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防护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8
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防护标准引言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辐射类型。
它们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的潜在危害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保护人们免受这些辐射的危害,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防护标准。
一、电磁辐射防护标准电磁辐射是指由电磁场引起的能量传播,常见的电磁辐射源包括电视、方式、微波炉等。
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主要包括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类。
热效应是指电磁辐射产生的热量对人体组织产生的影响,而非热效应则指电磁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
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各国制定了一系列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1. 国际电磁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标准国际上最为广泛应用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是由国际电磁辐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
ICNIRP标准主要关注电磁辐射的非热效应,其基本原理为限制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吸收量。
该标准将辐射强度、频率、暴露时间等因素考虑在内,以确保人体暴露在电磁辐射下不会对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2. 国家标准各国也都制定了自己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以中国为例,中国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标准》GB 87022014 将电磁辐射分为10个频段,对于每个频段制定了相应的辐射限值。
该标准主要参考了ICNIRP标准,旨在保护公众和职业人员免受电磁辐射的危害。
二、电离辐射防护标准电离辐射是指能够电离物质、产生带电粒子的辐射,如X射线和γ射线。
电离辐射具有高能量、穿透力强等特点,在医疗、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长期暴露在电离辐射下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伤害,包括遗传性效应和肿瘤等疾病。
为了保护职业人员和公众健康,各国也都制定了电离辐射防护标准。
1. 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标准国际上最重要的电离辐射防护标准是由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
ICRP标准将辐射量单位剂量当量作为评估电离辐射伤害的基础。
该标准规定了不同剂量当量下的安全限值,并提供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2. 国家标准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电离辐射防护标准,以保障人体免受电离辐射的危害。
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手段
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手段包括:
1. 距离保护:尽量远离辐射源,增加与辐射源的距离可以减少辐射暴露。
2. 隔离屏蔽:利用防护材料,如厚铅、钨等,建立屏蔽物来阻挡辐射的传播。
具体的防护措施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辐射进行选择。
3. 时间限制:减少暴露时间,尽量缩短在辐射源附近的停留时间。
4. 防护服:穿戴防护服、手套、帽子等防护用具,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直接暴露。
5. 辐射监测:使用辐射监测设备进行定期监测,确保环境和人员的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6. 排放控制:对放射源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避免辐射泄漏。
7. 教育培训:对从事与辐射源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能够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和掌握防护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防护手段的选择应该根据具体辐射源的类型、辐射能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遵循国家和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电离辐射防护的三大原则
