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的原则9文学理论讲座之八)转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7
文学理论教程提纲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五个分支之一。
它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二、中国特色三、当代性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
文学理论教程———第八章期末复习题一.基本概念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2.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一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3.情感体现: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4.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
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思考问题:2.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与科学真实的原理的原理。
答:艺术真实主要特征: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3.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并对下面一段话作出评述:“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故,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鲁迅语)答:(1)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艺术概括是以对待特殊的集富有特征的事物的关照和描述为途径的。
(2)鲁迅的话体现着审美价值追求的观照和描述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艺术概括能力。
4.怎样理解文学中情感的价值和意义?试述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得用途。
答:(1)情感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情感的表现方式体现着文学创造的审美的值特质。
情感在文学中表现为诚挚的内在情感与外在的艺术表现。
(2)用途:情感源自善恶的判断,而且情感常常左右着判断,文学中的忧伤、欢喜、悲愤等情感总是与作品中人物的或善或恶地行为和形象联系在一起。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共时←—————————————→历时↓特殊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首先,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是真实性。
真实是文学创作的初衷和目的。
作品要真实地反映人类社会的真实生活,展现人类情感的真实感受。
一个
真实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
在创作中,作家需要真实地观察人物、事物、环境等,并将其转化为文学形象,通过真实的情感和思想来表
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其次,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是艺术性。
文学创作需要具备艺术性,即
创作必须具有审美意义。
作家需要借助艺术的手法和表达方式,通过精巧
的语言、独特的形式和结构来传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想法。
作品要通过文
学的形式展现出独特的美感,激发读者的感官和情感上的共鸣。
最后,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是创新性。
文学创作需要具备创新性,即
能够突破现有的文学形式和内容的限制,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创
造新的文学作品。
作家要有勇于冒险和创新的精神,敢于突破常规和固定
的模式,寻找新的课题和形式,力求在艺术上做出独特的贡献。
只有不断
地创新,文学才能在时代潮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是真实性、艺术性、观照性和创新性。
只
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引下,作家才能够创作出有深度、有内涵、有独特性的
作品。
这些原则不仅仅适用于文言文创作,也适用于现代文学的创作。
通
过遵循和实践这些原则,作家才能够在文学创作中达到更高的境界,创造
出更加卓越的艺术品。
这也是文学创作能够在人类文化演进中扮演重要角
色的原因之一。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章节概括:本章共三节内容: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
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地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
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体升华”。
本章通过对“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这三个基本范畴的诠释,揭示文学创造的以真、善、美为内涵的审美价值追求。
重点分析:1、艺术真实:文学创造要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主观的真实和诗艺的真实。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知和感悟、具有审美价值意义的真实。
艺术真实的内涵及特征表述的关键词是:内蕴性、主观性、假定性与诗艺性。
实现艺术真实的途径是艺术概括,它有两个规定性。
2、情感评价: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
3、形式创造: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艺术形式与它体现的内容之间完全处于合一的状态。
形式创造贯彻于文学创造活动的始终,它包括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两个方面。
艺术形式除了对内容具有表现和塑造的意义外,其自身也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文学作品呈现的具体情境中,内容是它的这一形式的内容,形式是它的这一内容的形式,两者互为存在的条件和根据,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了。
