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一、选择题1.“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解析:选D。
此题考查的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和所学史实可知应该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2.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解析:选A。
均田制是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或少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肃明纲纪……时多奉法”可知当时吏治有所好转,而这正是孝文帝整顿吏治的结果.4.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A.均田制 B.三长制C.整顿吏治D。
汉化政策解析:选D。
根据所学,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结合本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5.图一与图二是某时期的墓葬壁画,与图一到图二变化直接相关的是()A.井田制盛行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选C。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
自379年前,汉族元帅孝文帝在北魏5世纪末,上台执政以来,历史上就有了铭记。
被
称为“北魏英雄”的孝文帝在位期间,不仅把北魏从一个不牢靠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强大
的大一统国家,而且在政治方面也涉及了一些重要改革。
其中,孝文帝利用政治改革实施
民族交融政策,促进了当时中国民族交融的发展,也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孝文帝的改革是一次跨越时代的历史性进程,在他的政治改革中,特别加强了对诸侯王国
的统治,实行地方郡统治政策,借助官、文、匠、店四等税及征糜等措施,进行内部整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以秦汉文化为基础的统一的国家社会文化。
孝文帝的民族交融政策,是六朝时期的历史性实践。
孝文帝通过婚亲政策,接纳了北方少
数民族王室,这主要体现在孝文帝与本尊的结合,女魏的北魏皇室和晋魏的混血皇室的两
个儿子,孝文帝本身也可以看作是本尊婚亲政策的代表,新兴汉化运动也是这一政策的体现,提倡汉语、汉文化,加强中国民族融合现象。
孝文帝还从多个方面规范化中央政府的管理,通过征讨少数民族财产税,以及征用他们的
牲畜和忠诚仆人,使少数民族活动受到制约,以加强汉化政策,排外少数民族社会文化活动。
从而碾碎少数民族反抗汉化的抗争,逐渐形成民族交融的新形态。
因此,孝文帝的政治改革将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当时的重大民族交融,也为中国古代民族交融提供了特殊的历史实践。
北魏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融合的中华
民族的发展理想奠定基础,没有孝文帝的宏伟伟业,今天的中华民族可能早已无法达到繁
荣昌盛的境地。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重点难点】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文帝改革的作用。
★创设情景三国两晋南朝史(220年东汉灭亡——589隋统一全国)1、时间线索: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容线索基本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政治上: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上:思想方面:科技进步:文艺发展:★组织探究——知识梳理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2、社会发展水平落后3、各族人民一起生活,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4、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①吏治混乱、民族歧视、鲜卑贵族的巧取豪夺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②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了中央政权与地方宗主的矛盾。
5、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改革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其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6、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均田制(包含租调制)(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宗主争夺农户);限制土地兼并。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结合小字理解)(4)影响:a、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b、使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大片的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客观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d、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各族向封建农民转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e、北魏均田是制首创的,后来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影响深远。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室姓名一、【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到北魏统治者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分析出改革内容,培养学生探究思维,归纳知识的能力。
依托地图进行“迁都洛阳”的教学,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探讨改革的作用,让学生了解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理解五十六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贡献。
【重点、难点】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2、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课前预习案】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北魏统一北方”,完成下列问题)1、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经济:政治:2、改革的可能性:3、改革的目的:二、均田制和三长制1.均田制的实行(1)条件:孝文帝时,________现象严重。
(2)时间:485年,颁布________。
(3)内容:内容之一是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
(4)影响: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和少地的________得到了土地,抑制了________,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使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2.三长制(1)原因:(2)内容:北魏废除了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合称三长。
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3)影响: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三、整顿吏治1.原因:2.措施:孝文帝首先制定了________;对官吏三年一考核,以是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
3.作用:北魏吏治得到一定的________,加上________负担减轻,使得农民可以安心从事生产,北魏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四、迁都洛阳1.迁都原因(1)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________不能满足京城需要。
(2)难以有效控制________。
(3)北方少数民族________逐渐强大,对北魏构成威胁。
(4)为了接受汉族_________________,加强对_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
(5)洛阳地处农业生产发达的________,交通便利,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2.时间:________。
3.影响(1)引起了_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
孝文帝打击了以太子________为首的保守派,为改革的深入发展铺平了道路。
(2)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_________________影响较大。
(3)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________文化的融合,使________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改鲜卑服为________。
(2)改鲜卑姓为________,孝文帝亲自主持“________”工作。
(3)禁止鲜卑族________通婚,提倡与________通婚。
(4)以________为正音,禁止人们说鲜卑语。
(5)政府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________。
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2)【课堂探究案】合作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
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课堂练习案】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提供有利条件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 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B.迁都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A.均田制B.宗主督护制C.三长制D.整顿吏治4、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课堂小结】请据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画出这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课后练习案】第2周2次作业教室姓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名师讲坛之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
⑤友好交往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
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恩格斯)附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参考答案合作探究一:(1)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
(2)变法使得秦国富强起来。
(3)倾邻国而雄诸侯。
合作探究二:答案: (1)①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建立什伍组织保证了国家的兵源。
②影响: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提供了军事保障。
(2)①原因: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势力,遭到其反对;秦孝公死后,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
②认识:改革既要除旧布新,就会触及旧贵族和特权者的既得利益;在改革的道路上荆棘丛生,障碍重重。
改革家不仅需要远见卓识,而且需要无私无畏。
【课堂练习】AACDAC【课后练习案】答案:(1)①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官职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②立军功;努力耕织。
(2)①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②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选做1、不能。
2、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