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7】肺鳞癌寻找个靶点药物就那么难?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系统梳理:肺鳞癌基因突变和靶向用药肿瘤这个疾病的特点是基因突变驱动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因此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肿瘤都是存在基因突变的,只是有些癌种可能没有直接上市的靶向药物。
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又分为肺鳞癌、肺腺癌和大细胞肺癌。
肺腺癌的靶向药物比较成熟,其中比较高频的基因突变是EGFR、ALK等。
那么对于鳞状细胞癌,这个肺癌亚型的靶向治疗的路该如何走呢?肺鳞癌高频的基因突变是什么,是否有对应的药物,如果是跨癌种用药是否有检测出来的案例,检测出的药物患者使用是否可以获益。
这篇文章主要来回答这一问题。
肺鳞癌的基因突变情况肺鳞癌是一种常见的肺癌亚型,外科治疗是肺鳞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如果是早期的肺鳞癌患者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晚期肺鳞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与现有的细胞毒性抗癌药物联合铂类药物。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肺鳞癌的靶向治疗也不断取得一些成就。
图1: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分型和基因突变我们首先来看肺鳞癌的基因突变谱,如上图所示,非小细胞肺癌中,肺腺癌占比为55%,肺鳞癌的比重为34%,这已经算是很高了。
在基因突变方面,肺鳞癌的基因突变主要是EGFRVIII、PIK3CA、EGFR、DDR2和FGFR1的扩增。
虽然这个数据是国外人群的,但是仍然可以看到EGFR在鳞癌里仍然是可能存在突变的,鳞癌患者EGFR 突变实际发生率不到3.6%,观察到的发生率2.7%,尽管比例比较低。
肺癌NCCN 2017年指南支持肺鳞癌患者做基因检测,以此来寻找可能获益的靶向药物。
图2:新版NCCN指南推荐肺鳞癌患者可考虑检测EGFR、ALK、ROS1、PD-L1等来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
肺鳞癌获批及在研靶向药物目前肺鳞癌不是说完全没有靶向药物,已经获批及正在临床的靶向药物如下:1.厄洛替尼(Erlotinib),2005年被FDA 批准用于包括肺鳞癌在内的所有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三线治疗。
2.雷莫芦单抗(Ramucirumab), 2014年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
论文题目:肺鳞状细胞癌的靶向治疗进展摘要:肺鳞状细胞癌是肺癌的一种主要类型,传统化疗在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存在疗效不佳和毒副作用大的问题。
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针对肿瘤的特定分子靶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系统综述肺鳞状细胞癌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靶点选择、靶向药物的种类、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等方面,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未来研究方向。
引言:肺鳞状细胞癌是一种侵袭性较强的肺癌亚型,传统化疗治疗效果不佳,且毒副作用大。
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个体化治疗手段,针对肿瘤的特定分子靶点,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少的毒副作用,已成为肺鳞状细胞癌治疗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1. 靶点选择1.1 EGFR靶向治疗EGFR是一种重要的肺鳞状细胞癌靶向治疗靶点,EGFR基因突变可导致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
目前已有多种EGFR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被广泛应用于肺鳞状细胞癌的治疗中。
1.2 PD-L1/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L1/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免疫治疗药物,通过阻断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PD-L1/PD-1信号通路,恢复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目前已有多种PD-L1/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伐替尼等被用于肺鳞状细胞癌的治疗中。
2. 靶向药物的种类2.1 EGFR抑制剂EGFR抑制剂主要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EGFR抗体两类,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
2.2 PD-L1/PD-1抑制剂PD-L1/PD-1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药物,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3. 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靶向治疗在肺鳞状细胞癌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不同患者对靶向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需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指标来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4. 发展趋势及挑战靶向治疗在肺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药物耐药性、治疗费用高昂等问题。
肺癌治疗靶向治疗的突破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居高不下。
传统的肺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但这些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靶向治疗成为了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
一、靶向治疗的原理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肿瘤细胞内部的特定分子靶点,抑制或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靶向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少的副作用,能够更好地保护正常细胞,提高治疗效果。
