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的利用学案导学
- 格式:doc
- 大小:358.56 KB
- 文档页数:10
【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2、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和尾气处理方法,了解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以及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通过“活动·探究—氯气的制取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4、利用“化学前沿”、“资料在线”等拓展性栏目,提供丰富的材料,开拓视野,从更多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学习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物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探究物质制备的一般思路的形成。
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预习案【思考、讨论】根据初中学习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制备进行总结,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总结】a b c回忆实验室制取氢气、二氧化碳、氨气时所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比较得出在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选取上遵循的一般原则。
探究案【活动•探究】分析以下四个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1、 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角度分析,有什么共同之处?2、 你认为哪个反应原理适合工业生产,哪些反应原理可以用在实验室中?① ②③ ④【归纳·总结】上述四个反应都是利用了氧化剂把 价的Cl 变成了 价的Cl 。
工业上利用反应④通过电解食盐水制备 。
反应①是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地康法制氯气。
反应②是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石时,把盐酸和软锰矿矿石混合在一起加热,意外地发现有一种令人窒息的黄绿色气体生成,产生的就是氯气。
至今,实验室中仍用这种方法制取氯气。
反应③也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制取氯气的方法之一。
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方程式为: 由此实验制备的氯气中含有哪些杂质选择哪些实验仪器组装成制取氯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干燥的氯气装置较为合适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 △ 2KMnO 4+16HCl(浓) =2MnCl 2+2KCl+8Cl 2↑+5H 2O 2NaCl +2H 2O =2NaOH+H 2↑+Cl 2↑ 通电 △ 4HCl+O 2= 2H 2O+2Cl 2↑ CuCl 2(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上述反应中,还原剂是:(3)实验开始前,某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气密性检查,方法是:(4)氯气的收集方法(5)如何检验氯气已经收集满(6)尾气处理方法尾气处理的化学方程式训练案1、实验室由MnO2和浓盐酸制取纯净的氯气时,气体通过两个洗气瓶,第二个洗气瓶应盛()A、稀盐酸B、浓硫酸C、水D、饱和食盐2、实验室制取氯气时有如下操作,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①连接好装置,检查气密性②缓缓加热,加快反应,使气体均匀逸出③在烧瓶中加入二氧锰粉末④往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再缓缓滴入烧瓶中⑤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尾气导入吸收剂中A、①②③④⑤B、④③①②⑤C、①③④②⑤D、①④③②⑤3、利用图2-3-9所示装置收集以下8种气体(图中烧瓶的位置不得变化)。
第3节化学反应的利用----原电池教学设计制作人: 王艳红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鲁科版高一必修2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2课时的内容。
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内容。
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
对这部分知识应以全新的教学观念进行----“导引体验模式”进行。
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学生从一个水果电池引入,这将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
在上课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环境。
本节课主要采用“导引体验模式”。
即1.任务展示----提出问题;2.合作探究----发现问题;3.交流点拨----知识提升;4.训练达标---巩固提高。
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原电池概念与工作原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释放能量的氧化还原反应才可能通过原电池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
2.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要求学生做到能“看图说话”,会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回答讨论问题。
二、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在历年高考中出现几率较高。
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原电池的例子。
如手机电池、汽车电瓶、干电池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学生分析1.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本质,化学键及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基础上展开的。
2.本节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关于原电池的深入探讨,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与生活》中进行。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原电池中为什么会在铜片上,而不是在锌片上产生氢气”产生困惑,因此,要认真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课题: 第三节 化学反响的利用〔编写人:全本新 王显罡〕一、学习目标1、 对“利用化学反响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2、 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和尾气处理方法,了解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以及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 通过“活动·探究—氯气的制取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第3节 化学反响的利用【第1课时】一、利用化学反响制备新物质【提问】一种新物质是怎样利用化学反响制备出来的呢 1、探究实验室制取氯气【思考】回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活动•探究】分析以下四个制取氯气的反响原理:1、 从氧化-复原反响知识的角度分析,有什么共同之处2、 你认为哪个反响原理适合工业生产,哪些反响原理可以用在实验室中①②③ ④ 【归纳·总结】上述四个反响都是利用了氧化剂把价的Cl 变成了价的Cl 。
