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与营养论文 改变人们对脂肪的偏见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8
《食品化学与营养学》课后体会民以食为天,我们人生于世,最密切相关的就是吃!可以见得食品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我们机体运动或者思考都需要能量,而这些都需要我们从食物中获得。
但是,仅仅获取能量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人体,体内的各种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的含量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使得我们健康正常的生活。
这些对人体密不可分的物质我们称之为营养。
营养是人类从外界摄取食物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过程,即食物在体内经消化、吸收、代谢。
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益智健体、抗衰防病、延年益寿的综合过程。
平衡营养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不可一味摄取单一的营养素,也不可毫不选择的摄取各种营养素,要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平衡。
我们人体的构成大致可以总结为:不难得看出营养是保证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人体器官的功能和组织的正常代谢依赖着必需的营养,而这些营养物质又通过合理膳食而获得。
营养因素对疾病的防治以及衰老过程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晚年的健康状况更为密切。
营养良好的人能有效地延缓衰老。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膳食呢?第一是全面平衡,即样样都吃,不挑食,不偏食。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单一的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
因此,合理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达到平衡膳食之目的。
营养学家建议: 1、适当增加动物性食物,以提高膳食蛋白质数量和质量,但要防止过剩。
2、改变以猪肉为主的动物性食物结构,增加鸡和鸭等禽类、水产品和乳类的摄入量,防止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过剩。
3、增加大豆制品的摄入量,以改善膳食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
4、稳定粮食的摄入量,保持我国"五谷为养"的优良传统,但要限制蔗糖摄入量,目前可以纽特健康糖代替蔗糖,防止热量摄入过多。
5、保证蔬菜摄入量,最好每人每天能摄入各种蔬菜500克左右,以确保某些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的来源。
6、食用菌应纳入膳食结构,因其所含蛋白质高,必需氨基酸比例合适,含多种微量元素,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食品营养学论文3000字篇一:酒类营养学论文范文食品营养学论文摘要:肥胖遭遇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本文首先论述了营养与肥胖的关系,认为单纯通过节食,减少营养摄入来瘦身减肥是不健康的也是不科学的。
并指出肥胖并不是单纯的营养过剩的问题,减肥也不能以牺牲生命牺牲健康为代价。
并提出了一些既有助于减肥减肥,又保证了身体营养均衡的饮食分析方法。
关键词:营养均衡,减肥在全国范围内十项题为“普通百姓十大营养问题”的大型调查中,中国人营养缺乏主要营养问题都可归结为的和营养过剩这两大实则矛盾的原因,十大营养问题的第一项就是这三项肥胖,北京成人的超重率已达37.15%。
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北方大于南方,城市大于农村。
由于热量过剩,超重和肥胖率大幅度增长,与营养失衡有关的慢性病明显上升。
所以说肥胖症是21世纪危害人类卫生保健的大敌。
肥胖本身就是一个慢性病,同时又是许多肝病慢性病如糖尿病的原因、胆囊疾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骨关节炎等的促进因素。
因此,面对控制超重和肥胖是我们面临的急迫工作。
造成肥胖病,先天性因素(遗传)约占30%,后天性因素(环境)约占7O%。
目前我们还无法改变遗传因素,但可以通过环境因素去影响它,环境因素中合理的膳食是预防肥胖病的决定性凶素。
如何健康、科学的或进行减肥瘦身,是广人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
一、肥胖的营养问题据营养专家研究发现,肥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饮食不二元,或者营养过剩,或者营养不足。
缺乏营养首先营养过剩是会导致糖尿病的,影响体重的两个根本因素是热能的摄入量和热能,当能量的摄入等于能量的消耗时称能量平衡;当能量的摄人大于能量的消耗时称正向能量平衡,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因而产生肥胖;当能量的摄入小于能量的消耗时称负向能量平衡,体重减轻。
