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陵墓建筑
- 格式:pdf
- 大小:209.23 KB
- 文档页数:5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陵墓建筑古人以为,人死以后,肉体已殁,但灵魂永存,于是产生了祭祀的观念。
帝王不同凡民,死了以后,更需要筑陵墓,以祈求祖宗保佑,社稷才能得以永存。
中国帝王陵墓的演变,呈现形式多样的特点,陵园建筑十分完整,珍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
一、封土的沿革自产生灵魂观念以后,人们开始产生筑坟的念头。
大约从周代开始,出现“封土为坟”的做法。
依据《周礼·春官》记载,“以爵为封丘之度”,即按照官吏级别大小以决定封土的大小,当然天子、诸侯死了以后,其陵墓封土无疑是的。
(一)秦汉两代的“方上”“封土为坟”的发展,早期帝王的陵墓,是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呈覆斗形。
因为陵墓的上部是方形平顶,犹如方形锥体被截去顶部,故名“方上”。
现存秦代秦始皇陵以及汉代帝王陵墓,都取方上形式,其中尤以秦始皇陵为典型。
(二)唐代改为“以山为陵”到了唐代,李世民认为平地筑起高坡太劳民伤财,同时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和盗墓,即改为“以山为陵”的形式。
唐乾陵即为典型例子。
(三)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但不是简单重复宋代的“方上”规模要比秦汉时代小得多。
(四)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形式一般形式为,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圆形砖城,于砖城内填上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这一圆顶即为宝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儿墙,犹如一座小城,即为宝城。
宝城上建有明楼,楼内立石碑,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
二、陵园的建筑布局帝王陵园的主要标志,就是上述的“封土”,或“方上”,或“宝城宝顶”。
除此之外,因为帝王在幽冥世界也要享受在现实世界时的至高无上的荣耀,所以陵园范围极大,陵园建筑也许多。
早在商代,在王陵和贵族墓的墓室之上就出现了供祭祀用的房屋建筑,仅仅因为时代久远,商至春秋时期帝王陵的地面建筑早已毁坏。
不过,自秦汉以来,帝王陵的地面建筑有遗址可寻。
帝王陵的地面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祭祀建筑区。
为陵园建筑的重要部分,用来供祭祀之用。
陵墓建筑简介第一篇:陵墓建筑简介陵墓建筑简介陵墓建筑文化心理特征陵墓建筑的类型古代陵墓形制的演化典型建筑举例感悟及总结陵墓建筑的简介“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所的总称。
又称墓、葬、坟、墓。
古代的墓葬方式为筑土为坟,穴地为墓,由此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便有了如今我们所知的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中国陵墓建筑在历史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陵墓建筑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陵寝建筑文化心理特征一.“灵魂不死”观念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三.“厚葬以明孝”、“媚祖以邀福” 陵墓建筑的类型按建筑结构可分为:陵(地上建筑)和墓(地下部分)按建筑景观可分为:无陵无墓、有陵无墓、有陵有墓按使用人群可分为:帝王陵墓:秦皇陵、汉茂陵、巩义宋陵、北京十三陵等。
名人墓地:岳飞墓、李白墓、张衡墓等。
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墓葬古代陵墓形制的演化原始时期陵墓发展的第二阶段——创立阶段秦始皇陵——中国第一个皇帝陵园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
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陪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
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
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
平面布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
陵墓建筑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1 基本概况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
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
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
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集安葬与祭祀于一体的陵墓建筑使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社会盛行厚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于陵墓的建筑皆倍加用心,不惜耗费巨额财力、大批人力去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至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如陕西的秦始皇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等。
陵墓建筑并非是单一的建筑体,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已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炉,成为反映古代先民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古代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以及袄教、景教、摩尼教等,其中以佛教最为兴盛,道教、伊斯兰教次之。
现存的宗教建筑无论是数量、技术或者艺术质量,都在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反映了建筑艺术各方面的伟大成就。
在古老的中华文化和儒道哲理观念的孕育下,园林艺术立足于师法自然的指导原则、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标、以山水为骨干,形成了独树一帜、在根本上不同于欧洲园林风俗的东方建筑艺术体系。
坛庙建筑也可称为“礼制建筑”,除以“礼”来制约各类建筑的形制以外,同时还有一系列由“礼”的要求而产生的建筑。
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陵墓建筑第四节陵墓建筑古人以为,人死以后,肉体已殁,但灵魂永存,于是产生了祭祀的观念。
帝王不同凡民,死了以后,更需要筑陵墓,以祈求祖宗保佑,社稷才能得以永存。
中国帝王陵墓的演变,呈现形式多样的特点,陵园建筑十分完整,珍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
一、封土的沿革自产生灵魂观念以后,人们开始产生筑坟的念头。
大约从周代开始,出现“封土为坟”的做法。
根据《周礼·春官》记载,“以爵为封丘之度”,即按照官吏级别大小以决定封土的大小,当然天子、诸侯死了以后,其陵墓封土无疑是的。
