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浙江鸭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训练18哲学的源起与探索世界的本质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探究世界的本质》高考政治哲学与文化专题复习一、引言:打开哲学的大门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一段奇妙的哲学之旅,去探究这个世界的本质。
我知道,这个话题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和深奥,但别担心,我会用简单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带大家轻松走进哲学的殿堂。
想象一下,我们每天都在与这个世界打交道,但是否真正思考过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这个世界的神秘面纱,探究它的本质。
二、知识点梳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概念与特点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物质。
简单来说,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
它具有客观性、实在性、可感知性等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物质,比如看到的花草树木、听到的声音、摸到的物体等。
那么,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呢?这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它们构成了我们周围的一切。
无论是自然界的山川河流、动植物,还是人类社会中的房屋建筑、交通工具等,都是物质的体现。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在了解了物质的概念后,我们再来看看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意识依赖于物质,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但是,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以反作用于物质,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比喻:物质就像是一面镜子,而意识则是镜子中的影像。
镜子中的影像(意识)是镜子(物质)的反映,但影像又可以反过来影响镜子(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二)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概念与特点接下来,我们要探究的是世界的另一个本质特征——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一切物质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等特点。
我们可以观察到自然界中的许多运动现象,比如四季更替、昼夜交替、生物进化等。
同时,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比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等。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在了解了运动的概念后,我们再来看看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哲学与文化:探究世界的本质》高考政治专题复习一、开场引言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复习一个既深奥又有趣的政治专题——《哲学与文化:探究世界的本质》。
我知道,一提到“哲学”和“文化”,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头疼,觉得它们高深莫测,难以捉摸。
但其实,哲学和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它们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探究世界的本质吧!二、知识点梳理(一)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听起来可能很抽象,但其实很简单。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场辩论赛,一方是“思维”(也就是我们的思想、意识),另一方是“存在”(也就是客观世界、物质世界)。
这两方一直在争论:到底谁决定谁?是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在哲学史上,这个问题一直是个热门话题。
有的哲学家认为思维决定存在,这就是唯心主义;有的哲学家认为存在决定思维,这就是唯物主义。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哲学家们,他们虽然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用科学仪器去研究世界,但他们凭借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也得出了许多关于世界的深刻见解。
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就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这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就是这些微观粒子的集合。
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它却忽略了物质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所以被称为“形而上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后,我们来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而历史唯物主义则进一步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文化。
专题训练16 哲学的源起与探索世界的本质1.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和。
( )答案 F解析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根本问题展开的。
( )答案 F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3.规律与规那么是一回事。
( )答案 F解析规律和规那么不同,规那么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是主观的。
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开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 )答案 F解析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来说,都是客观的。
5.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 )答案 F解析这些都是规律的表现形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6.我国的民间故事中充满着哲学的智慧。
相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一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两小儿问孔子,孔子不能决也。
故事中两小儿的观点属于( )答案 C解析故事中两小儿的观点只是对某种自然现象的思考,并不属于世界观,A项不选;故事中两小儿的观点并不属于方法论的范畴,B项不选;故事中两小儿的观点是关于世界某一领域的思考,C项正确;故事中两小儿的观点并不属于哲学观点,D项不选。
7.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说:“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他的工作方向。
〞这说明(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表达世界观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③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④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答案 D解析“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他的工作方向〞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表达世界观,①正确;哲学并不为具体科学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只提供一般方法,②错误;“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他的工作方向〞说明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③正确;哲学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并不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不选。
高考政治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优化集训19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单选题1.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
”这告诉我们(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③物质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④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不存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这是人们对“沙漠英雄树”胡杨的赞歌。
在茫茫戈壁,人们看到它的风姿,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些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奋斗的英雄们。
这种联想的产生是因为( )①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必然的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1975年,我国测得珠峰海拔高程为8 848.13米;2005年,我国测得珠峰峰顶岩石面的海拔高程为8 844.43米;2020年12月8日,中国、尼泊尔两国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 848.86米。
