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在早产新生儿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97.92 KB
- 文档页数:6
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的评估早产儿是指在妊娠37周之前出生的婴儿。
他们的肺部、消化系统等器官还没有充分发育,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情况。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指的是婴儿不能适当地消化、吸收和利用母乳或人工喂养。
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问题,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本文将对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方面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1. 治疗机制分析多潘立酮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部质子泵的活性,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轻胃肠道反酸和胃酸对胃壁的刺激。
枯草杆菌是一种益生菌,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
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通过这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减轻胃肠道刺激,提高胃肠道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 临床疗效评估多项研究表明,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100例早产儿,其中50例接受了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治疗,另外50例则采用常规喂养方法。
结果显示,与常规组相比,治疗组的喂养不耐受症状明显减轻,平均治疗时间也缩短了1-2天。
另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0例早产儿,所有婴儿均接受了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后80%以上的婴儿出现了明显的改善,喂养不耐受症状逐渐减轻,并且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安全性评估关于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安全性,一项研究纳入了150例早产儿。
结果显示,在治疗期间,只有3例婴儿出现轻度消化不良症状,如腹泻或吐奶,但这些反应在停用药物后很快缓解,没有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可以认为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4. 使用建议根据临床研究和经验,对早产儿进行多潘立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建议:- 以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剂量和疗程应根据婴儿的年龄、体重和喂养情况进行调整,遵循医生的嘱咐进行用药。
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的度不断提高,益生菌作为一种有益微生物,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认可。
本文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益生菌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循证指南,以期为儿童的健康保障提供更多帮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益生菌作为一种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
它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改善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力等多种方式,对儿童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特别是在儿科领域,益生菌的应用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
儿科患者常常面临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益生菌的适当应用有助于改善这些状况。
例如,研究表明,益生菌能够有效地降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缓解腹泻症状,减少住院时间。
同时,益生菌还可以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然而,益生菌在儿科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使用剂量方面,不同年龄段、不同病情的患儿所需益生菌的剂量存在差异。
部分患儿在使用益生菌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腹胀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医务人员需要遵循正确的临床应用原则。
针对剂量问题,医务人员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实践中,可以参考相关循证医学研究的结论,如根据《益生菌儿科应用循证指南》中的推荐剂量进行调整。
针对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注意观察患儿在使用益生菌过程中的反应情况。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医务人员还应对患儿的家族史、过敏史等进行了解,以避免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益生菌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循证医学研究和正确的临床应用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益生菌在儿科治疗中的作用,为儿童的健康保障带来更多的福祉。
为了确保益生菌的安全和有效性,医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循证指南。
家长在给孩子使用益生菌产品时,也应注意遵循医嘱,合理选择和使用益生菌制剂。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介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状态,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早期母乳微量喂养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逡胶囊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杨小庆李迎敏王建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多发于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可以外源性补充早产儿的肠内菌群,以达到恢复肠道内生物屏障的目的%2&。
母乳喂养可以提升新生儿免疫力,增加胃肠道喂养的耐受力,从而使胃肠道功能恢复%3&。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母乳微量喂养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在防治早产儿NEC中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22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用随机法将所有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2组患儿均用常规吸氧、纠正酸碱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静脉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
在此基础上,将105例使用早期母乳微量喂养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的患儿纳入观察组,将115例使用早期母乳微量喂养治疗的患儿纳入对照组。
观察组男性55例,女性50例;胎龄29~36周,平均(32.5±1.3)周;体质量1.0~3.1kg,平均(2.1±0.5)kg。
对照组男性56例,女性59例;胎龄29~36周,平均(32.6士1.3)周;体质量1.2~3.0kg,平均(1.9±0.5)kg。
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5),研究有可对比性。
1.2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胎龄29~36周;②均在我院出生,且出生后在我院治疗>14d;③诊断NEC的方法:患儿出现腹胀、呕吐、便血或便潜血阳性三联征等现象,症状不典型者结合腹部X线检查显示部分肠管扩张、肠壁增厚或模糊,肠道充气形态不规则为NEC的早期症状。
并用Bell分级诊断对患儿进行分期。
(2)排除标准:①出生时合并外观畸形;②合并内脏器官发育异常;③合并先天性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
