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台湾诗人痖弦诗歌中的“远洋航行”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诗歌之必要——痖弦《如歌的⾏板》⾃诗成为⼈类表达⾃我的⼀种⽅式以来,诗歌的夜空上向来不乏繁星闪耀。
那些在诗史上留下印记的诗⼈⼤多以饱满的热情和持久的创作⽣命⼒在较长⼀段时间内保持着产出,但也有⼀些诗⼈在不长的创作⽣涯⾥就以卓绝的天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痖弦就是其中⼀位。
他成长在⼆⼗世纪五⼗年代台湾诗歌创世纪和野蛮发展的时代,以⾃成⼀派的戏剧美学成为了台湾诗史上最重要的现代诗⼤家之⼀。
在我看来,先⽣的诗作《如歌的⾏板》便是这种独特美学的代表之作。
⾸先,在《如歌的⾏板》中最显著也是最常被⼈提到的亮点毫⽆疑问是由每句末“之必要”所带来的独特⾳乐美感。
诗题中的“⾏板”便是⾳乐中的术语,意为⼀种相对舒缓的速度和节奏。
读者在读这⾸诗时必然会因为这样的后缀⽽产⽣反复有节奏的停顿,这带来了⼀种独特的美感。
前⾯有提到痖弦创作于台湾诗坛的创世纪时代,作为⽣长在⼤陆⽽来到台湾的诗⼈,这种突破⾃我,全然不同于传统中国古典诗歌的⾳律美对混沌中的现代诗坛发展⽽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
第⼆,《如歌的⾏板》是⼀篇典型的痖弦展⽰其戏剧作家特质的诗。
诗中的每⼀个“之必要”都是对⼈⽣命哲学的拷问,都是痖弦描述的现代⼈戏剧⼈⽣中的⼀幕。
温柔和肯定或许是⼈⽣命的必要,那么酒精、花乃⾄爱和战争是否⼜是⼈⽣之必要呢。
诗中没有戏剧所需的主⼈公,然⽽主⼈公实则是诗所拷问的每个现代⼈。
诗中没有戏剧所需的故事与冲突,但冲突在每个所谓的必要中不断被提⽰,如加农炮和红⼗字会之冲突,散步、遛狗与暗杀之冲突,遗产与微笑之冲突。
冲突将诗的读者引向了⼈⽣哲学的思考,赋予了诗歌朦胧的戏剧式的美感。
最后,本诗是诗⼈⽂字控制⼒的绝佳表演。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若把本诗从“⽽既被⽬为⼀条河总得继续留下去”这⾥截断,上⾯部分或因缺少表达⽽难以成为诗。
但痖弦天才般地将先前的所有意象归于了整个世界:“世界⽼这样总这样”。
最后的观⾳和罂粟同样很好理解,在提⽰读者前⽂意义的同时,既描述着世界在善与恶之间荒诞鲜明的割裂,也投影着理想与现实对⽴但不得不共存的⼈⽣⽆奈。
痖弦,193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1949年随军队赴台,历任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等,也是台湾“创世纪”诗社发起人之一,著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等诗集。
在本期推出的两篇文章中,许玉庆对痖弦十几年的诗歌创作生涯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释,高度肯定了痖弦在不断吸纳中西方诗歌要素的基础上打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其创作体现了对自我的否定与超越,表现为对现实、对故土和诗意的眷顾与穿越,实现诗人的精神回家之旅,从而彰显其诗歌的独特性。
徐威从痖弦诗歌中的死亡诗学出发,指出痖弦借用死亡来表达人的生存困境,其死亡书写始终指向生命和存在,并创造了诸多经典、印象深刻的死亡意象。
两篇文章角度各异,为我们研究痖弦提供了新的启示意义。
把诗歌背在背上回家——痖弦诗歌的独特性研究许玉庆在众多的台湾诗人中,痖弦是一个注定要被文学史关注的标志性诗人。
他是“创世纪”诗歌的“三驾马车之一”,著有《痖弦诗抄》《深渊》等诗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陆对其诗歌的推介和研究成果却鲜有令人满意的。
目前最全的集子是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痖弦诗集》,而相关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其某些诗篇的介绍和分析。
究其原因,是我们对诗人和诗歌的评价一直停滞在题材、主题等传统研究方法上,自然很难做到对诗歌价值的定位。