(一)秦汉两代的“方上”“封土为坟”的发展,早期帝王的陵墓,是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呈覆斗形。
因为陵墓的上部是方形平顶,犹如方形锥体被截去顶部,故名“方上”。
现存秦代秦始皇陵以及汉代帝王陵墓,都取方上形式,其中尤以秦始皇陵为典型。
(二)唐代改为“以山为陵”到了唐代,李世民认为平地筑起高坡太劳民伤财,同时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和盗墓,即改为“以山为陵”的形式。
唐乾陵即为典型例子。
(三)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但不是简单重复宋代的“方上”规模要比秦汉时代小得多。
(四)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形式一般形式为,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圆形砖城,于砖城内填上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这一圆顶即为宝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儿墙,犹如一座小城,即为宝城。
宝城上建有明楼,楼内立石碑,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
二、陵园的建筑布局帝王陵园的主要标志,就是上述的“封土”,或“方上”,或“宝城宝顶”。
除此之外,因为帝王在幽冥世界也要享受在现实世界时的至高无上的荣耀,所以陵园范围极大,陵园建筑也很多。
早在商代,在王陵和贵族墓的墓室之上就出现了供祭祀用的房屋建筑,只是由于时代久远,商至春秋时期帝王陵的地面建筑早已毁坏。
不过,自秦汉以来,帝王陵的地面建筑有遗址可寻。
帝王陵的地面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祭祀建筑区。
为陵园建筑的重要部分,用来供祭祀之用。
第六章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一节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充分反映了敬天祀祖的礼制思想和皇权为核心作用等级思想。
一基本结构1台基即基座,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
弥补中国古代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有四种:普通台基——土夯而成,高约一尺,用于小式建筑。
较高级台基——常在台基边上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金刚座。
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的主要殿堂建筑。
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2木头圆柱松木或楠木制成,置于石头或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檀条,形成梁柱。
3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为“间”。
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
建筑的纵深间数称为进深。
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开间越多,等级越高。
皇帝上朝的地方开间为九,进深为五。
也有例外,北京太和殿和太庙大殿开间均为十一。
4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
常用松木楠木或杉木制成。
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5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构件。
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
一般置于柱头和额枋、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
6彩画原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或缺的装饰艺术,可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级的和玺彩画,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凤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沥粉贴金,金壁辉煌。
次一级的旋子彩画。
画面用简化的涡卷瓣旋花,一般用于次要宫殿或寺庙。
等级最低的苏式彩画,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
7屋顶(古称屋盖)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级别级别最高,其次是单檐庑殿顶和单檐歇山顶。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古陵墓建筑一、陵墓构成陵墓构成包括陵墓建筑、陵墓建筑上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和随葬品三部分。
我国现存古代陵墓景观有两种展示方式:第一种,地面和地下建筑规模都很庞大,在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就地开放;第二种,地下规模与布局不适于人流行动,多集中、复制展示,如洛阳的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二、古陵墓类型古墓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分为3类:1.帝王陵寝:规模大,随葬品丰富。
主要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河南巩义宋陵、宁夏西夏王陵、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和清西陵等。
2.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除个别著名人物外,一般规模不大,墓中随葬物微薄稀少。
如孔林、司马迁墓、岳飞墓等。
3.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墓葬:主要有辽宁辽阳汉魏壁画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高句丽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三、古陵墓结构古墓葬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
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和随葬品,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园建筑。
(一)地下部分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
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
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空心砖、画像砖等。
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五代时已经盛行,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
墓室中雕刻画像,故称“画像石墓”,从打开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与清代乾隆墓穴地宫都有石像雕刻。