生活中的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之前那么,电离辐射防护的三大原则有哪些?
电离辐射防护的三大原则
对于射线检测人员,主要考虑的是外照射的辐射防护,通过防护控制外照射的剂量,使其保持在合理的最低水平,不超过国家辐射防护标准规定的剂量当量限值。
射线防护的三要素是距离、时间和屏蔽,或者说射线防护的主要方法是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俗称为射线防护的三大原则,其原理如下:
1、时间防护:。
辐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而电离辐射则是其中一种具有较高能量的辐射形式。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电离辐射源,如X射线、γ射线等。
虽然电离辐射在医疗、科研和其他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但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下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因此,了解电离辐射的预防和保护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离辐射的相关知识,以及预防和保护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一、电离辐射的种类和来源:1. X射线:X射线是一种高能量电磁辐射,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学领域,如X光检查和CT 扫描等。
2. γ射线:γ射线是一种高能量的电磁辐射,通常与核反应或原子核衰变过程相关,例如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过程。
3. α射线:α射线是一种带正电荷的粒子辐射,通常由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其穿透能力较弱,但对人体内部组织的伤害较大。
4. β射线:β射线是一种高速电子或正电子,也是由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的辐射形式,穿透能力较强,但相对易受物质屏蔽。
二、电离辐射对健康的影响:1. 电离辐射可以引起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包括DNA的断裂、细胞突变等,长期暴露可能增加罹患癌症和遗传疾病的风险。
2. 短期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下可能引起急性放射病,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3. 妊娠期妇女对电离辐射特别敏感,较大剂量的辐射暴露可能对胎儿造成畸形、智力低下等影响。
三、电离辐射的预防与保护方法:1. 合理使用医疗影像学检查:在接受X光、CT等医学影像学检查时,应遵循医生建议,控制辐射剂量,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需要接触电离辐射的环境中工作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铅背心、铅眼镜等,减少辐射对身体的直接影响。
3. 加强辐射监测:对潜在电离辐射源进行定期监测,确保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
4. 保持安全距离:在可能接触到电离辐射的环境中,尽量保持安全距离,减少辐射对身体的直接照射。
电离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电离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一、电离辐射概述
电离辐射是指物体或资源中存在的电离性射线或粒子,其具有辐射能力,可以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如伤害身体健康。
电离辐射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中子等。
二、电离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1、严格执行有关安全作业规定及辐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规定使用辐射仪器设备。
2、严格限制有关仪器设备的使用人员,建立及加强专业培训,要求安全操作人员及时接受辐射防护技术培训,并定期复习,以确保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
3、建立辐射保护论证制度,允许仪器设备的使用及更改,必须经过专家对辐射源的安全性县加以仔细分析,限制使用产生辐射的设备及现场。
4、及时完成辐射检测,按照安全法规要求,对仪器排放的辐射能源应定期应加以检测,发现变化及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5、设置辐射安全防护设施,在辐射源使用时应加强设施防护,如采用辐射防护屏障、设置辐射防护护盾、采用无尘室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的传播和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
