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药物分析 - 浙江大学药学院
- 格式:pdf
- 大小:752.48 KB
- 文档页数:43
手性药物拆分技术及分析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手性药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手性药物指的是分子结构中含有手性中心(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左旋和右旋两种异构体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体内代谢途径。
因此,正确地分析和分离手性药物对于药物研究和有效性的评估至关重要。
手性药物分析技术主要包括色谱法、光学活性法和核磁共振(NMR)法。
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手性药物分析方法。
它基于手性药物的两种对映异构体在手性固定相上的不同吸附能力进行分离。
常见的色谱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毛细管电泳法。
HPLC通常使用手性固定相柱,通过选择性地吸附左旋或右旋手性分子,实现对手性药物的分离。
毛细管电泳是一种高效的手性药物分析方法,基于对映异构体在电场中的迁移速率不同,通过毛细管中背景电解质的浓度和pH值调节来分离手性药物。
光学活性法是一种基于光学活性性质来分析和测定手性药物的方法。
光学活性手性药物由于具有旋光性,可以引起光的偏振方向发生旋转。
常用的光学活性法包括旋光仪法和圆二色光谱法。
旋光仪法是通过测定手性分子对光的旋转角度来判断手性药物的对映异构体的含量和比例。
圆二色光谱法则是测量手性分子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性质,通过对波长的差异来判断手性药物的对映异构体。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来分析手性药物的方法。
NMR技术通过检测手性碳原子或核自旋的信号来确定手性药物的结构和对映异构体的比例。
通过对样品进行核磁共振实验后,通过解释谱图的峰位和峰形等信息,可以得到手性药物的分析结果。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性药物分析方法,如质谱法、X射线衍射法和环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在手性药物分析中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类别和性质的手性药物。
总之,手性药物分析技术对于药物研究和评估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研究和发展新的手性分析技术,为新药开发和治疗提供了更可靠和准确的手性药物分析方法。
药物研究中手性分离分析方法及技巧手性药物是指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手性中心后,得到的一对互为实物与镜像的对映异构体。
液相色谱法成为目前手性药物分离测定的首选方法,根据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手性分离问题,总结如下:1、流动相手性分析很关键的一项是流动相的选择,手性分析一般都采用正相,使用最多的流动相是正己烷、正庚烷、乙醇和异丙醇这四种,其中起洗脱作用的流动相是乙醇和异丙醇,正己烷和正庚烷用来调节流动相的洗脱强度。
正己烷和正庚烷对于样品分离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不会改变选择性和分离度,通常都可以混用,不过正庚烷比正己烷对人体的伤害要小很多,但价格是后者的一倍,所以欧美的很多大制药公司多使用正庚烷,而国内多使用正己烷。
乙醇和异丙醇对样品的分离起关键的作用,不同的醇有不同的选择性,改变醇的种类可以改变选择性,常用的醇类是乙醇和异丙醇,甲醇不能使用是因为它和正己烷、正庚烷不互溶,叔丁醇粘度太大,一般作为添加剂配合乙醇或者异丙醇少量使用,提供特殊的选择性,通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分析手性样品,很多人推荐首选异丙醇,但是我喜欢首选乙醇,因为乙醇气味比异丙醇好一点,且乙醇做流动相压力要低一些,实际上二者差别不是太大。
流动相里经常需要添加酸或者是碱来调节峰形,常用的酸有三氟乙酸、乙酸和甲基磺酸,碱一般是二乙胺和三乙胺,也有用乙醇胺和异丁胺的,流动相里添加酸和碱的浓度一般要求控制在0.2%(体积比)以下,我们一般用0.1%,使用的原则一般是酸性样品加酸,碱性样品加碱,但实际上很多样品是即含酸性基团又含碱性基团,这就要看哪个基团作用强了,对于某些含氨基的两性样品,例如苯甘氨酸,甲基磺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磺酸基能够抑制氨基的碱性,又能提供一个酸性的流动相环境,使样品既能得到很好的分离又能获得对称的峰形。
一般做纯度分析检测杂质含量时我们要求尽量的采用低波长来让尽可能多的杂质有紫外吸收,而做手性分析时我们需要采用尽可能高的波长来去除在低波长下才有吸收的杂质的干扰,一般原则还是尽量选择样品紫外吸收最好的地方来获得较高的灵敏度,但流动相里添加二乙胺会导致在低波长下基线波动变大,系统难以平衡,这种情况下一般要提高检测波长,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样品在高波长下吸收非常差,只能用低波长检测,这样的样品可以尝试在样品稀释的时候加入过量的二乙胺(但不宜太多),而流动相用中性,从而获得满意的分析结果。
手性药物分离分析技术概况手性药物是指具有立体异构性质的药物,它们的左右对称体被称为对映体。
由于对映体的结构和性质存在差异,它们对体内的相互作用和药效也可能有显著影响。
