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热内扰型失眠症中医怎样辨证论治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156• 中医中药 •痰热扰心型失眠的中医治疗刘鹏飞 金小晖(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关键词】失眠,痰热扰心型;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2 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9)21-01 6-02失眠,中医学称之“不寐”,又称“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
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1]。
临床中痰热扰心型较为常见,治疗方法也是层出不群。
1 各家经验张朝宁和余臣祖[2]总结曹玉山教授经验发现,运用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扰心型失眠效果良好。
王晶和李敬林[3]总结李敬林教授经验,李师教授认为痰火内扰是导致失眠重要病机。
认为痰热扰心,心神不宁,阳不入阴,阴阳失调而致不寐。
故而以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火扰心型失眠,每获良疗。
黎壮伟[4]以清心化痰,和中安神为法,治疗内生痰热,上扰心神的失眠,处方也用温胆汤加减取效。
贾春林和秦冰[5]认为失眠多由痰热扰心所致,以14味温胆汤清热化痰兼补气养血取效。
朱莹和朱莹[6]教授提出失眠痰热扰心证分三期治疗,早期以祛除痰热之标,疏通中焦之道路,方选温胆汤合栀子豉汤加减;中期治以行气解郁,疏肝畅脾,方选四逆散合越鞠丸,后期调脾胃,健运化,方予六君子汤加减。
根据病情分期针对性治疗,疗效显著。
2 中成药治疗曹宝国等[7]研究琥枣宁神胶囊和琥枣宁神散对治疗痰热扰心型失眠的治疗效果,发现胶囊剂的疗效(93.33%)比散剂(80.00%)的疗效好,且没有服药不便,吞咽困难等缺点。
史敏等[8]研究糖郁疏免煎制剂治疗痰热扰心证型失眠临床疗效及其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结果显示糖郁疏免煎制剂组总有效率(91.0%),对艾司唑仑组(82.0%)(P<0.05)。
糖郁疏可以改善痰热扰心型失眠症患者的症状,还可以调节神经递质,并且不良反应少。
刘绛云和陈炯华[9]研究清心安神颗粒治疗失眠之痰热扰心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中医治疗失眠失眠经验方失眠的兼证古人失眠医案中医治疗失眠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
不寐之证,病因虽多,然阴阳的交通“不得从其道”乃为病之根本,凡气血精津环流不畅,代谢升降失其常度,皆可碍运滞血,瘀血阻络,心失血养,以致寤寐异常。
临床所见不寐患者,每以情志变化,精神刺激为主因,引起肝气郁滞,脾运失常,以致气虚血淤,或气滞血淤,或痰瘀互结,或瘀热扰心,服安神养心药物疗效不显,常以化瘀宁神之法治之而获效。
一、肝火扰心证【临床症状】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指导方药】①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栀子、黄芩、益母草、朱茯神、首乌藤。
②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黄芩、栀子。
③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④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
二、痰热扰心证【临床症状】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指导方药】①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②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炙甘草、白茯苓。
③栀子豉汤:栀子、淡豆豉。
④礞石滚痰丸:金礞石(煅)、沉香、黄芩、熟大黄。
三、心脾两虚证【临床症状】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指导方药】①归脾汤: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大枣、生姜。
②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
③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④常用安神药:重镇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养心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远志、首乌藤。
四、心肾不交证【临床症状】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指导方药】①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柏子仁、当归、天冬、麦冬、生地黄、人参、丹参、白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
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失眠已成为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睡商”已经成了比情商、智商更难得的能力“现代医学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有专门的大脑中枢管理睡眠与觉醒。