1.3方法: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吸氧、纠正酸碱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静脉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
细菌学中的益生菌研究进展细菌学是研究微生物中的一门学科,而益生菌则是细菌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益生菌是指对人体有益的细菌菌种,它们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力、促进营养吸收等方式对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益生菌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进展也日益丰富。
一、益生菌的定义和分类益生菌的定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对人体有益的细菌菌种。
它们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肠道中,通过与人体共生共存的方式发挥作用。
根据益生菌的特性和功能,目前已经将其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1.1 保护性菌群:这类益生菌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保护肠道免受有害菌的侵害。
常见的保护性菌群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1.2 营养性菌群:这类益生菌能够分解食物中难以消化的成分,帮助人体吸收营养物质。
例如,某些益生菌可以分解乳糖,帮助乳糖不耐受的人消化乳制品。
1.3 免疫调节菌群:这类益生菌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它们可以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抗体的产生,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
二、益生菌的应用领域益生菌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改善人体健康,还可以应用于农业、食品加工等领域。
2.1 人体健康:益生菌在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肠道菌群失衡时,有害菌的数量会增加,导致多种健康问题。
通过摄入益生菌,可以增加有益菌的数量,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2.2 食品加工:益生菌可以应用于食品加工中,制作出一些具有益生菌功能的食品。
例如,酸奶中的乳酸菌、发酵面包中的酵母菌等都属于益生菌。
这些食品不仅可以提供营养,还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2.3 农业领域:益生菌也可以应用于农业领域,用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施加含有益生菌的肥料,可以促进土壤中有益菌的生长,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三、益生菌研究的挑战和前景在益生菌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同时也有着广阔的前景。
益生菌对母婴健康的作用约兰达·桑斯摘要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似乎影响着从生育概念到产后初期的每一个阶段,并且对儿童和成人的健康有着长期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怀孕期间,胎儿的免疫和代谢功能都依赖于母亲;并且,这些功能的精细化似乎从子宫之时便开始,并被逐渐滋养敏感。
栖息于肠道的微生物群在人体内扮演着一系列生理学角色,它们影响着代谢和免疫功能,特别是在婴幼儿早期甚至可能是在子宫内之时。
对于母体到婴儿的细菌传播,生育时母体菌群与婴儿的直接接触以及哺乳期母乳喂养都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肠道定植。
这是有潜在健康影响的。
本文提出,在围产期和产后早期使用益生菌去特定地调整微生物菌群可作为一种可能的饮食策略,以此降低疾病风险。
本篇文章对肠道菌群在妊娠期间的构成,以及对益生菌管理在围产期的不同临床结果进行了评估。
引言肠道菌群构造了一个关于生理功能的且对人的生命(1,2)至关重要的复杂生态系统。
栖息在人体肠道的微生物为他们的寄存主体提供额外的代谢能力,并且调节涉及脂类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基因表达,由此去影响营养供应,能量平衡和体重(1,3)。
肠道微生物也是免疫系统成熟的一个关键的刺激,它有助于降低感染和异常免疫反应(4)。
肠道微生物暴露于微生物的生命早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生儿肠道中微生物的定植,并且它已经干涉到婴儿早期和今后生活中感染的易感性、敏感性以及环境抗原问题(5-7)。
这些观察结果构成了“卫生假说”的基础,根据“卫生假说”,由于在西方世界中的高卫生条件下缺乏微生物暴露,它能妨碍防止免疫系统的正常成熟、诱发个体过敏(8)并可能诱发其他免疫性疾病(9)。
这一理论同样符合于编程的概念,它是指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事物或刺激可能会“谋划”一种长久性结构或者是一种整体的组织体功能(10)。
在这种条件下,益生菌和益生元在产后初期被特定施用于调节微生物群组成已经作为一种可能的膳食策略被提出来,用以规避疾病风险(6,7,11)。
益生菌研究报告一、引言在当今的健康领域,益生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它们被广泛认为对人体健康有着诸多益处,从改善肠道功能到增强免疫系统,甚至可能对某些慢性疾病产生积极影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益生菌,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
二、益生菌的定义与种类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它们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
常见的益生菌种类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等。
双歧杆菌是肠道内的重要益生菌之一,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还能增强肠道的屏障功能。
乳酸杆菌则在调节肠道 pH 值、抑制有害菌生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逆性,能够在恶劣环境中存活并发挥益生作用。
三、益生菌的作用机制益生菌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1、竞争排斥益生菌能够与有害菌竞争肠道内的生态位和营养物质,从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和繁殖。
2、产生有益物质它们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维生素等有益物质,为肠道细胞提供能量,增强肠道的屏障功能。
3、调节免疫系统益生菌能够刺激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使其更好地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4、改善肠道菌群结构通过增加有益菌的数量,减少有害菌的比例,优化肠道菌群的组成,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四、益生菌对肠道健康的影响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益生菌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
1、缓解腹泻无论是感染性腹泻还是功能性腹泻,益生菌都能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缩短腹泻的持续时间,减轻症状。
2、改善便秘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的水分和体积,使排便更加顺畅。
3、减轻肠道炎症对于炎症性肠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益生菌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病情。
4、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防止有害物质进入体内,降低肠道通透性。
五、益生菌与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益生菌在免疫系统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早期应用益生菌对新生儿呼吸道院内感染发病率的影响分析【摘要】新生儿由于处于生命形态的初始阶段,他的免疫功能还比较低、肠道功能也不健全,并且肠道细菌的数量与种类也都比较少。
益生菌可以定植于肠道内,有着比较优秀的对肠黏膜免疫组织的刺激功能,对提高新生儿的机体免疫能力大有裨益。
在本文中,笔者对早期应用益生菌对新生儿呼吸道院内感染发病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益生菌新生儿呼吸道院内感染中图分类号:r1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317-02引言世界上最早开展益生菌有意于肠道的相关研究的是俄国的科学家metchnikof,根据自己的研究,他认为肠道乳酸杆菌可以有效阻止腐败菌的生长,并借此能够发挥延年益寿的特殊功用。
新生儿由于处于生命形态的初始阶段,他的免疫功能还比较低、肠道功能也不健全,并且肠道细菌的数量与种类也都比较少。
益生菌可以定植于肠道内,有着比较优秀的对肠黏膜免疫组织的刺激功能,对提高新生儿的机体免疫能力大有裨益。
