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学观对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儒家“中和之美”对招贴设计影响的思考□闫瑞苹褚宏鹏摘要: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基本形态。
儒家"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现,也是一种阴阳相生、刚柔相济之美。
在艺术领域,随着我国设计的快速发展,招贴设计越来越受人们重视。
将深厚的美学精神中蕴含的思辨原理运用到招贴设计中,可以自然而然地表达一种美感,而“中和之美”的原始内涵源自儒家思想的美学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美学的走向和艺术的整体风貌。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和之美美学招贴设计一、儒家思想之“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创造的最高理想,表达的是一种创作心态,属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范畴,是传统艺术创作的重要心态和审美观。
“中和”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核,也是对中国社会影响至深的一种审美态度。
这里说的“中”,即适中、中正,不偏不倚;“和”即和谐、协和。
这种和谐之美也正是对艺术设计的审美要求。
儒家思想中对人生、艺术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中和之美”,内在维持不偏不倚的“中”,外在又能事事合于“和”,最终则可达到“中和”之境界。
中国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崇由来已久,其具有一种美学效果。
儒家美学是儒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核心。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同其他哲学观念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独有的美学思想。
二、“中和之美"之意蕴1.以中为美儒家以“中和”作为美的判断标准,也就是人们说的审美特征。
“中和之美”是古代设计美学的核心,也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里,“中”是力求寻找矛盾因素的适度发展,从而追求矛盾统一体并处于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
“中”完整的表达是“执两用中”,意为掌握事物对立的两端,并在两端间选取和运用正确之点。
故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分寸,做到不偏不倚,要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拿捏好度。
2.以和为美“和”意为调和,是寻找事物之间和谐的状态。
传统美对现代广告的影响传统美对现代广告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美学观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内容博大精深。
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现代招贴设计思想。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求,广告招贴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反过来广告招贴艺术又丰富了传统美学的内容。
本文首先介绍了经典的传统美学思想,列举出了重要美学思想家的观点和主张。
然后重点分析了传统美对广告招贴的影响和广告招贴对传统美的继承和运用,从几个角度论述了传统美对现代广告招贴的渗透。
对于广告招贴发展的前景,我们要在展现现代人的精神面貌和追求的同时,更要汲取中国传统美的精华。
关键词:传统美学观;广告招贴;影响;继承;一、传统美学观1.1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和发展特点中国美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们认识中国传统美学的前提。
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诸子以来,到汉魏的王充、刘祝,再到清代的王夫之、叶燮,许多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存在了大量的美学思想。
除了哲学家,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书法家等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书法理论、音乐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品。
其次,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
譬如在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
各门艺术既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而各有各的特长和局限;同时,各门艺术之间又有相通之处,因而彼此之间又有种种联系,可以互相吸收。
第三,除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工艺产品之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传统美学。
从先辈能工巧匠的高超技巧之中仍然表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
1.2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美”离不开人的思想,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起点是从《周易》开始。
数千年以来,大量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从而形成了玄机独具,博大精深的中国美学体系。
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的论文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一、引言美是什么?“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
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下,现代的设计美学也要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使我们目不暇接,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人也对现代设计美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认识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美学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在我们的现代设计美学中对传统造型艺术何去何从的问题。
完全背离传统显然是不可取的,对西方现代艺术纯粹的模仿、简单的搬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而对传统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
二、现代设计美学的第一要义就是“新”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
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设计美学的第二要义是“合理”。
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没计存在的直接原因。
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三、传统美学观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一)传统美学对广告设计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美学,而现代设计美学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
这些可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广告设计中体现得越来越成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概括:1、一目了然,简洁明确。
广告设计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设计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
广告设计论文15篇试论广告设计与艺术运用广告设计论文摘要: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是为社会培养综合型广告设计人才的重要手段。
教学工作者应该在了解我国广告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明确广告商合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传统美学现代广告设计广告设计论文:试论广告设计与艺术运用论文关键词:艺术传统美学现代广告设计论文摘要:通过对艺术的创新达到广告设计的要求,架起广告设计与艺术的桥梁。
艺术设计首先是大众的艺术。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
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会文化。
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
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
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
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探讨出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对于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艺术设计与广告语言的研究很少,尤其缺乏比较研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