而引起失眠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躯体因素、心理因素及药物因素等。
失眠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疲倦等。
失眠还会继发一系列的身体不适症状,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脱发、焦躁、长斑等等。
中医认为,失眠属“不寐”范畴,与心、脾、肝、肾阴血不足和脑髓失常关系密切,其病理变化以阳不入阴、阴阳失交为主。
因为血之生成来源于脾之水谷精微所化,血上奉于心,则心得其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而魂得安藏;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血化为精,下藏于肾,上承于心,滋养脑髓,则心肾相交,神志安宁。
因暴怒、思虑、忧郁、邪热、痰湿等伤及诸脏,精血内耗,彼此影响,则容易引发五脏功能失调而成顽疾。
所以失眠的证型虚实兼有,以虚者为多,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01、内治法肝火扰心:症见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痰热扰心:症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心脾两虚: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方用归脾汤加减。
心肾不交: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心胆气虚:虚烦不寐,处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方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02、针灸治疗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等穴位。
03、耳穴压豆皮质下、心、肝、肾、神门、垂前、耳背心等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
陈老师治疗痰火扰心证失眠经验总结作者:李丹陈卫银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年第01期关键词:失眠;痰火扰心;心肾不交;中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56. 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1-0038-02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不寐始见于《难经》《难经.六十四难》“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在《内经》中又有“目不瞑”,“不得卧”,“不得眠”的说法,清代以后的著作多将失眠称为不寐。
失眠的发病率极高,据我国失眠的流行病学相关调查,2002年我国参与了全球失眠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45.4%的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AIS得分≥4分),10%的人患有失眠症( DSM - IV)标准[1]。
失眠的发病率如此高,但其治疗相对单一。
失眠的药物治疗分为西药和中药两类。
西药治疗的优点在于起效时间短,见效快,但是长期服用安眠药物显现出很多副作用,peet总结发现[2],长期服用安眠药物者不仅会造成生理性药物依赖,还影响到患者的日间功能,包括反应迟钝、动作协调性不如正常睡眠者,认知功能受损等;部分患者即使连续服用安眠药,但睡眠状态又恢复到服药前的失眠水平。
因此,美国国立卫生院健康学会推荐各类安眠镇静药物连续服用时间不宜超过4~6周[3]。
中药治疗失眠历史悠久,陈教授对该病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1 辨证特点历代医家多认同心肾不交是失眠的基础病机,在《黄帝内经》有对失眠病机描述:一为营卫失和,阳不入阴;二为精亏血虚,脏不藏神。
病机关键为阳不入阴,此证有虚有实,虚则气、血、精、津之不足,实则火、热、气、血、水之奎塞。
既存在营卫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也有五脏失调,脏不藏神,心肾失交。
李军教授从瘀论治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经验【摘要】失眠的病因多与虚、痰、火、淤、热有关,从痰、瘀、痰瘀互结方面,辨证论治,单验方治疗及综合疗法治疗失眠,常收满意疗效。
【关键词】失眠;痰瘀论治失眠,祖国医学又称“不寐”、“不得卧”、“目不暝”,临床医学认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睡眠障碍每周至少三次,持续一个月以上。
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此病多迁延日久、反复难愈,关键在于人身之正气不足和(或)里气不和,体质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精神因素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影像患者的身心健康。
1病因病机本病病因复杂,总病机是阳不交阴。
中医认为虚、痰、火、淤、热及五脏皆有不寐,且多见于肝肾亏虚,心肾不交,火不归原或水不济火,心火独亢引起火热上扰心神。
李军教授指出失眠症发病的原因很复杂,应分型分期辨证论治。
初期以实证多见,常见病因有肝郁化火、痰热内绕、心火炽盛等。