因此,对手性药物进行分离分析是药物研究和制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手性药物的分离分析技术包括物理分离方法和化学分析方法。
物理分离方法是基于对映体之间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区分,常用的技术包括手性色谱、手性电泳和手性萃取。
化学分析方法则是通过制备具有对映体选择性的试剂进行分析,包括手性固相微萃取、手性气相色谱和核磁共振等。
手性色谱是分离分析手性药物常用的技术之一,包括手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手性毛细管电泳(CE)和手性薄层色谱(TLC)。
其中,HPLC是最常用的手性色谱技术。
它利用手性色谱柱上的膜相对对映体进行区分,可分离不同的对映体。
HPLC分离手性药物的条件包括手性色谱柱类型、流动相组成和温度控制等。
手性电泳是基于电泳效应进行分离,包括毛细管区带电泳和开管电泳。
手性电泳技术能够快速分离对映体,具有高效、高分辨率和低样品消耗的特点。
手性萃取是通过特定的手性选择性试剂将对映体分离出来,常用的手性萃取试剂包括环糊精和几丁聚糖等。
手性萃取技术通常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测定。
手性固相微萃取是一种基于固相萃取原理的手性分离技术,它利用手性固相微柱提取对映体物质,再通过其他方法进行分析。
它具有简单、灵敏和高效的特点。
手性气相色谱是通过将样品分离的物质与手性气相色谱柱上的手性烷基硅氧烷相互作用,达到对映体的分离。
手性气相色谱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
核磁共振是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对手性药物进行分析,其中最常用的是氢核磁共振技术。
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提供对映体的结构、构象和化学位移等信息。
同时,光谱仪也可以通过测定两个对映体的旋光度差异进行分析。
总之,手性药物分离分析技术是药物研究和制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术。
通过选择适当的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分离对映体,获得具有高纯度的手性药物,并研究其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
手性药物拆分技术及分析手性药物(chiral drugs)是指分子内部有一个或多个不对称碳原子的药物,即具有手性结构的药物。
手性药物由于具有左右旋异构体,使得其药理学效应、药效学性质、药代动力学以及安全性能等方面出现差异。
因此,手性药物的拆分技术及分析对于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手性药物的拆分技术主要有下述几种方法:晶体化学方法、酶法、化学拆分、色谱法和光学活性检测。
首先是晶体化学方法,该方法是利用手性药物晶体的对称性差异完成拆分。
通过晶体中的尖、刃、拱等特征差异,将手性药物分离为晶体异构体。
其次是酶法,手性药物的拆分可以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实现。
酶是具有高选择性、高催化效率和高效底物转化率的催化剂。
通过选择合适的酶,可以将手性药物转化为对应的手性异构体或原生态精细化靶化合物。
化学拆分是指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将手性药物分解为不对称碳原子具有相反手性的产物。
该方法较为常用,但对于存储稳定性较差的手性药物较不适宜。
色谱法是利用不同手性列进行手性分离,如手性HPLC(高效液相色谱)和手性毛细管电泳等。
这些方法主要是利用手性固定相对手性药物进行分离,可达到手性药物的拆分效果。
光学活性检测是通过光学活性的手性试剂或手性染料,以手性化合物的吸光性能差异检测手性药物的拆分效果。
根据手性分析原理,通过手性分析仪器对手性药物进行检测和分析。
手性药物的分析对于药物研发、生产和应用非常重要。
分析手性药物的关键是确保其纯度和药效学性质,并且有助于合理掌握手性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信息。
以下是手性药物分析的一些常用方法。
首先是纳米液相色谱法,该方法是将分离的手性药物样品通过微量泵输送到纳米柱中,在极小的流速和流体容量下进行分离。
该方法对于手性药物样品的需求量很小,因此可以减少手性药物样品的消耗。
其次是循环偏振负压电流法,该方法通过测量手性药物样品对光的旋光性质,直接反应其手性结构。
该方法准确、快速,适用于灵敏度高的手性药物分析。
药物研究中手性分离分析方法及技巧药物研究中手性分离分析是指将手性药物中的手性异构体(也称为对映体)分离出来,并进行定量分析。
由于手性异构体具有不对称的结构,其物理化学性质和药理活性可能差异巨大,因此手性分离分析对于药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手性分离分析方法及技巧。
1.气相色谱法(GC法):GC法是通过在手性固定相柱上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分离手性异构体。
该方法基于手性碳氢化合物在手性固定相上的不同吸附能力来实现手性分离。
同时,通过合适的手性底物和手性固定相的选择,还可以更好地提高手性分离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2.液相色谱法(HPLC法):HPLC法是手性分离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常见的手性固定相有手性液相、手性离子对和手性硅胶等。