(二)地面部分1.封土大约殷末周初,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
春秋战国后,坟头封土愈来愈大,特别是帝王陵墓更为高大。
封土形制,是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
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式、“因山为陵”式和“宝城宝顶”式的演化过程。
“覆斗方上”是在地宫上方用黄土堆成逐渐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像倒扣的斗,形成下大、上小的正方形台体。
《陵墓建筑教案》第一章:陵墓建筑概述1.1 陵墓建筑的定义1.2 陵墓建筑的历史演变1.3 陵墓建筑的分类及特点1.4 陵墓建筑的意义与价值第二章:中国陵墓建筑2.1 古代中国陵墓建筑的代表作2.2 皇家陵寝与贵族陵墓的差异2.3 宗教对陵墓建筑的影响2.4 中国陵墓建筑的艺术特色第三章:西方陵墓建筑3.1 古代西方陵墓建筑的代表作3.2 不同文明下的西方陵墓建筑风格3.3 宗教对西方陵墓建筑的影响3.4 西方陵墓建筑的艺术特色第四章:陵墓建筑的设计与构造4.1 陵墓建筑的设计原则4.2 陵墓建筑的构造要素4.3 陵墓建筑的材料与技术4.4 陵墓建筑的安全性与环保性第五章:陵墓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5.1 陵墓建筑的文化价值5.2 陵墓建筑的保护与修复5.3 陵墓建筑保护面临的挑战5.4 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与方法第六章:古代埃及陵墓建筑6.1 古代埃及陵墓建筑的背景6.2 金字塔:古埃及陵墓的代表作6.3 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影响6.4 古埃及陵墓建筑的艺术与信仰第七章:古希腊与古罗马陵墓建筑7.1 古希腊陵墓建筑的风格与特点7.2 古希腊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7.3 古罗马陵墓建筑的演变与特色7.4 古罗马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第八章: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8.1 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的风格与特点8.2 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的影响8.3 中世纪欧洲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8.4 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的文化意义第九章:伊斯兰陵墓建筑9.1 伊斯兰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9.2 伊斯兰陵墓建筑的案例分析9.3 伊斯兰陵墓建筑与伊斯兰文化的关系9.4 伊斯兰陵墓建筑的艺术价值第十章:现代陵墓建筑10.1 现代陵墓建筑的发展趋势10.2 现代陵墓建筑的材料与技术10.3 现代陵墓建筑的设计理念10.4 现代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第十一章:亚洲陵墓建筑11.1 印度陵墓建筑11.2 波斯陵墓建筑11.3 中国陵墓建筑的后续发展11.4 亚洲其他地区陵墓建筑的特点第十二章:非洲陵墓建筑12.1 非洲陵墓建筑的背景与特点12.2 埃及近代陵墓建筑的发展12.3 非洲其他地区陵墓建筑的风格与影响12.4 非洲陵墓建筑的文化价值第十三章:拉丁美洲陵墓建筑13.1 拉丁美洲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13.2 殖民地时期的陵墓建筑13.3 独立后拉丁美洲陵墓建筑的发展13.4 拉丁美洲陵墓建筑的著名案例第十四章:现代陵墓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应用14.1 现代陵墓建筑的设计趋势14.2 环境与可持续性在现代陵墓建筑中的应用14.3 现代陵墓建筑的案例分析14.4 现代陵墓建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第十五章:陵墓建筑的未来发展15.1 科技对陵墓建筑的影响15.2 虚拟现实与数字化陵墓建筑15.3 生态陵墓建筑的发展15.4 陵墓建筑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陵墓建筑》共分为十五章,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的各种陵墓建筑类型和风格。
《陵墓建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历史演变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对陵墓建筑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陵墓建筑的定义与历史演变2. 我国古代陵墓建筑的特点3. 古代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介绍4. 陵墓建筑的保护与传承5. 实践活动:参观当地陵墓建筑并进行简要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陵墓建筑的定义、历史演变、特点和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陵墓建筑的艺术价值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历史演变、特点和代表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陵墓建筑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陵墓建筑的艺术价值。
3. 参观实践法: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陵墓建筑,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陵墓建筑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历史演变、特点和代表作品。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陵墓建筑的实例,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艺术价值。
4. 讨论:让学生谈谈对陵墓建筑的保护意识的看法。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陵墓建筑,并进行简要评价。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陵墓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对陵墓建筑知识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在分析陵墓建筑实例时的思考深度和表述清晰度。
3. 实践活动评价:根据学生在参观陵墓建筑时的表现,包括参观前的准备、参观中的积极参与和参观后的简要评价。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陵墓建筑知识点的掌握,以及观点阐述的合理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适,学生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实践活动设置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通过参观加深对陵墓建筑的理解。
4.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