二、靶向治疗的突破1. EGFR靶向治疗EGFR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它在肺癌细胞中的异常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EGFR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EGFR的活性,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EGFR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2. ALK靶向治疗ALK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它在肺癌细胞中的异常表达也与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ALK靶向药物,如克唑替尼、艾瑞莎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ALK的活性,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ALK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3.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和PD-L1是一对免疫检查点分子,它们在肺癌细胞中的异常表达能够抑制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从而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尼伯替尼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PD-1/PD-L1的活性,从而恢复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三、靶向治疗的前景靶向治疗的突破为肺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靶向治疗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和分子诊断,才能确定是否适合靶向治疗。
药物靶点研究的进展与挑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药物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药物靶点作为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药物靶点研究的进展也面临着挑战和困难。
一、药物靶点研究的背景药物研究的本质是找到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分子。
而药物分子要起作用,需要靶点。
靶点是药物作用的分子靶标,药物与靶点结合,导致生物体内的相应生物学反应,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在过去,药物靶点研究主要是采用小分子化合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来发现和开发药物。
这种方式的优势是速度快、成本低。
但是,随着对新靶点的需求逐渐增加,因单个小分子无法覆盖所有靶点而导致的药物研究困境也越来越显著。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药物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特别是大规模蛋白质组学技术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使药物研究者可以通过新的途径识别更多的可能的药物靶点。
这就随之产生了药物靶点研究的新模式和新技术。
二、药物靶点研究的发展药物研究的目的是找到真正有效的药物,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药物靶点研究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其研究对象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意味着仅有基本的药物靶点研究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在药物靶点研究中,有两个重要的手段:结构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
结构生物学是指通过解析小分子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决定药物分子和靶点如何精确结合。
对药物分子和靶点进行X射线晶体学结构和核磁共振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可以揭示药物分子的作用机制。
计算生物学则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药物分子和靶点的结合方式。
与结构生物学的优势相比,计算生物学的优势在于可以主动对靶点进行探索和预测,相对来说更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
三、药物靶点研究面临的挑战药物靶点研究实际是在线性范围内探寻作用机制的子集。
然而,药物靶点研究在实践中往往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药物靶点研究的难度大。
首先,药物靶点研究的对象是大分子蛋白质,其结构复杂且多样性高。
其次,药物靶点研究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
肺鳞癌的靶向治疗进展肺鳞癌(SCC)约占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30%,90%与吸烟有关,中央型多见,倍增时间较长1。
虽然肺鳞癌及肺腺癌均发生于同一器官,但在基因组学方面有显著差别。
关于晚期肺腺癌,随着EGFR、ALK和ROS1等驱动基因的逐步明确,针对相应驱动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但肺鳞癌却缺少可利用的基因突变,迄今肺鳞癌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缓慢2。
肺鳞癌基因组图谱目前,国内外研究者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肺鳞癌样本进行检测,全面分析了肺鳞癌遗传改变谱,为肺鳞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点。
2012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计划的研究人员对178例肺鳞癌进行了全面的基因组检测。
研究结果:平均每个肿瘤含有360个外显子突变、165个基因组重排、323个拷贝数变异。
在178例肺鳞癌患者中,96%的患者基因组中至少存在一个突变位点,见图1,图2。
肺鳞癌较少具有编码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基因突变,更多的是PTEN、NOTCH1、RB1等抑癌基因的功能缺失,在CDKN2A/RB1(细胞周期调控),NFE2L2/KEAP1/CUL3(氧化应激反应),PI3K/AKT(凋亡信号)和SOX2/TP63/NOTCH1(鳞状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中出现高频基因改变3。