工业上利用反响④通过电解食盐水制备。
反响①是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地康法制氯气。
反响②是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石时,把盐酸和软锰矿矿石混合在一起加热,意外地发现有一种令人窒息的黄绿色气体生成,产生的就是氯气。
至今,实验室中仍用这种方法制取氯气。
反响③也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制取氯气的方法之一。
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响方程式为:【思考、讨论】回忆实验室制取氢气、二氧化碳、氨气时所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比较得出在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选取上遵循的一般原那么。
【小结】可以采用固—液混合加热制气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仪器有:铁架台、酒精灯、烧瓶、分液漏斗、导气管、集气瓶等。
【提问】氯气有毒、有刺激性气味,对环境有污染。
那么,多余的氯气应该如何处理 【演示实验】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一般方法。
〔如以下列图所示,在烧瓶里参加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通过分液漏斗向烧瓶中参加适量密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 △2KMnO 4+16HCl(浓) =2MnCl 2+2KCl+8Cl 2↑+5H 2O 2NaCl +2H 2O =2NaOH+H 2↑+Cl 2↑通电 △4HCl+O 2= 2H 2O+2Cl 2↑CuCl 2度为1.19g/cm 3的浓盐酸,缓缓加热,使反响加速进行。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导学案【课标要求】【考纲要求】1、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2、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第1课时【学习目标】1.以氯气的制备为例,了解和体会利用化学反应来制备新物质。
2.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了解仪器装备、收集方法、尾气处理等。
3.列举、比较、归纳常见气体(例如:氢气、二氧化碳、氨气、氯气)制备的原理,能够根据原理进行试验方法的选择。
重点: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及仪器、收集、尾气处理等注意事项难点:知识梳理基础上,提升知识整合的能力。
【课前预习区】1、通过填写下表,比较氢气、二氧化碳及氨气的实验室制法:2、你知道工业上是利用哪些化学反应来制备下列物质的吗?【课堂互动区】通过填写和分析【课前预习区】第一个表格的内容,交流讨论: 【问题组】1、在实验室制备气体时,如何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科学的反应原理?2、 如何根据反应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和药品?3、如何确定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 【总结规律】一、实验室制备物质的一般要求1、根据物质的性质、本着反应条件简单、减少污染、切实可行等原则选择科学合理的实验原理;2、根据反应原料和所制备气体的性质,设计安全可靠的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
3、如果是工业生产,还需考虑原料的用量、价格以及设备的承受能力等; 【活动•探究】1、分析以下四个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角度分析,有什么共同之处?你认为哪个反应原理适合工业生产,哪些反应原理可以用在实验室中? ①② ③ ④2、根据以下信息,选择哪些实验仪器组装成制取氯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较为合适?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2KMnO 4+16HCl(浓)=2MnCl 2+2KCl+8Cl 2↑+5H 2O2NaCl+2H 2O =2NaOH+H 2↑+Cl 2↑通电 △ 4HCl+O 2=2H 2O+2Cl 2↑CuCl 2物质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氢气 固—液不加热型 向下排空气法、排水法 二氧化碳固-液不加热型 向上排空气法 氨气固—固加热型向下排空气法【整理归纳】二、实验室制备氯气原理:MnO 2+4HCl (浓)=MnCl 2+Cl 2↑+2H 2O【演示实验】连接制取氯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以及尾气处 理装置,制取氯气.(如图所示,在烧瓶里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通过分液漏斗向烧瓶中加入适量密度为1。
高中化学2.3化学反应的利用(第1课时)导学案鲁科版必修2【思考】每当地震或是洪水过后,受灾地区的水源常被严重污染,医务人员通常往水中撒入一些物质进行消毒,你知道饮用水中起杀菌消毒作用的物质是什么吗?制备这种消毒剂的原料又是什么?氯气又是如何制备的呢?下面就以氯气的制备为例来学习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
【板书】1探究实验室制取氯气【活动?探究】分析以下三个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1.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角度分析,有什么共同之处?△2•你认为哪个反应原理适合工业生产,哪些反应原理可以用在实验室中?MnO+4HCI(浓)=MnC2+CI2 T +2HO①2KMnO+16HCI(浓)=2MnCI2+2KCI+8CI2 T +5耳0②2NaCI +2H2O= 2NaOH+2T +CI2 T③【评述】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可得出这几个反应都是利用了氧化剂把-1价的CI变成了0价的CI 。
【媒体显示】电解食盐水装置。
工业上利用反应④通过电解食盐水制备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
反应①是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地康法制氯气。
【评述】反应②和③从原料、反应条件分析都可以用于实验室中制取氯气。
【讲述】反应②是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石时,把盐酸和软锰矿矿石混合在一起加热,意外地发现有一种令人窒息的黄绿色气体生成,产生的就是氯气。
至今,实验室中仍用这种方法制取氯气。
反应③也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制取氯气的方法之一。
【板书】反应原理:MnO2+4HC= MnCI2+CI2 T +2H2O【过渡】确定了反应原理和药品,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仪器装置。
【思考、讨论、提问】回忆实验室制取氢气、二氧化碳、氨气时所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比较得出在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选取上遵循的一般原则【评述】可根据原料的状态、反应条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确定收集方法。