6、定期检查仪器设备性能,应定期检查仪器设备性能,发现仪器性能不稳定或性能变化,应及时停止使用,报告维修或更换,以防
止发生危险。
三、总结
电离辐射造成的健康危害是不可忽视的,需要加强对电离辐射的防护手段以及监测,限制仪器设备的使用人员,定期检查仪器设备性能,及时完成辐射检测,对产生辐射的设备实施加固防护,以及建立论证制度等,都是能够有效防护我们免遭电离辐射危害的有效措施。
电离辐射防护的三大原则一、时间:在电离辐射防护中,时间是最有效的防护手段之一、减少接触电离辐射的时间可以有效降低对人体的伤害。
当人体暴露在电离辐射源旁边时,会受到辐射能量的积累。
因此,缩短接触时间可以减少积累的辐射能量,降低对人体组织的伤害。
这意味着应尽量减少在辐射源附近的停留时间。
对于需要长时间接触辐射源的工作人员,应该采取合理的轮班制度,减少每个人暴露于辐射源的时间。
二、距离:在电离辐射防护中,距离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则。
辐射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与辐射源的距离越远,受到的辐射量就越小。
因此,增加与辐射源的距离可以有效地降低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工作人员应尽量远离辐射源,并在离辐射源距离较近时使用屏蔽物。
在为公众提供家庭电器、医疗设备等服务时也需要注意与辐射源的距离,减少辐射对公众的伤害。
三、屏蔽:屏蔽是电离辐射防护的第三个重要原则。
通过合适的屏蔽物阻挡辐射源的辐射能量,可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直接暴露。
屏蔽物的选择需要根据辐射的类型和能量来确定。
例如,用于阻挡α粒子的材料可以是纸张、衣物或薄的金属层。
而阻挡β粒子的材料可以选择塑料、木材或厚一些的金属层。
用于阻挡γ射线、X射线和中子的屏蔽物一般需要使用更厚的铅或混凝土。
屏蔽物的厚度和材料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以确保能够有效地减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除了上述三个原则,还有一些其他的电离辐射防护措施,如戴上适当的防护设备(如铅背心、防护眼镜等)、定期进行辐射监测和健康检查、加强辐射安全教育等。
这些措施在与时间、距离和屏蔽原则结合使用时,能够更全面地保护人体免受电离辐射的伤害。
总之,时间、距离和屏蔽是电离辐射防护的三大原则。
合理应用这些原则,可以有效减少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
电离辐射防护基础
电离辐射防护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剂量限制: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建议,设
定适当的剂量限制,即个人暴露于电离辐射所容许的最大剂量。
这些限制根据不同类型的辐射和不同的职业群体进行了区分。
2. 时间限制:尽量减少与电离辐射源接触的时间,特别是在高剂量率环境中。
通过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能够降低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
3. 距离限制:尽量保持与电离辐射源的距离,减少辐射剂量。
辐射性物质越远离人体,辐射剂量就越低。
4. 屏蔽防护:使用合适的屏蔽材料,如铅、混凝土等,来减少电离辐射的穿透能力。
屏蔽材料的选择和厚度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辐射源的能量进行判断。
5. 个人防护装备: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铅衣、铅手套、护目镜等,用于减少个人接触辐射源时的辐射剂量。
这些装备应根据辐射源的性质和辐射类型选用,并确保其合适的使用和维护。
6. 监测与控制:根据国际标准的要求,对工作场所和工作人员进行辐射剂量监测,确保人员暴露在允许的剂量范围内。
同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如安装辐射检测仪器、建立辐射防护监控区域等。
总之,电离辐射防护基础包括剂量限制、时间限制、距离限制、屏蔽防护、个人防护装备以及监测与控制等方面,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暴露于电离辐射,并确保人员的安全。
电离辐射防护
电离辐射防护是指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电离辐射对人体或环境的伤害。
常见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和γ射线。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离辐射防护方法:
1. 剂量限制:根据辐射工作场所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剂量限制标准,确保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不超过规定的限制。
2. 时间限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长时间接触辐射源的时间,比如在操作X射线设备时,尽量缩短曝光时间。
3. 距离限制:保持与辐射源的距离,距离越远,接受到的辐射剂量越小。
在操作辐射源时尽量保持安全距离。
4. 屏蔽防护:使用适当的防护屏蔽材料,比如厚度足够的铅屏蔽板、铅玻璃等,来阻挡辐射的透射和散射。
