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提分教程(课件 讲义) (15)
- 格式:pptx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64
第28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梳 理 知 识 体 系][再 现 基 础 知 识]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含义和特征(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界线是明确的,有的界线是模糊的。
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区域空间结构的含义: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3)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3)变化特点。
【疑难辨析1】(1)区域和地域有什么异同?(2)如何根据三次产业的比重推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示(1)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但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
(2)一般而言,当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当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当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比重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合理。
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常用的指标⎩⎪⎨⎪⎧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2.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三、区域发展差异1.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第1讲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基础全面梳理一地球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0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两个界面:A□02莫霍面,B古登堡面。
(3)三个圈层2.地球的外部圈层(1)a为□10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从地表至2 000~3 000千米的高空。
(2)c为水圈:由□11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3)b为□12生物圈: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
二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01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有□02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2.岩石(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03矿物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态集合体。
(2)三大类岩石成因及常见岩石三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1)动力:地球内部□01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产生的热能。
(2)影响:岩石圈的诞生与消亡,大地的沧桑巨变及□02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2.岩石的转化(1)岩石类型:A□03喷出岩,B□04侵入岩,C□05变质岩,D□06沉积岩。
(2)地质作用:形成A、B的作用为□07冷却凝固,形成C的为□08变质作用,形成D的为□09外力作用,各类岩石形成新岩浆的作用是□10重熔再生。
不是。
大气圈、水圈、地壳(岩石圈)和生物圈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各圈层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地壳和岩石圈有什么区别?虽然岩石圈和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但其范围不同,岩石圈不仅包括全部地壳,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3.地壳物质循环中岩石都可以直接转化吗?三大类岩石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喷出或侵入地壳冷凝而成,因此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必须经过高温高压的岩浆才能转化。
4.地壳厚度是均匀的吗?不是。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其厚度不均。
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一般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第2讲等高线地形图基础全面梳理一地面高度的表示1.海拔(绝对高度):某地高出□01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海拔为□02 1_500米,乙点海拔为□03500米。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相对于乙点的相对高度是□041_000米。
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01相等的点连接而成的线。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02相等。
(2)“同图等距”——同一幅地图上□03等高距一致。
(3)“密陡疏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04陡;反之越□05缓。
(4)“凸低为脊”——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06低值凸出为山脊。
(5)“凸高为谷”——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07高值凸出为山谷。
(6)“重叠为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处为□08陡崖。
,3.地形部位4.地形类型5.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判断自然地理特征:地形、□23水文、□24气候、植被等。
(2)为人类生产活动提供依据:工程选址、道路□25选线、生产布局等。
三 等深线与等潜水位线1.等深线:在地图上把□01深度相同的点连成的平滑曲线。
一般数值越大,表示深度越大。
2.等潜水位线:将潜水位海拔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
潜水位与地面的相对高度就是潜水□02埋藏深度。
1.等高线都是闭合的吗?从整块陆地(大陆或岛屿)范围看,都是闭合的;在局部地图里,部分等高线不是闭合的。
2.海岸线总是与0米等高线重合吗?是的。
海岸线的海拔总是与海平面一致,为0米。
3.爬山时,应该关注海拔还是相对高度?都应该关注。
海拔决定气压、气温等,相对高度决定攀爬的距离和坡度。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坡度的大小只与等高线的疏密有关吗?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坡度的大小取决于等高距、比例尺的大小和等高线分布的疏密等因素。
考点深度研析考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计算1.地形图的判读(1)地形部位(2)几种特殊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 (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H 相=H 高-H 低。
(2015·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6分)(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6分)1.(2018·河北唐山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部分鱼类的繁殖及肥育场所,一般情况下,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
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
甲湖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
1962年湖口水闸建成后,湖中水生植物覆盖率和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
1980年代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2018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
下图为甲湖流域示意图。
(1)遥感监测显示,甲湖蓝藻水华爆发集中在夏秋季且湖西部多于东部,说明其原因。
(2)分析半个多世纪以来甲湖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的可能原因。
(3)说明甲湖流域全面实施湖长制的原因。
答案(1)夏秋季水温较高,利于蓝藻生长繁殖。
湖西部沿岸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较多),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随地表径流入湖较多;当地夏秋季盛行偏南(东)风,蓝藻容易在湖西部堆积。
(2)修建湖闸后,甲湖在冬春季水位较高;“露滩”和“晒滩”时间缩短,水生植物种子难以萌发生长。
(3)甲湖流域涉及多个(级)行政区;政府统一规划整治才能协调各(级)行政区、各部门利益;从流域整体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效益最大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证水安全)。
解析第(1)题,蓝藻水华爆发集中在夏秋季的原因应从气温角度分析,首先夏秋季水温较高,利于蓝藻生长繁殖。
同时据图可知甲湖西侧入湖河流众多,沿岸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较多,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随地表径流入湖较多;而东部入湖河流少;据图中湖泊的形状可判断为安徽省的巢湖,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当地夏秋季盛行东南风,蓝藻容易在湖西部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