就《痖弦诗集》所收入的诗歌而言,在十五年间能够创作出如此多优秀的诗作,实属奇迹;就其诗歌研究而言,目前对其诗作的评价主要还是停留在其诗歌之“真”(王梦鸥《写在痖弦诗稿后面》)、“没有滥调”、“严肃”(叶珊《<深远>后记》)等层面上。
我们知道,诗歌的真正价值应该是在此基础上所做的独特性探索。
也就说,一个诗人要能够“对世界进行自己的理解”[1]。
基于此,我们会发现,痖弦的诗歌创作真正体现了对自我的否定与超越,具体表现为对现实、故土和诗意的眷顾与穿越,进而实现了诗人的精神回家之旅。
一、从尊重现实到穿越现实正如《野荸荠》中写道:“裴多菲到远方革命去了/他们喜爱流血/我们喜爱流泪/野荸荠们也喜爱流泪”。
《秋歌——给暖暖》(痖弦)赏析秋歌——给暖暖痖弦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七月的砧①声远了暖暖雁子们也不在辽夐②的秋空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③了暖暖马蹄留下残踏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1957年1月 9日【注释】①砧(zhēn):这里指捣衣用的石质垫板。
②辽夐(xiòng):辽远,广阔。
③十四行:即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
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
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
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
【作者作品】痖弦,本名王庆麟,台湾著名诗人。
曾夺得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的桂冠,后来封笔,哑默至今。
痖弦的诗以敏锐的艺术感觉、优美的节奏饮誉诗坛,代表作有《秋歌》、《红玉米》、《我的灵魂》。
【课文赏析】这支“秋歌”的前三节,主要写秋的萧瑟:枯叶结束了在秋风中的颤抖,落了地,静卧在大地的怀里;荻花形销魄散,已从湖沼深情的秋波里消逝;初秋母亲召唤游子的捣衣声,已随时光的脚步远去;雁阵惊寒,早已飞过,辽夐的天空并未留下它们翅膀的痕迹;南国小小的山径,落寞得只剩马蹄踏花的印痕;北方幽幽的寺院,寂静得空余歌人破碎的琴韵。
但这一切,只是“我”的轻叹。
因为这秋歌里用了一连串轻灵纯美的意象,更因为“我”在吟咏秋意时,可以柔声地呼唤着暖暖。
第四节承上启下。
第一句总结了前三段所写的萧瑟秋意——“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
第二句突出了暖暖:在秋的对面,在“我”的世界的另一边,暖暖婷婷而立;“我”虽满眼萧瑟荒凉,但“我”还有暖暖。
第五节卒章显志。
暖暖是驻守在“我”的内心的。
她不会随时光老去,她不会随秋风而逝;有了她,“我”的生命不会被秋霜冬雪冷却,“我”的世界不会被悲凉攻陷,“我”的灵魂的不会堕入黑暗。
《痖弦·如歌的行板》中外哲理诗赏析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码认识之必要欧战、雨、加农炮、天气与红十字会之必要散步之必要溜狗之必要薄荷茶之必要每晚七点钟自证券交易所彼端草一般飘起的谣言之必要。
旋转玻璃门之必要。
盘尼西林之必要。
暗杀之必要。
晚报之必要穿法兰绒长裤之必要。
马票之必要姑母遗产继承之必要阳台、海、微笑之必要懒洋洋之必要而被目为一条河总得继续流下去的世界老这样总这样:——观音在远远的山上罂粟在罂粟的田里这真是一首奇特的诗,一口气写出了18个“必要”,悠缓的调子,连绵的意象,倒真的象一首《如歌的行板》。
“赋象”是五花八门的,组合成了令人眼光缭乱的生活画面,人生世态种种,竟是如此繁杂缤纷。
此诗写于香港。
诗原来的题目为《香港社会众生相》,后来才含蓄地改为《如歌的行板》。
了解了原有的题目,有助于理解这首诗。
香港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其“是是非非”非一言而能尽,好的一面,坏的一面,都是客观存在着的。
例如诗中写了“暗杀、谣言、溜狗、马票、懒洋洋,(还使我们联想到黑社会、红灯区、夜总会、黄色录像和书刊等。
)揭露了香港社会污七八糟、虚伪庸俗的一面。
