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徒县高桥中学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3.曹刿论战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8
91019《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自学检测:一、自学积累:理解填空。
①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
“忠之属也”具体是指。
②曹刿“乡人”阻止他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曹刿对鲁庄公说百姓不会跟你作战,因为;神灵不会保佑你胜利,因为。
③鲁庄公提出了三个可以迎战的条件,曹刿肯定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④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⑤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⑥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的时候。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时候。
“彼竭我盈”指的是之后。
“辙乱旗靡”是后发现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⑦文中最能体现曹刿深谋远虑的句子是。
二、合作探究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分析鲁庄公和曹刿的人物形象。
2、本文中写“乡人”是为了写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本文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这样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本文描写的是长勺之战,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91019验收学习1、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2、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
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曹刿论争»导学案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 全体感知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和往经常用的方式,目的是经过人物的议论,总结战争的阅历经验,论述军事妥协的战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
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的言论,说明弱国在对立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那么,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掌握机遇、先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真知灼见和军事上的出色才干。
(二)学法引导查找有关长勺之战的资料,了解背景,以助于了解文章。
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全体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育全体感知的才干,留意积聚重点字词,提高白话文的阅读和了解才干。
另外对本文在写作上记事详略妥当,重点突出的特征要着重体会。
(三)审美鉴赏缜密严紧的构思美本文的篇幅极端短小,却将复杂的长勺之战这一事情,引见得头头是道,清楚明白,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文章结构的精心布置。
课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战前鲁国的预备——战役进程——战后总结)为线索,各局部间又留意了巧妙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紧、缜密。
如第一、二两局部用〝请战〞和〝从战〞过渡和衔接,第三局部用〝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显得十分自然。
前后照应的中央,如第一局部〝何以战〞和〝可以一战〞相照应;第二局部中两个〝未可〞和下文两个〝可矣〞照应;第三局部中〝辙乱〞〝旗靡〞与上局部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相照应等,上系下连,严紧缜密。
(四)重点难点打破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如今哪里?曹刿的〝远谋〞表如今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打败弱小的齐国缘由有哪些?[析]此题一题三问,主要考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和从文字资料中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才干。
[参考答案] 〝肉食者鄙〞的〝鄙〞表如今:(1)战前预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说明他寄打败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13、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课前预习:第一课时本课题教时数: 2 教时本教时为第 1 教时一、简洁导入新课(用时不超过1分钟)……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曹刿论战》的第一课时二、出示教学目标(用时不超过1分钟)三、出示自学指导投影: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四、师生互动交流交流上述加红字的解释和全文翻译。
(学生回答,其余学生补充)五、出示自学指导投影: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六、师生互动交流交流上述加红字的解释和全文翻译。
(学生回答,其余学生补充)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八、师生互动交流交流上述加红字的解释和全文翻译。
(学生回答,其余学生补充)投影: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十、师生互动交流交流上述加红字的解释和全文翻译。
《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一词多义、重点句子。
2、理清行文思路。
分析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1.注音写字。
刿.()又何间.焉()辙.()小惠未bi..à.n.()小信未孚.()轼.()竭.( ) 盈.( ) 旗靡.()夫.( )玉b.ò.()2.提前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一、导入1、《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2、《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听读课文,师生共同分析、翻译。
1、指名朗读。
2、结合注释翻译。
三、用原文答题1、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请见。
2、表现民不愿与官交往的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5、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
7、本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既克,公问其故。
8、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9、鲁国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10、鲁国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
11、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2、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相照应的语句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3、第三段出现的成语:一鼓作气。
14、“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第一段可分为两层,请划分出来,并写出层意。
(划到“乃入见”。
一层:曹刿跟乡人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二层: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作铺垫。
17、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两次答话看出鲁庄公具有鄙的特点。
《曹刿论战》 课题:《曹刿论战》课时: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 主备人: 其他成员: 班级 九班级(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梳理、区分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章大意。
2.技能目标:在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情感目标: 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舞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擅长运用才智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词语的意义及文意的理解。
教学难点:曹刿关于战斗的论述。
(一)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今日我们来学习《曹刿论战》,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斗的背景加以简洁的介绍。
(同学介绍完后,老师加以简洁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战斗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其次次战斗。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始终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处。
曹刿论战文注释及资料,小组内合作探究)探究,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解释文中带点的字。
知识链接:1、《左传》最新中考语文精品知识点及真题《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曹刿论战》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中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的手法。
3、了解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
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中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的手法。
