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关于金界壕、金长城的几个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879.00 KB
- 文档页数:5
金长城遗址龙江段简介金长城遗址龙江段简介十二世纪初女真族崛起于我国北方,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建立了金朝。
为了抵御以蒙古为主体的游牧民族的侵扰,决定修筑金长城(金界壕)。
《金史.地理志》记载:金太祖时“婆卢火自1121年(天辅五年),摘取诸路猛安中万余家,屯于泰州。
婆卢火为都统,赐耕牛五十。
”因金当时是军民一体,屯田即修壕,婆卢火以嫩江西岸的后宜卧奇为起点,开始修筑金长城,中经天会、大定、明昌等代的加高、修缮,大规模复建,至承安五年(1200年)整个界壕方告竣工。
使之军事防御体系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走过了近80年的历史过程。
金长城的结构由壕、墙、马面(又称敌台,是于主墙同体而建突出墙外的半圆形防御性工程,顶窄底宽之状,夯筑在主墙外侧。
)戍堡、关城等组成,其长度说法不一,比较统一的说法是6500多公里。
大体分为四路,即东北路、临潢路、西北路、西南路四路组成。
据《金史》记载:东北路的起点是现在的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尼尔基旗乌尔科,终点是霍林郭勒市附近的霍林河。
黑龙江省段位于东北路,是黑龙江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省界。
金长城遗址黑龙江段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依山脉主轴线整体走向是东北而西南25°---30°之间,全长213.36公里。
自甘南县查哈阳乡灯塔村水文站,亦即诺敏河右岸,经齐齐哈尔碾子山区至龙江县济沁河乡龙城村乌尔根其河左岸。
地理坐标为;东京为124°28′12″---120°33′,北纬48°33′5″--46°30′4″。
龙江县段金长城52公里,烽熢(烽火台)2座,边堡5座,敌台(马面)228处,古城2座,古城遗迹底宽16米,残高1.5—6米,敌台以50—110米的间距排列。
金长城遗址龙江县段是同前金长城遗址保护较为完好的区段,虽然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之人为因素的影响,遗址保护受到一些损害,但其抢救维修对其整体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龙江县已建立起了结构合理的保护组织网络,可操作性的规章,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这些已经构成了金长城遗址龙江县段保护的社会环境基础。
金界壕遗址据史料记载,金廷镇压了北方部族的反抗后,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以巩固北方地区。
一是把东北路招讨司机构从泰州迁到金山(今吉林白城市西北),并增设副招讨二员,以加强边防地区的管理;一是修筑界壕,以防御游牧民族骑兵的南下。
界壕的修筑,是金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新的尝试。
金长城大约始建于金太宗天会(公元1123年)年间,至金章宗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前后竣工,历时70余年。
金长城共有两条。
一条起于大兴安岭北麓,由根河市向西,穿过呼伦贝尔草原,到达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德尔盖尔汗山以北沼泽地带。
史称“明昌旧城”或“兀术长城”。
另一条自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起,沿兴安岭经科尔沁右翼前旗、突泉县向西入漠北,至锡林郭勒盟后,再向西南沿着阴山延伸,止于包头市东黄河北岸。
史称“明昌新城”或“金界壕”。
金界壕,蒙古语称“和日木”,意为“墙”。
金界壕包括壕堑、界堤、壕堡、边堡等设施。
壕堑宽8—10米,深4—5米。
界堤分为主堤和副堤,主堤高6—8米,宽8—10米。
筑堤材料均就地取材,平地挖取土方夯筑,山地用石料垒砌。
主堤顶部构筑有雉堞;每隔150米左右建一个马面,上有铺房供守军休息。
主堤上还设有小城门,以便出入。
城门外修有瓮城,外观与马面相近,增加了小城门的隐蔽性和防御能力。
从壕堑底部到主堤顶部,高达10—13米,形成一道近似城墙功能的防御墙。