上海复旦大学肿瘤中心胸外科陈海泉等研究了310例手术切除的SCC标本,通过直接测序,对标本中的EGFR、KRAS、BRAF、PIK3CA、HER2、AKT1和DDR2基因突变,以及ALK和RET基因重排等进行检测。
310例标本中共确定了95例含有少量腺癌成分(<10%)的肺鳞癌(SCC-mGC),另215例为单纯SCC。
95例SCC-mGC标本中,共发现26例(27.4%)已知致癌基因突变。
其中EGFR 突变10例,KRAS突变7例,PIK3CA突变3例,BRAF及HER2突变各1例。
此外,还有EGFR/PIK3CA和KRAS/PIK3CA双突变基因各1例,EML4-ALK融合基因2例。
一、引言肺鳞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晚期肺鳞癌的治疗较为困难,预后较差。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晚期肺鳞癌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更新。
本文将介绍晚期肺鳞癌的三线治疗方案,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二、三线治疗方案概述晚期肺鳞癌的三线治疗方案是指在一线和二线治疗方案失败后,采用的治疗方法。
三线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化疗2. 放疗3. 免疫治疗4. 靶向治疗5. 综合治疗三、三线治疗方案具体内容1. 化疗化疗是晚期肺鳞癌三线治疗的重要手段,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常用的化疗药物有:(1)紫杉醇:紫杉醇是一种半合成植物类抗癌药物,可抑制微管聚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紫杉醇联合顺铂或卡铂是晚期肺鳞癌的常用治疗方案。
(2)多西他赛:多西他赛是一种半合成植物类抗癌药物,具有抗肿瘤活性。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或卡铂也可用于晚期肺鳞癌的治疗。
(3)长春瑞滨:长春瑞滨是一种生物碱类抗癌药物,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或卡铂也可用于晚期肺鳞癌的治疗。
2. 放疗放疗是晚期肺鳞癌三线治疗的重要手段,可缓解局部症状,减轻疼痛。
放疗可分为以下几种:(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SRT是一种精确度较高的放疗技术,可减少正常组织损伤。
(2)调强放射治疗(IMRT):IMRT是一种精确度更高的放疗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3)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SRS是一种适用于单发肿瘤的放疗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
3.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肿瘤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杀伤肿瘤细胞。
晚期肺鳞癌常用的免疫治疗药物有:(1)PD-1抑制剂:PD-1抑制剂可阻断PD-1/PD-L1通路,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2)CTLA-4抑制剂:CTLA-4抑制剂可阻断CTLA-4通路,增强T细胞活性。
4.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分子靶点的治疗方法,可降低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论文题目:肺鳞状细胞癌的药物耐药机制摘要:肺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肺癌亚型,其治疗面临着挑战,其中药物耐药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对于克服肺鳞状细胞癌的治疗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肺鳞状细胞癌的药物耐药机制,包括靶向治疗药物和化疗药物的耐药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引言:肺鳞状细胞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治疗效果有限且预后较差。
药物耐药是导致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药物耐药机制对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靶向治疗药物的耐药机制1.1 EGFR抑制剂耐药机制EGFR突变是肺鳞状细胞癌中常见的靶向治疗标靶,但患者常常会出现药物耐药。
耐药机制主要包括EGFR突变、MET扩增、KRAS突变、PIK3CA突变等。
1.2 ALK抑制剂耐药机制ALK融合基因是另一个常见的靶向治疗标靶,但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耐药现象。
耐药机制包括ALK二次突变、ALK基因扩增、激酶通路激活等。
1.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耐药机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在肺鳞状细胞癌治疗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部分患者会出现耐药。
耐药机制主要包括PD-L1表达下调、T细胞功能抑制、免疫逃逸通路激活等。
2. 化疗药物的耐药机制2.1 细胞凋亡逃逸化疗药物通常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发挥作用,但肺鳞状细胞癌患者常常会出现凋亡逃逸现象,使药物失效。
2.2 ABC转运蛋白过表达ABC转运蛋白是一类多药耐药蛋白,过表达会导致化疗药物从肿瘤细胞内部迅速排出,降低药物的疗效。
2.3 肿瘤微环境调节肺鳞状细胞癌的微环境中存在大量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间充质细胞等,它们的存在会影响化疗药物的药效,导致耐药现象。
3. 其他耐药机制3.1 DNA修复能力增强肺鳞状细胞癌细胞中DNA修复能力增强,导致化疗药物对其产生的DNA损伤难以发挥作用。
3.2 肿瘤干细胞存在肿瘤干细胞具有高度耐药性,能够存活化疗和放疗的杀伤作用,是肺鳞状细胞癌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
谁说肺鳞癌没有靶向药,看过来!肺鳞癌的分子靶向药物有哪些?最近好几次听闻这样的传言:肺腺癌有靶向药,鳞癌倒霉,没有靶向药……的确,肺腺癌有很多靶向药:比如EGFR突变的病人可以用易瑞沙、特罗凯、凯美钠、阿法替尼、奥希替尼,ALK重排的病人可以用克唑替尼、色瑞替尼、艾乐替尼、brigatinib、劳拉替尼等……但是,并不是说肺鳞癌就没有靶向药可以用——其实,FDA是批准过几个用于肺鳞癌的靶向药的。
鳞癌只占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新发病例的30%左右。
与肺鳞癌与吸烟有较密切关系,但相关的靶点不明确(EGFR和KRAS突变率低,ALK的重排率低),对应的靶向药物少。
晚期鳞癌患者的治疗方案较少,一线给予含铂双药(卡铂顺铂),二线给予多西他赛或者厄洛替尼(特罗凯)。
