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第10课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格式:docx
- 大小:30.16 KB
- 文档页数: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什么意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lsquo;文rsquo;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lsquo;文rsquo;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敏的意思是聪明;好即是喜好。
敏而好学就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什么意思 2学得快,不耻下问,指的是那些有天赋,好学,不耻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见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扩展资料: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用法:动词宾语;作主语、谓语和宾语;带褒,形容虚心求教。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示例:真正的大学者在学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认知,有时甚至不羞于提问,摄取全方位营养。
3、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你说学得快是什么意思?1是什么?含义:聪明,勤奋好学,不耻于向自己卑微的人请教。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中华十德与国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勇德篇第10课知耻而后勇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羊三木回族乡刘皮庄完全小学张德才一、教材分析:这一课为《中华十德与国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勇德篇”的第1课。
这一单元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有勇有谋、不畏强暴的个性,并能够懂得保护自己。
《知耻而后勇》旨在培养学生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通过这次学习,学生们懂得了在遭遇困难时,不气馁、不动摇,要勇于面对、迎难而上。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并能够知羞而改进。
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诵读、感悟,让他们学会勇于担当,懂得知耻而后勇。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的诵读国学经典。
3、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礼勇德。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感悟,体会国学经典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难点在生活中能够做到知羞而改进。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包含“周处改过”的视频、经典的配乐、朗诵等)六、教学方法分析: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提高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并能在生活中加以利用。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们互相帮助,能够深层次的理解国学的内涵,使之传承。
七、教学过程设计:本节《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们的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良好勇德。
我们的任务是充分挖掘国学经典中的精髓,增强学生修养,净化学生心灵,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使之传承。
这节课,我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
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在提高学生诵读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们有所收获,让他们懂得知耻而后勇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力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 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
[出典] 《论语》注:1、【原文】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2、【注释】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
②敏:勤勉。
③下问:向下请教。
3、【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4、词目:不耻下问释义:耻:羞耻,耻辱。
比喻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辱)成语来由: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
形容谦虚、好学。
5、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这就叫“谥”,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
关于“文”的谥号,《逸周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文”。
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的呢?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孔子于是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其实也就是谥法所说的“学勤好问”。
可见,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据的,不是想当然的发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教学设计四年级第一单元尚德修身一、教学目的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 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一、教学目标:1.了解《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的由来2.明白做人的道理二、重点难点:明白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1.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2.解字:(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韩信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品德高尚的故事(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文2.小组读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小明成绩优秀却瞧不起别人,班干部竞选落选了,他很苦恼。
2.说一说,小明落选的原因是什么?他应该怎么做才能重新赢得同学们的信任?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对人真诚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2.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读文。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范读课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赵奢不畏强权。
5.拓展活动:出示知行合一(1)引领学生读文。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3.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够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知道怎样注重修养自己大度的品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中文意思典出《论语》第,原文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喜欢学习,也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可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如果我们想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和进步,就必须要不断地虚心向他人学习,尤其是向那些学识渊博的人学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才。
中国有句古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身边总会有比自己强的人,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古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今天呢?因此,我们一定要不耻下问,努力向他人学习。
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贡说的。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算聪明,孔子说:“你就老实告诉我嘛,到底你是聪明还是不聪明?”当子贡听到这里时,忙躬身行礼说:“我下次一定告诉您,但您先别发火,千万别骂我。
”孔子高兴地笑着说:“很好,那你可要记住了啊!”不耻下问是孔子谦逊的表现。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们怎样做父亲》,其中写道:“在我小的时候,父亲给我讲过一件事。
他说:‘有一回,他的朋友带他去看戏。
回来时,他的朋友忘了拿帽子。
于是,父亲指着一棵树说:‘这不是帽子吗?’这是你爸爸说的。
‘孩子,你记住了,在我们中国,凡事总是要靠自己,不要去依赖别人。
这样才能够独立,不然的话,你永远也长不大。
’”孔子从小就非常聪明,十岁时就读完了“六经”。
可见,孔子从小就具备了很高的文化修养。
而且他谦虚好学,从不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视为己有,反而是随时随地向人学习。
在他看来,不懂就应该去向他人请教,而且还能不耻下问,绝不轻易地停止学习。
正是由于这种好学精神,孔子才能成为一代儒家宗师,才能够有机会同其他思想家展开辩论。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能像孔子一样,一生不停地追求知识,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有谁能像孔子一样,在人生观方面具有如此伟大的胸怀?难怪毛泽东也深深地敬佩他。