显然肥胖是处于正向能量平衡状态,这种人一般便秘非常旺盛,且偏食鲜榨及高脂肪食物,多余的能量转变为脂肪,因而导致肥胖。
但肥胖的人同样可能营养不足。
人类真的很作,最近又有研究说我们误解了脂肪这种东西只能在《好奇心日报()》发布,即使我们允许了也不许*本文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报(转载*最近有一条新闻很火,说的是发表在医学刊物《英国医学期刊》(BMJ)上的一项研究,它研究了饮食对心脏健康的影响。
研究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因为它挑战了人们关于饱和脂肪的传统观念。
此外,它引用的数据也很旧,都来自 1960 年代末到1970 年代初。
这让许多人开始想,为什么以前没有发表过类似结果。
人们现在越来越担心一点,那就是当谈到营养的时候,人的信心往往会胜过科学——而新发表的这项研究则加剧了人们的担心。
在当今的营养界,恐怕没有哪个话题能比脂肪的争议更大了。
虽然在 1970 和 1980 年代时,医生曾指责美国人饮食中的总体脂肪含量太高,但那阵风似乎已经吹过去了。
现在人们争论的焦点在于,究竟哪类脂肪是可以接受的。
大部分人类脂肪的来源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饱和脂肪,它在室温下往往都是固态,在红肉、鸡肉和奶制品中含量较高。
另一个是不饱和脂肪,它在室温下往往更软、更趋近于液态,在鱼肉、坚果和植物油中含量较高。
许多医生和营养师依然强烈地认为,健康的关键是要强化不饱和脂肪的摄入。
但其他人则认为这种说法具有误导性。
最近的那条新闻源自一次随机进行的对照试验——我曾反复指出,要想确定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最佳的实验方式就是随机对照试验。
明尼苏达冠状动脉实验(Minnesota Coronary Experiment)是一个设计非常严谨的实验,这项研究是在一家疗养院和 6 家国立精神病院进行的,时间跨度从 1968 年到1973 年。
一共有 9400 多位男女受试者,年龄从 20 岁到 97 岁。
在所有受试者中,共有 2300 多人按照研究要求的饮食结构生活了一年以上,研究人员获得了这些受试者的血清胆固醇数据。
在最初,受试者消耗的热量中,大约有 18.5% 来自饱和脂肪,大约 3.8% 来自不饱和脂肪。
食品化学与营养学(精选5篇)第一篇:食品化学与营养学食品化学与营养学姓名:学院:电气信息学院学号:班级:11班经过长时间地学习食品化学与营养学,我深深了解到了平衡营养合理膳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营养是人类从外界摄取食物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过程,即食物在体内经消化、吸收、代谢。
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益智健体、抗衰防病、延年益寿的综合过程。
平衡营养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不可一味摄取单一的营养素,也不可不选择的摄取各种营养素,要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平衡。
营养是保证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人体器官的功能和组织的正常代谢依赖着必需的营养,而这些营养物质又通过合理膳食而获得。
营养因素对疾病的防治以及衰老过程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晚年的健康状况更为密切。
营养良好的人能有效地延缓衰老。
营养失衡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多种危害,特别是对儿童。
若长期营养摄入不足,会动用机体储存的糖原及脂肪,导致营养不良,临床主要表现消瘦、贫血、神经衰弱、皮肤干燥、脉搏缓慢、工作能力下降、体温低、抵抗力低,儿童出现生长停顿等。
而长期营养摄入过多,会造成人体超重或肥胖,血糖升高,脂肪沉积,肝脂增加肝功能下降,过度肥胖还造成肺功能下降,易造成组织缺氧。
肥胖并发症主要有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胆结石、心脑血管疾病及某些癌症。
平衡营养的核心是营养素要:“全面、平衡、适度”。
营养素就是食物的组分,主要包含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
每一种营养素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身体极度缺乏哪一种营养素就会引发疾病。
比如说,如果身体缺乏维生素C就很可能患有坏血症。
所以说我们摄取营养得全面。
那是不是摄取得越多越好呢?答案明显不是。
比如说喜欢吃荤的人,他一日三餐都吃荤不吃蔬菜,那么很可能会肥胖最终导致患一些心血管疾病。
如此一来更是说明了平衡适度是关键。
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荤素比例恰当———饮食的酸碱平衡.酸碱平衡是十大平衡的核心,是膳食平衡的关键。
浅议食品营养论文范文食品营养与卫生学主要介绍了食物的体内过程、营养学基础、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营养、营养配餐、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及各类食品卫生等内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食品营养论文,供大家参考。