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
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
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完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
中国传统造型元素对现代招贴设计的影响任传统(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河南安阳455002)摘要:我国的招贴设计是从国外传来的.中国传统造型元素和现代设计思想对我国的招贴设计有一定的影响,我国的招贴设计经常流露出传统造型元素的痕迹。
文章阐述了传统造型元素下招贴设计的形成和发展、传统构思、构图和色彩对招贴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造型元素现代招贴设计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传统美学。
传统美学是哲学和文艺思想融合在一起的产物。
它的形态的丰富多样性在民族特色方面得到很多体现。
传统美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以人为中心,把人与自然、人与审美融合在一起,使之生生不息。
站在设计师的角度认识传统美学.就要认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把握住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诸子到汉魏的王充、刘勰.再到清代的王夫之.许多的哲学家、美术家的著作中部存在大量的美学思想。
这些思想遗产材料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值得现代设计师好好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各种传统艺术不但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还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
各种艺术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独特性。
又在审美观上有很多相同和相通之处。
这样,设计师可以在传统工艺产品的范围之外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实质。
一、传统造型元素下招贴设计的形成和发展招贴设计是广告的一部分。
广告在我国出现得很早,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口头广告了。
当时酒店、药铺就有“悬帜”、“悬葫芦”作为象征标志的广告,也有用手绘书写悬挂张贴在店铺外或城门附近的告示。
战国时“矛与盾”的口头广告——“韩非子”中所描述的“悬帜甚高”中的“望子”。
两宋时期伴随着印刷雕版而产生的“传单”等,都是最早的招贴广告。
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印刷广告。
这则广告由铜版印制,只有四寸大小,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可以看做是黑白招贴广告的代表。
彩印广告最早出现在我国沿海一带。
明末清初时,一些外国商船四处张贴广告。
因为是从海上来的,人们就把这种张贴画称作海报。
传统文化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一、招贴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敢于创造,不失根本,善于交融。
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到两汉文化的繁荣,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
只有善于继承先人的艺术精髓和历史文化遗产,并将之与现代的理念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而又不失根本的好作品。
同时设计师们还要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做到常用而常新,从而让传统文化在我国的招贴设计中焕发耀眼的光芒。
二、如何在招贴设计中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一)对传统美学精神的应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语言,哲学,道德、信念到生活方式无一不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接受和学习的,但招贴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最终要归结到对传统美学精神的应用。
因为美学要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在中国,无论是道家的世界观,还是儒家的道德法则,都有自己相应的表现符号,使美术作品能够折射出其自身的影子。
设计师对传统的概括以及提炼就是要把这些代表民族精神的符号从中表现出来,变成自己的设计语言,展示给广大受众。
招贴设计中对传统文化情结的表现不仅是从形式上的简单描绘,而且更应追求内容与所表现事物的内在精神统一。
(二)避开对传统文化的断章取义设计中设计师所要运用的各种符号,包括传统美学符号,即表现主题最后呈现于感官面前的形象,就是所谓的表现形式。
此时的传统符号一定要能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主题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说服力。
若设计师选用一个图案或绘画作品的局部作为表现符号时,就应当慎重考虑,因为这些现成的图形是当时历史环境下特定的产物,它的存在在那个时代是有着相对特殊意义的,如果在运用时不假思索,只是简单的要增加一些传统"味道",笼统且单纯的将之付于画面之上的话,那么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断章取义则是毫无意义的。
艺术对设计的影响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中国传统艺术对设计的影响中国五千年积聚下来的文化,是历史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有无处不在的广博性,或移花接木、或一脉相承的传承性,潜移默化的影响性,是我们走向现代化所凭借的精神支柱。
可以说传统文化已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包括对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传统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元素,其创作和发展也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
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
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
1.我国传统艺术对招贴广告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而西方传统艺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人手。
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
中国艺术家则是有选择,有重点,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
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有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内涵,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入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其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
2.我国传统文化对标志设计的影响2008年北京理想设计公司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
传统美学观对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内容提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
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体现。
指出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广告招贴设计影响在我国,广告有着悠久的历史。
战国时“矛与盾”的口头广告------“韩非子”中所描述的“悬帜甚高”中的“望子”;两宋时期伴随着印刷雕版而产生的“传单”等(2) p8,都可以看作是广告的雏形形态,都是我国广告历史久远的例证。
然而,广告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性活动并发挥其巨大作用却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招贴广告艺术,可以说是引进的。
招贴画(POST)是广告艺术中比较大众化的一种体裁,用来完成一定的宣传鼓动任务,或是为报导、广告、劝喻、教育等目的服务。
在我国用于公益或文化宣传的招贴,称公益或文化招贴或简称宣传画;用于商品,则称商品广告招贴或商品宣传画。
而这一切,在国外某些国家通称广告画,或商品广告、文化广告、艺术广告、公用广告。
广告在世界各国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共同的规律。
它们都是随着商品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而发展的。
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传播手段的革新,无不对广告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果说1886年出现于巴黎街头的多色印刷的版面画是近代招贴的开始时期,那么我国招贴的产生则以本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四十年代出现在沿海城市的月份牌广告和路牌广告为标志。
