开门1、开发什么?2、开发时会出现什么问题?3、如何解决才能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学生在材料中发现振兴东北是我国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导入下一环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简单描述课程过程:本课采用三环节教学(一)、材料导入,激发兴趣:要想整堂课抓住学生,从一开始就应该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兴趣。
因此导课时引用了“中国50座资源枯竭城市另谋出路”提出问题:传统老工业区的出路何在?再展示胡锦涛访问鲁尔区的资料图片,从而很自然的就把这节课的主题引出来了。
(二)、提出主线——鲁尔区发展三部曲:繁荣\衰落\新发展.帮学生理清思路,构建学习模型。
鲁尔区因煤炭而繁荣,也因煤炭而衰落,强调矿产资源对于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三)、教材处理:对于本节内容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设计四个探究活动,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第一步:探究鲁尔区的繁荣:这一部分主要是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
明确提示学生得从位置、资源、交通和市场去分析,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
由一组大气污染的景观图片引入鲁尔区的衰落。
第二步:探究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出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图、炼一吨钢的耗煤变化图表及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图等资料,学生讨论后得出鲁尔区衰落的原因.第三步:探究鲁尔区整治措施:首先是角色扮演“如果你是鲁尔区的决策者,你怎么进行区域的整治?(结合衰落的原因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增强其自主性,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跟深刻的意识到地理学习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学生讨论后提出整治的思路。
然后借鉴鲁尔区具体的整治措施。
第四步:指导实践:解决课前提出问题“传统老工业区的出路何在?”探究活动当学生真正意识到地理知识的学习对于现实生活有重要指导意义,那么其学习兴趣,探究的热情自然就产生了。
这也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运用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个案教学“案例教学”适合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案例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案例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中不能为呈现案例而呈现案例,案例材料的选取要有典型性,否则就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对案例的分析不要局限于材料,要注意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案例材料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注意通过案例材料,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第5讲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5讲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一、选择题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但在5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
据此完成1~2题。
1.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C.农产品加工工业D.高新技术工业2.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
有关该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B.增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C.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D.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解析第1题,该地能源丰富,资源开发初期适合发展动力导向型工业。
第2题,该模式扩大了生产规模,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减轻了大气污染,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
答案 1.B 2.D读以下两个区域略图,回答3~4题。
3.两区域共同的特征有()。
A.夏季高温多雨B.城市化水平高C.水资源丰富D.重化工业基地4.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两区域目前采取的共同措施有()。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C.完善交通,建设水运网D.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解析第3题,右图中所示为德国鲁尔工业区,为重工业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水土流失较轻,城市化水平高;左图所示为山西省,城市化水平不高;两地均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重化工业均为主要工业部门之一。
第4题,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为山西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但不适用于德国鲁尔区;建设水运网,对河道较少的山西不适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但不能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适用于老工业区的改造,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两地共同的措施。
答案 3.D 4.B一般经济理论认为,一个地区资源越丰富,其经济发展速度应该越快。
但是,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由于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资源,资源富集区域出现了产业结构扭曲、资源环境状况恶化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