这两年随着免疫治疗(PD-1抗体)药物的兴起,晚期鳞癌的全身治疗已形成了PD-1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化疗等多重手段,小部分晚期肺鳞癌患者可以实现长达5年的生存期。
雷莫芦单抗雷莫芦单抗,是一个靶向VEGFR2的抗血管生成为主的靶向药;2014年8年,《柳叶刀》杂志发布雷莫芦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鳞癌的实验结果,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这是一项国际多中心的三期临床试验,一共入组了1253名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分成两组,一组接受雷莫芦单抗联合多西他赛治疗,一组单纯接受多西他赛治疗。
结果提示: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3%、4.5个月、10.5个月;而多西他赛组的有效率、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4%、3.0个月、9.1个月。
雷莫芦单抗的加入,能将生存期延长1.5个月左右,死亡风险下降14%。
随后,2014年12月,美国FDA批准雷莫芦单抗联合多西他赛,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方案;同时适用于肺腺癌和肺鳞癌。
阿法替尼除了雷莫芦单抗,第二代EGFR小分子、口服抑制剂,阿法替尼,也因为一项成功的三期临床试验,而获得美国FDA的批准,用于晚期肺鳞癌的二线治疗。
抗肺鳞癌药治疗肺鳞癌的西药使用要点肺鳞癌是一种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其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是使用西药进行化疗。
针对抗肺鳞癌药物的使用,有一些关键的要点需要注意。
本文将就抗肺鳞癌药治疗肺鳞癌的西药使用要点进行阐述,以帮助患者和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药物。
一、选择适当的抗肺鳞癌药物针对不同患者的肺鳞癌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肺鳞癌药物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靶向治疗通常会针对特定的基因突变,如EGFR突变、ALK融合蛋白等。
此外,化疗方案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程、身体状况以及药物的副作用等因素,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二、确保正确用药剂量在使用抗肺鳞癌药物时,保证正确用药剂量十分重要。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药物的特性,确定合理的给药剂量。
一般来说,剂量过低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而过高剂量则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因此,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一定要按医嘱规定的剂量进行用药,并定期复查药物浓度,确保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三、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抗肺鳞癌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和安全性。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特别是患者有同时服用其他药物的情况下,要向医生或药师详细告知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以及保健品等,以便医生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四、注意药物副作用抗肺鳞癌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乏力、脱发等。
患者在用药期间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一旦发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支持性治疗方案,减轻不适症状。
五、遵循治疗计划,定期复查在接受抗肺鳞癌药物治疗期间,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计划用药,并定期进行复查。
定期复查的目的是评估治疗效果、观察药物的耐受性以及检测肿瘤指标等。
通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掌握疾病的进展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结:抗肺鳞癌药物在肺鳞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寻找并确认靶点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寻找并确认靶点的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靶点是指药物作用的特定分子,寻找和确认靶点是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寻找和确认靶点的方法。
一、基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方法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为寻找和确认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可以对大量基因进行筛选和分析,找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而蛋白质组学技术则可以识别和鉴定大量蛋白质,找到与药物作用相关的靶点。
二、基于代谢组学的方法
代谢组学是指对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分析和鉴定,可以反映出生物体内的代谢状态和变化。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可以找到与疾病相关的代谢产物和代谢通路,从而找到可能的靶点和药物作用机制。
三、基于化学生物学的方法
化学生物学是指利用化学合成和生物学方法研究生物分子结构
和功能的学科。
通过化学合成,可以合成大量类似物,筛选出与目标分子具有相似结构和活性的化合物,从而找到潜在的药物靶点。
四、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
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可以通过建立分子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在计算机上预测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药效等信息,从而找到可能的药物靶点和作用机制。
总之,寻找和确认靶点的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在实际的研究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找到和确认靶点。
【977】肺鳞癌寻找个靶点药物就那么难?
