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成语故事多》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5.86 KB
- 文档页数:2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成语故事》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滥竽充数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2、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第一课水滴石穿一、教学目的: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
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
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教学目标: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生思索回答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二、研究生字词师:首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些生字词,读一读,记一记。
教师板书生字词,学生跟读、默写)三、详细讲解两则成语故事1、《滥竽充数》师:这则成语故事是讲述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君要在宴会上请乐师演奏竽,但是他并不懂音乐,于是他就让他的大臣们去找乐师。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的音乐知识,于是就找了一些不会演奏竽的人来充数。
后来,XXX来到宴会,国君让他们演奏,结果这些充数的人一点都不会演奏竽,让国君非常尴尬。
师: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是的,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滥竽充数,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2、《画蛇添足》师:这则成语故事是讲述一个画家画了一条蛇,但是他觉得画得还不够好,于是他在蛇的脚上画了一双鞋子。
结果,这条蛇就成了“画蛇添足”的典故。
师: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是的,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否则会适得其反,反而破坏了本来就很好的东西。
三、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师:那么,同学们认真听了这两则成语故事,你们都理解了吗?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师:很好,那么请你们谈谈你们的理解,这两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师:非常好,你们的回答都很到位,说明你们已经理解了这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两则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和《画蛇添足》,通过这两则故事,我们研究到了很多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避免滥竽充数,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做事要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老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关成语的趣闻或者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狗急跳墙”、“画蛇添足”等等。
二、教学内容的讲解(20分钟)1.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黑板来展示本节课要研究的成语及其故事,比如“坐井观天”。
2.老师可以逐一讲解生字的意思,并让学生读出来。
3.老师可以讲解成语故事的背景和寓意,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小学成语故事教案导读:第三单元为“故事集锦”,它由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推敲》)、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和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组成。
把成语故事放在了开篇,也说明了“成语”作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淀之一,无疑是排在前面的,它的言简(短短的几个字,就是一个故事)意赅(能揭示一定的道理),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值得同学们去关注和学习。
《成语故事》由“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组成。
《自相矛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滥竽充数》则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这些故事形式短小、内容浅显,孩子们一读就懂,但如何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些事例,来印证这三则故事的寓意,则不是件易事。
三个成语前两个是贬义,后一个具有褒义的色彩。
它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成语有褒贬之分,不可乱用,用错了则要闹笑话。
“教材只是个例子”,三个故事也只是一个引子。
它的“使命”在于把学生的视线引入到成语的大观园中,让学生产生对成语背后故事的探究,让学生去读成语故事,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景进行运用,则是本课的最终目的了。
所以,学完了本课,我们要引导学生课后去读更多的成语故事,在遇到成语的时候,要去查一查背后的故事,要去想一想成语揭示的道理。
我们可以经常性地在班级举行“成语故事会”,“成语大比拼”,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成语,用成语。
长此以往,语文素养也就形成了。
【小学成语故事教案】1.《成语故事》教案2.成语故事学习教案3.成语故事课教案4.成语故事教案示例5.《成语故事》教案设计6.成语故事教案教学反思7.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8.成语故事的教案教学设计上文是关于小学成语故事教案,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语文园地二【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了解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积累这类成语,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语言运用: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思维能力: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审美创造:品味寓言故事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的特点。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的主题是整理寓言故事,这一板块有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回顾自己学过的寓言故事,能进行简单的复述。
二是明确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三是将寓言故事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这三个方面层层推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提升语文素养。
“词句段运用”包括三部分,一是积累“AABC”和“ABAC”式的词语。
二是积累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句子。
三是学写通知这一应用文。
这一板块从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体现了学习程度的由浅入深。
“书写提示”列举了4个上下结构的字和4个左右结构的字。
揭示了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
“日积月累”安排了9个成语,全部来源于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与本单元品味寓言的主题遥相呼应。
关注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具体包括两个明确的能力目标和一个隐性的品质发展目标。
两大能力目标:一是借助一定的方法,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二是搭设有效的学习台阶,能理解故事的寓意。
一个品质发展目标,即在整个寓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
关注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寓言的特点有: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三年级语文教案《成语故事阅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一些常见的成语,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故事背景和含义,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能力。
2. 难点:引导学生从成语故事中领悟其中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好相关的成语故事教材,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2. 工具:黑板、彩色粉笔、图片等。
3. 教具:PPT、录音机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成语故事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好奇心。
2. 学习成语:选择几个常见的成语,如“井井有条”、“画蛇添足”等,向学生介绍成语的来源和含义,让学生熟悉这些成语。
3.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成语故事进行阅读,理解故事背景和内涵,并向全班汇报。
4.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成语故事中的道理展开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对成语的理解和感悟。
5. 创作成语故事:让学生自行创作一个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 温故知新:通过复习之前学过的成语故事,巩固学生对成语的记忆,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7.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成语和成语故事,形成学习成果。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成语,还培养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运用成语,提高语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成语故事的习题。
2. 每天背诵一个成语,并写一段小故事配合这个成语。
3. 收集身边常见的成语,了解其来源和含义。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成语故事的阅读,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三年级语文教案《成语故事》挑战游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设计了一场有趣的《成语故事》挑战游戏。
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语,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一、游戏目的通过参与《成语故事》挑战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游戏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如《井底之蛙》、《画蛇添足》等,并准备相关的图片或道具。
2.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确保每组都有机会参与游戏。
3. 准备一个计分板,记录每个小组的得分情况。
三、游戏规则1. 游戏分为三个环节:成语故事听力环节、成语故事表演环节、成语故事连连看环节。
2. 成语故事听力环节:教师朗读一个成语故事,学生们听后要迅速举手答对成语的含义,答对的小组得一分。
3. 成语故事表演环节:每个小组从事先准备的成语故事中选择一个进行表演,其他小组猜测成语的含义,猜对的小组得一分。
4. 成语故事连连看环节:教师出示一幅描绘成语故事的图片,学生们要快速说出成语的名称,答对的小组得一分。
5. 每个环节结束后,计分板上记录小组的得分情况,最终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四、游戏收获1. 通过参与《成语故事》挑战游戏,学生们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语,提高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游戏中的互动和竞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3. 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成语,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五、总结《成语故事》挑战游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题材的选择和难易程度的把握,确保游戏既有趣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语文,提高语文水平,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