笔者对早起应用益生菌对新生儿呼吸道院内感染发病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如下:1 益生菌的常有功效1.1 降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nec)的发生率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医疗科技的发展,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nec)病死率明显降低,但是当前仍然缺乏比较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
目前,对坏死性小肠炎(nec)的生理病理机制仍然不是十分清楚,但是当前普遍公认的是,促进nec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肠道致病菌侵袭、胃肠道喂养以及肠道通透性增强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不可否认的是,肠道病原菌的感染和(或者)定植在显著增加坏死性小肠炎(nec)的发病几率。
当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nec)存在比较明显的肠道菌群的异常现象,这一点已经被证实。
参考资料[3]和参考资料[4]的研究证实:新的一项多中心(7家nicu,共434例)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评估益生菌对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出生体质量<1500g)死性小肠炎(nec)的有益性。
双歧杆菌治疗早产儿NEC的临床经验探讨解放军251医院 075000【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871-02随着新生儿救治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存活率不断提高。
同时有报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
NEC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NEC的发生率为1%-5%,而在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生率高达5%-10%,NEC的病死率可高达32%,随着外科和重症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NEC病死率已降至20%左右[1]。
NEC是新生儿时期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消化系统功能不成熟,出生后肠道微生态系统不能正常建立,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使得胃肠外营养时间延长,增加晚发型感染和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因此,喂养不耐受是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有研究表明,早产儿口服益生菌可以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形成,益生菌代谢过程中产生有机酸、刺激肠壁蠕动,促进胃排空,减少呕吐、胃潴留、腹胀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2],可以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促进其早期生长发育[3]。
新型有效的防治NEC方法中,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贝飞达)制剂为代表的微生态制剂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焦点。
本文总结了近2年我科使用双歧杆菌预防NEC的发生,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符合下列条件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出生时胎龄<37周,出生体重<2000g;均于出生后24h内入院,均在我科治愈出院,出院时体重≥2000g,完全经口喂养,全部使用早产儿配方奶喂养,无影响生长发育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
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共计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
1.2 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暖箱保温、监护生命体征、预防感染、微量输液泵输液、防治各种并发症,记录出入量,并给予早产儿静脉营养、维持血糖正常、保持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布拉氏酵母菌散与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治疗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早产儿是指妊娠<37 周出生的婴儿,由于早产儿器官未完全发育,易出现喂养不耐受问题。
喂养不耐受是指婴儿无法正常进食、吸收、消化母乳或配方奶,导致体重增长不良、发育迟缓等问题。
喂养不耐受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长期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布拉氏酵母菌散是一种益生菌,具有调节肠道菌群、促进食物消化吸收的作用。
非营养性吸吮是指婴儿通过吮吸来获得安慰和满足,而不一定需要进食。
布拉氏酵母菌散与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应用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中,可能通过改善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吸收、提高婴儿进食欲望等途径,改善早产儿的喂养状况和促进早期生长发育。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散与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治疗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为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散与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治疗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探讨喂养不耐受对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评估布拉氏酵母菌散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以及可能的治疗效果。
接着,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比较其与酵母菌散的治疗效果。
然后,研究布拉氏酵母菌散与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治疗的效果,探讨联合治疗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综合影响。
最终,总结研究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和展望,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研究,旨在为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和理论基础。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是确保研究结果科学可靠的基础。
本研究采用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我们收集了一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患儿符合入选标准,包括喂养困难、生长迟缓等症状。
我们将这些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布拉氏酵母菌散组、非营养性吸吮组和联合治疗组。
益生菌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胃肠功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益生菌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胃肠功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早产儿60例,随机分入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益生菌制剂(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剂),从生后第2天开始,0.33g/次,2次/天,疗程2周。
观察两组早产儿出生后第1、3、7、14天血清胃泌素水平,观察呕吐、腹胀、胃潴留、排便不畅情况,观察体重、头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
结果出生后第1、3、7、14天胃泌素水平,治疗组分别为(39.50±8.22)、(39.90±9.20)、(45.80±13.23)、(53.63±15.48)pg/ml,对照组分别为(38.93±9.42)、(39.56±10.55)、(44.80±14.50)、(46.33±10.96)pg/ml,第14天的胃泌素浓度,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治疗组为(6.87±1.33)d,对照组为(7.87±1.91)d,治疗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he time of regaining birth weight of tg was shorter than the cg(6.87±1.33vs7.87±1.91d,p0.05)。