在介绍肺鳞癌的靶向治疗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肺鳞癌的化疗可选方案。
早在2002年,ECOG-1594研究就证明了:顺铂/紫杉醇,顺铂/吉西他滨,顺铂/多西他赛,卡铂/紫杉醇,这四种方案治疗肺鳞癌的疗效基本没有差别。
在2008年,发表在JCO上的一个肺癌研究告诉我们:在非鳞癌中,更适合使用顺铂/培美曲塞方案,而肺鳞癌中则适合用顺铂/吉西他滨。
2012年,在卡铂联合白蛋白紫杉醇vs 标准的卡铂联合紫杉醇的化疗方案研究中,尽管肺鳞癌对白蛋白紫杉醇有较高的响应率(41% vs 24%),不过这个响应率并没有进一步转化为生存率的差别。
综上可见,近十余年来,晚期肺鳞癌的细胞毒性药物治疗上,基本没有特别大的突破。
于是我们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寻找肺鳞癌的靶向治疗上。
茫茫靶向药物中,对肺鳞癌有效的非常少,药物能够提高的总生存期也很有限。
下面让我们按靶点分类,回顾一下有阳性结果的3期临床研究。
EGFR的两个靶点药物:各有千秋
Necitumumab——一线治疗可选方案,不要求检测EGFR
首先是研究Necitumumab这个药物的SQUIRE研究。
Necitumumab是一个靶向EGFR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SQUIRE 这个临床3期研究比较了晚期肺鳞癌一线治疗方案:在吉西
他滨/顺铂基础之上,加入Necitumumab能否提高患者生存期。
这个研究入组的是IV期肺鳞癌患者,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研究并不要求检测EGFR是否阳性。
尽管中位PFS没有差别(Necitumumabvs 对照组:5.7m vs 5.5m),不过发表在2015年Lancet Oncol期刊上的总生存期却提高了1.6个月(11.5m vs 9.9m)。
或许您觉得1.6个月并不足为奇,FDA还是依据这个研究结果批准了Necitumumab是一线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鳞癌患者的可选方案。
西妥昔单抗——在EGFR 阳性患者中有效
除了刚才提到的Necitumumab在肺鳞癌中有阳性结果外,另外一个靶向EGFR的经典抗体药物——西妥昔单抗在肺鳞癌领域也有阳性结果。
这个名为SWOG S089临床3期随机研究比较了在卡铂/紫杉醇±贝伐单抗(注:这个研究给合适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用该药治疗)的基础之上,加用西妥昔单抗能否进一步提高生存期。
2015年的WCLC会议报道了这个研究结果:尽管次要终点OS在两组患者中并未见到显著差别(西妥昔单抗组vs 对照组:10.9m vs 9.4m),但是在EGFR蛋白阳性亚组的患者中,西妥昔单抗治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比对照组延长5.4个月(11.8m vs 6.4m)。
值得注意的是,在EGFR阳性亚组患者中,若是患者已经接受了贝伐单抗的治疗,则加入西妥昔单抗以后的优势就不明显了(15.5m vs 13.2m,HR=0.97)。
这个药物在EGFR阳性患者中疗效需
要更多研究来确认。
小分子TKI药物阿法替尼:略有优势
LUX-Lung系列研究对于国内的医生或许不陌生,依据
LUX-Lung3研究结果,FDA批准阿法替尼应用与NSCLC腺癌的治疗。
而本文中提到的LUX-Lung8研究,也是研究阿法替尼这个药物的,这是一个针对IIIB/IV期肺鳞癌患者标准一线治疗失败后二线治疗方案的研究,头对头的比较了阿法替尼和厄洛替尼的效果。
结果报道在2015年的Lancet Oncology。
结果显示,从疾病控制率上阿法替尼优于厄洛替尼(50.5% vs 39.5%),但二者的客观反应率都不算高(5.5% vs 2.8%)。
从生存期来看,阿法替尼优于厄洛替尼0.7个月(2.6m vs 1.9m),中位总生存期上阿法替尼也仅有1.1个月的优势(7.9m vs 6.8m)。