食品营养论文范文一:浅论食品营养学课程改革初探【论文关键词】食品营养学课程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摘要】本文从食品营养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学科建设、试题库建设等方面对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
食品营养学是现代营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重点研究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与食品贮藏加工以及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本学科点的教师通过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进修、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以及对食品营养学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更新、拓展教学内容食品营养学主要介绍其基础理论及相关的实用知识,包括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食品的营养要求、提高人民营养水平的途径、食品贮藏加工和新型食品开发中的营养问题等,并对近年来食品营养学中的热点问题作介绍和探讨。
我们采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用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食品营养学》。
由于食品营养学这门课程授课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本学科点编写了《食品营养与健康》,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作为辅助参考教材使用。
由于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们将一些章节省略不讲,让学生自己自学,如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食物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而增加了食谱的编制、科学烹调、洪绍光教授在中南海的健康讲座、大学生的合理膳食构成、亚健康状态以及健康心理等内容。
同时面向上海市东北片高校跨校非食品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营养与健康”的系列讲座课,力争做到浅显、易懂、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
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论文3篇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论文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论文我一直对饮食非常讲究,我一直坚信病从口入这个道理,我爸爸平时也一直教育我,不要随便买路边的小吃。
我平时比较注重饮食这方面,但是总是很难做到,并且我也不懂关于饮食健康着方面的问题,所以发现校选课有这门课时,便义无反顾的选了。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的一些不好的饮食习惯也逐渐改善。
我大一检查出有肾结石,但我不以为然,平时怎么吃就怎么吃,完全没有禁忌。
但是课上老师说,肾结石的不宜吃豆类,因为豆类中的草酸盐可与肾中的钙结合,易形成结石,会加重肾结石的症状,所以肾结石患者不宜食用。
我以后更加注意饮食了。
我男朋友比较瘦,增肥几年无果,课上我了解到水果中的有机酸主要有苹果酸、柠檬酸和酒石酸,有机酸能刺激人体消化腺的分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在督促他吃了两个月水果后,体重有所上升。
但我刚好相反,我想减肥,试过很多方法,不吃东西,多运动,但是效果很不明显,老师说,黄瓜口感好,所含纤维素柔软,具有促进人肠道废物排泄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黄瓜近年被誉为减肥食品,因为黄瓜中的丙醇二酸在人体内有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的作用。
而且黄瓜中含有的葫芦素C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达到抗肿瘤目的。
此外,该物质还可治疗慢性肝炎和迁延性肝炎,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有延长生存期作用。
黄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可起到延年益寿,抗衰老的作用;黄瓜中的黄瓜酶,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能有效地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用黄瓜捣汁涂擦皮肤,有润肤,舒展皱纹功效。
