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第三专题 生物与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5.11 MB
- 文档页数:33
生物与环境的三层关系
物种与环境间的三层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影响着每个物种的繁衍和发展,也影响着环境的稳定性与多样性。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物种与环境之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生态影响、生态反馈和环境创造。
对物种的生态影响包括资源利用、系统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运作等,它的不同形式会使环境中的物种产生多种变化。
例如,物种之间的竞争会刺激物种数目的减少,而合作则会增加物种数目;物种的流行病会削弱七国环境的多样性;物种的传播也可以改变环境土壤的组成。
另外,生态反馈也是影响物种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因素。
物种在其繁衍发展过程
中向外界施加和释放大量能量,又从中获取大量能量,这种反馈关系可以进一步影响物种及其环境,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最后,环境创造与物种之间能使环境变得更加多样性。
物种在生长和繁衍发展
过程中,会自然地形成自身的生长环境,并诱发其他物种改变或发展,从而改变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最终使环境更多样化,更具适应性。
综上所述,物种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能影响环境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生态影响、生态反馈和环境创造是构成这一关系的三个层次,是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正是依赖这些层次关系,才能有效地把握生态系统中物种与环境关系,创造一个健康多样性的环境。
生态学重点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一、论述你对生态学含义的理解。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这里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3、生态学强调的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而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4、现代生态学家公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机理的科学。
二、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力1 、生态学建立前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2 、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
3、现代生态学发展期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是生态学蓬勃发展的年代。
二次大战以后,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性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
这些是促进生态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而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向生态学的渗透,尤其是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精技术为生态学发展准备了条件。
三、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1、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
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基础主要内容概括1。
生态学的定义、发展简史以及研究对象与内容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发展简史: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研究对象: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2。
现代生态学阶段的特点1)生态学在研究社会问题中的重新定位2)生态学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不断拓展3)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向过程和预测发展4)生态学新分支在学科交融中不断产生5)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手段在集成中创新3.生态学分支学科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4。
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与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型、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5.生态学任务人类生态问题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1.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特点定义: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特点: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因此,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段。
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组成:六大组成成分(四大基本成分):①非生物成分(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还原者)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意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流和物流间的关系)3。
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分类以及其生态学意义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绪论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态学采用的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一.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
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以内的气候。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生物与环境的基本概念生物与环境是生态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生物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有机体,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
环境是指生物所存在的外部条件,包括大气、水、土壤和各种自然因素。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环境提供了生物生存所需的资源和条件,而生物通过其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生物对环境的改造。
生物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满足其生存和繁衍的需要。
比如,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吸收水分和土壤养分来进行生长。
动物则通过吃食物、呼吸氧气来获取能量。
生物与环境资源的利用是一个相互依存的过程,生物依赖环境为其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和养分。
另一方面,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改变和生物对生物环境的改变。
生物通过自身的活动,改变了非生物环境中的一些因子。
比如,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提高了大气中氧气的含量。
动物通过呼吸释放二氧化碳,改变了空气中的气体成分。
此外,生物还通过繁殖、迁徙和行为活动等方式改变了生物环境。
例如,鸟类的迁徙和动物的捕食行为都会对局部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还表现在生物适应和环境选择的过程中。
生物适应是指生物通过基因变异和选择,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过程。
例如,地面上的动物往往具有四肢,适应陆地生活;水中的动物则具有鳍和鳃,适应水生环境。
环境选择是指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通过对适应环境的生物的选择和繁殖,来实现生物的进化。
这种相互作用促使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态。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同时也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的需求和对环境的适应不同,导致了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占据不同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和适应,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环境的变化和破坏。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通常表现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这种关系被称为生态学中的生态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相互依赖和适应:生物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适应和依赖的关系。
生物通过进化适应环境中的特定条件,以获得生存所需的资源。
环境条件也会塑造生物的形态、行为和生理特征,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
2. 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相互作用,包括捕食和被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影响着生物种群的结构和数量,也塑造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3. 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参与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循环。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通过新陈代谢将其转化为生物体的组织和能量,然后再将能量和物质释放回环境中。
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时,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和失衡,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健康。
总的来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密切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维持着地球上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 1。
生态学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生态学强调生物体之间与它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对生物体的命运和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生态学将生物、非生物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生态学的重要性生态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它对环境、生物和人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是我们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基础。
通过研究生态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和经济做出贡献。
生态学还是对环境健康的监测和评估非常关键的学科。
通过观测和监测环境参数,如土壤和水的温度、酸碱度、氧气含量等,我们可以对环境的质量和健康状况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并提出解决和改善的方案。
生态学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生态学是环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非生物组成部分(如岩石、水和气体)和生物组成部分(从微生物到大型动植物)组成的。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可以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生物的发展和生长。
这些关系使得我们不能单独研究一个生物或环境的影响,而是需要考虑生态学中的所有因素。
生态学与环境研究的重要应用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例如:1. 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保护生态系统。
通过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群体和环境因素如何相互影响,我们可以设计保护措施以促进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这样一来,就能够保护自然资源并减少生物多样性的流失。
2. 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制定环境政策。
政府和环境机构可以从生态学的研究中获得有关环境问题的数据和方法,以支持制定环境政策并评估已有的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
3. 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开发可持续的自然资源。
在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后,我们可以制定可持续的资源管理计划,以确保我们的利用和消耗不会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三)(总分:8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80,分数:80.00)1.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 )。
(分数:1.00)A.90%以上B.50%~70%C.60%~80% √D.80%以上解析:2.在光谱中,380~760nm波长范围的光属于( )。
(分数:1.00)A.紫外光B.红外光C.可见光√D.蓝光解析:3.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 )。
(分数:1.00)A.红光B.紫光C.绿光√D.蓝紫光解析:4.鸟和哺乳动物属于( )。
(分数:1.00)A.恒温动物√B.外温动物C.变温动物D.内温动物√解析:5.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 )。
(分数:1.00)A.气候驯化B.调节C.驯化√D.适应解析:6.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 )。
(分数:1.00)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解析:7.对生物起着直接影响的邻近环境称为( )。
(分数:1.00)A.地区环境B.生物圈C.大环境D.小环境√解析:8.决定菊科植物深秋开花的因素是( )。
(分数:1.00)A.短日照√B.长日照C.高温D.低温解析:9.下列实例中,主要属于适应温度条件的是( )。
(分数:1.00)A.梨北橘南√B.仙人掌的叶刺C.蛾类的趋光性D.人参在林下才能生长好解析:10.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 )。
(分数:1.00)A.光饱和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解析:11.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
(分数:1.00)A.叶面积较大B.根系发达√C.通气组织发达D.叶片较多解析:12.下列动物的活动,主要受温度因素影响的是( )。
(分数:1.00)A.候鸟的迁徙√B.蛾类在夜问活动C.鱼类的生殖洄游D.飞蝗群集迁飞解析:13.限制生物在海洋中分布,但并不限制生物在陆地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 )。
(分数:1.00)A.矿质养料B.光√C.温度D.氧√解析:14.溯河洄游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最主要表现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