物质发生装置收集装置1 人氢气固一液不加热型向下排空气法、排水法二氧化碳固一液不加热型向上排空气法氨气固一固加热型向下排空气法【讨论并回答】根据以上信息,选择哪些实验仪器组装成制取氯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较为合适?可以采用固一液混合加热制气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二课时)导学案
◆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课本,会叙述出原电池的概念;
2. 通过观察实验,能说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 通过“活动•探究”, 能总结出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会判断铜锌原电池的正负极。
◆ 重难点
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 课堂探究
问题一:认识原电池
原电池是利用__________反应,将 转化为 的装置。
问题二: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问题三:探究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1、前提:自发进行的 反应。
2、探究形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的要求(下列3组实验能否构成原电池,负极和正极材料有什么特点)
① ② ③
能否构成
结论:
3、探究形成原电池的溶液要求(下列3
组实验能否构成原电池,溶液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① ② ③
能否构成
结论:
4、探究形成原电池的电路要求
Zn
Zn
①②
能否构成
结论:
◆典例分析
考点一原电池的构成
【典例1】下列哪些装置能构成原电池()
考点二原电池的基本原理
【典例2】18.(2017年6月福建会考化学)右图为原电池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锌片溶解B.锌片为正极
C.铜片质量减少D.该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考点三原电池原理的应用——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典例3】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 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
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X>Y>Z B.X>Z>Y C.Y>X>Z D.Y>Z>X。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本节教材首先以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让学生体会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的一般思路,并总结曾经学过的常见物质的制备方法。
第二部分承接本章第一节中化学反应中能量释放问题,以“化学能如何转变成电能”为例解释了“为什么说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并说明了化学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作用。
作为化学必修模块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最后一节,本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应用价值的认识的双重任务。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等具体的知识点外,致力于培养学生从大视野、高观点、多角度了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化学研究的前沿。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2、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和尾气处理方法,了解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以及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通过“活动·探究—氯气的制取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4、利用“化学前沿”、“资料在线”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从更多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交流·研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2、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教材中活动栏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价值的认识,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物质和怎样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探究物质制备的一般思路的形成,能量转化研究的利用。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中的“交流·研讨”;2、回顾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确定;3、收集身边的废旧电池,思考生活、生产中能量的来源及利用。
青岛市高一化学大集备材料第3节化学反应的利用【课标要求】说明:1、活动与探究建议②实验:中和反应与中和热的测定。
调整到选修4模块中。
2、只要求了解铜锌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对各类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书写不作教学要求。
【2014年考纲】1、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以及能量变化的规律,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教材内容展现】1、从化学反应的用途之一是制备物质出发,以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让学生体会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掌握氯气的制备、收集和尾气处理方法,总结曾经学过的常见物质的制备方法。
2、以“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为主题,引导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知识框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一节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主要从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个层面介绍了化学反应的用途。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通过活动探究,着重介绍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要求从药品、反应原理、实验装置等层面去理解、掌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有关知识。
对氯气的工业制法,只简单地介绍了反应原理,具体的工艺流程则放在选修教材中学习,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结合氧化还原的知识,比较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与氯气的工业制法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物质制备的原理。
