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 格式:ppt
- 大小:391.50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炼字型(写写帮整理)第一篇:古代诗歌鉴赏分析炼字型(写写帮整理)【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2.掌握有关语言试题的解题技巧。
【考点阐释】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2009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共有7套针对语言设置了考题,2010年有8套考查。
题型大多采用主观题形式,重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用词、用语技巧的能力。
角度一:分析炼字型【考向探究】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
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在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
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定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鉴赏遣词用语】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古代诗歌鉴赏〃高考试题题材分类练习(学生版)宁国市津河中学杨祥海 2010-10-19山水田园诗一、(08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山水田园诗)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一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面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二、(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 (山水田园诗)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三、(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山水田园诗)…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四、(09年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山水田园诗)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炼字命题人:史文龙初步感知,体会炼字的妙趣(一)回顾古人有关炼字的名言,从中体会炼字的重要性。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
——欧阳修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二)炼字的定义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三)体会诗人的炼字魅力炼动词1、示例: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陶渊明)提问:将“悠然见南山”中“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解析:“见”好。
两字意境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看见南山,表达了整个诗句中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触,好像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山中美景,符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
而“望”则显得有些刻意,不是那么自然。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提问:此句中哪几个词用的好?请简要分析。
解析:“穿、拍、卷”。
穿,化静为动,写出山高峻;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景象。
整个画面雄伟壮丽,富有动感。
2、小结:动词的表达效果:赋予画面动态感,形象生动,意境特点更加鲜明炼形容词1、示例: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杜甫)提问:分析“润物细无声”中“细”字。
解析:一个“细”字,写出春雨脉脉绵绵,润物悄无声息的特点,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王安石)提问:此句中哪个词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
解析:“绿”写出了江南两岸在春风的吹拂之下一下子变得到处绿油油的画面,把春天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活了。
作者借此景表达对家乡无限思念之情。
2、小结:形容词的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特征,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炼数词1、讲解:齐己《早梅》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诗歌鉴赏专题——炼字类型试题练习及答案诗歌鉴赏专题——炼字答题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步_________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释含义、明手法)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效果)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_________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山水田园诗情感把握训练题江苏省泰州中学鞠景祥1、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答: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追求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2、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问: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3、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闲适的心情。
4、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江间作四首(其三)》阅读答案附赏析:江间作四首江间作四首(其三)阅读答案附赏析江间作四首(其三)阅读答案附赏析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连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 1057 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这是一道样诗鉴赏题。
宋诗的总体风格是“生新瘦硬”。
所谓“生新”,就是刻意求奇;所谓“瘦硬”(瘦劲),就是洗净铅华,刚健有力。
有人说,宋诗美在气骨,以意取胜,清奇、深隽、透辟,读宋诗既像欣赏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又像品尝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潘大临这首诗首联写地势险要,虎踞龙盘西山重峦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之渊,江中巨石嶙峋,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
颔联写古贤功绩,波流万世;地势优越壮美,三国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建立的丰功伟绩,就像滚滚东去的波浪奔流万世。
这里写“虎穴”“龙宫”,刻意求奇生新;英雄伟绩,流之无穷,写得壮美瘦劲.颈联写沙明天阔,宿鹭飞鸿俯视沙滩,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在那里栖息,仰视天空,开阔无垠,鸿雁高飞云端,似乎不是前移,而是后退。
这一联炼字极见功力。
“拳”是名词,修饰“宿”,名词作状语,表现一种神态,是说“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得像拳头一样,瘦劲。
这样写,形象地表现出白鹭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
“拳”与对句中的“退”相对,“退”字仅是字面上的借用,事实上飞鸿并没有后退,只是由于天空太阔,鸿雁飞得太高,蓝天背景太大,使人无法觉得它们有移动。
以“退”写“进”“生新”,这生动地表现出飞鸿在天空飞行的状态。
“拳”“退”都是朴实的常用字,洗净铅华“瘦”。
古诗江间作·白鸟没飞烟翻译赏析《江间作·白鸟没飞烟》作者为宋朝诗人潘大临。
其古诗全文如下:白鸟没飞烟,微风逆上舡。
江从樊口转,山自武昌连。
日月悬终古,乾坤别逝川。
罗浮南斗外,黔府古河边。
【前言】《江间作四首》是宋代诗人潘大临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情景交融,在思想内容方面,慨叹岁月易逝并怀念远谪的好友,缅怀古时的英雄而结以归隐之志,具有较深的情感内蕴。
在艺术特色方面,意境阔大,笔力雄健,结构严谨,对仗精工,语言凝炼,诗味深永,颇类杜诗的风格。
【注释】⑴舡:同“船”。
⑵樊口:地名,在今湖北鄂城县西北,长江在此由南流转为东流。
⑶武昌:地名,即今湖北鄂城县。
⑷罗浮:山名,在今广东惠州市附近。
苏轼于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被贬往惠州。
⑸黔府:黔州(今四川彭水县),黄庭坚于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被贬往那里。
【翻译】我驾着船逆风而上,白色的水鸟在烟霭中出没翱翔。
长江在樊口转向东去,青山连绵直到武昌。
日月上悬终古不变,一去不返的是过去的时光。
罗浮山远在南斗星之外,黔州府更不知在何方?西山深处猛虎出没,赤壁下面隐藏着龙宫。
这形胜之地是三国遗迹,万世功业如长江流之无穷。
拳腿休息的白鹭照亮了沙滩,鸿雁仿佛在退飞,显得江阔天空。
最羡慕持竿的钓客,乘舟归去,听着雨点敲打船篷。
【赏析】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写乘船入江:船逆风行进,白色水鸟向远处飞去,隐入一片雾霭之中。
颔联两句写沿江行进时所看到的景色:黄州这个地方,江山秀丽。
颈联两句抒发感慨。
对这两句要结合诗人的生平来理解,他曾应试不第。
其挚友张耒称他为“有志之狷士”(《潘大临文集序》),可见他并不是完全忘却世事的人。
他面对滔滔东去的江水,慨叹时光易逝,肯定包含着“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的怅惋。
末联两句怀旧。
诗人曾伴随苏轼在这一带徜徉啸傲,睹景生情,怀旧之心油然而生。
这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苏轼、黄庭坚的深情厚谊。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
【最新2019】高考古诗阅读试题及答案:《江间作四首(其三)》-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考古诗阅读试题及答案:《江间作四首(其三)》【201X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⑴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⑵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备考答案]⑴第三联中“拳”和“退”两个字写得十分传神。
“拳”字形象地描绘出鹭鸟在明洁沙滩上栖息的形态,应该是一腿蜷缩、一腿伸展的样子。
形态中有一种怡然悠闲的神态,寄托着诗人的羡慕之情。
“退”字表现鸿鸟在辽阔天空逐渐飞远的状态,写的是飞行动作却呈现出静态的画面,别致而有所寄托。
两个字使作者江边俯仰所见、由近及远的画面鲜活生动,表达出他触景而生发的思慕退隐的感情。
⑵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远离世俗功名,归隐江湖的生活。
首联,写眼前宏观景象:虎穴龙潭,山川险要,正是兵家必争之地。
颔联顺势转入怀古:赤壁形胜,造就了三国一代英雄,但是这万事功业终究被大江的波涛所涤荡,深长的感喟里包含着对追逐功名的失望。
颈联又回到现实,写眼前微观景物,作者描摹宿鹭的悠闲、飞鸿的远引,透露出触生的羡慕之情。
于是引发尾联的直抒胸臆,用“渔竿客”这一归隐的典型意象,表达自己的感情寄托;最后勾勒出一幅烟雨归船的想象画面,传达出对归隐江湖的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