5. 个人防护:对于操作辐射源的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服、防护眼镜、手套等,减少辐射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6. 空间防护:对于辐射工作场所进行适当的安全设计,包括隔离辐射源、设置警示标志、确保合适的通风等,以降低辐射的扩散和影响范围。
这些防护措施需要根据具体的辐射工作情况和实际需求来制定
和执行,在保证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电离辐射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辐射是指不同波长的能量的传播,无论是电磁辐射还是离子辐射,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为了保护人类免受辐射的危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防护原则、防护措施和辐射源管理等方面探讨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包括减小曝露时间、增加距离和使用合适的防护材料。
减小曝露时间意味着尽量缩短人体暴露在辐射源旁的时间,这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来实现。
增加距离是指尽量远离辐射源,距离越远,暴露剂量越小。
使用合适的防护材料是为了阻挡或吸收辐射,如铅片用于阻挡X射线。
二、电离辐射防护的具体措施1. 个人防护(1) 穿戴防护服:根据工作环境和辐射水平,选择合适的防护服,如抗X射线防护服、防护手套等。
(2) 佩戴防护设备: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如铅眼镜、防护面罩等,以保护头部和眼睛。
(3) 正确佩戴防护用品:保证佩戴的防护用品没有破损或过期。
2. 辐射区域防护(1) 建立辐射防护标识:明确辐射区域的辐射源及辐射水平,并设置警示标识。
(2) 建立辐射工作区:将辐射源与工作人员隔离开来,通过设置防护栏杆或屏蔽设备等方式实现。
(3) 定期检测辐射水平:对辐射区域进行定期监测,确保辐射水平符合安全标准。
三、辐射源管理1. 辐射源选择(1) 替代原则:尽可能选择辐射强度较低的辐射源替代高强度的辐射源。
(2) 合理布局:合理布局辐射源,避免造成辐射交叉污染或扩散。
2. 辐射源封存和标识(1) 封存辐射源:对不再使用的辐射源进行封存和安全处理,以防止意外暴露或泄漏。
(2) 标识辐射源:对存在辐射的设备或场所进行标识,以提醒人员注意。
3. 辐射源安全培训(1) 人员培训:对于需要接触辐射源的人员,提供相关的辐射防护培训,使其了解辐射的危害及防护方法。
(2) 应急措施:制定辐射源事故应急预案,培训人员熟悉应急措施和应对方法。
电离辐射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电离辐射是一种能够使原子或分子电离的辐射,具有强大的穿透能力和辐射伤害性。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和β射线等。
为了保护我们的健康和安全,我们需要遵循电离辐射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
1. 时间原则时间原则是指尽量减少人体接触电离辐射的时间。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与其辐射剂量和辐射时间成正比,因此,减少接触时间可以有效降低辐射伤害的风险。
在进行X射线检查或其他电离辐射操作时,应尽量缩短接触时间,在不影响结果的前提下迅速完成操作。
此外,长期从事电离辐射相关工作的人员应定期接受辐射监测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防止潜在的辐射伤害。
2. 距离原则距离原则是指增加与电离辐射源之间的距离,以减少辐射剂量。
电离辐射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弱,因此,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有效降低暴露于辐射源的辐射剂量。
在进行X射线检查或其他电离辐射操作时,应尽量保持与辐射源的安全距离。
在电离辐射工作场所,应合理规划和布置设备和工作区域,保持足够的距离,减少辐射暴露。
3. 防护屏蔽原则防护屏蔽原则是指通过使用适当的屏蔽材料来减少辐射剂量。
电离辐射可以被物质吸收和散射,因此,使用适当的屏蔽材料可以有效地减少辐射的穿透。
常用的屏蔽材料包括铅、钨、混凝土等。
在进行X射线检查或其他电离辐射操作时,应使用防护器具,如铅衣、防护眼镜等,以提供合适的屏蔽保护。
在电离辐射工作场所,应采用合适的屏蔽材料对辐射源进行屏蔽,以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电离辐射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包括时间原则、距离原则和防护屏蔽原则。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有效减少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此外,对于从事电离辐射相关工作的人员,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了解电离辐射的特性和防护方法,提高防护意识,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健康与安全。
电离辐射的防护
电离辐射是指具有足够能量的辐射,它能够去除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产生电离现象。
电离辐射包括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伽马射线和X射线等。