它们虽然带着一定的半殖民地色彩,但却以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到千家万户,因此,应该说是我国招贴广告的发展与开端(1)p87。
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招贴艺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苏联、捷克特别是波兰招贴的影响,在原有基础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所提高,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洞开,也借鉴了美国、日本、欧洲等西方国家的招贴艺术手法。
可以说,作为招贴艺术,中国的广告设计工作者吸收和借鉴了不少国外同行的经验和作法。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
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
在招贴艺术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
在招贴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
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
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
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首先,招贴画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
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
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
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
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例如,构思上的“一以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炼,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切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已经在我国招贴艺术的设计中得到充份体现。
(4)p68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
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
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
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
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
在国际“水”主题招贴艺术展中,“水--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将极其强烈的民族装饰风格化的图形形象作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进行了丰富而适当的虚化处理,整个画面以黑白极色加以艺术表现,形成了形与色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融合的视觉效果,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品。
2008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
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前面说过,招贴画属于“瞬间艺术”。
好的招贴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
这就要求招贴具有精湛的构思。
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像招贴画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一以当十”。
(3) p72 当然,至今也还有要求艺术叙述一切的观众,向招贴画提出对多幅画的要求,正象向雕塑提出连环画的要求,向快板提出多幕的要求一样不现实。
“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招贴艺术,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
任何形象都不过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
招贴画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颜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是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构成“言简意赅”的好作品。
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能吸引人的意境。
在“意境”中,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处理,达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
清代一位学者说过,一幅画“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
好的招贴画要能引人入胜,唤起人的联想,引起人的美好愿望,表现意境,就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
“匠”字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意,如“匠气”。
但也有褒意,如“匠心独运”,就是人家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
“意匠”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加工的特殊手段,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艺术成就的高低。
唐代诗人杜甫说的“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意境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
“意匠”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5)p68 ,而这一切,恰恰是我国招贴设计者构思时的主要手段。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
这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
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用白底的匠心。
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2)p21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
西方传统艺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入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经指出:“各种艺术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奠定了传统西方艺术的“模仿”说(1)p24 。
中国艺术家则是有选择,有重点,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在中国画中经常表现对象时,背景不着一笔。
传统京剧舞台除了简单的一桌一椅,别无他物。
观众欣赏画,主要不是欣赏艺术家画的什么,而是主要欣赏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
欣赏的着眼点在于笔墨、章法、气韵、意境,正如同观众欣赏传统京剧,主要是欣赏演员的技艺和“唱、念、做、打”的功夫。
中国传统艺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4) p68 。
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艺术家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常用而常新,这种程式化的处理在我国招贴画的装饰性形象处理上,也常得到应用,显示了夺目的光彩。
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入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
齐白石提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说法和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说法是相通的。
联系他的作品和实践可知,他主张的“不似”正是为了“似”,“不似”其实是在“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决不是“似是而非”,而是使形象更有概括性,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作用(4)p35 。
再看我们的一些招贴画,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就形象的简明与富于概括这一点来衡量,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某些概括的形象显然与素材有很大的差别,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必须承认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提高。
作品的魅力,决不只是以外形的逼真为转移,有时候,欣赏者不是简单地接受宣传,同时也是探索、发现和补充,从而得到欣赏的乐趣,正因为欣赏者有所探索,有所发现和创造,作品的主题,才能产生可深入的影响。
这种特点正符合了招贴艺术的要求。
靳埭强招贴作品“金、木、水、火、土”招贴图形形象设计,也充分显示了这种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萦绕着极其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