当然,香港也还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就象诗中写到的“红十字会、旋转玻璃门、阳台、海、微笑等。
(香港还是世界公认的购物天堂)所有这一切,相对立的共存,都为香港这一爿天地所拥有,事物的良莠不齐,也是生活必然的法则。
诗的结尾写道:“被目为一条河总得继续流下去”,说的是历史是一条河,生活也是一条河,一直流下去,就会永恒不断。
“世界老是这样总这样——观音在远远的山上,罂粟在罂粟的田里。
”这表明向来如此,一切存在都有其所以存在的理由,正如黑格尔的名言:“存在的也就是合理的。
”世界之构成,往往恰是为对立的统一。
观音是无比善良救苦救难的菩萨,而罂粟却是暗藏着毒素制造鸦片的原料。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前者象征神圣,后者象征罪恶,但它们都是要存在的,而且是无可避免的。
浅谈痖弦诗歌的精神追求及其价值台湾著名诗人痖弦1953年认识了张默和洛夫,同年11月参加了覃子豪指导的“中华文艺函授学校”,跟从覃子豪学习诗歌创作。
第二年与张默、洛夫一起创办创世纪诗社,是为创世纪诗社“三驾马车”之一。
在发行《创世纪》诗刊的同时,开始了诗歌创作。
诗人从1953年创作诗歌至1966年停笔不写,诗歌创作前后十几年,是一个典型的以诗少质高而获得成就的诗人。
他只留下了《痖弦诗抄》和《深渊》两本诗集,但却以对诗歌不倦的探索与多方面的成就,获得了华人文学界的广泛赞誉,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中重要的一员。
华文文学界对于痖弦诗歌的重视与研究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痖弦诗歌受西方文学影响较大,现代意识强烈,意象庞杂而冷涩,主观色彩突出,在读者接受上与专业人士的研究上还存在一些误读与误解,影响了痖弦诗歌在文学中的推广与流行,诚如有的论者所说“客观而言,痖弦的现代诗歌在大陆的影响远没有余光中和洛夫的影响大,更说不上深远,这暴露了大陆学术界对痖弦认知的缺乏与诗歌的疏远。
”在痖弦诗歌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对诗歌意象的建构、诗歌的“苦难”意识、诗歌戏剧化等方面的关注,而对于痖弦诗歌精神世界的特质缺少准确的观察与分析,存在许多需要重新审视的地方。
对于痖弦诗歌误读与误解的方面,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1)对诗人诗歌表现手法与所呈现的诗歌艺术世界的片面理解,据痖弦自己所说“很多年前,有人写文章评《深渊》,说我这个人人格卑下,因为《深渊》中有不少粗暴的言语,也有很多对女性的不敬之词,据此断定我的人格不高,这是不了解我的诗的戏剧精神。
”(2)对痖弦诗歌风格的简单概括,如有人认为“前期风格较为细腻、柔美,而后期则相对冷肃、乖戾。
”(3)对痖弦诗歌主旨的主观判断,缺少必要的界定与分析,如“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其独自的特色,那就是意象丰沛、想象新奇、色彩绚美、诗质浑厚,给人一种荒诞而又真实,淫荡而又包含正义、讽刺辛辣而又不失滑稽的感觉。
谈台湾诗人痖弦诗歌中的“远洋航行”作者:郑沁仪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36期摘要:本文从台湾诗人痖弦诗集中关于“远洋航行”的诗歌出发,探索其这一主题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原因。
关键词:痖弦诗集远洋航行主题台湾诗人痖弦在1957年主题创作了大量的“远洋航行”诗作,不仅如此,时隔三年后诗人再次创作了一首此主题的诗歌《水夫》。
透过《痖弦诗集》,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作为远洋航行的水手并非是出自个人的意愿,而是一种生活所迫的无奈之举。
而当他们在远洋上航行,面对海洋上的惊涛骇浪有可能带来的危险,不免生发出对命运不可知的慨叹。
这种慨叹,他们通常会以两种状态外放。
一、底层百姓生活的困苦痖弦在表现一个时代上底层百姓生活的困苦时,往往不是以一个宏大的视野创作,而是选取这个时代下的某一类人群的某一个小角色进行细致刻画。
在“远洋航行”这一主题下的底层百姓就是《水夫》中的“他”和“他妹子”。