此外,黄瓜中的纤维素对促进人体肠道内腐败物质的排除和降低胆固醇有一定作用,能强身健体。
了解到一根小小的黄瓜有那么大的作用后,我便每天吃一根,体重下降幅度不大,但是确实有所下降。
我还知道了,人分很多种体质,如:阴阳平和体质、偏阳质、偏阴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郁体质、痰湿体质、淤血体质等。
食品加工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问题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也越来越多的采用多种加工和贮藏的方法来提高和改善食品的品质。
然而食品加工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食品的营养成分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
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的日益重视,许多食品加工生产中的营养素保存、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
食品加工贮藏技术对食品营养素有何影响,是我们都关心的问题。
一、蛋白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1、热加工是食品加工和保存的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它能使微生物失活,是内源酶失活,以免食品在保藏中产生氧化和水解,它也能使由生的食品配料组成的不吸引人的混成蘋转变为卫生的和感官上吸引人的食品。
此外,有些蛋白质,像牛乳β—乳球蛋白,α—乳清蛋白和大豆蛋白,会产生过敏反应,加热能消除这个不良反应。
然而,通过加热含蛋白质食品产生上述的有益效果时也同时损害蛋白质营养价值和功能性质。
(1)氨基酸的化学变化在高温下加工时,蛋白质经受一些化学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外消旋、水解、去硫和去酰胺。
这些变化大都是不可逆的,有些变化形成了可能有毒的氨基酸。
蛋白质在碱性条件下经受热加工,例如制备组织化食品,不可避免地导致L—氨基酸部分外消旋至D—氨基酸。
蛋白质水解也造成一些氨基酸的外消旋。
由于含有D—氨基酸残基的肽键较难被胃和胰蛋白酶水解,因此氨基酸残基的外消旋使蛋白质的消化率下降。
必需氨基酸的外消旋导致它们的损失并损害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食品在煎炸和烧烤时,处在它表面的蛋白质会经受200℃以上的温度,此时蛋白质和氨基酸会热解产生一些具有致突变致癌的杂环胺类护化合物如氨基咪唑基氮基杂芳烃、氨基咔啉等。
(2)蛋白质结构的改变加热可影响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蛋白质的热变性是人所共知的$ 实验表明,含低糖的蛋白质食物,如鱼类、肉类在高温下可引起胱氨酸显著破坏,赖氨酸偶尔有所损失,其他氨基酸则基本没有改变。
但是,氮的消化率与许多氨基酸的可利用性等,往往严重下降。
化学与饮食健康论文食物可以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如今化学添加剂的增多对饮食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化学与饮食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化学与饮食健康论文篇1摘要:食品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食品添加剂的大量使用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些隐患。
对食品中添加剂和各种微量元素的检验成为了目前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本文总结了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功用与危害。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功能危害前言:日常饮食是保证人体健康的重要环节。
重视营养科普,让人民群众接受平衡膳食的理念,采取科学的营养饮食习惯,可以预防疾病,大幅度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目前,营养教育已被各国政府和营养学家作为改善人民营养状况的主要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WTO)把营养教育定义为“营养教育是通过改变人们的饮食行为而达到改善营养状况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活动。
”食品添加剂是近代才出现,但它的直接应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中国在远古时代就有在食品中使用天然色素的记载。
如《神农本草》、《本草图经》中即有用栀子染色的记载。
中国传统点制豆腐所使用的凝固剂盐卤,约在公元25~220年的东汉时期就有应用,并一直流传至今;在周朝时即已开始使用肉桂增香;公元6世纪时北魏末年农业科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就曾记载从植物中提取出天然色素予以应用的方法:作为肉制品防腐和护色的亚硝酸盐,大约在800年前的南京时就用于腊肉生产,并于13世纪传入欧洲。