为了防护电离辐射的危害,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屏蔽防护:使用适当厚度和材料的屏蔽物来阻挡电离辐射的穿透。
例如,使用厚实的混凝土墙壁、铅板、铅玻璃或钢板作为屏蔽材料。
2. 距离防护:远离辐射源增加距离可以减少接受到的辐射剂量。
根据辐射强度的逆平方定律,将距离平方倍增可以将受到的辐射剂量减少到原来的1/4。
3. 时间防护:尽量减少接触辐射源的时间,减少接收辐射剂量。
尤其是在长时间暴露于辐射源附近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暴露时间。
4. 封装防护:对于放射性物质,可以采用封装或密封措施,将其包裹起来,避免辐射物质的释放,减少辐射的扩散范围。
5. 个人防护装备:对于工作人员或需要接触辐射源的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铅制服、帽子、手套、护目镜等。
6. 定期监测:对于需要长期接触辐射的人员,应定期进行辐射剂量监测,了解辐射暴露情况。
总之,防护电离辐射需要通过屏蔽、距离、时间、封装和个人防护装备等多种手段来减少辐射剂量,保护人体免受辐射的危害。
电离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 什么是电离辐射?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可能听起来有点复杂的话题——电离辐射。
不过别担心,咱们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来聊。
首先,电离辐射是什么呢?它其实就是一种能量,可以把原子变成带电的粒子。
听起来挺神秘对吧?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种辐射,比如阳光、某些医疗设备、甚至是宇宙中的星星发出的光。
电离辐射虽然很常见,但过量接触就像吃多了糖,甜蜜之后可能会遭遇“牙疼”的后果。
2. 防护原则那么,既然电离辐射这么厉害,咱们该怎么保护自己呢?这里有几个基本原则,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都能理解。
2.1 时间、距离和屏蔽首先是“时间”。
想象一下,你在阳光下晒太阳,晒得时间久了,皮肤会变红、变疼,对吧?电离辐射也是如此,接触时间越长,风险越大。
所以,咱们得尽量缩短与辐射源的接触时间。
你知道的,“时间就是金钱”,在这儿也适用!接下来是“距离”。
这就像咱们说的“远离是美”,离辐射源远一点,安全就多一点。
记得小时候跟爸妈去游乐园,远远就能看到过山车,我每次都说:“爸,我不想坐太近,还是远远看吧!”这个道理其实也可以用在辐射防护上。
最后是“屏蔽”。
你知道,有些东西可以挡住辐射,比如铅、混凝土这些厚重的材料。
就像我们穿衣服来挡风遮寒,咱们也需要一些“防护服”来对抗电离辐射。
2.2 个人防护除了这三个原则,咱们个人的防护也很重要。
就像在学校上课时,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保持警觉,注意安全。
面对电离辐射时,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像铅围裙、护目镜之类的,能有效减少辐射对身体的影响。
而且,要时常关注自己的健康。
定期体检就像是给自己做一次“健康检查”,发现问题就能及时处理。
别等到“水满为患”再去捞人,那时候可就晚了。
3. 理性对待电离辐射说到这里,咱们还得理性看待电离辐射。
其实,电离辐射并不是“洪水猛兽”,适量的接触在很多情况下是有益的,特别是在医疗领域,很多检查和治疗都离不开它。
比如说,X光检查就能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
J1 基本定义J1.1(电离)辐射(ionizing)radiation在辐射防护领域,指能在生物物质中产生离子对的辐射。
J1.2 (辐射)源(radiation)source可以通过发射电离辐射或释放放射性物质而引起辐射照射的一切物质或实体。
例如,发射氡的物质是存在于环境中的源,γ辐照消毒装置是食品辐照保鲜实践中的源,X射线机可以是放射诊断实践中的源,核电厂是核动力发电实践中的源。
对于本标准的应用而言,位于同一场所或厂址的复杂设施或多个装置均可视为一个单一的源。
J1.3照射exposure受照的行为或状态。
照射可以是外照射(体外源的照射),也可以是照射(体源的照射)。
照射可以分为正常照射或潜在照射;也可以分为职业照射、医疗照射或公众照射;在干预情况下,还可以分为应急照射或持续照射。
J1.4 实践practice任何引入新的照射源或照射途径、或扩大受照人员围、或改变现有源的照射途径网络,从而使人们受到的照射或受到照射的可能性或受到照射的人数增加的人类活动。
J1.5 干顶lntervention任何旨在减小或避免不属于受控实践的或因事故而失控的源所致的照射或照射可能性的行动。
J1.6防护与安全protection and safety保护人员免受电离辐射或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和保持实践中源的安全,包括为实现这种防护与安全的措施,如使人员的剂量和危险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并低于规定约束值的各种方法或设备,以与防止事故和缓解事故后果的各种措施等。
J2 辐射与源J2.1氡radon原子序数为86的元素的同位素222Rn,是铀系衰变的中间产物。
J2.2氡子体radon progeny氡的短寿命放射性衰变产物。
J2.3气thoron原子数为86的元素的同位素220Rn,是钍系衰变的中间产物。
J2.4气子体thoron progeny气的短寿命放射性衰变产物。