这表明(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②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事物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④人们能利用事物运动规律改造世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反映了( )①事物的发展是运动与静止相互更替的过程②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④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5.新冠病毒无关意识形态,疫情防控需要尊重科学。
但纵观西方的抗疫过程,却出现了科学让位于政治、人命让位于私利的情况。
疫情之下,片面追求经济数据高于挽救民众生命、选票高于人民。
上述抗击疫情的态度( )①体现意识反映客观世界是有选择的②没有立足科学理论发挥主观能动性③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不作为思想④是将主观意志凌驾于客观规律之上的表现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与下图漫画《后怕》(作者李天跃)的哲学寓意相符的是( )A.恐惧往往源于内心的怯懦B.人无法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C.内心强大定能超越客观环境的限制D.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7.在国外疫情快速蔓延,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外部大环境下,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探究世界的本质1.(2023·浙江·高考真题)《尔雅》是由汉初学者编纂的一部术语词典,阐释了4300余个术语的内涵,涉及天文、地理、日常、社会、人事、学习和习俗等,依据其所释名物可以推求古代生活的风貌。
由此可知()①时代的进步推动术语研究发展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③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面貌④术语学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023·浙江·模拟预测)下图漫画《学蝉之驴》的哲学寓意是( )A.要发挥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敢于有梦B.要敢于突破客观实际,大胆创新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追梦3.(2023·河北·模拟预测)习近平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奋斗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新的征程上,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必须认真梳理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材料启示我们()①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②从正确的经验出发,是传承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举措③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动力④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发展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2023·山东烟台·统考模拟预测)ChatGPT,是由美国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开发的一个对话AI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比如写诗、写论文、写周报、写代码……无所不能。
特斯拉CEO马斯克在使用后的感受是“好到吓人”,甚至断言,“我们离强大到危险的AI不远了”。
比尔·盖茨认为,在教育、医疗等方面,AI都将彰显其价值,但是,它可能会失控或走向错误的方向,这将引来大量争议。
核心考点二探究世界的本质1.(2022·山东泰安二模)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到“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马克思提到的这种唯物主义学说( C )①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容易滑向唯心主义②否定实践活动是形成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物质基础③肯定了环境对人的观念起着决定作用,坚持物质第一性④坚持认为人是文化环境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环境的享受者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容易陷入唯心主义,①错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的观点,材料中“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并没有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②符合题意;这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肯定了环境对人的观念起着决定作用,坚持物质第一性,③符合题意;这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环境和教育创造了人,不认为人是文化环境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环境的享受者,④不符合题意。
2.(2022·浙江1月选考)在基诺族口耳相传的神话中,创世女神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后,便将一把茶籽微在基诺山上让他们以种茶为生。
从此,基诺人开始了栽培种植茶叶的历史。
这表明( A )①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②神话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③古代基诺人正确回答了世界本原问题④先进的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基诺族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表明神话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②符合题意;古代基诺人的神话传说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错误回答,③错误;材料不涉及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④与题意不符。
3.(2022·山东卷)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历法。
专题训练18 哲学的源起与探索世界的本质1.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和。
(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 )3.规律与规则是一回事。
( )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 )5.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 )6.古代诗词往往给人以智慧,当代一些歌词中也蕴含着哲理。
以下歌词中与孟子的“心之官则思”的观点具有相同的哲学倾向的是( )①世界之大,为何我们相遇,难道是缘分,难道是天意(《我的歌声里》) ②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我的歌声里》) ③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国际歌》) ④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求佛》)D.②④C.①④A.①③B.②③7.《非诚勿扰Ⅱ》捧红了一首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下列与这首诗所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B.我在故我思A.心外无物D.古今异俗,新故异备C.理在事先,理生万物8.哥白尼堪称哲学家,因为他将宇宙中心从地球移向了太阳;达尔文堪称哲学家,因为他证明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血缘演变关系;爱因斯坦堪称哲学家,因为他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 )A.正确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B.揭示出了自然界唯物辩证的性质C.研究的对象和范畴与哲学相同D.让人们更接近世界的本质和规律9.微积分是一种用运动的观念看待问题的数学思想。
微积分的形成与发展,都充分印证了唯物主义方法论和极限层次的思想,且微积分反映出的思想也正是哲学中辩证法的体现。
由此可见( )A.具体学科思想构成和发展了哲学思想B.哲学思想是具体学科知识发展的最高归宿C.具体学科的思想蕴含在哲学思想之中D.科学的哲学必然能够被其他学科知识证明10.2200余年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成为华夏儿女的一种民族自觉。
在屈原身上,闪耀着心忧家国、情系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
下列屈原诗句中,蕴含的道理与“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相近的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B.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C.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1.在中国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依次集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天人之辨和名实之辨;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有无之辨和形神之辨;宋元明清时期的理气之辨和心物之辨。
这些论辩蕴含着( )A.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之争B.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讨论C.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斗争D.对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正确理解12.《荀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这启示我们( )A.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C.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D.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忽视客观规律13.2017年5月25日,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焊接合龙完成。