他在海上的生活过得并不轻松,“他拉紧盐渍的绳索/他爬上高高的桅杆”,“拉紧”给人一种非常紧绷的感觉,可以看出他在海上的生活有一种压迫得让人思想难以放松的状态,“盐渍的绳索”是他每天所要面对的工作。
“盐渍的”不仅是对海水浸泡过的绳索的一种客观描写,而且从侧面展现了水夫工作的艰辛。
出于工作的需要,“他爬上高高的桅杆”,虽然在高处可以让自己视野开阔,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看着没有任何差别的大海,其实也是一种非常无趣的生活状态。
我们会想,如果他不在海上,在陆地上工作,或许就不会如此了。
但接着往下读,“他妹子”的生活其实就是在陆地上工作生活的人的一个剪影。
“他妹子”已经沦落到“烟花院里”。
如果不是生活穷困到无以复加,那么他不会选择离开他妹子,到那漫无人迹的大海上,他妹子也不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过日子。
痖弦通过寥寥的几笔刻画,就为我们展示了水夫和他妹子的生活状态,而透过他们的生活状态,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生活的困穷。
二、远洋航行的危险在卷三《无谱之歌》的《远洋感觉》中,诗人写出了自己对远洋的感觉,然而这个感觉诗人没有直接写出,而是透过对一些客观意象的描写和构建让读者揣摩他的真正感觉。
苦难命运的悲怆奏鸣曲——痖弦名作《盐》的艺术特色《盐》是台湾诗人痖弦的名作,这首诗虽然写于近半个世纪前,却一直脍炙人口;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震撼人心.那么,它何以有这样大的艺术魅力?《盐》最明显的艺术特色是熔抒情与叙事于一炉.作品叙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在晚清时代的中国某地发生严重的灾荒,主人公二嬷嬷因此挣扎在死亡线上,然而得救的希望总是遥遥无期,最后她终因不堪忍受苦难的折磨自缢而死.诗人并没有仅仅通过展示苦难事实本身来打动人,相反他对情节的叙述非常节制;他把更多的笔墨放在对苦难情境的营造上,比如对天使的想像性描写,通过天使的幸福神情来反衬二嬷嬷无人关情的绝望境地;对盐务大臣的联想性描写,通过驼队的缓慢与遥远暗示出拯救希望的遥遥无期;对退斯妥也夫斯基(即陀斯妥耶夫斯基)和二嬷嬷两者没有相见的强调,通过对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的强调(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十九世纪书写苦难的伟大作家,而二嬷嬷是古老中国苦难深重的小人物),凸显出二嬷嬷的苦难处境无人倾注同情与怜悯的悲剧性.作者的情感并没有直接抒发出来,而是通过以上描写暗示出来,这样一来,经过节制的情感反而显得更为浓烈深沉.其次,反讽手法的运用也诗人诗作SHIRENSHIZUO 刘康凯是作品的一大特色.反讽是通过语法,语义规范的偏离或具有悖论性的语境的设置来间接达到目的的文学手段.比如,作品中对"天使"的描述. 我们知道,天使本是西方文化中救赎者的象征,但诗人故意把它安置在东方文化语境中, 这样天使的"功能"就失效了: 它面对东方的苦难无动于衷, 从而暗示出作品的批判意义: 东方文化中没有拯救者,它不关注小人物的苦难,小人物的苦难只能自生自灭,并不断重演.这里作者通过反讽手段, 不仅凸显出二嬷嬷的悲剧,也凸显出文化的悲剧."盐务大臣的骆队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着"一句也是运用反讽的典型例子:"盐务大臣"的出现带来了得救的希望,但紧接着出现的"驼队"一词则延缓了希望到来的速度,"七百里以外"更是把希望推为一种难以实现的远景,"海湄"这个美丽的词则为希望抹上了一种虚幻的色彩,而"大臣"与"二嬷嬷"之间巨大的等级落差本身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一句实则是带来一线希望又迅速把希望取消,暗示出得救希望的遥遥无期.然而,作品最大的艺术特色还是它的音乐性结构.这首诗不分行,句式长短不一,而且也不注重押韵,但读过之后,明显感到有一种动人的音乐性回旋在诗篇里.为什么?只要我们足够细心,就会发现,诗篇苦难命运的悲怆奏鸣曲●●痖弦名作《=盐))的艺术特色采用了一种音乐乐曲中的奏呜曲式的结构.