为增强主堤的防御能力,在主堤与壕堑前修筑副堤和副壕。
副堤高约4米,宽约5米;副壕深、长、宽都是4—5米。
壕堡的构造为方形,壕堡墙边长约100米,高度和宽度与主堤大致相同。
壕堡建于主堤内侧,设有房舍和营库,可以屯驻少数守军和储备兵器。
壕堡与主堤之间有门和梯道连接。
每座壕堡之间的距离通常是3—7公里,位置多选在利于观察敌情和地形条件优越之处。
边堡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设施的边防小城,建于壕堑、界堤和壕堡后面的险要处。
边堡内军事设施齐备,外有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可以独立作战的城堡。
边堡与壕堑、界堤和壕堡结成一体,军队进可以出击,退可以据守,坚固程度和规模都超过壕堡。
“金界壕北线”之异议马彦明在蒙古高原东北部有一条横跨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的边壕,它东起中国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上库力乡西3.5千米处一座戍堡,向西经拉布大林镇沿根河左岸到达额尔古纳河畔,然后折向南沿额尔古纳河右岸再向西南,经陈巴尔虎旗八大关行至红山嘴越过额尔古纳河进入俄罗斯赤塔州境内,继续沿额尔古纳河左岸西南行10多千米后离开河岸,在满洲里国门西4.87千米处进入中国国境,继续西行60千米,在635号界堆附近离开中国进入蒙古国境内,在克鲁伦河以北,乌勒吉河以南地带向西南延伸,最后终止于乌勒吉河源与鄂嫩河源之间的沼泽地中。
(见附图:辽代边壕地图)边壕在中国境内长度约210千米,俄罗斯境内长度约109千米,蒙古国境内长度约416千米,总长度约738千米。
边壕内侧沿线修筑了50多座戍堡(见附表:辽代边壕戍堡表),若以西至东排序,其中1-34号戍堡在蒙古国境内,35-39号戍堡、47-52号戍堡在中国境内,40-46号戍堡在俄罗斯境内。
虽然戍堡遗址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仍然清晰可见,戍堡大小不一,形状有方有圆,有的方堡在四角还筑有马面。
戍堡与戍堡的距离也不一样。
1号至23号之间的戍堡相隔距离大都在9千米左右,戍堡均为方形,边长40-70米不等,最大一个边长100米;从24号戍堡以后开始出现戍堡群。
方形戍堡、圆形戍堡和筑有马面的方形戍堡,或两种或三种形状戍堡同时修在同一地点,或分散,或圆形戍堡内含方形戍堡,或方形戍堡含方形戍堡。
圆形戍堡共有15座,直径为150—170米;四角筑有马面的方形戍堡共有8座,边长为30—35米。
戍堡与戍堡间隔距离为15-25千米不等,而且圆形戍堡大都修筑在河流附近。
笔者实地考察了满洲里以西边壕内的三个戍堡群共九座戍堡,这三个戍堡群分别修筑在三个水泊旁。
第一个水泊在五十三牧场附近,在水泊岸边分布着一座圆形戍堡,两座方形戍堡,其中一座方形戍堡四角筑有马面。
圆形戍堡遗址距离边壕约4.3千米,直径为160米,墙壕高出地面不足一米,沟堑深不足0.5米;两座方形戍堡相邻,距离边壕约3千米,一座边长为40米,残留状况略好于圆形戍堡,另一座边长为30米,壕墙高出地面一米多,四角马面也很明显。
金长城作者:周喜峰来源:《奋斗》2019年第04期中国的长城闻名全世界,一提起长城,人们就会想到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象征。
然而,在万里长城以外的东北及塞上草原地区,还有一条长城,因其是在金朝时期修筑的,史称金长城。
金长城又称金界壕,是金朝时期以女真人为主体,各族人民共同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
辽天庆四年(宋政和四年,1114年),女真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逐渐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并率部发动了反辽战争。
金收国元年(辽天庆五年,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王朝。
金朝建立后,又与北宋建立海上之盟联合灭辽,金天会三年(辽保大五年,1125年),金灭辽朝。
金天会五年(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灭亡北宋,形成了北起外兴安岭,东到大海,西北到蒙古草原,西以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部与西夏接壤,南以淮河、秦岭与南宋为界的大金帝国。