1.5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保暖、早产儿护理、退黄,同时按2006年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3]给予喂养及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制剂(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剂,1g/支,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从出生第2天开始,0.33g/次,2次/天,疗程2周。
1.6 监测指标两组早产儿出生后第1、3、7、14天均测定空腹血清胃泌素浓度,胃泌素的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碘[125i]胃泌素放射免疫分析药盒(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
口服益生菌预防早产儿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林云;林尧;石霖
【期刊名称】《中国妇幼保健》
【年(卷),期】2008(23)15
【摘要】目的:观察口服益生菌有效预防早产儿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住院的早产儿,应用抗生素时间均长达7天以上,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益生菌。
结果:两组新生儿在应用抗生素后7天发生真菌感染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14天、21天、28天后发生真菌感染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 500 g的新生儿在相同体重下口服益生菌后可降低真菌感染发病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益生菌有效预防早产儿真菌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2187-2188)
【关键词】益生菌;早产儿;真菌感染
【作者】林云;林尧;石霖
【作者单位】海南省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74
【相关文献】
1.小剂量氟康唑联合益生菌预防早产儿真菌感染疗效观察 [J], 付小红;鲁红;谢华;赵浩男
2.口服氟康唑在预防早产儿深静脉置管时真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J], 鲍毓;杜立中;施丽萍;程晓英
3.口服益生菌预防早产儿真菌感染的疗效 [J], 代玉静
4.蓝光联合益生菌口服治疗早产儿黄疸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影响[J], 吴斌;黄青;吴素文
5.蓝光联合益生菌口服治疗早产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影响[J], 陶荣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见益生菌对婴幼儿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程 斌,秦 晰,王锡青,王玉树,宋 飞*(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266500)摘 要:近几年,非处方益生菌在全球范围内的消费量持续增加,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食品补充剂之一。
酸奶、奶酪、冰激凌、营养棒、早餐麦片以及婴儿配方奶粉中均添加了益生菌。
2021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中,有13种益生菌可应用于婴幼儿食品(NCFM仅应用于1岁以上儿童)。
本文主要选择5种典型的益生菌,汇总近几年有关动物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nimalis,Bb-12)、乳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Bi-07,HN019)、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和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M-16V)在婴幼儿胃肠道功能、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同时对益生菌的安全性、应用局限性和前景进行讨论。
关键词:益生菌;婴幼儿肠道;免疫健康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Common Probiotics on InfantHealthCHENG Bin, QIN Xi, WANG Xiqing, WANG Yushu, SONG Fei*(Synutra Nutrition Food Co.,Ltd., Qingdao 266500, China)Abstract: Consumption of over-the-counter probiotics has increased worldwide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ood supplements in recent years. Yogurt, cheese, ice cream, nutrition bars, breakfast cereals and infant formula are all added with probiotics. In the list of authorised probiotic strains for infant’s food published by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2021, 13 probiotics can be used in infant food (NCFM is only used for children over 1 year old). This paper mainly selects five typical probiotics, and summarizes the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Bb-12), Bifidobacterium lactis (Bi-07, HN019),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 and Bifidobacterium (M-16V) in infant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mmunity and intestinal flora in recent years. At the same time, the safety, application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of probiotic were also discussed.Keywords: probiotic; infant gastrointestinal; immunity healthy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分会于2019年发布了《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与健康专家共识》,对益生菌进行定义: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充足的数量时,对宿主产生健康益处。
探讨出生体重≤2 500 g的早产儿口服益生菌对其胃肠功能与生长发育的影响目的:探討口服益生菌对≤2 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112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
试验组早产儿采用益生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比两组胃肠功能、喂养结果与生长发育情况。
结果:试验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重最大下降率、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和出院时体重等喂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均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胎便排尽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与达全肠喂养时间分别为(5.04±1.75)、(10.26±3.68)、(15.46±2.01)d,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生理性体质量下降幅度、恢复出生体质量速度分别为(8.53±3.02)%、(10.86±1.22)g/d,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喂养结果可通过口服益生菌显著改善,胃肠功能和生长发育情况也能够得到明显改善,值得推广。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112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纳入标准:胎龄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结果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喂养结果得到显著性改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胃肠功能比较与对照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相比,试验组胃肠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试验组生长发育情况明显改善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