J2.5(氡子体和气子体)α潜能potential alpha energy(of radon progeny and thoron progeny )氡(222Rn)的子体完全衰变为210Pb(但不包括210Pb的衰变)和(220Rn)的子体完全衰变到稳定的208Pb时,所发射的α粒子能量的总和。
电离辐射的来源和防护
1.电离辐射源
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其中α、β等带电
粒子都能直接使物质电离,称为直接电离辐射;γ光子、中子等非带
电粒子,先作用于物质产生高速电子,继而由这些高速电子使物质电离,称为非直接电离辐射。
能够产生直接或间接电离辐射的物质或装
置称为电离辐射源,如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人工放射性核素和X线
机等。
随着原子能事业的发展,核工业、核设施也迅速发展,放射性核
素和射线装置在工业、农业、它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健康和科学研究。
接触电离辐射的人员也日益增多。
2.电离辐射防护
电离辐射防护,主要是控制辐射源的质和量。
电离辐射防护分为
外照射防护和内照射防护。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有时间防护、距离
防护和屏蔽防护,通称“外防护三原则”。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防护方
法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等综合性防护措施。
电离辐射的保护原则
电离辐射是一种能够使物质发生离子化的辐射,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
成威胁。
因此,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电离辐射的危害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电离辐射保护的原则:
1. 时间原则:减少暴露时间
时间原则是指在进行放射性工作时,应该尽量缩短工作时间,减少暴
露时间。
这样可以降低受到电离辐射的剂量。
2. 距离原则:增加距离
距离原则是指在进行放射性工作时,应该与放射源保持足够远的距离。
这样可以降低受到电离辐射的剂量。
3. 屏蔽原则:采取屏蔽措施
屏蔽原则是指在进行放射性工作时,应该采取合适的屏蔽措施来防止
电离辐射对人体造成伤害。
例如,在进行核反应堆维护时,需要使用
厚实的混凝土墙壁来屏蔽放射性物质。
4. 个人防护原则:佩戴防护装备
个人防护原则是指在进行放射性工作时,应该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来保护自己。
例如,在进行放射性物质的处理时,需要佩戴防护手套、面罩等。
5. 监测原则:监测辐射剂量
监测原则是指在进行放射性工作时,应该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进行辐射剂量监测。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辐射超标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之,电离辐射保护的原则是多方面的,包括时间、距离、屏蔽、个人防护和监测等方面。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原则,才能有效地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电离辐射的危害。
X-γ辐射测量仪 n-γ辐射测量仪开放型工作场所表面污染监测表面污染的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是采用污染测量仪或监测仪进行的表面放射性活度的测量。
直接测量是测定固定的与可去除的表面污染之和,但是可能受到来自被检测物件内部的或环境辐射的影响;间接测定是用擦拭法对表面可去除的放射性活度进行的测定。
场所表面污染限值见前表A。
P255 开放型工作场所的空气污染监测操作大量放射性物质的开放型场所中应进行工作场所的空气污染监测。
监测的目的是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气体、气溶胶放射性浓度,评价工作人员可能吸人放射性物质的量,达到改进操作方式、控制空气污染的目的。
监测方法一般通过空气抽吸过滤的方法采样,样品由实验室进行分析测量。
辐射环境监测辐射环境监测:辐射源所在场所的边界以外环境和流出物进行的辐射监测。
辐射环境监测内容环境γ辐射剂量空气中放射性核素水平(气溶胶、沉降物、氚和氡) 水中放射性核素水平底泥和土壤中放射性水平生物中放射性水平(陆生、水生)环境监测分为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
现场监测是在欲测对象所在地进行的监测。
P242 实验室监测是使用室内物理仪器或化学方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分析,测量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种类和浓度,并进行评价现场监测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α、β表面污染测量现场γ能谱测量氡水平测量实验室监测样品采集样品管理实验室测量分析样品预处理(放化分离)制源测量 HPGe高纯锗γ谱仪 X射线机漏射线监测标准:距焦点1m处吸收剂量率对于透视、摄影和X-CT来说不超过每小时1mGy 核医学工作场所监督区:显像室、标记实验室、诊断病人床位区含密封源核仪表大部分为V类源,少部分为IV类源现场探伤,时间一般选在晚上放射诊断降低受检者剂量的技术方法:(1)选用适宜的焦-皮距(2)适宜的管电压(3)适当厚度的滤过片 (4) 采用更高X射线检测效率的影像技术防止非检查部位受到不必要照射的方法(1)利用准直限束装置控制照射野(2)用铅橡胶把非检查部位屏蔽起来(3)使敏感器官避开有用线束的直接照射含密封源仪表放射源活度较小,数量大、应用范围广、接触人员多、工作场所复杂、安全容易被忽视、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差,容易发生丢源事故或造成射线泄露污染及误照射事件。