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结合以前学过的氢气、二氧化碳、硫酸、硝酸的实验室制法或工业制法,将知识归类整合,做到温故而知新。
氯气有毒,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环保教育。
第二部分是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该部分介绍了化学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转化,重点以原电池为例说明,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和原理。
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学习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同时为今后电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安徽省灵璧中学2014高中化学 2.3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2课时)导学案鲁科版必修2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1. 了解化学键与能量之间的密切关系,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 初步了解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教学过程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教师二次备课栏【评述】即热饭盒的原理:1molMg(24.30g)和水混合产生的热量足可以把1L水从室温加热到100℃。
焊接钢轨是铝与铁的氧化物反应时释放出大量的热,使生成的铁熔化成铁水。
即热饭盒能加热食物,铝热剂能焊接钢轨,都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被人们所利用。
我们通过一定的装置,也可以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活动探究】按要求完成以下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图2-3-8。
将铜片、锌片插入稀硫酸中,然后用导线将铜片、锌片连接起来,并接入一支电流表,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思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现象】锌片溶解,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电流表指针偏转。
【学生分析】铜片质量未变化,锌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
【质疑】请尝试用氧化还原知识分析锌片、铜片上发生反应的情况。
【讨论】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中,当把铜片和锌片同时浸入稀硫酸时,由于金属锌比金属铜活泼,锌原子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成Zn2+进入溶液中,锌片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H+从铜片获得电子而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再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逸出。
可见,原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讲述】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如锌片),电极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入的一极是正极(如铜片),H+在正极上被还原。
在铜锌原电池中,负极自身被氧化,而正极作为载体,溶液中的离子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课前自主学习一、锁定考纲1、了解人们主要利用化学反应来制备新物质和提供能源。
2、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装置、收集方法和尾气处理方法。
总结常见气体的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
3、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点击知识点1、从基本反应类型可分为、、、;从反应程度可分为、;从有无电子的转移可分为、;从能量变化可分为、;从是否有离子参与可分为_______________等。
2、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制备、、;利用和_______反应制备消毒剂二氧化氯……统计表明目前合成的物质已超过种,且以每年合成种的速度继续增长。
3、①“即热饭盒”涉及的反应原理:②.写出铝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基础练习1、氯气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制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发生装置:(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收集装置: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5)净化装置:用_______________除去______,再用_____干燥。
(6)尾气处理装置:用_________吸收多余的Cl2,防止污染空气。
(7)实验装置图:2、实验室制备气体综述(制气→净化→收集→尾气处理)(1)气体发生装置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见气体干燥剂的选择实例:(3)收集装置(4)尾气处理对于有毒、有害的气体必须用适当的溶液加以吸收(或点燃),使它们变为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物质。
第3节化学反应的利用
----原电池教学设计
制作人: 王艳红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鲁科版高一必修2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2课时的内容。
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内容。
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
对这部分知识应以全新的教学观念进行----“导引体验模式”进行。
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学生从一个水果电池引入,这将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
在上课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环境。
本节课主要采用“导引体验模式”。
即1.任务展示----提出问题;2.合作探究----发现问题;3.交流点拨----知识提升;4.训练达标---巩固提高。
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原电池概念与工作原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释放能量的氧化还原反应才可
能通过原电池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
2.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要求学生做到能“看图说话”,会根据原电池工作原
理示意图回答讨论问题。
二、教材分析
知识是一匹无私的骏马,谁能驾驭它,它就属于谁
