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校本课程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6
目录第一节基本概况……………………………………第二节地理交通………………………………第三节资源环境……………………………………第四节行政区划…………………………………第五节历史沿革…………………………………第六节农业情况………………………………………第七节工业状况………………………………………第八节人文景观………………………………………第九节乡风民俗………………………………………第十节物华天宝………………………………………一、基本概况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除丰富的石油资源外,还有煤炭、芒硝、石膏、重晶石、金刚砂、金、铁、锰等矿产资源。
工业有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服装、食品等部门。
土特产品有元明粉、羊毛、驼毛、蚕豆、花海瓜等。
市内有昌马石窟、昌马岩画、汉长城及烽燧、火烧沟遗址、干海子候鸟保护区、老君庙、孙健初纪念碑等名胜古迹。
玉门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石油工业已有65年的发展历史。
1955年建市,1957年建成全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1958年为了服务油田发展,原玉门县从玉门镇(现为玉门新市区)迁至老市区,与玉门石油管理局合并为地级市,1961年市局分家,玉门市改为县级建制。
1999年中国石油企业改制重组,将玉门石油管理局分设为玉门油田分公司和玉门石油管理局。
2002年国务院批准酒泉撤地设市,玉门市被确定为甘肃省直辖市,由酒泉市代管。
2003年玉门市政府驻地迁址获得国务院、民政部、省政府、酒泉市政府批准,并付诸实施。
同年玉门油田酒泉生活基地在酒泉市新城区奠基,石油企业"下山工程"正式启动。
二、地理交通玉门市地处河西走廊西部,位于东经96°15′-98°30′,北纬39°40′-41°00′之间,东临钢城嘉峪关和古城酒泉,西通国际旅游城敦煌,南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北达中蒙边境,是甘肃省距离中蒙边境马鬃山通商口岸最近的城市,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复线横贯全境,历来是中原通往新疆、青海、西藏和连接蒙古、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
初中地理校本教材篇一:地理校本课程教案地理校本课程教案世界旅游篇二: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地理校本课程***前言***坐落于甘肃省玉门市赤金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学校。
赤金镇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也继承了“铁人精神”,建校几十年以来,通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在学校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发展的思维正日趋形成新教育理念的潮流,******遵循着与时俱进的思想,认为单纯靠“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接受、考试的分数”来诠释的旧教育观,应该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遗弃。
应该将目光投入到新课程的开发上来,以期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培养全新的能独立思考和进行自主学习的新一代接班人。
而校本课程的开发自然就成了这种实践的一种相当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基于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老师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地理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特点和需要的地理课程,形成了具有赤金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课程编写过程中,注重了以下几方面:1、制定目标、明确要求。
校本课程的设计不能违背国家课程的要求,同时也不能随意地开设。
明确了课程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最后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或者是能拿出什么成果。
对于课程目标的设定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操以及作为主人翁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第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敢想敢做”的行动能力。
对学生的要求突出以下方面:首先,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一定程度。
其次,明确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即课程评价方式。
2、最大限度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我们所学过的课本知识,同时也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扩充;立足生活题材,让学以至用;借助各方教学资源,让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生活与地理教学目标:(1)让学生多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4)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家乡的热爱及探索和发现精神(5)让学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献计献策教学目录:1.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2.教材-生活与地理-序3.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4.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5.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这说明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
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
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
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
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也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作为地理学中的一部分,地理校本选修教材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教材之一。
本文将围绕地理校本选修教材展开探讨,阐述其重要性和价值。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是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地理素养而编写的一系列教材。
这些教材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培养地理思维,并能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地理校本选修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能够理解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具备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的能力。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通过有机结合地理概念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水平。
其次,地理校本选修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是指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形成和培养的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通过设计各种学习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地理校本选修教材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
地理技能是指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工具分析、解读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通过编写各种地理实验、实践活动和实地考察任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地图阅读和制图能力,以及数据分析和解释能力等地理技能。
此外,地理校本选修教材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培养的组织、分析、表达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地理校本选修教材通过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和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校本选修教材在学生地理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它们通过丰富的内容、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思维、地理技能和综合能力。
为了更好地利用地理校本选修教材,学生应该认真学习教材的内容,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基本地理知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为例,主要包括:1.第一章:地理常识2.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3.第三章:亚洲的国家4.第四章:我们国家的疆域和行政区划5.第五章:地形和气候6.第六章:河流和湖泊7.第七章: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理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利用实验设备,进行地理现象的观察和验证。
四、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参考书:地理知识拓展读本3.多媒体资料:地图、卫星图像、地理视频等4.实验设备:地球仪、地形模型、气候模型等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要,确保资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采用多元化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地理绘图、报告、论文等,评估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运用能力。
3.考试:定期进行书面考试,检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4.综合素质:评估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实地考察、地理竞赛等。
教学评估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每个章节都有足够的教学时间。
2.教学时间:每周安排两节地理课,每节课45分钟。
3.教学地点:教室和实验室。
4.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地理竞赛等活动,丰富学习体验。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一、引言校本课程《美食地理》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各地的饮食习惯、食材选择、烹饪技巧以及地理环境对它们的影响。