文学创作的原则9文学理论讲座之八)创作原则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所遵循和实践的基本准则。
作家进行文学创作需要经历一个艰难复杂而又有规律可循的过程,需要付出辛勤精神劳动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精神产品。
尽管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创作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差异很大,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是各具特色,然而我们通过对大量作家创作实践的考察,仍可以从中发现,作家无论自觉与否,基本上都是按照一定的创作原则去进行文学创作的。
文学的创作原则,体现着作家对文学创作艺术规律的体认和掌握。
文学创作活动作为一种艺术活动,是人类在现实社会人生的基础上,依据审美理想而从事的审美创造。
作家从事文学创作,要深入认识体验社会生活,要实现主观情感与生活材料的艺术融合,要展开艺术想象构思形象系统,要运用语言来塑造文学形象,为圆满完成自身的使命,就必须自觉遵循艺术规律,自觉遵循符合艺术规律的创作原则。
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要遵循哪些原则?真实性、概括性和想象性,是文学创作原则的核心内容。
这些充分体现艺术规律的创作原则的确立,是作家创作优秀文学作品,取得杰出艺术成就的必要保证。
一、真实性对于文学创作来说,真实性原则至关重要。
真实是文学的生命,是文学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存在的基石。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文学所描绘出来的艺术世界,应该是“使每个人看了它们,都认为是真实的”,作家“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就在于真实。
[1]清代文论家【刘熙载】甚至强调:“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2]只有具备真实性的文学作品,才会生成巨大的艺术吸引力和审美征服力,才会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获得精神上心智上的享受与教益。
因此,别林斯基指出:“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总是以真实性、自然性、正确性、现实性来打动读者,使你在读它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但却深刻地相信,里面所叙述或者所表现的一切,真是这样发生,并且不可能按照另外的样子发生。
”[3]相反,如果作家没有真正贯彻真实的原则,使文学作品露出了虚假的尾巴,则必然会引发读者的厌恶。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是什么?文学创作中强调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
一般来说,艺术真实是与生活真实相对的。
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即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实际事实,主要包括社会中实有的人物、事件,也包括各种自然景物、自然现象。
它是纷繁的、芜杂的,是生活的原生形态,显示着生活的原始面貌。
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客观实在性。
艺术真实则是作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按照其审美理想和生活逻辑,对生活材料加以艺术概括、提炼、加工,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
艺术真实不同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能让读者觉得现实生活真的就是如此。
这是因为艺术真实更为贴近生活的本质,更符合生活的逻辑和规律。
显然,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有着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不仅充分显示着生活的外在状态,而且揭示着生活的深层本质,表现着人生的真谛,体现着人类永恒的审美追求。
原本是作家创造出的艺术世界,却比纯客观的一般生活现象还要真实,这里面包蕴着深刻的艺术辩证法。
艺术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
假定性,是理解艺术真实的关键。
艺术真实是作家发挥艺术想象虚构出来的,并不等同于实际生活;然而,读者却能够认可,肯定它就是真实的。
也就是说,艺术真实乃是在假中见真。
所谓“假”,即艺术真实决不照搬或抄袭生活事实,作家的艺术创造精神在这里有着充分体现;所谓“真”,即艺术真实可以获得读者的承认,读者并不觉得它假,读者认为它就是真的。
那么,为什么明明不是真的,可是读者却当真呢?这是因为艺术真实的创造和虚构并不是完全主观随意的,艺术真实建立在作家对社会生活历史与现状的深刻把握之上,建立在作家对生活发展规律与逻辑的透彻认识之上,它所展示的一切并非生活中实有的,却是按照生活发展规律与逻辑可能发生的,它的“真”就在于符合生活事理,符合生活的内在逻辑。
对这个问题,鲁迅有非常精辟的论述:“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
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像预言,因为后来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
”[4]鲁迅讲“逼真”,就是在强调艺术真实的假定性。
“逼真”不是“实有其事”,当然“逼真”也决不是虚假。
“逼真”是一种感觉到真实的心理效果,其依托便是生活的逻辑,生活的可能性。
停留于“实有其事”,意味着对艺术的消解;违背生活逻辑,则意味着对真实的扼杀。
显然,这两者都不符合艺术真实的假定精神。
艺术真实体现为现象真实与内蕴真实的统一。
艺术真实生成于对客观生活事实的艺术升华,它在现象和内蕴两个层面都必须高度逼真。
首先,艺术真实要做到外在形态同生活事实相一致,实现现象真实。
这是艺术真实的基本要求。
具备了现象真实的文学作品,其形象系统所呈现出的外在面貌,十分接近于社会生活的原始状况。
读者面对这样的文学作品,会觉得如同置身于鲜活的生活实际之中,会获得生动的真实感。
有的作家在追求现象真实时,甚至力求做到全部具体细节都逼肖生活原貌。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奥列佛·退斯特》一书的序言中讲到:“本书的一个目的就是追求无情的真实,甚至这个高尚人群的服装。
因此,我决不为这些读者减少道杰斯外衣上的一个洞或掩饰南西乱蓬蓬的头发上的一片卷发。
”现象真实可以赋予文学作品以强烈的逼真效果,使文学作品产生出震撼人心的独特魅力。
当然,这种现象真实绝不意味着作家要去机械摹仿或简单复制现实生活的种种外观。
它即使与生活实际再相似再逼真,实际上也必然要经过作家艺术的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也已经融入了作家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现象真实固然重要,但并不能代表艺术真实的全部意义。
