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四上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认识“延、昔、茅”等6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能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句子。
3.通过学习,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能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地方。
【教学难点】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介绍写作背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2.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齐读课题。
(板书:延安,我把你追寻)设计意图:课外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对延安更加了解。
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也为课文的学习以及精神的感悟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自读任务(1)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
(2)学生自读时,师相机巡视纠正学生坐姿和读音。
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思考:诗中多次出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2.探究活动(1)诗中多次出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资料补充: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是延安的象征。
当年许多革命者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
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封锁和边区的灾荒,给边区带来极大的经济困难。
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距延安约45公里。
这里虽然人烟稀少,满目荒凉,但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耕种。
1940年秋,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
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面旗帜。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但对于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来了解延安的历史,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
2.难点: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教案: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教学环节。
2.相关资料:包括延安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延安有什么了解?作者为什么会怀念延安?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描绘了延安的哪些景色?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延安的怀念之情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课文中的人物语气和情感。
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贺敬之。
本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通过对延安的追寻,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挚爱。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运用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兴趣,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和句子。
2. 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延安有什么了解?2. 出示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简单介绍延安。
3.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
2.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教师总结反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三、精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
4.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延安,我把你追寻》,通过朗读和交流,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
板书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贺敬之热爱、怀念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初步理解了诗歌内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教学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描绘了革命圣地延安的历史、文化与精神面貌的现代诗歌。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尤其是对延安精神的把握。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具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诗歌内容、背景介绍、图片等。
2. 影音资料:关于延安的历史纪录片。
3. 学生用书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延安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延安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 诗歌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和修辞手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5. 视频观看:观看关于延安的历史纪录片,加深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板书设计1. 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2. 诗歌作者:XXX3. 诗歌内容:分行展示诗歌的全文4. 重点词汇:标注诗歌中的生词和难词5. 修辞手法:列举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作业设计1. 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2. 写一篇关于诗歌意义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3. 绘制一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画作,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课后反思本课通过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
本课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延安精神的追寻和怀念。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感悟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如“信念”、“理想”、“奋斗”等。
2. 感悟延安精神,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延安的美丽风光和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延安精神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2. 课文结构:描绘延安美景——表达追寻信念——感悟延安精神3. 重点词语:信念、理想、奋斗4.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感悟延安精神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延安精神的感悟。
3. 搜集有关延安的历史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不断提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革命历史和现代化建设,展现了延安的崭新面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诗歌和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延安的历史和现实了解有限,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延安的革命历史和现代化建设。
同时,学生对情感抒发和审美体验的需求也逐渐增强,可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延安的历史和现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培养爱国情怀,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掌握。
2.理解课文中对延安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的描绘。
3.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抒发,培养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查阅资料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知识面。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资料:准备关于延安的历史和现实的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3.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延安的自然风光。
同时,播放《东方红》这首歌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达课文中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
2.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延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
2.文章主题和情感表达。
3.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
2.教案、教学PPT等教辅资料。
3.板书、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延安的历史风貌,引发学生兴趣。
2.询问学生对于延安的印象,引导他们进入话题。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文。
2.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作者对延安的情感如何?3.教师带领全班共同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第三部分:创设情境1.小组活动:请学生以小组形式创作一段关于延安的短小说或诗歌,展示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欣赏和评议。
第四部分:归纳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强化理解和表达能力。
2.带领学生反思自己对于历史和传统的情感和态度。
五、课堂延伸1.邀请历史或文学爱好者到班级分享关于延安的知识。
2.组织班级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延安的文化和风貌。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延安的情感和理解。
2.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拓展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学的视野。
七、教学反思1.总结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表达,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2.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同时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和传统的热爱和尊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作者对延安的追寻,表达了对延安精神的敬仰和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以及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于革命历史和延安精神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的加深和拓展。
在表达和朗读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产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佩之情,对延安精神的尊崇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课文中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相关图片和资料:用于创设情境和辅助教学。
3.教学课件:用于呈现课文内容和教学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和资料,创设延安的情境,引导学生对延安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延安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教学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
这是一首新体诗,作者以追寻延安精神为主旨,通过对延安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延安颂》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的精神风貌。
(2)简介延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5.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1. 课文内容2. 诗歌意境3. 作者情感4. 诗歌鉴赏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新词。
2. 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情感。
3. �搜索关于延安的历史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4. 以《我心中的延安》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诗歌的美。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文是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作者介绍】
祁念曾,出生于1946年12月,民族,汉族,河南洛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共党员。
曾任《红旗》杂志社记者,陕西某高校中文系副教授,《惠州晚报》总编辑,现任深圳商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在学生时代,曾以《大学生进行曲》《校园的路》等诗歌作品传诵一时。
近年来,出版诗集《人生之恋》《春天的歌》《站立的河流》,散文集《红烛之歌》《艺术家的脚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延、昔、笋、茅”等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4.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1.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2.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准备】
1.师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2.南泥湾的歌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
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一)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二)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三)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
(一)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二)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一)自由朗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二)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三)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四)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一)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二)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
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三)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
(四)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
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五)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一)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
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二)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展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
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
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
【板书设计】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正本清源”教好诗歌上下了一番功夫,在三个。
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不厌其烦,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
一节课下来,收效微乎其微。
这节课则了让学生“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敢于释疑解难)——归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为何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找出,并在教师启发下解决的。
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的、交流;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教师画龙点睛的小结。
学生了学习上的和乐趣,了“自学,靠学”的思想。
二、抓住,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片自学的金钥匙。
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的个问题“追寻”“扶”的,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延安精神”深切的体会。
在学生弄清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生获得了一片自学的金钥匙。
对个问题“为追寻”,学生学得。
三、着眼于练习,一练到底,把课后的“思考·练习”融于教学之中。
教师的教学,常常讲练脱节,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回家的事,不理想。
这首诗写的是延安时期的事,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且语意含蓄,小学生学起来确实有难度。
这节课把“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将课后三个思考练习题恰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巧妙地把讲与练起来,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