长期顽固性不寐,临床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常以淤血内阻,应用血府逐瘀汤变通化裁,加镇静安神之品以清心定志,再据病情辨证论治,酌情配伍活血养血之方,或醒脾运脾之品以化浊截痰,或用疏肝解郁对证下药。
2辨证施治导师李军教授基于以上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强调治疗失眠宜补虚泻实,安神定志为主,顽固性失眠,多方治疗效果不佳,依据古训“顽疾多痰血淤”,李军教授认为长期失眠患者多为肝郁痰淤证,可以从淤而论,药用桃仁5-10g、红花6-10g、川芎5-9g、当归10-15g、赤芍10-15g、熟地15-20g为基础方以活血化瘀,柴胡、枳壳、郁金等理气疏肝,再结合中医的不同证候表现,具体辨证分为以下四型。
2.1肝胆郁热,痰瘀扰神型本证多因情志所伤,暴怒伤肝,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则神不安而不寐;少阳失其冲和之气,则疏泄失职,影像脾胃运化,痰湿内生;主要表现为不寐多梦,两胁刺痛,彻夜不眠,急躁易怒,目赤耳鸣,眩晕,口干苦,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
治宜镇心安神,清肝泻火。
失眠症的中医辩证治疗中医将失眠症的病因概括为情志所伤、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血虚肝旺、心虚胆怯、痰热内扰、胃气不和;治疗原则为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滋阴降火,清心安神;交通心肾;疏肝养血安神;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化痰清热,养心安神;和胃化滞。
标签::失眠症中医辩治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
失眠症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减退、判断力和日常工作能力下降,严重者合并焦虑、强迫和抑郁等。
失眠症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中医疗法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对失眠症的治疗独具特色,现将笔者20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概况总结如下:一病因病机(1)情志所伤情志活动以五脏的精气为物质基础。
情志之伤,影响五脏,都有可能使人发生不寐,尤以过喜、过怒、过思、或过悲更为常见。
心藏神,劳心过度,易耗血伤阴,心火独炽,扰动神明;或喜笑无度,心神激动,神魂不安,均易发生不寐。
肝藏血,血舍魂。
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均可是魂不能藏,从而发生不寐。
脾藏意,主思,思伤脾,思虑过多则气结,气机不畅,影响脾的键运功能,以至气血化源不足,不能养血安神,亦致不寐。
(2)心脾两虚劳心过度,伤心耗血;或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失血;病后体衰,或行大手术后,以及老年人气虚血少等等,均能导致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
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3)心肾不交心主火,肾主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心肾交通,睡眠才能正常。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医案》对此有所论述:“心火欲其下降,肾水欲其上升,斯寤寐如常矣”。
由于各种原因(如先天不足,疲劳过度等),而致肾阴亏损,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阴;或心阳衰弱,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均能导致不寐。
2023年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关于失眠的中医理论失眠的介绍1、心脾两虚:主症是思虑过重、不寐或多梦易醒、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懒语、心悸健忘、纳差,或有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而弱。
治法是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党参15克、当归12克、元肉12克、白术15克、陈皮6克、木香6克、茯神12克、枣仁12克、远志6克、炙草6克、夜交藤30克、合欢花10克、牡蛎10克(先煎)2、心肾不交:主症是心烦不眠,难以入睡、或彻夜不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烦热盗汗、口干、腰膝酸软,男子易不振,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药:黄连10克、肉桂3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阿胶10克(后溶)、龟板30克、牡蛎1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3、肝郁化火:主症是烦燥易恕、胸胁胀满、善叹息、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口苦目赤、小便黄短、大便秘结、纳差,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去火安神。