三个诗节可以分别大致看作奏呜曲的三个基本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全篇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可分别看作引子和结尾.第三节第一句可看作一个插部.二嬷嬷的乞求声"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回旋于各个部分,可看作作品中的生命主题,其旋律赋予作品以推动的力量,可看作奏呜曲各部的主部.各节中的客观描述,在情感上节制内敛,与生命主题旋律形成鲜明对比,可看作死亡主题,其旋律倾向于对陈述进行收拢和约束,形成各部的属部.主部与属部的调性明显不同:前者类似于大调,在效果上悲怆凄凉,后者类似于小调, 在效果上冷静节制,两种调性在各部相互转换,共同烘托和推进主题.用音乐语言可作如下描述:首先由一个简短突兀的引子引入呈示部,接着奏出充满生命渴求的高亢而凄凉的主旋律,然后迅速转入调性低缓冷静的属部,属部对主部呈示的主题进行抵抗和否定, 仿佛对生命的归属进行激烈的论辩,音乐冲突开始形成. 但双方势均力敌,冲突没有解决.音乐沿着属部主题的道路前进,继续对生命的渴求进行否定,虽然这时也闪现过一点音调上的亮色,但一闪即逝,生命被更深地推进黑暗的深渊. 这时,仿佛濒于灭亡的主部主题奋力反抗,又一次唱出生命诗人诗作SHIRENSHIZUO 高亢热烈的旋律,把难以为继的音乐陈述推向前进.然而, 死亡主题的力量已经变得足够强大,其毁灭性的力量已经控制了陈述的发展,因此它几乎是迅捷地掐断了生命主题的声音.决定性的时刻即将到来.紧接着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插部,调性雄壮,明亮,迅捷, 仿佛是生命主题的一个强大的援军,有力地推动陈述的进行.然而这是一支迟到的援军,主题的激烈冲突已经胜负判然,它的到来也许只是作为一个对比,一个陪衬.陈述在经历一个短暂的曲折之后,进入再现部,在死亡主题的道路上继续前进.陈述进入高潮, 死亡主题获得胜利.但生命主题的旋律又响了起来,与前面不同的是,旋律的调性被改变f,了,降低了,降到了和死亡主题的旋律相同的高度,实际上生命主题和死亡主题在这里获得了和解,戏剧性的激情得到了平息.结尾是一个对引子部分的变奏,对陈述作了一个简短的补充.诗篇由于借鉴了音乐曲式的结构方式,形成一种动人的旋律和节奏,把作者对苦难命运的悲怆和忧伤抒写得那样动人心魄,因此,我们有理由把这个诗篇读作一支苦难命运的奏鸣曲.附原作:《盐》二嬷嬷压根儿也没见过退斯妥也夫斯基.春天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就在榆树上歌唱.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没有开花.盐务大臣的骆队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着.二嬷嬷的盲瞳里一束藻草也没有过.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嬉笑着把雪摇给她.一九一一年党人们到了武昌.而二嬷嬷却从吊在榆树上的裹脚带上,走进了野狗的呼吸中,秃鹫的翅膀里;且很多声音伤逝在风中,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开了白花.退斯妥也夫斯基压根儿也没见过二嬷嬷.(作者:西南师大新诗研究所硕士.责任编辑:白嶷岐)。
七年级太阳船知识点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太阳船》这首诗歌给同学们带来了独特的文学体验。
下面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太阳船》的相关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太阳船》的作者是吴望尧。
吴望尧是台湾现代诗人,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新奇的意象。
二、诗歌内容解析1、诗歌的整体意象诗人把太阳比作一艘船,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比喻。
太阳在天空中运行,就像船在海上航行一样。
借助“太阳船”这一意象,诗人描绘了太阳一天的运行轨迹,从早晨升起,到傍晚落下。