通过在手性固定相上进行液相色谱分析,利用手性化合物在固定相上的差异相互作用,实现手性分离。
此外,还可以结合负载式手性液相色谱法、手性离子对液相色谱法等技术,提高手性分离效果。
3.毛细管电泳法(CE法):CE法是一种高效、快速的分离技术,特别适用于分析手性药物。
通过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场,利用手性化合物在毛细管中的迁移速率差异实现分离。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运行缓冲液的组成、pH值等条件,调节手性分离的选择性和分离效果。
除了上述主要的手性分离分析方法外,还存在一些辅助技巧和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性分离的效果:1.共处理:将两个手性化合物混合在一起进行共处理,通过比较混合物中手性峰的相对峰度等信息,来判断手性分离的效果。
2.离子对调整:通过调整分析液中离子对的浓度和种类,来改变手性分离的效果。
一般来说,手性离子对可以提高手性分离的分辨率和选择性。
3.pH调控:通过改变液相色谱系统中溶液的pH值,可以影响毛细管电泳法和液相色谱法中手性分离效果。
pH值的改变可以调节化合物分子的电荷状态,从而影响手性分离的选择性。
总之,手性分离分析方法及技巧在药物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选择合适的手性分离方法,并结合辅助技巧和方法,可以实现对手性异构体的高效、准确的分离和定量分析,从而为药物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手性药物分离与分析技术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性药物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医药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手性药物是指分子具有手性中心而存在两种互为镜像的构型,即左旋(L)和右旋(D)两种构型。
在人体内,可能只有其中的一种构型具有药理活性,而另一种则可能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
因此,精确区分和分离药物中各种构型,对于评价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前,手性药物分离与分析技术已经成为了医药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手性药物分离与分析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一、手性药物的分类手性药物根据其药效,可以分为单一构型型药物和混合型手性药物两类。
单一构型型药物:只含有左旋或右旋构型的药物,如糖尿病药物格列喹酮(Gliquidone)。
混合型手性药物:由两种构型的混合物构成,如马来酸氟桂利嗪(Fluoxetine Hydrochloride Maleic Acid)。
二、手性药物的分离与分析1. 手性分离技术手性分离是指将混合型手性药物中的左右旋分离出来的技术。
常用的手性分离技术主要有晶体分离法、毛细管电泳技术、拆分柱法等等。
晶体分离法是一种通过晶体形成,使手性药物分离的方法。
具体原理为:手性药物在特殊的条件下,在熔融状态下形成晶体,左右旋药物晶体体积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手工挑选或静置分离出左右旋药物。
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利用毛细管中电场对手性药物进行分离的方法。
具体原理为:毛细管内置两个电极,引入含有手性药物的移动相,通电后药物分子自行向一个方向偏转,实现左右旋药物的分离。
拆分柱法则是是一种通过拆分柱使手性药物分离的方法。
具体原理为:通过将不同机制的拆分剂与手性药物进行反应,制备拆分柱,利用这些拆分柱能够分离纯的左旋或右旋药物分子。
2. 手性分析技术手性分析是指对手性药物中左右旋的含量进行测定的技术。
常用的手性分析技术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等。
气相色谱技术常常用于测定含量较少的手性药物和对应的非手性衍生物。
手性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手性药物指的是具有手性的化学结构的药物,即分子中存在手性中心。
手性药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对称性差异,其对生物体的效果可能会有差异。
因此,在药学研究中对手性药物的研究技术需要遵循一些指导原则。
下面将介绍手性药物药学研究技术的指导原则。
首先,对手性药物进行制备时,应该尽量合成纯异构体或者特定的单一异构体。
由于手性药物的两个异构体可能具有不同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性质,同时可能产生不同的副作用和毒性。
因此,在药学研究中应该尽量制备纯异构体或者特定的单一异构体,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次,在手性药物的分析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手性分析。
手性分析是用来确定手性药物中两个异构体的相对含量和化学结构差异的方法。
常用的手性分析方法包括手性色谱、手性质谱、核磁共振等。
通过手性分析可以了解手性药物的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性质,为药物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此外,在手性药物的体内代谢研究中,应该考虑手性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手性。