? 谢谢辐射防护原则:实践的正当性,辐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辐射类型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妇女、学生的职业照射限值对未怀孕妇女职业照射控制与男性相同对怀孕妇女(保护胎儿) 腹部当量剂量:2mSv 放射性核素摄入量不超过摄入量的1/20 对于16~18岁的实习学生年有效剂量:6mSv 年眼晶体当量剂量:50mSv 年皮肤四肢当量剂量:150mSv 医疗照射与剂量指导水平医疗照射无剂量限值,替代的是剂量指导水平和处方剂量。
辐射防护标准限值的层次有:基本限值导出限值管理限值导出水平电离辐射警告标识电离辐射标识 IAEA 新的电离辐射警示标志2007年2月15日出台,以作为传统的三角三叶形国际辐射标志的补充。
该标志由辐射波、骷髅头加交叉的股骨图形以及一个<a name=baidusnap0></a>奔跑</B>的人形组成。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启用上述新标志是帮助减少大型辐射源事故性照射造成的不必要死亡和严重伤害。
新标志旨在警示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注意靠近大型电离辐射源的潜在危险,这是在全世界11个国家实施的一个为期五年的项目所取得的成果。
目的是确保其“危险-远离”的信息非常清晰,并为所有人所理解。
外照射防护措施时间防护:提高操作熟练程度,缩短受照时间;距离防护:增加与源的距离;屏蔽防护:设置防护屏障。
内照射防护措施围封包容;保洁去污;个人防护;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防止放射性物质从呼吸道进入体内;防止放射性物质从消化道进入体内;建立污染控制和内照射监测系统。
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按所用的放射性核素的毒性、活度和操作方式分为甲、乙、丙三类。
最大等效日操作量:放射性核素的最大日用量分别乘以各放射性核素毒性组别系数的积之和。
分级日等效最大操作量(Bq)甲级 4 ×109 乙级 2×107-4×109 丙级豁免活度值以上-2×107 放射性工作场所分级 3.7×100 3.7×102 3.7×104 10-5 10-3 (Bq/L)(μg/L)放射性核素毒性分组示意图极毒组高毒组中毒组低毒组核素毒性组别毒性修正因子极毒组 10 高毒组1 中毒组 0.1 低毒组 0.01 核素放射毒性组别修正因子操作方式的修正因子操作方式修正因子在工作场所贮存 100 简单湿式操作 10 湿式操作 1 产生少量气体、气溶胶操作 0.1 干式发尘操作0.01 分区年受照剂量控制区可能超过年限值的3/10 监督区不超过年限值的3/10 非限制区不超过年限值的1/10 开放性放射性工作场所分区电离辐射监测:为了评估或控制辐射或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对剂量或污染所完成的测量以及对测量结果所做的分析和解释。
电离辐射监测按照监测对象可分为: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场所监测辐射环境监测个人剂量监测个人剂量监测:利用工作人员佩带剂量计进行的测量,或对其体内或排泄物中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活度进行的测量,以及对测量结果的解释。
个人剂量监测包括外照射监测、内照射监测与皮肤表面污染监测。
P256 用于现场监测的仪器有: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X-γ辐射测量仪随机效应:发生概率与剂量有关,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没有阈值的效应内照射防护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建立污染控制和监测系统外照射防护措施: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所有从事或涉及放射工作的个人,都应接受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
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所要测量的量是个人剂量当量Hp(d),d指人体表面指定点下面的深度。
根据 d取值的不同,Hp(d)可分成:Hp(0.07),多用于皮肤;Hp(3),多用于眼晶体;Hp(10),在特定条件下也适用于有效剂量评价。
个人剂量计的类型胶片个人剂量计;辐射致荧光玻璃个人剂量计;核乳胶快中子个人剂量计;固体径迹中子个人剂量计;热释光个人剂量计袖珍照射量计等。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热释光个人剂量计。
个人剂量计相关要求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佩带位置:监测周期:一般为1个月,也可视具体情况延长或缩短,但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对于短期工作和临时进入放射工作场所的人员,应佩带直读式个人剂量计,并按规定记录和保存他们的剂量资料。