现代食品工业的产品,已经不再是传统概念的食品。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生活节奏正慢慢加快。
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食品方便化、多样化、营养化、风味化和高级化,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就必然离不开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加工必不可少的主要基础配料,其使用水平是食品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食品添加剂已被列为我国加速开发发展的重要基础行业。
健康饮食、精彩生活摘要:“养生之道,莫先于食。
”食物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有适当量的蛋白质供生长发育、身体组织的修复更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要从食物中吃出美丽来,就要注意生活的饮食习惯。
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则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肚子,还必须考虑饮食的合理调配,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平衡且充足,并且能被人体充分吸收利用。
关键词:饮食误区,远离癌症,健康正文:利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治疾病,可促进健康长寿。
通过调整饮食来补养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康。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
”所谓食补,就是食补能起到药物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在我国,利用调整饮食作为一种养生健身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对饮食养生作了重大贡献,他认为,老年人疾病的治疗,首先要注重饮食。
因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而药性烈,犹若御兵,药势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所以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最易收养生之效益”。
养平衡,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可忍饥挨饿,也不宜暴饮暴食,不可偏嗜某种食物,也不可偏废某种食物。
还要注意饮食的卫生,并根据自身的身体况禁忌某些食物,这样才有利于防止疾病的发生,达到饮食养生长寿的目的。
饮食养生是通过吃来进行的。
应用日常食品,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不同的生理病理需要进行调理养生,不但能充饥,更能补充营养,有益健康,祛病延年,是一种乐于被人们接受的重要养生手段。
一.几大饮食误区人人都希望健康的饮食,但是你一贯坚持的饮食原则和方法是否都正确?研究人员发现,人们认为有利于健康饮食的食品或饮食方式并不一定科学。
英国《每日邮报》介绍了一系列人们日常饮食中的认知误区和错误饮食方法。
1.每天摄入8杯水有助于美白和减肥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这一说法没有根据。
“每个人所需水分各有差异,口渴就是身体缺水的信号,”道登说,“如果尿液颜色为稻草色或更浅,说明你已摄入足够水分。
关键字: 脂肪健康作用人体脂肪的供给量脂肪无供给量标准。
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饮食习惯的差异,脂肪的实际摄入量有很大差异。
我国营养学会建议膳食脂肪供给量不宜超过总能量的30%,其中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应为1:1:1。
亚油酸提供的能量能达到总能量的1%~2%即可满足人体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
脂肪的来源脂肪的主要来源是烹调用油脂和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
果仁脂肪含量最高,各种肉类居中,米、面、蔬菜、水果中含量很少。
脂肪无罪脂肪,一种我们耳熟能详却又不甚了解的物质,可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它的“社会形象”开始变得负面起来,一听到“脂肪”这个词,人们马上联想到臃肿的身材、不健康的饮食、某些慢性疾病的幕后黑手。
脂肪果真如此糟糕?它和人们避之不及的肥胖到底有啥关系?脂肪,俗称油脂,由碳、氢和氧元素组成。
它既是人体组织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提供热量的主要物质之一。
食物中的脂肪在肠胃中消化,吸收后大部分又再度转变为脂肪。
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皮下组织、大网膜、肠系膜和肾脏周围等处。
体内脂肪的含量常随营养状况、能量消耗等因素而变动。