手性药物在体内往往经历酶催化的代谢反应,例如氧化、还原、水解等。
代谢产物的手性可能不同于母药,因此需要对药物代谢产物进行手性分析,了解其影响药物活性的机制。
另外,手性药物的药效和毒性研究也需要考虑其对手性异构体的选择性。
手性药物的二异构体可能具有不同的药效和毒性。
在药效研究中,需要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确定不同手性异构体的活性差异。
在毒性研究中,需要考虑不同手性异构体的毒性差异,以及可能的药物-手性异构体间的相互作用。
最后,对于手性药物的制剂研究,需要考虑拆分和搭桥剂型的选择。
一些手性药物具有类似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但在药效上可能存在差异。
在制剂研究中,可以通过拆分和搭桥剂型来调节手性药物的药效。
拆分剂型是将手性药物分开使用,搭桥剂型是将两个手性异构体组合在一起使用。
通过选择合适的剂型,可以调节手性药物的药效,提高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手性药物药学研究技术的指导原则包括尽量制备纯异构体或特定单一异构体、进行手性分析、考虑手性药物的代谢和代谢产物的手性、考虑手性异构体对药效和毒性的影响,并在制剂研究中选择合适的剂型。
药物分析中的手性分析技术研究手性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研究药物是人类对抗疾病的重要工具,但很多药物都存在手性的特性。
手性分析技术的发展对于药物的研究与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药物分析中的手性分析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一、手性与药物手性是化学中常见的现象,指的是分子存在两个非重叠的立体异构体,分别被称为左旋体和右旋体。
由于手性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对称,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与作用机制往往存在差异。
一种手性药物的两个异构体在生物作用上可能具有完全相反的效果。
因此,对手性药物的手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手性分析技术的原理在药物分析中,常用的手性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气相色谱法(GC)、液相色谱法(HPLC)、毛细管电泳法(CE)等。
这些技术利用手性分离柱或手性分离剂作为分离介质,通过衡量手性分子的分离度来确定样品中手性异构体的相对含量。
1. 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手性分析技术。
该技术利用手性柱通过手性相互作用实现手性分离。
常见的手性柱包括化学手性柱和拓展手性柱。
气相色谱法具有分离度高、分析速度快、准确性高的优点,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中。
2. 液相色谱法(HPLC)液相色谱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手性分析技术。
该技术主要利用手性分离剂与手性分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手性分离。
液相色谱法分离度较高,适用性广泛,常用于药物的手性分析及手性异构体的定量分析。
3. 毛细管电泳法(CE)毛细管电泳法是利用毛细管中的电渗流和电泳作用实现手性分离的一种分析技术。
该技术具有分离度高、样品消耗少等特点,适用于药物样品中手性异构体的分析与检测。
三、手性分析技术的应用手性分析技术在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手性分析,可以评估药物的手性纯度、分离手性异构体、研究手性异构体的代谢过程等。
1. 评估药物的手性纯度药物合成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手性异构体的混合物。
通过手性分析技术,可以确定药物样品中各个手性异构体的相对含量,评估药物的手性纯度,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药学院药物分析学专业(代码:100704 )(一级学科:药学)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药物分析学坚实和宽广理论基础知识、精通现代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具有创新性科研能力,能从事药品质量检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临床药学、药物代谢及动力学科学等方面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制:3.5年三、主要研究方向:1.药物转运与代谢分析,2.体内手性药物分析3.药物代谢酶转基因细胞及其应用4.中药代谢及其动力学5. 药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6.药品质量分析7.新药创制与计算机辅助药物分析8.药物蛋白质组与代谢组分析9.制药过程分析、建模与控制四、课程学习要求应修最低总学分14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2学分,选修课6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1、读书报告要求:在学期间完成读书报告6篇,至少公开在本专业范围内做读书报告3次。