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评价一般原则年受照剂量小于5mSv时,只需记录个人监测的剂量结果。
年受照剂量达到并超过5mSv时,除应记录个人监测结果外,还应进一步进行调查。
年受照剂量大于年限值20mSv时,除应记录个人监测结果外,还应估算人员主要受照器官或组织的当量剂量;必要时,尚需估算人员的有效剂量,以进行安全评价,并查明原因,改进防护措施。
内污染测量全身或器官中放射性核素的直接测量;排泄物或其他生物样品分析;空气采样分析。
P258 低本底α-β测量仪液体闪烁计数器个人剂量监测档案管理辐射工作单位应建立职业照射个人监测档案并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工作人员调换工作单位时向新用人单位提供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档案的复制件。
个人剂量档案应当包括:常规监测方法与结果等相关资料;应急或者事故中受到照射的剂量和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
在工作人员年满75岁之前,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个人监测档案应妥善保存;在工作人员停止放射工作后,其职业照射个人监测档案至少也应保存30年。
皮肤污染监测使用非密封放射源的工作场所,应对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工作人员进行皮肤污染监测。
使用密封源,一般不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皮肤污染监测,但密封源发生或疑发生泄漏,则应对有关人员进行皮肤污染监测。
人体污染测量的顺序,一般应是先上后下,先前后背。
在全面巡测的基础上,再重点测量暴露部位(如手、脸、颈和头发等部位)。
为了有效探测污染,应控制好监测探头离被测表面的距离:测量α污染时应不大于0.5cm;测量β污染时以 2.5cm至5cm为宜。
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工作场所监测工作场所监测,是为了了解工作场所及临近地区的辐射水平与辐射分布情况,监测数据用以评价工作场所是否符合辐射防护标准,达到改善防护措施,保证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和放射性污染水平符合辐射防护规定的要求,以确保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安全。
P254 监测内容一是监测工作场所β射线、X射线、γ射线和中子辐射等外照射剂量水平;二是监测工作场所空气污染;三是监测工作场所α、β表面污染。
P254 工作场所的外照射监测监测对象:各种γ源和中子源、射线装置及中子发生器、β射线。
监测时间:辐射工作场所开始使用时,或进行重大维修以后,应当进行全面的监测。
如果工作场所的辐射场不会轻易变化,那么此时的外照射监测频率每年1-2次。
若辐射场变化较大,无法预测的工作场所,应设置一个监测报警系统。
电离辐射防护电离辐射防护主要内容:辐射防护中使用的量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辐射防护吸收剂量 (absorbed dose) 单位质量受照物质(dm)吸收的平均辐射能量(dE)。
单位: J/kg 1 J/kg=1Gy(戈瑞) 1 Gy = 100 rad(拉德)一、辐射防护中使用的量辐射生物学特点1: 即使吸收剂量相同, 不同的辐射对同一器官/组织造成的生物学效果不同. ?引入辐射权重因子WR , 定义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HT,R 当量剂量HT 单位:J/kg 专用名称:Sievert, Sv(希沃特) 1 Sv = 1 J/kg 组织或器官当量剂量: 总当量剂量: 辐射权重因子辐射生物学特点2: 即使当量剂量相同, 不同器官/组织的生物学效果不同。
?引入组织权重因子WT, 定义有效剂量E 有效剂量E:体内所有组织器官加权后的当量剂量之和单位:J/kg 专用名称:Sievert, Sv(希沃特) 1 Sv = 1 J/kg 人体器官或组织的权重因子WT 其他量:待积吸收剂量待积当量剂量待积有效剂量(内注射)集体当量剂量集体有效剂量(人群)剂量负担辐射防护标准的层次:基本限值导出限值管理限值导出水平二、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辐射对机体的影响变化:机体对辐射产生的轻微改变,可能有害,可能无害损伤:改变达到有害程度,人感受不到损害:临床可观察到有害效应,如躯体效应、遗传效应等危害:不仅仅有害于个人,还有害于群体及后代电离辐射的两类效应确定性效应:效应的发生存在剂量阈值,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的一类辐射效应。
随机性效应:效应的发生不存在剂量阈值,发生几率与剂量成正比,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的一类辐射效应。
确定性效应组织和效应在一次单次短时间受到的总剂量,Sv 多分次或迁延照射的总剂量,Sv 多年中每次多分次照射或迁延的年剂量率,Sva-1 睾丸暂时不育 0.15 NA(1) 0.4 永久不育 3.5-6.0 NA 2.0 卵巢不育 2.5-6.0 6.0 >0.2 晶体可检出浑浊 0.5-2.0 5 >0.1 白内障 5.0 >8 >0.15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0.5 NA >0.4 成人睾丸、卵巢、眼晶体和骨髓的确定性效应阈剂量的估计值[ICRP,1990] NA(Not Applicable)不适用,因为该阈剂量取决于剂量率而不取决于总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