在金王朝建立并不断强大的同时,游牧于北方蒙古草原的蒙古诸部也逐渐强大起来,不断侵扰金王朝控制的地区。
为了减少蒙古诸部的侵扰和威胁,稳定后方的形势,金王朝开始在与北方蒙古等草原诸部相接触的沿边地带设置边堡,驻兵屯田,进而开挖界壕,筑墙连堡建成长城。
金长城是随着金国占领地区不断扩大,分三个时期逐渐修建的。
金王朝最早在东北的嫩江右岸修筑了东北路的长城,后来修筑了西北路的长城,最后又修筑了西南路的长城。
据《金史·地理志》记载:“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北自蒲与路之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为边,右旋入泰州婆卢火所浚界壕而西,经临潢、金山,跨庆、桓、抚、昌、净州之北。
”这里提到的“婆卢火浚界壕”,即指婆卢火所修筑的长城。
因婆卢火是金太祖、金太宗时期的名将,并在太宗时由于“守边屡有功,太宗赐衣一袭”。
因而金长城应始建于金太宗天会(1123-1135年)年间。
这一时期,金长城的整体空间布局都是围绕着上京会宁府来分布的。
历史地理第三辑关于呼伦贝尔古边壕的探索景爱在呼伦贝尔西部,有一道古代边壕的遗址,经苏联而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全长约七百公里。
这道边壕不见于史书记载,长期以来不为世人所注意。
一八六四年,俄国贵族IL A・克鲁泡特金公爵到中国边境地区游历,将此古边壕称作成吉思汗长城(£蚯HEHrno-Xa更a人一八九七年,屠寄受清会典馆之命,主持黑龙江舆图测绘,曾考察这道边壕,并命名为金源边堡。
自此以后,这道古代的边壕始为学术界所重视,一些地方志渐有记载a关于这道古边壕的时代,国内外学术界有多种不同意见。
国内学者多认为是金代所建,也有人认为是汉代光禄城、元代塔塔儿长城。
西方学术界多沿用俄国人的|日说,认为是成吉思汗长:城(Wall of Ghenghis Khan),也有人认为是拓跋鲜卑的国界。
近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此边壕绘入明、清分册中,视为明、清之遗迹。
迄今为止,尚没有人对这道古边壕进行专门的研究,它成为东北历史地理研究中的一大悬案。
为了探索这道古边壕,笔者于一九七三年春对边壕的部分段落进行了考察,■参加这次考察的还有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同志档一九八O年夏,笔者又前往呼伦贝尔,对我国境内的边壕进行了踏査。
在考察中,呼伦贝尔盟文管站给予了许多帮助。
*本文根据实地考察费料以及有关丈献记载,试对这道古边壕的时代和有关的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
关于边壕的性质、作用和影响,另撰专文探讨之。
一、古边壕的位置与走向关于呼伦贝尔边壕的位置与走向,屠寄在《黑龙江舆图》上作了部分标绘,①《蒙兀儿史记》7《呼伦贝尔志略》■《呼伦贝尔》诸书也有些记述。
②但是,这些记述只限于边壕的东段,且甚为简略,其中还有与事实不合之处。
今据实地踏实以及国内外出版的测绘资■I料,⑧作一简要介绍。
据实地考察所见,这道古边壕东起于额尔古纳右旗东部库力河左岸滩地边缘的一座古城,东北距上库力(旧称大库力「或作上苦・♦♦李)乡约二■三公里。
其地当北纬50Q15\东经120°24\库力河为根河南岸支流拱发源于-'-■r0I'朝其格日温都尔山,西北流至小库力村注入根河口当地人讲,库力河之名源于蒙语,是城♦关于古边壕的调查情况,笔者另有专文详加记述口这里只作简要介绍。
No ・ 12, 2019Serial No ・1622019年第12期(总第162期)理 论观 察Theoretic Observation金"#的修建'蒙金关系祁丽1,孙文政2(1.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哈尔滨150025;2.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哈尔滨150028)摘要:金初蒙古依附金q ,随着蒙古势力的强大而对金国叛附不定。
金国为了防御蒙古等m 牧东部的侵扰,开始修筑东:路界壕边堡。
金朝中期,蒙古等势力进一步强大,时常侵犯金部边疆,金国开始大规模修建金长城。
金长城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防御了蒙古等势力的侵扰,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
随着蒙古势力范围的不断扩 张,以及金朝国力的衰弱,金长城终不能阻止蒙古南下灭金。