艺术真实还要在保持现象真实的同时,准确把握住客观现实潜存于现象后面的本质和规律,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深层内蕴,达到内蕴真实。
这是艺术真实的更高的要求。
人类社会生活本身即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直接呈现出来的是芜杂纷繁的表层现象,而在表层现象之中更包容着由本质和规律所构成的深层内蕴。
这种深层内蕴往往被表层现象所掩盖,不能清晰地显现,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文学建构艺术真实,仅仅浮光掠影地停留在现象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透过生活现象去透视生活固有的本质和规律,去探索人生的真谛,以实现深层的内蕴真实。
巴尔扎克说:“印象!印象!要知道它们只是生活中的偶然事件,而不是生活本身!不论是艺术家、诗人或雕塑家都不应当把印象与原因分开,它们原是互不分离的。
”[5]巴尔扎克所要求的“印象与原因”的合一,就是现象真实和内蕴真实的合一。
艺术真实同时也体现为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的统一。
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艺术真实的基本要求之一。
一方面,艺术真实意味着再现的真实,即必须以艺术的方式,对客观社会生活加以真实的再现。
这种再现,既要保证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外在现象,再现生活的具体面貌,再现生活的种种细节,又要穿透表层,把握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揭示生活的深层内蕴。
也就是说,这种再现,乃是合现象真实与内蕴真实为一的再现。
另一方面,艺术真实又呼唤着表现的真实。
在文学创作中,再现与表现从来就是一体化的。
文学的再现不是纯客观的复制,再现本身即含有表现的因素。
作家依据自身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来再现外在社会生活;而作家内在的情绪感受、思想见解、个性趣味等,也就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再现来获得艺术的表现。
从艺术真实的角度着眼,不仅再现要真实,而且表现也必须真实。
所谓表现真实,其基本的要求是,作家所表现的情感意趣应确实发自内心,而非虚伪做作。
在这里,真实与真诚、真挚是同义语。
情感表现的虚伪,是文学创作的致命伤;因为没有真情的文学作品,永远也不可能具备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所谓表现真实,还要求作家在以主体精神统摄对生活现实真实再现的同时,将自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自然地融入再现的人生场景之中,使之获得真实的表现。
缺乏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的作家,无法深入地认识现实,真正地领悟人生;因此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离不开作家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的主导。
然而,作家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又只有在再现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圆满完成。
黑格尔说过:“艺术的真实不应该只是所谓‘摹仿自然’所不敢越过的那种空洞的正确性,而是外在因素必须与一种内在因素协调一致,而这内在因素也和它本身协调一致,因而可以把自己如实地显现于外在事物。
”[6]黑格尔要求“内在因素”“如实地显现于外在事物”,强调了表现真实;要求“外在因素必须与一种内在因素协调一致”,则强调了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的统一。
在作家的创作实践中,存在着大量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相统一的实例。
例如杜甫的诗歌创作,忠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动荡的社会现实,同时强烈地抒发了诗人自己忧国忧民的真情实感。
他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和对民间疾苦的清醒体认,得益于深沉真挚的感情;而他的深沉真挚的感情,又在对社会现实所做的“诗史”般的再现中自然地流淌宣泄了出来。
像《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场景再现,与“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深沉感慨,水乳交融。
像《垂老别》,诗人无边的悲悯情怀,就寄寓在对老夫老妻生离死别的细腻刻画之中。
总之,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它是依据生活内在逻辑而确立的假定的真实;它既是对生活现象的真实体现和审美升华,又是对社会本质、规律的真实把握;它将再现与表现融为一体,是经过艺术创造而达到的真善美的统一。
黑格尔说:“艺术的特性就在于把客观存在(事物)所显现的作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
”[7]这种真实性的原则,是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时所必须遵循的。
二、概括性概括性原则是文学创作的普遍原则。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是作家从审美的角度对社会生活所作的能动反映。
社会生活包罗万象,纷繁芜杂,变化无穷。
作家面对社会生活,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全部生活现象事无巨细地统统纳入自己的作品。
在这里,艺术的概括综合是必不可少的。
文学创作的规律显示出,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概括的过程。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作家根据自己的人生体认和审美理想,对广泛而零散的生活材料进行选择、集中、提炼、加工、化合,从而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又蕴含普遍性意义与价值的艺术形象,这就是艺术概括。
艺术概括的要义是,将众多化为个别,将普遍化为特殊,实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各门类艺术的创作,都离不开概括性原则,而文学创作,更有其特殊性。
与其他艺术不同,文学所使用的造型材料是语言符号。
这是一种更少具物质性而更接近精神层面的造型材料。
语言直接与人的精神活动相联系,作为思维的工具,它是人类社会为交流沟通而创造出的一种符号系统。
由于语言不具有物质的直观性,而是约定俗成地运用概念指称事物,因此,从这种造型材料来看,它本身就具有概括性,是对同类事物性质、特征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