脂肪:生命运转必需品过多的脂肪确实可以让我们行动不便,而且血液中过高的血脂,很可能是诱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主要因素。
不过,脂肪实际上对生命极其重要,它的功能众多几乎不可能一一列举。
要知道,正是脂肪这样的物质在远古海洋中化分出界限,使细胞有了存在的基础,依赖于脂类物质构成的细胞膜,将细胞与它周围的环境分隔开。
使生命得以从原始的浓汤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向更加复杂的形式演化的可能。
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脂肪这样的物质存在,就没有生命可言。
法国人谢弗勒首先发现,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
因此可以把脂肪看作机体储存脂肪酸的一种形式,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某些脂肪酸对我们的大脑、免疫系统乃至生殖系统的正常运作来说十分重要,但它们都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我们必须从膳食中摄取,现在的研究还认为,大量摄入这些被称为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子,有助于健康和长寿。
同时一些非常重要的维生素需要膳食中脂肪的帮助我们才能吸收,如维生素 A、D、E、K等。
另外,由于脂肪不溶于水,这就允许细胞在储备脂肪的时候,不需同时储存大量的水,相同重量的脂肪比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多得多。
这就意味着,储存脂肪比储存糖划算。
如果在保持总储能不变的情况下,将我们的脂肪换成糖,那么体重很可能至少会翻番,这取决于你的肥胖程度。
我们的脊椎动物祖先,显然看中了脂肪作为超高能燃料的巨大好处,为此进化出了独特的脂肪细胞以及由此而来的脂肪组织,也埋下了今日我们肥胖的祸根。
脂肪仓库藏在哪?虽然人们早就知道,成年人体重的增加源于储脂增多。
但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Jules Hirsch 教授是第一个深入研究脂肪含量变化规律的专家。
Hirsch找到了估算体内脂肪细胞总数的方法。
由此他发现,肥胖症患者的脂肪细胞数量,是普通人的10倍,达到2500亿之多,并且体积也要大4倍。
人在不同时期,储存脂肪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年少时,我们优先增加脂肪细胞的数量;成年后,则先把已有的脂肪细胞装满。
如果这类细胞的数量过多,显然很难保持苗条。
而吸脂手术后体重的迅速反弹,似乎在暗示,我们的身体能记住脂肪细胞的数量。
1953年,美国生理学家Kenndy提出体重调定点假说。
他认为如同体温一样——寒冷时颤抖,太阳下流汗,是为了维持住恒定的体温——当身体发觉体重低于预定值时,就可能通过升高食欲,使你厌倦运动等手段,促使体重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与此同时,Hirsch教授革新了测定人体每日基础能量消耗的方法。
基础能量消耗,是维持生存必需的开销,对于缺乏锻炼的人而言,这个消耗就在总花费中占去了大半。
即便你每日入口的食物总量不变,只需基础消耗长期轻微升高或者降低一点,你的体重就可能发生惊人的变化。
Hirsch的新方法,给体重调定点假说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他发现体重相同的人,每日的基础能量消耗可以大不一样。
身体总是希望回到它自己的平衡点。
当然体重恒定点与体温不一样,它的高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族背景、儿童时期的营养状况、体育锻炼、年龄等等。
毫无疑问,对一些人而言,这个体重的恒定点是偏高了。
但目前我们根本没有既有效又安全的方法去调节体重的恒定点。
在这样的状况下,试图对抗我们历经数百万年,残酷考验才锻造而成的躯体,其难度可想而知。
瘦素、细菌可抑制脂肪过剩身体又是如何得知体重变化呢?实际上,我们的脂肪组织会向大脑通报储脂情况,如果储存过多,它们会大量释放一种称为瘦素的激素,知会大脑节制食欲,或许还会激发你运动的兴趣,反之它们则默不作声。
1994年,Friedman和复旦大学毕业的张一影合作,从遗传性肥胖的老鼠身上,找到了制造这个激素的基因,并证实了它的功能。
一时间舆论为之沸腾,Amgen公司迅即以2000万美金的代价,获得该基因的专利。
然而,奇迹没有发生。
的确,这世上有人正是因为丧失了制造瘦素的能力,而陷入病态肥胖之中,但这样的人实在太少,到目前为止仅发现十余例。
据最新研究显示,体重似乎还和肠胃中的细菌有关。
2004年,戈登发现体内无菌的实验鼠虽然食量比它的孪生同胞大29%,但体内脂肪却少了42%之多,同时其基础代谢率还低27%。
当把这些可怜的苗条鼠,从无菌环境中放回正常环境后,它们的体重在两星期的时间里,恢复到和同胞一致,食量也随之减少。
它也证实了我们长期以来的猜测,肠胃中的细菌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戈登小组随后又发现,在人们减肥的过程中,胃肠中拟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而这和普通人的情况一致。
不过,对拟杆菌的进一步研究却让人迷惑,这是一种拥有非凡消化能力的细菌,它能够把多种我们自己无法消化的食物,转变为可以吸收利用的形式。
让人意外而更“过分”的是,它还能抑制一种促进脂肪消耗的蛋白质,从而间接帮助身体积蓄脂肪。