关键词:金长城;蒙金关系;民族交流与交'中图分类号:K246.4文献标识码:A3章编号:1009 — 2234(2019)12 — 0116 — 03金长城,是以女真族为主体,从金初到金末, 为了防御蒙古南侵,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
金长城 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蒙古等游牧民族势力南下,使蒙金处于相对和平状态。
它保证了长城沿线地带各民族,在和平条件下生产生活,促进了民族交 流和交融。
蒙金双方开始战争时,金朝就大规模修 建长城,双方关系缓和时,金朝就停止或延缓修建 长城。
金长城不仅对蒙金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来世界格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从 两个方面论述金长城与蒙金关系,一是蒙金关系 变化对金长城修建的影响,二是金长城对蒙金关系的影响。
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同仁,批评指正。
不吝赐教。
一、金长城修建前的蒙金关系金长城是金国为了抵御蒙古等游牧族势力南下,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
金长城亦称金界壕边 堡,由边堡和界壕两部分组成。
边堡是在军事交通 要道修筑的军事防御场所,界壕是用来阻止骑兵 的沟壑。
金长城分为东北路、临潢府路、西北路、西南路四部分。
金界壕沿线边堡的类型学研究
金界壕,即“金长城”,是金朝为防御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而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为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长城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北方少数民族所创造的里程碑之一。
本文第一章前言部分主要谈及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交代了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金界壕分布概况部分中重新梳理了金界壕的分布与走向,为正文的写作铺好了必经之路。
第三章正文部分中根据金界壕岭北线、漠南线、岭南线、主线界壕的早晚发展顺序及沿线边堡的形制差异,对每条界壕沿线边堡做型式的划分进行类型学研究,且将早晚期修筑的边堡加以区分。
第四章从分类研究中得出了几点新的认识:通过对边堡的类型学研究,能把金界壕分为岭北线、漠南线、岭南线和主线等四大路线;可以准确的划定出四路界壕的管辖范围;得知四条线路界壕是由不同时间段完成;金界壕的特征等。
希望通过自己对金界壕沿线边堡的初步研究,弥补这一方面的研究的不足。
以期从另一个角度对金界壕的研究加一份更全面的认识。
金长城界壕防御工程中壕的渊源和作用
解丹
【期刊名称】《新建筑》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包含三个方面:长城界壕防御工程、军事聚落防御工程和信息传递工程,三者密不可分.金长城是一道漫长的万里防线,较前朝长城体系更为完备,规划布局更为严密,建筑形制更显园地制宜.其界壕布局是专为戍边骑兵设计的特殊形制,虽非金长城之首创,但在其建造和使用过程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总页数】4页(P158-161)
【作者】解丹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30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2
【相关文献】
1.精致建材从立壕开始——访立壕精致建材总经理黄能斌 [J], 傅晓玉
2.白鹿原上壕壕子 [J], 杜西宁
3.金界壕与金长城乾隆皇帝的“考古调查” [J], 马彦明;
4.金代界壕磁窑边堡新发现女真文考释 [J], 孙伯君
5.《岩土力学》学报第六届壕委会和壕辑部组成人员名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关于金界壕、金长城
的几个问题
马彦明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吸收了七十年代以前发表的考古研究成果,包括了中国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和海岸线、岛屿;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城市、重要村镇和自然地理面貌。