VEGFR2:二线治疗中存在优势,缺乏惊喜
Ramucirumab 是VEGFR2靶向的抗体药物,在胃癌、结直肠癌治疗中有一席之地。
REVEL是一个临床3期随机双盲研究,比较在进展期肺癌的二线治疗中,在多西他赛单药化疗的基础上增加Ramucirumab 能否进一步提高生存期,研究结果发布在2014年Lancet期刊上,结果显示:总反应率从13.6%提升至22.9%,中位PFS提升1.5m,总生存期提升1.4m,都是显著性差距。
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个在进展期肺鳞癌治疗中显示出优势的血管靶向药物,虽然这个优势仅仅是总生存
期OS提高1.4个月,而HR仅0.85,即便数据缺乏惊喜,但也不失为二线治疗一种选择方式。
免疫检验点进展:肺鳞癌治疗新希望
看了上面经典的抗体靶向药物后,我们发现上述药物能够的生存期多在2个月以内。
随着近几年免疫治疗研究的迅速进展,免疫检验点药物能否给肺鳞癌的治疗带来希望呢?CheckMate系列研究和KEYNOTE系列研究主要比较了免疫治疗在各个治疗中的效果,让我们挑选鳞癌相关的研究为您简要介绍。
首先是CheckMate063这个研究,纳入100名二线以上治疗失败的肺鳞癌患者,给予Nivolumab(PD-1抗体)单药治疗,可达到的总反应率为15%,中位总生存期为8.1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治疗有效的患者,肿瘤响应期就比较长,迄今中位肿瘤反应期还没达到(8.3个月以上)。
PD-L1阳性(>5%)的患者中总反应率可到24%,而PD-L1表达<1%的患者总反应率仅为13%。
看过了Nivolumab单药疗效,那么这个药物和化疗比又如何呢?CheckMate017
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该研究纳入了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肺鳞癌患者,给予Nivolumab或多西他赛单药治疗。
让人惊喜的是,相比于多西他赛,Nivolumab能够提高总生存期3.2
个月(9.2m vs 6.0m),研究者还比较了PD-L1表达情况是否能够影响药物的反应率:结果显示,随着PD-L1表达率的提高,患者能够从Nivolumab的治疗中获益越大,不过即便
PD-L1表达<1%的患者也能够从Nivolumab的治疗中获益。
FDA依据这个研究批准其用于非PD-L1选择性的肺鳞癌患者。
除了上面介绍的PD-1抗体Nivolumab,另外一个PD-1抗体Pembrolizumab治疗肺癌也在KEYNOTE-001研究中进行了研究,研究入组时不限制是否初治或治疗失败的患者、不限制病理诊断为肺腺癌或肺鳞癌,研究显示,NSCLC患者对该药的总反应率为23.5%,其中肺鳞癌患者的总反应率为26.3%。
不过,在PD-L1表达率大于50%的强阳性肺鳞癌患者中,药物反应率可以达到50.0%,这部分强阳性的患者占全部肺鳞癌患者的25.2%。
那么Pembrolizumab与化疗相比又如何呢?另外一个KEYNOTE系列研究——KEYNOTE-010的结果告诉我们,在NSCLC患者(肺腺癌或鳞癌)的二线治疗中,Pembrolizumab都优于多西他赛。
FDA依据这个研究批准Pembrolizumab用于PD-L1高表达的患者。
总结一下肺鳞癌的靶点治疗现状:
(1)一线治疗还是以铂类为基础的二联标准化疗为基础,化疗联合EGFR抗体Necitumumab也是可选方案,不过提高有限;(2)免疫检验点的地位:目前被批准用于肺鳞癌的二线治疗,其中Nivolumab用于PD-L1非选择性的患者当中,而Pembrolizumab则用于PD-L1阳性肿瘤的治疗;(3)二线治疗另外一个可选方案是多西他赛联合Ramucirumab;(4)EGFR TKI在这部分人群中效用有限。
肺鳞癌的靶点治疗需
要等待发现更多的新靶向,任重道远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