2、开题报告要求:在入学后第二学年内完成开题并在第三学年开学一个月内上交书面报告。
3、发表论文要求:符合药学学科学位申请要求。
课程设置浙江大学直接攻博研究生培养方案药学院药物分析学专业(代码:100704 )(一级学科:药学)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药物分析学坚实和宽广理论基础知识、精通现代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具有创新性科研能力,能从事药品质量检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临床药学、药物代谢及动力学科学等方面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制:5年三、主要研究方向:1.药物转运与代谢分析,2.体内手性药物分析3.药物代谢酶转基因细胞及其应用4.中药代谢及其动力学5.药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6.药品质量分析7.新药创制与计算机辅助药物分析8.药物蛋白质组与代谢组分析9.制药过程分析、建模与控制10.临床药学研究四、课程学习要求应修最低总学分38学分,其中公共课8学分,专业学位课12学分,选修课14学分,读书报告4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1、读书报告要求:在学期间完成读书报告10篇,至少公开在本专业范围内做读书报告5次。
手性药物的分离在色谱法中的应用手性药物是指具有手性结构的药物,也就是说它们的分子是非对称的,存在左右手两种立体异构体。
其中一种形式可能具有治疗作用,而另一种可能无效甚至有害。
对手性药物的分离至关重要。
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手性药物分离技术,本文将着重介绍手性药物在色谱法中的应用及其原理。
色谱法是一种利用不同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相互分配系数不同来进行分离的分析方法。
色谱法可以分为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两种。
对于手性药物的分离,通常采用的是LC方法。
LC色谱法中,通常使用手性色谱柱和手性色谱填料进行手性药物的分离。
手性色谱柱是针对手性化合物设计的专用柱子,具有对手性分子选择性的特点。
手性色谱填料是填充在手性色谱柱中的固体填料,可以提供手性分离所需的手性识别性。
手性色谱柱和手性色谱填料的使用,使得手性药物的分离更加准确和高效。
手性药物在色谱法中的分离原理主要包括手性识别机理和手性分离机理。
手性识别机理是指手性色谱填料对手性分子产生特异性作用的机制。
手性色谱填料通常由手性选择性的分子构成,当手性分子进入填料内部时,它们会与填料发生作用,使得分子在填料中进行分离。
手性分离机理是指手性分子在手性色谱柱上进行分离的机制,它涉及到分子在固定相表面吸附、解吸和扩散的过程。
手性色谱法在手性药物分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它具有分离效果好、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医药等领域。
下面我们将通过实例介绍手性药物在色谱法中的应用。
实例一:利他净(Racemic Amphetamine)的手性分离利他净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多动症和注意力缺陷障碍的药物,其分子中含有手性中心,存在左旋和右旋两种手性异构体。
对于多数病患来说,其中仅含有右旋异构体的单一药物是更有效的。
需要对其进行手性分离。
利他净的手性分离可以采用手性色谱柱进行。
利他净通常使用液相色谱法进行手性分离,选择手性色谱柱进行分离。
手性色谱柱的填料对利他净的手性分离起到关键作用。
手性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对映体分析方法(英文)
洪燕君;高凌波;曾苏
【期刊名称】《中国药学:英文版》
【年(卷),期】2008(17)3
【摘要】生物体是一个复杂的手性系统,其手性特征促使了它们与手性化合物的立体选择性相互作用。
手性药物的两个对映体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中存在着动力学差异,尤其是代谢行为。
因此,在手性药物代谢的研究中,同时测定对映体是极为重要的。
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发表的众多文献,详细论述了在药物代谢中应用广泛的手性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等。
【总页数】6页(P177-182)
【关键词】对映体分析方法;手性药物;药物代谢
【作者】洪燕君;高凌波;曾苏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与代谢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17
【相关文献】
1.两种叶菜中5种典型手性农药对映体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
MS/MS)分析方法研究 [J], 骆冲;黄聪灵;朱富伟;谢书越;黄健祥;叶倩;邓义才;万凯2.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手性识别研究——D,L-色氨酸对映体的手性识别荧光分析
法 [J], 谢剑炜
3.α-苯乙醇手性对映体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J], 吴涛;薛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