看来无论是否喜欢,我们都得继续在漫漫肥胖路上跋涉一阵子了。
目前的研究一再告诉我们的是,脂肪量的变动很可能没有一个普遍性的原因。
或许,那些单因素所致的体重异常,都已经被我们发现了。
比如:瘦素缺乏,或者由于肾上腺分泌了过多的糖皮质激素……要透彻地理解发胖原因,也许还必须求助于进化论,了解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
我们那些酷爱甜食的基因,早在祖先们还呆在树上的时候就已经进化出来。
而非洲草季交替分明的气候,攸关生死,不可大意度过食物短缺旱季的这些,曾经帮助祖宗基因,在如今这个高的时代,成为长胖最胖最本质的根源。
脂肪营养价值的评定消化率一种脂肪的消化率与它的熔点有关,含不饱和脂肪酸越多熔点越低,越容易消化。
因此,植物油的消化率一般可达到100%。
动物脂肪,如牛油、羊油,含饱和脂肪酸多,熔点都在40℃以上,消化率较低,约为80%~90%。
必需脂肪酸含量植物油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比较高,营养价值比动物脂肪高。
脂溶性维生素含量动物的贮存脂肪几乎不含维生素,但肝脏富含维生素A和D,奶和蛋类的脂肪也富含维生素A和D。
植物油富含维生素E。
这些脂溶性维生素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
脂肪的临床意义正常人每天从粪便中排出的脂肪占干燥粪便量的10%~15%其中含有结合脂肪酸(5%~15%)、游离脂肪酸(5%~13%)、中性脂肪(1%~5%)正常乳儿的粪便较成人粪便中脂肪含量高50%,幼儿粪便中的脂肪含量也高30%,且以中性脂肪为主。
脂肪正常值:约2~5g/24h 。
中性脂肪在显微镜下呈大小不一的光亮圆形小球状腹泻病人的粪便中的脂肪排出增多,镜下超过6个脂肪滴/HP。
当脂肪消化吸收不良时粪便中脂肪滴大量增多。
在阻塞性黄疸时因肠道中胆汁缺乏,有脂肪吸收障碍时,粪便中出现大量的脂肪酸。
胰液分泌机能不全,致使消化功能障碍时,则粪便中可出现大量的中性脂肪(脂肪泻)。
脂肪过量表现脂肪摄入过量将产生肥胖,并导致一些慢性病的发生;膳食脂肪总量增加,还会增大某些癌症的发生几率。
缺乏症必需脂肪酸缺乏,可引起生长迟缓、生殖障碍、皮肤受损等;另外,还可引起肝脏、肾脏、神经和视觉等多种疾病。
程中,往往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质。
已经有研究表明,常吃油炸食物的人,其部分癌症的发病率远远高于不吃或极少进食油炸食物的人群。
2.罐头类食品不论是水果类罐头,还是肉类罐头,其中的营养素都遭到大量的破坏,特别是各类维生素几乎被破坏殆尽。
另外,罐头制品中的蛋白质常常出现变性,使其消化吸收率大为降低,营养价值大幅度“缩水”。
还有,很多水果类罐头含有较高的糖分,并以液体为载体被摄入人体,使糖分的吸收率因之大为增高牞可在进食后短时间内导致血糖大幅攀升,胰腺负荷加重。
同时,由于能量较高,有导致肥胖之嫌。
3.腌制食品在腌制过程中,需要大量放盐,这会导致此类食物钠盐含量超标,造成常常进食腌制食品者肾脏的负担加重,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高。
还有,食品在腌制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质亚硝胺,导致鼻咽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增高。
此外,由于高浓度的盐分可严重损害胃肠道粘膜,故常进食腌制食品者,胃肠炎症和溃疡的发病率较高。
4.加工的肉类食品(火腿肠等)这类食物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故可能有导致癌症的潜在风险。
此外,由于添加防腐剂、增色剂和保色剂等,造成人体肝脏负担加重。
还有,火腿等制品大多为高钠食品,大量进食可导致盐分摄入过高,造成血压波动及肾功能损害。
5.肥肉和动物内脏类食物虽然含有一定量的优质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但肥肉和动物内脏类食物所含有的大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已经被确定为导致心脏病最重要的两类膳食因素。
现已明确,长期大量进食动物内脏类食物可大幅度地增高患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如结肠癌、乳腺癌)的发生风险。
6.奶油制品常吃奶油类制品可导致体重增加,甚至出现血糖和血脂升高。
饭前食用奶油蛋糕等,还会降低食欲。
高脂肪和高糖成分常常影响胃肠排空,甚至导致胃食管反流。
很多人在空腹进食奶油制品后出现反酸、烧心等症状。
7.方便面属于高盐、高脂、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一类食物。
一方面,因盐分含量高增加了肾负荷,会升高血压;另一方面,含有一定的人造脂肪(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加之含有防腐剂和香精,可能对肝脏等有潜在的不利影响。
8.烧烤类食品含有强致癌物质三苯四丙吡。
9.冷冻甜点包括冰淇淋、雪糕等。
这类食品有三大问题:因含有较高的奶油,易导致肥胖;因高糖,可降低食欲;还可能因为温度低而刺激胃肠道。
10.果脯、话梅和蜜饯类食物含有亚硝酸盐,在人体内可结合胺形成潜在的致癌物质亚硝酸胺;含有香精等添加剂可能损害肝脏等脏器;含有较高盐分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和肾脏负担加重。
根据权威统计,每100克各种原料中所包含的脂肪的含量较高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