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二、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食材特点及利用方式;2、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当地的饮食习俗;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尊重;4、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课程内容1、地理环境与食材:介绍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特色食材,如水稻、小麦、玉米等;2、地理环境与饮食习惯: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例如南方嗜米、北方嗜面;3、地理环境与烹饪技巧:讲解不同地理环境中独特的烹饪技巧,如蒸、炒、炖等;4、地方特色菜肴鉴赏:组织学生品尝并鉴赏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特色菜肴,如川菜、鲁菜、粤菜等;5、创造属于自己的地方菜:学生分组创作融合家乡特色的菜肴,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四、实施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多媒体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食材和饮食习俗;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饮食习惯、食材选择、烹饪技巧等内容;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农贸市场、餐馆等场所,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当地的食材及饮食习惯;4、厨艺比赛:组织学生厨艺比赛,展示他们对于地方菜的了解和烹饪技巧。
五、总结通过《美食地理》这一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从而培养他们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意识和能力。
该课程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背景介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学校开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新余一中高中英语教研组也积极参与其中,试图通过开发高中英语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个性化的英语学习体验。
9水篇——水循环【教学目标】1.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学会用图说明问题的方法,同时感受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性。
3.通过水循环知识的学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观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降水的概念,也明白了它的形成必须具备:充足的水汽、凝结核以及水汽的上升运动。
我们生活和学习在校园中,时常经历下雨天气,大家有没有抬头看着天空猜想过:这些雨是从哪里来的?它们又都去了哪里?(选择一个雨天,出教室观察)知识联系:水循环一、概念与类型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是自然环境中主要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之一。
形成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其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能量: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态容易相互转化的特性。
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形式。
水循环的环节主要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莆田市地处东南沿海,影响我校的降水,其水汽主要来自海洋,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
大家可以试着将其循环运动过程描述一遍。
在雨后的操场,我们还会观察到,上面的积水很快就干了,这些水都去哪了?二、影响水循环的因素:(1)影响蒸发的因素(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3)影响降水的因素(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影响因素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流域面积同地表径流量成正比植被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地质条件(土壤质地)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或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地表径流减少蒸发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减少地表径流人类活动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小(5)影响下渗的因素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正向利用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量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地理校本教材:自然校本课程教材
地理校本教材是指根据地方特色和资源条件编写的供当地学生使用的教材。
自然校本课程教材则是指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自然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地方教学特点和学生的研究需求,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保意识。
本教材以地理学知识为基础,涵盖了地球的构造和运动、气候和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资源管理等内容。
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精神。
该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秉持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原则。
每个单元都提供了适合学生年龄和社会背景的例子,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此外,教材还充分利用了本地区的特色资源,通过相关的案例和实例,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地理现象的原因。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本地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认识。
这本地理校本教材将成为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资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加了解本地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机会。
希望通过该教材的使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解读【—校本课程内容解读】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阐释的传授内容哦。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天文概论第一章天文简史§1.1古代天文学发展§1.2星座故事§1.3近代天文学发展§1.4现代天文学与展望第二章宇宙环境§2.1宇宙起讫问题与假说§2.2宇宙天体类型§2.3恒星§2.4恒星进化§2.5其他天体类型第三章宇宙中的地球§3.1太阳系§3.2太阳系成员§3.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4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第四章天体力学§4.1万有引力定律§4.2万有引力定律运用§4.3其他天体力学现象第二部分天文观测第一章光学望远镜§1.1凸透镜§1.2凹透镜§1.3折射望远镜§1.4凹面镜§1.5反射望远镜§1.6光学望远镜特点及运用第二章射电望远镜§2.1黑体电磁辐射定律§2.2射电望远镜类型§2.3射电望远镜特点及运用第三章天文观测§3.1天球坐标§3.2星图判读应用§3.3宇宙观测前沿观测活动:常规观测辨认银河系;观测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金牛座、猎户座、狮子座等星座;观察北极星、织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恒星;观测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观察太阳大气层、太阳黑子等;观测月球表面地貌、观测月相变化,总结变化规律;特殊天象实时追踪彗星流星雨日食和月食其他各种天象野外观测在有特殊天象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前往野外(如崇明东滩、天平山等地)观测。
以上对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阐释科学知识,同学们都能够较好的掌控了吧,期望同学们较好的展开地理知识的自学,并在考试中获得较好成绩。
小学地理(探索)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位置和分布,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名称;2.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地形地貌与资源;3.掌握使用地图及图例等工具寻找地理信息的方法;4.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热爱祖国的意识和惯。
二、教学重难点1.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的认识和绘制;2.对我国行政区划、地形地貌、资源的了解;3.探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时:认识地图教学目标1.认识地图的概念;2.学会地图的使用方法。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地图并引发学生的疑问。
2.新授:简单介绍地图的概念。
3.练: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地图及图例等工具寻找地理信息。
4.巩固:让学生完成相关练。
第二课时:世界地图教学目标1.认识世界地图;2.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位置和分布,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世界地图及其重要性。
2.新授:简单介绍世界地图、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3.练:让学生根据提示找到地图上对应国家、洲和洋的位置。
4.巩固:让学生根据提示进行地图配对练。
第三课时:中国地图教学目标1.认识中国地图;2.对我国行政区划、地形地貌、资源的了解。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了解中国地图的地理位置。
2.新授:简单介绍中国地图、我国行政区划、地形地貌和资源。
3.练:让学生根据提示在地图上标出对应的行政区域、地形和资源分布情况。
4.巩固:让学生完成相关练。
第四课时:环境保护教学目标1.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培养保护环境、热爱祖国的意识和惯。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的重要性。
2.新授:简单介绍环境保护的概念和方法。
3.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关注环保的事例。
4.练:让学生根据课堂讨论,设计一份主题为“环保从我做起”的海报。
5.巩固:让学生完成海报设计。
四、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2.游戏教学法;3.讨论教学法;4.情景模拟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