1.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在历年高考中出现几率较高。
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原电池的例子。
如手机电池、汽车电瓶、干电池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学生分析
1.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本质,化学键及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基础上展开的。
2.本节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关于原电池的深入探讨,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与生活》中进行。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原电池中为什么会在铜片上,而不是在锌片上产生氢气”产生困惑,因此,要认真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电能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感觉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作用。
五、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七、教学手段
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实验,学生做好适当预习准备
知识是一匹无私的骏马,谁能驾驭它,它就属于谁
九、教学过程
知识是一匹无私的骏马,谁能驾驭它,它就属于谁
知识是一匹无私的骏马,谁能驾驭它,它就属于谁
知识是一匹无私的骏马,谁能驾驭它,它就属于谁
一、原电池
一、定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形成条件:1.两个能导电且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做电极;
2 .电解质溶液提供移动的阴阳离子;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采用“导引体验”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主动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
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不是让学生为所欲为,而是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思维,特别是理论上原电池中氢
气只在铜片上产生,但实际情况是锌片上也会产生,是由于锌片不纯的缘故。
知识是一匹无私的骏马,谁能驾驭它,它就属于谁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学案导学
第二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
【学习目标】
1.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2.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3.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交流研讨】(参考课本50页)
1.你知道即热饭盒涉及的原理吗?
2.铁路工人经常利用铝热剂来焊接钢轨,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活动探究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一:将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实验二: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相连并串联一个电流计,插入稀硫酸溶液中【任务引领1】
【任务引领2】(参考课本51页)
(1)电子由________经外电路(导线)流向_______,电流则由_______流向_______;
(2)内电路离子移动方向:___________流向正极,_________流向负极。
(3)电极反应:锌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铜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结论:原电池是利用_______________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知识是一匹无私的骏马,谁能驾驭它,它就属于谁
知识是一匹无私的骏马,谁能驾驭它,它就属于谁
【活动探究二】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问题引领1】下列 ________反应在理论上可以设计为原电池 ① 2FeCl 3 + Zn == 2FeCl 2 + ZnCl 2 ② NaOH + HCl == NaCl+H 2O ③ Fe + 2HCl == FeCl 2 + H 2↑ ④ 2H 2 + O 2 == 2H 2O
结论1:构成原电池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问题引领2】分析下列装置,可以设计为原电池的有_____________ A
结论2:__________________做电极,
正负电极必须同时插入__________________溶液中, 并用导线相连形成________________
【交流研讨】1.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可以是哪些物质? 2.两电极直接接触算闭合回路吗?
【当堂检测】
1、下图各容器中盛有稀硫酸,能形成原电池且铁为正极的是()
2、某原电池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为Zn + Cu2+ =Zn2++ Cu,该原电池的组成可能是()
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A.Zn为正极,Cu为负极,CuCl
2
B.Cu为正极,Zn为负极,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
C.Cu为负极,Zn为正极,CuSO
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4
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D.Fe为正极,Zn为负极,CuCl
2
3、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
若
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
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为( )
A.a > b > c > d B.a > c > d > b
C.c > a > b .> d D.b > d > c > a
4、废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处理的问题已被提到议事日程,其首要原因是()
A.利用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B.防止电池中汞、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C.不使电池中渗泄的电解液腐蚀其它物品
D.回收其中的石墨电极
知识是一匹无私的骏马,谁能驾驭它,它就属于谁
【课外拓展】
格林太太有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但其中镶有两颗假牙: 一颗是黄金的——这是她富有的象征;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打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尽管一些国际上知名的专家教授绞尽脑汁但格林太太的病症未能有丝毫的减轻,而且日趋严重……,你知道她病情的根源在哪吗?
知识是一匹无私的骏马,谁能驾驭它,它就属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