早在《论语》之前的许多书籍中,孔子的智慧与思想就已经存在。
但在先秦之际,却没有人能发现并宣扬它,直至两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思想仍然是世界级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核心意义。
2.掌握课文中重要词汇和短语的意思及用法。
3.培养学生敏锐思维和好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
2.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问题:你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2. 课文阅读(15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教师组织全班讨论,总结出课文的主要观点。
3. 重要词汇解析(10分钟)教师逐个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并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4. 关键问题探究(20分钟)1.教师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问题1:我们在学习中为什么要保持敏锐的思维?问题2:为什么不应该羞于向他人请教、请教老师或同学的意见?2.学生自由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理由。
3.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和答案。
5. 拓展学习(15分钟)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寻找相关文章或故事,并用简洁的方式进行分享。
2.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鼓励彼此提供交流和答案。
3.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拓展。
6. 总结回顾(5分钟)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课堂内容和收获。
2.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总结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和理解。
四、课堂作业1.学生准备一份关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读后感。
2.学生预习下一篇相关课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五、板书设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育观念和价值观- 保持敏锐思维- 不羞于请教他人以上是一份关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提升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
通过课文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将理解到敏而好学的重要性,并学会不耻下问。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包括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讨论等。
2.检查学生完成的读后感和预习作业,评价其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敏而好学”的含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3.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敏而好学》的阅读与理解。
2. 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探讨。
3. 课堂实践与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策略和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学习策略和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敏而好学》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敏而好学”的含义。
3. 分享心得: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4. 讲解学习策略:讲解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实践:让学生运用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课堂实践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敏而好学》。
2. 相关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资料。
3. 课堂实践所需的物品。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主题,阅读理解。
2. 第二课时:分享心得,讲解学习策略。
4. 第四课时:布置作业,结束课程。
九、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十、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敏而好学》,加深对“敏而好学”的理解。
2. 运用学习策略和方法,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和说明: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以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二、教学内容补充和说明:在阅读与理解课文中,引导学生关注“敏而好学”的含义,探讨学习策略和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敬爱的读者,今天我想和你一起探讨一个重要的品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在中华文化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品格,被视为成就文化修养的重要举措。
它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一种谦逊和包容的态度,能够让我们走得更远,更自信,更通达。
一、敏而好学的意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指的是一个人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能够不断学习进取,勇于向他人请教学习。
这种品格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更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传承。
敏而好学,求知若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能够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进步。
二、敏而好学的实践具备敏而好学的品质,需要我们勇于向身边的人请教学习,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还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现新知识、新技能。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必羞耻于向他人请教,即使是看似再小的问题,也应该敢于问出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三、敏而好学的作用敏而好学的品质,不仅能够让我们不断进步,更能够影响我们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习惯。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我们才能够在职场和社交中表现得更优秀,并且更有思想深度,更具有个人魅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敏而好学的品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我的个人观点对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种品质,我深深地认同和推崇。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我始终相信,只有不断学习,不耻下问,才能够让我在职场和生活中有更大的作为,更具有影响力。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会积极主动地向身边的人请教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个人只有不耻下问,不断学习,才能够成为一个有思想深度,有魅力的人。
在这个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里,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我们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自信、更通达。
1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出处及作者年代。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清课文的意思。
3.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自己给怎么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检查上课所学知识
2.教师谈话导入,导出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处】
《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作品简介:
《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2.【古语今说】
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注释:耻:羞耻,奇耻大辱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形容谦虚好学。
“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
”[1](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
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
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
三、【明道喻理】
1.引导学生读“不耻下问”
2.出示问题:
孔子不耻下问体现在哪里?你认为对么?
3.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四、【知行合一】
1.出示知行合一内容: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2.组织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作业:
拓展阅读:“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
----《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