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地图就像是路标,引领我们达到目的地。
但路标错了,我们就不能达到目的地,有时还会让我们误入歧途。
在读《中国历史地图集》(第6册)关于金界壕、金长城地图时发现有几个“路标”错了,在此指出,以警示金界壕、金长城的爱好者和研究者,避免走冤枉路或误入歧途。
其一、自达里诺尔向南经正蓝旗北、太卜寺旗南至大定初界壕之间标出一道界壕,其实不存在(见图一)。
图一
其二、大定初界壕自林西县统部乡凌家营子,南行,经赤峰二龙库进入围场县,再经丰宁县草原乡、多伦县十五号乡、正蓝旗、太卜寺旗南部分没有标出(见图一)。
此外金初界壕自额尔吐以西约40千米段、自南牧场以西、大定初界壕自吉日根以南22千米段、自古迹村至金长城段、大定二十一年边壕自霍林郭勒以西至乌兰盖戈壁段,也没有标出(见图二)。
其三、将霍林河标为鹤五河,将鹤五河堡子的位置标在霍林河南
岸金长城一线(见图二)。
图二
关于鹤五河,王国维在《金界壕考》中指出:“然其以《金志》之鹤五河为《蒙古游牧记》之鹤午河,则至当不可易也。
案《记》云:‘科尔沁右翼中旗北二百六十里,有鹤午河,出伊克呼巴海山,经摩尔托山东南流入右(原文误为左)翼前旗界,会榆河。
’又云:‘榆河,蒙古名海拉苏台。
源出兴安山,经火山东南流,会贵勒尔河。
’胡图桂勒尔河。
是鹤午河出兴安岭东麓,为桂勒尔河北源之一,金时泰州、临潢分界于此。
征之蒙古文献,则此处为金与外族之分界,无可疑也。
”
桂勒尔河即归流河,金代鹤五河即清代鹤午河,是归流河上游的一条支流。
发源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北二百六十里处,东南流入科尔沁右翼前旗。
霍林河发源于扎鲁特旗北,东南流经科尔沁右翼中旗,与《蒙古
游牧记》中对鹤午河的描述毫不相干,不知《中国历史地图集》将金代的鹤五河确认为今天的霍林河的依据是什么?(见图二)《金史·地理志》记载:“边堡,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三月,世宗以东北招讨司十九堡在泰州之境,及临潢路旧设二十四堡障参差不齐,遣大理司直蒲察张家奴等往视其处置。
于是东北自达里带石堡子至鹤五河地分,临潢路自鹤五河堡子至撒里乃,皆取直列置堡戍。
评事移剌每言:‘东北及临潢所置,土瘠樵绝,当令所徙之民姑逐水草以居,分遣丁壮营毕,开壕堑以备边。
’…,泰州九堡、临潢五堡之地斥卤,官可为屋外,自撒里乃以西十九堡,旧戍军舍少,可令大盐泺官木三万余,与直东堡近岭求木,每家官为构室一椽以处之。
”
金大定五年(1165年)在泰州、临潢接境设堡七十,泰州边堡自达里带石堡子(内蒙莫旗后宜卧奇),沿金初界壕经额尔吐至南牧场一线修筑;临潢边堡自鹤五河(阿力得尔河)经霍林河上游、乌拉盖河下游至乌兰盖戈壁,沿河修筑。
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进行调整,放弃了自额尔吐至南牧场一线边堡,自额尔吐至鹤五河(阿力得尔河)地分,鹤五河堡子(屠氏《蒙兀儿史记》:“鹤五河即《蒙古游牧记》科尔沁右翼中旗之鹤午河,堡在河上。
)至撒里乃(霍林河市南西),皆取直列置堡戍。
修筑了自额尔吐经吉日根、阿力得尔、霍林河(撒里乃)至乌兰盖戈壁的边壕。
上述边壕与边堡遗址今天仍清晰可见,且与金史记述相吻(见图二)。
(详见《金界壕、金长城考》)
《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鹤五河堡子”是金长城的一座屯兵城,400米见方,其修筑方式与金长城相同,应该是与金长城同时修筑。
金长城修筑时间为明昌六年(1195年)至承安三年(1198年)之间,鹤五河堡子修筑于大定五年(1165年),大定五年金之临潢边堡防线并非金长城一线。
根据边壕遗址确定撒里乃为霍林河市西南地,则与《金史·地理志》:“泰州九堡、临潢五堡之地斥卤,官可为屋外,自撒里乃以西十九堡,旧戍军舍少,可令大盐泺官木三万余,与直东堡近岭求木,每家官为构室一椽以处之。
”相吻合。
撒里乃以西十九堡大多修筑在乌拉盖河畔,有五堡“斥卤”可能;大盐泺(额吉淖尔)距离这临潢十九堡最近,直线距离110千米,除此之外,别无它堡。
综上可知,金代鹤五河就是清代鹤午河,就是今天的阿力得尔河,而非《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霍林河。
鹤五河堡子为阿力得尔河畔的一座边堡(笔者认为即中心堡,待考察确定),而非《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金长城的屯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