背景介绍: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文叙述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关于《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做一做: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小信未孚.望其旗靡.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公将鼓.公将驰.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既克.三、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故:故逐之公问其故故克之从:民弗从也战则请从其: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其乡人曰四、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不同的意义。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五、翻译下列语句。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想一想:1、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认识的?2、曹刿和鲁庄公对反攻和追击的时机的把握上各持什么见解?3、从这次战役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记述一次战役,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文章为什么略写战争的场面而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的总结?。
《曹刿论战》《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重点提示】: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自学导学】【链接材料】——1. 走近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链接材料】——2. 长勺之战的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熟读课文,结合注解,读懂课文;根据表中要求完成自学作业。
段落原文重点字词译文第一段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思,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明白取信于民和把握战机的道理。
3.学习作者合理安排材料和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语的意思和词语一词多义的用法。
2.分析曹刿人物形象,感悟战例中蕴含的道理。
【学法指导】学习这篇文言文时,可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课文,标注出不懂的地方,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全班质疑解疑,理解文意。
在理解文意后,学会抓住“论”字,分析人物,体悟道理,学习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在下面横线上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曹刿.()肉食者鄙.()弗.()敢专也小惠未徧.()小信未孚.()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又何间.()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齐师.伐我()曹刿请见.()又何间.焉()肉食者鄙.()何以.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小惠未徧.()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公将鼓.之()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遂逐.齐师()既克..()望其旗靡.()惧有伏焉.()3.了解背景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
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
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
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关于《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4.将你在疏通课文时对文意理解有疑惑的地方写在下面。
《曹刿论战》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学习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三、学习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四、自主、合作、探究㈠【自学指导】1、长勺之战背景。
2、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待交流,并翻译课文。
3、《左传》又称《》或《》,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史书。
4.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人名)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㈡【自主预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玉帛.()登轼.()辙.()盈.()靡.()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重点提示】: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自学导学】【链接材料】——1. 走近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链接材料】——2.长勺之战的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熟读课文,结合注解,读懂课文;根据表中要求完成自学作业。
【学习研讨】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根据课文内容明确曹刿的身份。
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3.对于“何以战?”的提问,鲁庄公从哪些方面作了回答?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5.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的时候。
(2)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的时候。
6. 问文章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
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
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
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
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7. 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8.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9.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认为他不“鄙”的原因。
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试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特征。
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当堂检测】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齐师伐我②又何间焉③肉食者鄙④小惠未徧⑤牺牲玉帛⑥神弗福也⑦小大之狱⑧可以一战⑨公将鼓之⑩遂逐齐师⑾望其旗靡⑿既克,公问其故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 文意理解:(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可用自己的话概括)(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和。
(3)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给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拓展练习】一、阅读下列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
”遂逐齐师。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节选自《左传子鱼论战》)【注释】①泓:泓水②既:尽,完了③济:渡过④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⑤陈:同“阵”,摆好阵势。
⑥门官:护卫官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击鼓(击鼓进军))(2)宋人既.成列(已经)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3.用原文语句答题。
甲文中“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齐人三鼓。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2)既济而未成列员【参考译文: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
”(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护卫官都被杀死了。
】二、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4—6题。
【甲文】(《曹刿论战》略)【乙文】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
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
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
(2)浅:狭、窄小。
(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
(5)修:设置. (6) 饬:同“饰”,修饰。
】【参考译文:夏后伯启与有扈氏在甘泽作战却不能取胜。
.大臣们请求再次出兵攻打,夏后伯启说:“不可以。
我的国土不小,我的百姓不少,进行战争却不能取胜,(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我的德行浅薄,教化不好而造成的啊。
”于是夏后伯启就坐卧时不垫两层席,吃饭不用两样菜,不听音乐,不设置钟楼,自己子女不穿带有装饰性的衣服.亲近亲属,尊重长辈,尊敬任用有贤能的人。
一年以后有扈氏归顺了。
因此,要战胜别人,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要批评别人,就必须首先要批评自己;要了解别人,就必须首先要了解自己。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2)忠之属也。
属(3)期年而有扈氏服期年5. 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6. 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7. 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结合课外积累,你能举出另两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吗?【4(1)目光短浅 (2)本分内的事 (3)满一年 5(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
(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6(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