方药:龙胆草12克、黄芩10克、山栀子10克、柴胡12克、木通6克、泽泻12克、车前子10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茯神15克、郁金10克、生大黄5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10克(先煎)4、心虚胆怯:主症是心悸胆怯、难以入睡、易惊醒、恐怖不安、头晕目眩、或呕吐苦水,舌质淡胖,脉弦细。
治法:温胆益气安神。
方药:人参9克、炒枣仁15克、远志6克、熟地15克、半夏15克、茯神15克、竹茹9克、陈皮6克、枳实10克、石菖蒲10克5、痰食积滞:主症是睡眠不安、多梦易醒、胸闷痰多、嗳气吞酸、恶心,舌红苔黄腻,脉弦而滑。
治法:清热消导,化痰安神。
方药:黄连10克、陈皮6克、茯神10克、枳实10克、竹茹9克、枣仁12克、生山楂30克、焦六曲12克、莱服子30克、连翘10克、生甘草6克、珍珠母30克(先煎)、琥珀2克 (冲服)二仁粥:取柏子仁15克,炒酸枣20克,粳米100克。
先将柏仁、枣仁捣碎,和粳米一同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适量蜂蜜,再煮一二沸,睡前服食。
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失眠是一种常见病症,其特征为经常性无法获得正常睡眠。
在中医学中,失眠的病因病机主要与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有关,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
因此,任何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
失眠的病因主要包括感受外邪、情志失常、饮食不节、体虚不足、以及久病之人等。
其中,外邪中以火热为直接原因较多,而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极则是失眠常见的直接病因。
饮食不节和体虚不足也是失眠的原发病因。
久病之人失眠常继发于各种疾病过程中或疾病之后。
失眠的病机主要表现为营卫失和、阴阳不交、心神失守、虚多实少之证。
但因饮食、火热、痰饮所致者为实,但实中有虚;因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或阴虚火扰所致者为虚,但时有虚中夹实。
失眠的病势总是由外向内,由其它脏腑向心主发展。
最终,失眠的根本病机在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体虚劳倦等因素所致,产生火、湿、痰等病邪及气、血、阴阳亏虚,互相联系,相互转化,最终形成邪气扰动心神,或心神失其濡养温煦,致使神不安宅而成为失眠。
因此,对于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应根据具体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以恢复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调节心神,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或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且常伴随头痛、头晕、心悸、健忘和多梦等症状。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可以诊断为失眠症。
在鉴别诊断方面,需要注意少阴病、水肿病、咳嗽病和胸痹心痛等疾病也可能出现失眠,但是这些疾病所指的“不得卧”并非指失眠,而是因为呼吸困难无法平卧。
在治疗失眠时,需要根据虚实和邪正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实证,应该采用泻实、清热、化痰的方法;对于虚证,应该补气养血、滋养肝肾。
如果出现虚实夹杂的情况,需要同时补泻。
在具体的治疗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不同的方剂。
例如,心火炽盛证可以使用朱砂安丸加黄芩、栀子、连翘等;肝郁化火证可以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在使用方剂时,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痰热内扰型失眠症中医怎样辨证论治
(1)症状:失眠,心烦,口苦,目眩,头重,胸闷,恶心,嗳气,痰多,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2)病机:肝胆之经有热、有痰,则口苦、目眩;痰火内盛,扰乱心神,所以心烦、失眠;痰热郁阻气机所以头重、胸闷、恶心、嗳气;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为痰热之象。
(3)治法:化痰清热,养心安神。
(4)选方:清火涤痰汤。
(5)用药:胆南星6g,黄连6g,生姜3片,茯神15g,贝母10g,竹沥10g,麦冬10g,柏子仁10g,丹参10g,僵蚕10g,菊花10g,橘红10g,杏仁10g,栀子10g。
(6)方解:方中用胆星、贝母、竹沥、生姜化痰泄浊;柏子仁、茯神、麦冬、丹参养心安神;僵蚕、菊花熄风定惊;杏仁、橘红豁痰利气。
共达化痰清热、养心安神之功效。
(7)加减:一般轻症,可用温胆汤(半夏、橘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生姜、大枣);若痰热扰心,气血不足证者,可在温胆汤基础上加远志、人参、熟地、枣仁名为十味温胆汤;若痰涎沃心,瘀阻血脉者,则可在十味温胆汤基础上加菖蒲、远志、郁金、杏仁、丹参以痰瘀并治,清心安神;或用名医焦树德验方(黄连、生地、远志、天竺黄、郁金、生铁落煎汤,送服朱砂粉0 6~0 9g),也有较好的疗效。
如果痰火较盛者,可用除痰降火汤(柴胡、黄芩、半夏、青皮、枳壳、竹茹、珍珠母、龙胆草、山栀子、夜交藤)。
(8)心理及精神松驰治疗:参见前面中西医心理疗法内容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