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克服小空间、高水汽、恶劣的现场环境等不利因素,成功解决了这一世界级难题。
这一难题的解决体现的哲理是( )A.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条件B.人可以改造规律,从而利用客观规律造福人类C.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D.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14.2017年3月14日,国新办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1至2月,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稳的基础在加强,进的力度在加大,好的势头在延伸,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中向好的态势。
这( )①是实事求是地分析国民经济形势②发挥了正确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③在把握规律基础上认识利用规律④表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③④C.②③B.①④A.①②15.《菜根谭》云:“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这说明了( )①静与动、苦与乐以人的心境为依据②静与动、苦与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动与苦是绝对的、静与乐是相对的④静与动、苦与乐分别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C.①③D.②④B.③④A.①②16.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指的是( )A.物质的根本属性B.物质的具体形态D.事物的发展秩序C.物质的唯一特性17.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A.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C.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18.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首诗说明(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C.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19.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牖:yǒu,窗户),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据此可知( )A.老子的上述观点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B.“不窥牖,见天道”说明人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C.该观点正确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D.“不出户,知天下”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0.《孟子》一书上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C.改造世界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利用和改造的21.201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GDP)增长6.7%,相比经济增速总体保持稳定;物价涨幅(CPI)1.4%,通胀压力较小,物价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790万,失业率与去年持平等。
同时,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增幅加大等,实现了稳中求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7年上半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如何体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22.“去产能”是2017年经济重头戏。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去产能既要有“壮士断腕”的精神,更要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选择、优胜劣汰、自动出清。
当然政府也有责任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遵循市场规律,制定措施推动去产能。
总之,去产能终须市场主导,政策联动。
结合材料,运用运动是有规律的知识,谈谈你对去产能终须市场主导,政策联动的认识。
专题训练18哲学的源起与探索世界的本质1.F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F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3.F 规律和规则不同,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是主观的。
4.F 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来说,都是客观的。
5.F 这些都是规律的表现形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6.B 孟子的“心之官则思”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本题要求选择与之具有相同哲学倾向的观点,即选出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
①不符合题意,“世界之大,为何我们相遇,难道是缘分,难道是天意”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②符合题意,“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③符合题意,“从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④不符合题意,“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7.B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这首诗体现的是唯物主义观点。
A观点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观点符合题意,体现的是唯物主义观点;C观点体现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观点体现的是变化发展观。
故答案应选B。
8.A9.D 微积分的形成与发展,都充分印证了唯物主义方法论和极限层次的思想,且微积分反映出的思想也正是哲学中辩证法的体现。
这说明科学的哲学必然能够被其他学科知识证明,D符合题意。
A、B、C均是对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错误理解。
10.D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意为天地之始,远古之初,是谁将道传递到这个宇宙?天地宇宙都没有形成,更何况人了,那我们作为人类,用什么样的认知角度去考察传道的人是谁呢?这是对天的发问,涉及世界观问题,表现出一种积极求进的心态。
A意为忧国忧民;B是对理想道德的追求;C的意思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意为甘愿为民献身;D意为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问题,表现出积极求进的心态,与题意相近。
11.B12.B 材料的大意是说,一年四季应当根据季节、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播种庄稼,这样才有获得的粮食丰收。
这说明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故B符合题意。
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规律,而不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C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造。
D说法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忽视客观规律。
13.C 尊重规律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条件,A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变,B错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始终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D错误。
故选C。
14.B 我国对国民经济的分析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做出的,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①正确;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稳的基础在加强,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正确;②强调了认识的反作用,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规律的利用,③与题意无关。
15.D 材料中文言文的意思是:在静寂无声中保持宁静不算真正的静,能在喧嚷的环境中静得下来,才算真正达到静的境界;在快乐的境遇里感到快乐不算真正的快乐,能在困苦的环境中体会到快乐,才是真快乐。
这强调的是静与动、苦与乐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②④正确;①错在以人的心境为依据,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③说法错误。
16.C 哲学上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答案为C。
17.A 此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说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A正确;题干中荀子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而B中“由天的意志来决定”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故B错误;规律的存在和起作用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故C错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故D错误。
18.C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说明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符合题意;A、B、D正确但与题意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