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考点分布表
- 格式:doc
- 大小:152.50 KB
- 文档页数:23
一、试卷结构由上表可知,全国卷1的通史,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继续保持“三分天下”的格局,与前几年高考是一致的;而模块史比例严重失衡,必修二经济、必修三文化模块的考查比例大幅度下降,必修一政治模块的比例激增。
二、考点分析全国卷1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2018年高考全国卷I历史命题细目表以及素养及难度考查情况必做题部分(85分)。
中国史占57分左右,世界史占28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1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34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从选择题的分布来看:2013—2018年全国卷I选择题知识考查目标分布示意统计结果显示,从2015—2017年,全国卷I选择题对史事本身的考查在逐步削减,关注史事的响(作用)则在增加,而2018年则重新回归到突出史事本身即“是什么”的考查上来,多达10题,超了2013和2014年的题量,而彼时正是全国卷I被诟病过专过难的时候。
可见,命题者是不会放弃学专业底色的,也意识到了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问题所在,故致力于纠偏。
二、凸显总之,我们必须把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内化为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变为培养学生历史,实现状”知识体系。
按模块重整教材,清晰勾勒历史发展脉络历史(I)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历史(I)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3.欧美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4.近代前期中国政治的变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探索与影响(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6.现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7.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历史(Ⅱ)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历史(Ⅱ)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4.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7.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以阶段通史为主,整合三个模块的知识内容:科学合理地划分中外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220~907年)——中国古代文明走向繁荣五代辽宋夏金元(907年~1368年)—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明清(1368年~1840年)——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世界近现代: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期(14—16世纪)政治革命开启工业文明的大门(17~18世纪)工业文明的确立和扩展(19世纪)(4)速度训练,限时训练。
近五年历史高考1考点分布表2011— 2015 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考点分布统计(必修)表 1 古代史阶专2011 年2012 年2013 年2014 年2015 年分(全国新课标卷)(全国新课标卷)(新课标卷Ⅰ、Ⅱ)(新课标卷Ⅰ、(新课标卷Ⅰ、Ⅱ)段考试大纲期题Ⅱ)24. 西周政治对秦(卷Ⅰ)24. 西周分封(卷Ⅱ) 24. 分封( 1)商周汉统一的影响(董制下的墓葬等级规定制、礼乐制仲舒的大一统思时期的政想)治制度2016 年高考命题导向( 1)结合现实生活中与宗法制有关的民族情结、风俗习惯等考查宗法制。
( 2)利用考古遗存、历史文物、文献记载或国名地名的来历等考查分封制( 1)引用新材料、设置新情( 2)秦中央集权制古度的形成代古中古代国代中政( 3)汉到国治元政治制制度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40. 中国古代选官(卷Ⅰ)41. 从地方行(卷Ⅰ) 25. 汉代外戚依据及认识( 25政示意图看汉、唐历干政分)史变迁(12 分)(卷Ⅱ) 25. 汉代地方吏治28. 清代君主专制(卷Ⅱ)41. 明清君主(卷Ⅱ)27. 明清体制的僵化(内阁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君主专制制度的依样画葫芦)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加强——明代内29. 古代专制政治阁制发展特征(梁启(卷Ⅱ)40. 清朝超)东北地区移民政策; 1840至 1900境考查郡县制的进步性。
( 2)与分封制和行省制相联系,考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轨迹。
( 1)引用新材料考查汉至元主要的政治制度,如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等。
( 2)联系现实政治生活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体现出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历史功能。
(1)引用新材料考查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史实。
(2)结合文物史料或历史遗存考查内阁的设置及影响。
(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 2)手工代业的发展中国经济(3 )商业的发展(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4. 汉代政府政策(卷Ⅱ)25.宋代“不(卷Ⅰ)24.小农经济对经济的影响(抑抑兼并”(卷Ⅰ)26.宋代东南制豪强兼并土地)沿海经济的发展(卷Ⅰ) 27. 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卷Ⅱ) 26. 唐宋经济重心南移25. 南北朝时期的26. 明代后期工商(卷Ⅱ)26. 明朝区域(卷Ⅱ) 26. 宋代(卷Ⅱ) 27. 明代商品社会经济(货币使业经济的发展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商品经济发展(交经济发展用)盛子)(卷Ⅰ)40.我国自古(卷Ⅰ)27. 清代对海洋利用的史实和商品经济发展(对相关政策(25)(“重外贸易)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840至 1900(1)利用考古遗存、历史文物、文献记载等考查小农经济的概况。
2021— 2021 年新课标全国卷考点分布统计〔人民版必修历史III 〕模块内容2021 年考试2021 年2021 年2021 年2021 年2021 年考点分析大纲规定的〔全国卷〔全国卷Ⅰ、〔全国卷〔全国卷Ⅰ、〔全国卷与备考建议考试范围Ⅰ、Ⅱ〕Ⅱ〕Ⅰ、Ⅱ〕Ⅱ、Ⅲ〕Ⅰ、Ⅱ、Ⅲ〕〔卷Ⅱ〕24.本单元的高频考点是秦汉时期儒学的开展和宋代儒学的变化。