2、诗歌的结构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绘了太阳早晨升起的情景;第二部分描述了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过程;第三部分则是太阳傍晚落下的画面。
整首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了太阳一天的变化。
3、诗句的赏析“白昼有一条神秘的航线,划来只镀金的巨船”,这句诗用“神秘的航线”和“镀金的巨船”形象地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里把太阳当作船,“扯下了帆”生动地表现出太阳在中午时运行速度的变化,仿佛它在调整自己的状态。
“于是太阳沉进了黑夜,像被打翻的墨水瓶,把一切都染黑了”,将太阳的落下比喻成墨水瓶被打翻,黑暗瞬间笼罩,这种描写十分新颖独特,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夜晚的来临。
三、诗歌的主题1、对自然的赞美整首诗通过对太阳运行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和美丽的赞美之情。
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规律和力量,以及其无尽的魅力。
2、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从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也可以引发我们对时光匆匆的思考,提醒我们珍惜每一天的时光。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1、丰富的想象把太阳想象成一艘船,这一独特的想象使得诗歌充满了奇幻的色彩,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生动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扯下了帆”“像被打翻的墨水瓶”等,让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3、韵律和谐诗歌在节奏和韵律上也有一定的讲究,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谈台湾诗人痖弦诗歌中的“远洋航行”
摘要:本文从台湾诗人痖弦诗集中关于“远洋航行”的诗歌出发,探索其这一主题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原因。
关键词:痖弦诗集远洋航行主题
台湾诗人痖弦在1957年主题创作了大量的“远洋航行”诗作,不仅如此,时隔三年后诗人再次创作了一首此主题的诗歌《水夫》。
透过《痖弦诗集》,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作为远洋航行的水手并非是出自个人的意愿,而是一种生活所迫的无奈之举。
而当他们在远洋上航行,面对海洋上的惊涛骇浪有可能带来的危险,不免生发出对命运不可知的慨叹。
这种慨叹,他们通常会以两种状态外放。
一、底层百姓生活的困苦
痖弦在表现一个时代上底层百姓生活的困苦时,往往不是以一个宏大的视野创作,而是选取这个时代下的某一类人群的某一个小角色进行细致刻画。
在“远洋航行”这一主题下的底层百姓就是《水夫》中的“他”和“他妹子”。
他在海上的生活过得并不轻松,“他拉紧盐渍的绳索/他爬上高高的桅杆”,“拉紧”给人一种非常紧绷的感觉,可以看出他在海上的生活有一种压迫得让人思想难以放松的状态,“盐渍的绳索”是他每天所要面对的工作。
“盐渍的”不仅是对海水浸泡过的绳索的一种客观描写,而且从侧面展现了水夫工作的艰辛。
出于工作的需要,“他爬上高高的桅杆”,虽然在高处可以让自己视野开阔,然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看着没有任何差别的大海,其实也是一种非常无趣的生活状态。
我们会想,如果他不在海上,在陆地上工作,或许就不会如此了。
但接着往下读,“他妹子”的生活其实就是在陆地上工作生活的人的一个剪影。
“他妹子”已经沦落到“烟花院里”。
如果不是生活穷困到无以复加,那么他不会选择离开他妹子,到那漫无人迹的大海上,他妹子也不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过日子。
痖弦通过寥寥的几笔刻画,就为我们展示了水夫和他妹子的生活状态,而透过他们的生活状态,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生活的困穷。
二、远洋航行的危险
在卷三《无谱之歌》的《远洋感觉》中,诗人写出了自己对远洋的感觉,然而这个感觉诗人没有直接写出,而是透过对一些客观意象的描写和构建让读者揣摩他的真正感觉。
诗作开篇将读者拉进了一个四周都是大海的环境中,这个大海是裹挟着风雨不断地翻腾,连海鸥都“凄啼着”,人在船上晕眩不止,因为晕船,即使再美味的佳肴也已经无法勾起他们的食欲,可见船行的颠簸,“女性旅客”由于严重晕船,已经口唇“褪色”了。
由于风浪而带来的颠簸,并非是他们最害怕的行船危险,更可怕的是暗礁。
在《死亡航行》里,诗人写了“礁区”带给航船者的恐惧和不安,因此诗人说“死亡航行十三日”,“死亡航行”不仅是由于遇到
礁区,而且是诗人对于航海的一种最直观的体验。
在海面上还行,其实是一种将生命悬挂起来而前进的状态。
诗人极力地展现船上的人们对于危险的大海的惊惧,“乘客们萎缩的灵魂/瘦小的苔藓般的/胆怯地寄生在/老旧的海图上。
”
三、两种外放的状态
一个人背井离乡、羁旅行役,这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同时也是人类所要面对的永恒主题。
当一个人远离自己原来生活的族群,而在当时当地的环境并不令人满意,他们通常会有两种状态,一为怀念自己过去的生活,想念自己的亲人,从而产生对故土故乡的无限思念;一为想要让自己忘记痛苦之感,用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面对现在的生活。
这两种状态在痖弦的“远洋航行”的诗歌中都有体现。
第一种状态,怀念过去生活,想念自己的亲人的诗作,《水夫》就是很好的印证。
诗作中写了水夫和他妹子,水夫“到晚上他把他想心事的头/垂在甲板上有月光的地方”,月光是无远弗届的,水夫希望月亮能够替他带去对他妹子的思念。
“他妹子从烟花院里老远捎信给他”,是用一种反说的方式,明明是水夫很想念他妹子,却说他妹子给他写信,正在想念他。
然而水夫只思念妹子吗?不,诗人只是用妹子代替水夫在故乡故国的整个记忆群体。
在卷八的《远洋感觉》里,诗人反用这一写法,写了对整个故国的思念,从而将这一思念上升到了普遍的高度。
诗人开篇就写道:“当故国的鸥啼
转悲,死去。
/当船首切开陌生的波峰和浪谷。
”“故国”和“陌生”是两个相互对照的词,“故国”是令人熟悉、欣喜,令人难以忘怀的,而“陌生”则是令人恐惧、不安的。
诗人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其实是含蓄的,在看似平静的描写下,潜藏着一个要爆发却未完全爆发的情感地雷。
第二种状态是透过《船中之鼠》表现的,诗作虽用“船中之鼠”反讽“船长”的无知,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是以“船中之鼠”表现比船长弱势的人,如水手。
弱势者没有强者的决定权,但是并不表示他们知道的比强者少。
在诗作中说,“有一些礁区/我们知道/而船长不知道”,因此“作为这一群体中的强者——人——堂堂皇皇的船长,却对此茫然无知”,“导致船有触礁的危险”。
这些弱势者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已经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能“磨磨牙齿总是好的”。
然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一种无奈,因此一旦船触礁,则面临死亡的不仅是船长,还有这些弱势者——老鼠,或者说水手。
他们有身不由己的悲哀,无怪乎用得过且过的状态抽离对生命的慨叹。
在现代诗中,很多诗人都有关于航海的诗作。
在这些诗作中,痖弦的作品无疑颇具“现实性”与“时代感”。
参考文献:
[1]痖弦.痖弦诗集.台北:洪范书店,初版:1981年,二版:2010年9月.
[2]周登宇.多彩的情境反讽——读痖弦的诗《船中之鼠》.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0月第17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