儒者理想化1、儒学的思想特征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建议老师在复习时既〔1〕春秋战的政治诉求要关注历代儒学各自思想特征的差异,也要关注历代儒学的共性国时期的百〔卷Ⅱ〕40.〔现实教学中学生往往关注差异忽略共性〕,涉及差异的题目往家争鸣孟子与苏格往与各自的思想内容有关,涉及共性的题目往往谈及儒学与现实拉底的法制政治或者法制的关系,此时往往围绕“儒学使政治秩序和法制体观念系带有纲常特色〞命题。
〔卷Ⅰ〕 24.〔卷Ⅰ〕40.〔卷Ⅰ〕24.汉2、对策:坚持思想是历史现实的反映,从思想的开展把握时代秦汉政治统汉代儒学与代儒学成为正开展的脉络及思想开展如何促进历史的开展与进步。
治借助人伦孔孟儒学的统思想〔2〕汉代儒秩序〔“君权不同之处神授〞〕第一单元学成为正统〔卷Ⅱ〕 25.中国传统思想对待养子与文化主流亲子态度趋思想演变同,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卷Ⅰ 〕〔卷Ⅰ〕 25.〔卷Ⅰ〕40.25. 程朱理佛教道教地宋明理学对学〔从“周位变化〔儒学儒学的开展〔3〕宋明理孔之道〞到最为稳固〕学〔卷Ⅰ〕 26.“ 孔孟之道〞〕宋明理学对人性的认知〔4〕明清之〔卷Ⅰ 〕际的儒学思想世纪中外模块内容2021 年考试2021 年2021 年2021 年2021 年2021 年考点分析大纲规定的〔全国卷〔全国卷Ⅰ、〔全国卷〔全国卷Ⅰ、〔全国卷与备考建议考试范围Ⅰ、Ⅱ〕Ⅱ〕Ⅰ、Ⅱ〕Ⅱ、Ⅲ〕Ⅰ、Ⅱ、Ⅲ〕历史事件相互关联〔1〕西方人〔卷Ⅱ〕40.〔卷Ⅲ〕 32. 雅〔卷Ⅰ 〕本单元的主干知识有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启文精神的起孟子思想主典人强调人的32. 古希腊蒙运动。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评价与质量分析报告一、历史试题评述(一)总体评价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Ⅱ卷历史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规定,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与2018年相比,试题整体上延续了全国Ⅱ卷的风格,试卷结构相对稳定,难度基本持平。
试题继续本着“依据教材、基础着眼、能力立意”的原则,注重将历史元素与政治、经济、地理、文学等元素相结合,多维度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大势。
命题反映学科特点,体现课标精神,凸显较强的人文性、时代性。
(二)试题结构2019年全国Ⅱ卷文综卷历史部分的试卷结构如下:表一: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学科中外史的比重(必修部分)表二: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学科各模块内容比重(必修部分)从上述统计来看,必修部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基本保持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国近现代史的比重略高。
在必修三个模块中,必修二经济模块的比重最高,达到43%,反映了命题对社会史的关注,也符合当今学术界注重社会史研究和高校历史专业注重社会史教学的实际。
相较于去年,必修三模块比重有所上升。
这一倾向,应当引起高中历史教学的关注。
(三)试题特点1.坚持立德树人,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导向,凸显全面发展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载体,通过科学命题,构建试题情景,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凸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
试题注重结合学科知识与高中生认知水平,考查考生跨模块,跨学科整合不同能力和素养,展示综合人文素质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水平。
如第26题以宋代诗歌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结合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传统诗歌的鉴赏,将审美活动融入到试题的作答过程中,体味宋诗以理为诗的美学特点;29题通过1919年全国各界联合会宣言的材料,考查“爱国觉悟”;46题通过二战期间中国战区设立的材料,渗透“家国情怀”。
2019高考历史全国卷一试卷分析夯实双基把握热点2019年的历史试题保持了稳定性和创新性,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重在考查学生主干知识的内涵和本质的理解,同时侧重对学生精神价值的引领,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
一、试卷题型与知识分布知识分布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的内容。
在12道选择题中,中国古代史4题16分、中国近代史3题12分、中国现代史1题4分、世界古代史1题4分、世界近代史2题8分、世界现代史1题4分。
非选择题41题为钢铁生产,突出时空考查,25分;42题为观点评析题,12分;选做题,45题考查了动荡时期的爵制改革。
二、试题特点1、突出社会价值观的引导。
如第29题以“革命”一词在不同时期《新青年》杂志中出现的频率为切入口,揭示出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引导考生坚定信念,追求真理。
第41题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工业化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经过全国人民不懈奋斗而跃居世界前列,激发考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2、在增强学生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方面下功夫。
通过对历史上众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集体和个人事迹的再现,历史试题激励考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如文第31题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俄语书刊的借阅情况设置情境,表现出在现代化建设中,中国人民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引导考生树立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勇气。
3、将健康观念和意识融入高考考查理念。
历史学科通过选取与体育运动和健康观念相关的史实作为试题素材,引导考生领悟健康的要义:即强健的体魄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和追求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26题以拔河运动在唐代的流行,描绘了“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的壮观活动场面,突出了唐人崇尚力量的阳刚之气和健康体魄。
总体来讲,试题呈现方式新颖,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顺应了近年来新课程高考命题的创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